第三章
木乃伊傳世
相傳古埃及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本領超凡的法老,名叫奧西裏斯。
奧西裏斯教給人們種地、做麵包、打井、釀酒、開礦的技能,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非常崇敬他。但奧西裏斯的弟弟塞特對此十分妒忌,陰謀殺害哥哥,奪取王位。
某日,塞特請奧西裏斯吃飯,找了很多人作陪。吃飯時,塞特指著一隻漂亮的大箱子對大家說:“誰能躺進箱子,這個箱子就送給誰。”奧西裏斯在人們慫恿下躺進箱子一試,他完全沒想到,自己剛一進箱子,箱子就被塞特關上,並加上大鎖,被扔進尼羅河裏去了。
奧西裏斯遇害之後,他的妻子四處奔波,終於找回他的遺體。塞特知道此事,又偷去奧西裏斯的屍體,剁成十四塊,分別扔在各處。奧西裏斯的妻子又從各地找回了丈夫遺體的碎塊,悄悄掩埋。
後來,奧西裏斯的孩子長大成人,打敗了塞特,為父親報了仇,又把父親的碎屍從各地挖出來,拚湊在一起,做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木乃伊。奧西裏斯的遭遇感動了神,後來在神靈的幫助下,奧西裏斯複活了。不過,他雖複活,但不能重返人世,而是留在陰間,做了陰間的法老,專門審判懲處壞人,保護好人。
這個傳說的內容無非是為了表達懲惡揚善的主題,隻是個神話而已。但埃及自上古時期就風行“木乃伊”葬俗,這倒是曆史的真實。
據研究,受這個神話的啟發,每一個法老死後,都要把奧西裏斯的神話表演一番,首先舉行尋屍儀式,隨後舉行潔身儀式,把死者遺體解剖開,把內髒和腦髓取出,然後將其浸入一種防腐液中,除掉油脂,泡掉表皮。等70天之後,再把屍體取出晾幹,將各種香料填入體腔,外麵塗上樹膠,以防止屍體與空氣接觸,最後用布將屍體一層層裹紮起來。這樣,一具經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遺體安放之前,還要舉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儀式,為木乃伊開眼開鼻,把食物塞進它的嘴裏。據說,這樣它就能像活人一樣呼吸、說話和吃飯了。最後舉行安葬儀式,把木乃伊裝入石棺,送入他永久的居住地——金字塔裏。
如此處理屍體,未免顯得過於殘酷。如果不是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待神靈降臨之際,能夠喚回死者靈魂與肉體的複活,古埃及人絕不會幹這種蠢事的。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懂得屍體防腐術,這正是基於他們深信靈魂可以複活。那麼,誰來使他們的遺體複蘇呢?答案隻有一個——神靈。然而,又是誰賦予他們這種超度死亡的轉世觀念?是古代某位法老突發奇想心血來潮的偶然想象,還是他們之中某位法老親眼目睹神靈喚醒過某位死者而由此得到啟發?
遠古的事情的確難以料知。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保存屍體和喚醒生命,不僅顯得那麼平常,而且所擁有可行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多。低溫冷凍可以保持生命的鮮活,並使之暫時進入一種休眠,細胞組織不僅可能複製生命,甚至還能源源生產。
低溫冷凍人體生命正在成為現實。美國、前蘇聯均已成功地冷凍並複蘇了狗、魚等生命。今天,細胞組培技術不僅成功運用在農林業和畜牧業上,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物質效益,而且在古生物和人體方麵的試驗,也日益接近突破的邊界。
因此,當1963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生物學家鄭重宣布,故逝幾千年裹於木乃伊之中的埃及公主美妮的皮膚細胞還有活力時,全世界都為之震驚。這也就是說運用現有的細胞組培技術,我們可以在不久的某天喚醒美妮公主。
因此看來,埃及法老們相信轉世再生絕非荒誕不經的想法,隻是我們對他們太缺乏了解。
1954年,美國科學家在埃及薩卡拉地區,發現了一座從未被盜的墳墓,墓中的金銀財寶依然完好,在黑暗中熾熾有輝。當科尼姆教授帶領考古人員,正式撬開滑動的、但不可拆卸的石棺蓋時,他們驚訝地發現,棺內空無一物。
難道,木乃伊長了翅膀飛起來了嗎?
難道,安葬者把大批財寶放進修得富麗堂皇的陵寢時,突然忘了放進死者?
1955年,在距蒙古共和國邊界不遠的地方,發現庫爾幹五世的墳墓。人們大為驚歎地發現,整個墓室堆滿了長年不化的冰塊,墓中所有的隨葬物品均保持著完好狀態。一對全身赤裸的男女安眠於冰塊之中,宛似活人。
在美洲安底斯山脈有冰墳,在西伯利亞有冰川墳,在北非和南非均發現過木乃伊。這些冰墳主人的身旁,放有珍寶和供來世所需的一切物品,所有這些墳墓都設計得精美異常,牢固難破,曆千年風雨,依然堅如磐石。
不是把轉世再生的希望寄托於神靈的幫助的民族,是不會如此認真地保存屍體的。
那麼,“神靈”又是誰呢?
虞姬墓地
虞姬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曆史人物。因為她作為著名曆史悲劇《霸王別姬》的主人公,千百年來,已經隨著各種文藝體裁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了。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除了這一出曆史悲劇外,可能對她的其他事情了解不了一二,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關心她的其他事。但是,作為曆史學家,對虞姬這樣一位曾在中國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對當時可能決定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人產生過影響的女性,是不可能不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的。
可是在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裏,曆史學家卻一直無法回答,虞姬的墓在哪裏?
實際上,並不是後人沒有發現虞姬的墓。恰恰相反,是發現了幾處不同地理位置的虞姬墓,每一處都有相應的傳說證明它是真的虞姬墓,這就使人們無法確定虞姬墓到底在哪裏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轉眼之間秦王朝就在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的反抗聲中土崩瓦解了。在新的政治、軍事力量中,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稱雄一時,幾乎就成了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可惜,由於他的狂妄自大,不善於使用人才,轉瞬之間就在政治、軍事鬥爭中,由優勢變為劣勢,被原來不被他放在眼裏的“弱者”劉邦打得一敗塗地,所以,才和他的妻子虞姬演出了千古悲劇《霸王別姬》。虞姬眼見著項羽兵敗,大勢已去,為了不再拖累項羽,在突圍途中自刎身亡。
虞姬死後到底葬在哪裏呢?現在大體有4種影響較為普遍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然是接續著《霸王別姬》這一出悲劇,因為虞姬自刎之處,據傳就在今天安徽省的定遠縣境內。所以,這種說法就是:定遠縣是虞姬的殤喪之地。今天的定遠縣內,已經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這種說法依然流傳。而且,在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記》中,也引用了《括地誌》的記載: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裏……
第二種說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靈壁縣。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靈壁的地方誌上記載著:“在靈壁城東十五千米,與泗縣交界處有虞姬墓。”在今天的靈壁,人們仍能看到傳說中虞姬的墓碑,上麵還刻有“巾幗英雄”4個字。另外,還有兩句聯語詩:“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淒涼之中點明了悼念虞姬之意。
對這種說法,古人也曾多次質疑,認為是後人附會的。
第三種說法也和霸王別姬的傳說上下相聯。清代道光年間,安徽省和縣的《和州誌》中記錄了這個說法:美人虞姬當年自刎後,項羽將她的頭係在馬脖子上突圍奔騎。經過一座山下,原來插在虞姬頭發上的蘭花失落。於是,後人把這座山改作“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廟”也叫“魯妃廟”或“虞姬廟”。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當地群眾都要戴著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廟裏祈禱求子。
還有一種說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蘇省江浦縣。與之相對應的傳說則有別於《霸王別姬》的情節。
這裏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項羽從垓下突圍後,逃到了今天江浦縣的蘭花鄉。在這裏又遭遇到韓信的堵截,於是雙方混戰到了一起,虞姬也手舞雙劍,跟在項羽身後廝殺。一不小心,虞姬頭上的碧玉蘭花簪子掉落在塘埂上,從此這裏就開滿了香氣襲人的蘭花。而這口塘也因此被後人稱做“蘭花塘”,這個地方也就隨著被稱為“蘭花鄉”。
項羽帶著虞姬等人衝破堵截後,走了僅三四千米,在一座小橋旁就地宿營。此時的項羽麵對自己的慘景心如刀絞,悲憤難忍。虞姬見此情景,便舞劍給項羽解憂。舞著舞著,她說了句:“大王珍重龍體,妾先去……”話未說完,便自刎身亡。項羽大驚,泣不成聲。此時,漢軍又來了。項羽無奈,隻好把虞姬埋在小橋西邊的田野裏,帶兵突圍而去。後來,人們稱這座橋為“失姬橋”。
“失姬橋”、“蘭花鄉”至今還是江浦縣的兩處地名。
呂洞賓墓
相傳曆史上的呂洞賓,姓呂名岩,道號純陽,是唐代京兆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也有說他是河中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洛縣人。他曾經在終南山中修道,後來又浪跡江湖,自稱為“回道人”。關於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很多。有“江淮斬蛟”、“嶽陽弄鶴”、“客店醉酒”等等。因為他是道士,所以道教信徒尊稱他為“呂祖”。他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他被傳說成為神仙大概是在宋代中葉以後。在八仙的故事中,以他為主線人物的也居多。
在今天的山西省芮城縣西20千米,永樂鎮的峨嵋嶺下,背靠中條山、南臨著黃河、東傍著澗流,有一幢道教古建築——永樂宮。在永樂宮門外,東約200米處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墓,在高大的墓塚前麵豎立著元代所刻的石碑,上麵題刻著“大唐純陽呂公祖墓”。這就是著名的呂洞賓墓。千百年來,它十分受人敬仰。
可是,一次意外的發現,使這座道教聖墓成了一個謎。
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間,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為了遷建永樂宮,對呂祖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這項工作當時就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誰也沒有想到,被打開的呂祖墓,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幅使人百思難得其解的圖畫。
在墓室內僅有的一具鬆木棺槨中,考古工作者們看到了兩具屍骨,雖然屍骨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腐朽,但是,很容易就鑒定出,這是一男一女的兩具屍體。左為男、右為女,都是仰身直體而臥,頭向著北方。工作人員在女屍的口中和屍體的周圍還發現了7枚銅錢。
這結果實在使人驚詫不已。世代相傳的呂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而根據我國的民俗,隻有夫妻死後才能合葬。那麼,墓中男人若為道士就不好解釋了,甚至有辱道家的聲名。可是經考古研究人員的研究和考證,這座墓不像是二次遷葬墓,那麼當年他們是一同入土的。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呂洞賓的墓。當然,僅僅是可能。
在古墓中發現的銅錢,更使人如墜迷霧之中,這些古錢都是宋代流通的貨幣。其中,有開元通寶4枚;祥符通寶2枚;女屍口中所含的1枚是天聖通寶。這實際上是在告訴世人,墓室的主人隻能是在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1年)或者是在那以後才下葬的,這個時間與唐代呂洞賓活動的那段時間相隔了近200年。如果墓中真是呂洞賓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活了200多歲。這可能嗎?
這些發現都使呂洞賓這個人物更富有神秘感了,同時又似乎在告訴後人,這座呂祖墓是名不副實的。
在呂祖墓附近,考古工作者還發掘了元代全真教知名領袖宋德方(披雲真人)和永樂宮主持潘德衝(衝和真人)的墓。從墓誌銘到墓葬形製等方麵考證,都沒有發現有什麼出入。看來永樂宮周圍確實是道教先師的喪葬之地。這就使問題複雜了。在這塊道教的聖地上,怎麼會出現男女合葬墓?如果根據從古墓中得到的發現否定這座古墓是呂祖墓一說,那麼,此地的舊方誌中卻記載了永樂鎮在唐代就修建了呂公祠,而且還記錄了唐以後曆朝曆代,包括宋和元兩代所進行的祭祀。這些難道都是假的?結論確實不能輕易定下。因為我們畢竟得承認,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解得還太少,認識得還很膚淺,有些思維的習慣不一定真的符合事物發展的真實情況。
現在,我們誰都無法肯定地說:人的生命的極限不能達到或者超過200年。所以,用年齡問題去排除呂祖墓中有呂祖是說服不了人的。
而墓中女屍也完全有可能是二次遷葬,因為完全有可能在遷葬時把一切工作做得很細致、認真,讓後人看不出破綻。而且,實際上還是有些可疑之處的。比如,銅錢都是從女屍身上和周圍找到的,男屍身上或周圍為什麼沒有?這就完全有可能是男、女屍不是同一時代的人,或者喪葬習俗不同。那麼,也很有可能這座呂祖墓中就真的埋葬的是呂洞賓。至於女屍是誰和為什麼放進去很可能另有別情。
曹操墓
三國時代魏國的開創者曹操,是個爭議極大的人物。他生前沒有作成皇帝,死後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陳壽寫的《三國誌》稱譽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卻稱他為“漢賦”、“奸雄”。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三國戲,也把他刻畫成一個大白臉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個婦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為自己安排過後事,《三國誌》中寫他臨死前兩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麵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三國誌》還講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於洛陽。
二月,葬於高陵。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壽陵。而《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臨死時的遺囑卻有另一種說法,他叫人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72座,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是它主要是根據裴鬆之的《三國誌注》寫的,隻是做了些文學加工,內容是七分紀實,三分虛構。那麼它對曹操死後的陵墓記載,就不能不考慮到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這樣,對曹操陵墓的記載便有了不同的說法:一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一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塚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裏,首先應當弄明白西門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曆史上有西門豹治鄴的記載,所以西門豹祠一定是在鄴城,即曹操被封為魏王時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與河南交界處的臨漳。而彰德府,其實在三國時並沒有這個地名,它是金朝時才有的,即今天河南與河北交界處的安陽市。臨漳與安陽,今天分屬於河北河南二省,是緊挨著的。古代還沒有分省的時候,那兩個地方多數時候稱為鄴城,到金朝則稱彰德府。說來說去,鄴城和彰德府其實是一個地方。
因為西門豹治鄴給鄴城一帶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