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國誌》中的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門豹祠卻很難確定,因為那是一座“不封不樹”,什麼記號也沒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難的。
有人認為曹操雖然在生前規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樹”,但是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為了上墳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點記號也不做,難道把他埋了以後就什麼也不管了?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孝道。
《三國誌》明確記載曹操的陵墓稱為高陵,即使“不封不樹”,但在地名上也許會留下叫高陵的村莊。如果能對今天臨漳、安陽一帶的新舊地名進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許可以找出一些關於曹操陵墓的線索。
那麼彰德府講武城究竟有沒有72疑塚呢?在今天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裏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三國演義》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裏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的72疑塚。從前有人盜掘過其中的幾座,也的確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類的東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齊時代的王公大臣的墳,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確是曹操的疑塚,是後來被北魏、北齊的王公大臣墳上築墳,加以占領,那麼不知當年他們墳上築墳時是否深挖過,有沒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遺體或其他與之有關的隨葬品之類。查遍北魏北齊的史書,不見有這方麵的記載。
也有人認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塚,是故意布下的迷魂陣,很可能72座疑塚都是空的,曹操的遺體則葬在另一個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謀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塚中的某一座之中,那麼後人把72疑塚全都挖開,不就找到他的遺體了嗎?看來曹操決不會這麼傻。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到講武城至豐樂鎮一帶的曹操72疑塚處憑吊,並想對曹操的陵墓進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沒有什麼收獲。曹操曾有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生前多次設下計謀,欺騙了許多人,到死時居然還設下這樣詭秘的計謀,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裏,從這裏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攻於心計的性格特點。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在陝西省興平縣馬嵬鎮(曆史上的馬嵬坡)西05千米處,緊靠西(安)寶(雞)公路,距興平縣城125千米。
楊貴妃,字玉環,蒲州永樂人。幼時死了父親,寄養於叔父家。她擅長歌舞,通曉音律,長得美豔絕倫。開元22年,嫁給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唐玄宗為她的聰明和美色所傾倒,開元28年,叫高力士把她接入後宮,當了女道士,取道號為太真,實際上已把她占為己有,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爛生活。
天寶四年,她被冊封為貴妃。他的三個姐姐,被分別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月給錢十萬,為脂粉之資。他的堂兄楊國忠被任命為宰相,楊氏一門,一時間勢傾天下,權傾天下。每年十月,楊家兄妹扈從明皇遊華清宮,各家自成一隊,著各色服裝,五彩繽紛,燦若百花。珠寶飾物,遺落滿地,其豪奢如此。
楊貴妃墓是一個比較小的陵園。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7字。進門正麵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便為墓塚,高約3米,封土周圍砌以青磚。
1985年以來,當地政府對貴妃墓進行修葺,新修了圍牆、碑廊、獻殿、亭子。特別是在墓園後麵增設了一座6米高的楊貴妃大理石雕像,現成為人們來此旅遊留影的最佳之地。
碑廊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數塊,刻有曆代名人來此的題詠。晚唐詩人羅隱路經馬嵬坡作詩曰:“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鴉片戰爭後被謫戍伊犁的林則徐,路經陝西曾題太真墓詩:“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峨嵋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
來楊貴妃墓的遊人,有的把精美的門票揣在身上,似乎紙片上還留有餘香;有的爭相購買《貴妃出浴圖》,想帶回去仔細欣賞這位美人的風采,還有的用手帕包下一撮泥土,珍藏起來。據說,由於楊貴妃長的十分白皙,竟把墓地附近的土地也染白了。當地百姓稱白土為“貴妃粉”,相傳用來洗臉,能使皮膚增白,麵上黑斑粉到即除。
在熙熙攘攘的遊人裏,還有不少海外來客,其中日本人為數最多。香魂歸何處,天下竟有兩座貴妃墓,其中日本就有一座,所以他們特地來看個究竟。
身不可一分為二,人不能死而複生,兩座楊貴妃墓各有來曆,包含了兩個內容不同的傳奇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戰爆發。第二年6月,叛軍攻破洛陽,直逼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家倉皇西逃。途經馬嵬坡,士兵們不肯再前進,要求殺掉楊貴妃的哥哥奸相楊國忠。不等唐玄宗下令,大家一哄而上,把楊國忠砍成肉泥。殺了之後,將士仍不肯離去,唐玄宗隻好親自出來慰勞軍隊。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不宜再侍奉皇上,請陛下割愛正法。”玄宗說:“貴妃住在深宮,怎麼會知道楊國忠的造反陰謀?”這時,唐玄宗的心腹太監高力士插話說:“貴妃是沒有罪,但貴妃是楊國忠的妹妹,常在皇上身邊,將士怎能放心?望皇上考慮,隻有將士放心了,皇上才能安全。”玄宗無可奈何,隻好將楊貴妃“賜死”。高力土奉命把貴妃帶到佛堂的梨樹下,用絲帶將她縊死,時年貴妃38歲。陳玄禮及眾將檢驗過屍體之後,軍士們才重新整隊出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不朽長詩《長恨歌》記其事:“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花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裏。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峨眉馬前死。”
楊貴妃死後,就地掩埋,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據說,楊貴妃縊死時掉下一隻靴子,馬嵬驛的一個驛卒拾到後,帶回家交給母親保存,引得周圍村落的人都前來觀看。過客每借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錢。盡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後來,唐軍收複長安,唐玄宗返回宮中,聽到這個消息,就叫人以高價買下靴子,仍然埋在這座貴妃墓中。
黃海彼岸的日本貴妃墓,同樣也有著神奇色彩的故事。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電視台展示了她的家譜和古代文獻言之鑿鑿地稱她為楊貴妃在日本的後裔,在日本引起了一陣小小的轟動。
日本史學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邊龍美的《楊貴妃複活秘史》以及我國《文化譯叢》上刊載的譯自日本的《中國傳來的故事》,都講述著一個未死的楊貴妃的故事。
據說,楊貴妃在馬嵬坡並沒有被縊死,而是由陳玄禮、高力士策劃,用一個宮女做替身死去,然後叫人護送貴妃南逃。當時的中國同日本有海上交往,他們大約在現在的上海一帶乘船出海,經過艱險的漂泊,終於在日本久津半島的唐渡口登陸,定居在油穀汀。由於長期顛沛流離,貴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當地人對她深表同情,把她安葬在那裏。
楊貴妃墓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油穀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崗,麵臨平闊壯觀的大海,墓基是一塊由亂石組成的麵積有幾十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五座石塔,主塔高153厘米,日本人稱它為“五輪”,相傳,楊貴妃就安眠在五輪塔下。
白居易詩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在日本人看來,這海上仙山當然就是日本。
後來,唐玄宗終於知道了楊貴妃客死東瀛的消息,哀痛欲絕,為了給貴妃祈福,他派白馬將軍陳安帶來了兩尊佛像——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準備安置在楊貴妃歸宿之地。陳安將軍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島,沒有找到這個地方,隻好把這兩尊佛像暫時安放在京都清涼寺之後回國。
後來,日本當局發現了楊貴妃墓地,要清涼寺交出佛像,清涼寺則認為佛像在清涼寺安置已久,評價甚高,名聲日大,不願意將佛像交出。作為一種變通的辦法,他們請當日最負盛名的工匠,照原像製作兩尊,把四尊佛按新舊搭配,留二尊在清涼寺,另二尊在貴妃墓地建二尊院安置。
如今,二尊院的兩尊佛像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油穀汀的二尊院墓地和五輪塔,則是山口縣級指定有形文物。據說:貴妃墓前香火不斷,人們認為:朝拜楊貴妃墓,可以生得漂亮可愛的兒女。
楊貴妃喜歡吃的山東肥城桃,已被日本大津郡引種、栽種,被稱為“楊貴妃桃”。
想楊玉環本是個普通的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和聰穎柔順,一見奪於前夫,二見殺於後夫,中間雖是過了十幾年尊寵榮貴的日子,但與政治是毫不相幹的。她隻是一隻溫馴的替罪羊而已。一千年過去了,楊貴妃之死引起的嗟、怨、讚、歎,也早已成了曆史陳跡。至於她同唐玄宗是生離,還是死別,將是一個永恒的謎團了。
南宋皇陵
江南惟一的皇家陵區——著名的宋六陵的準確位置已經得到勘定,而在此之前,宋六陵長期以來被認為徒有虛名。
宋六陵是南宋宋高宗趙構等六個皇帝的陵區,坐落在紹興縣皋埠鎮上蔣鄉牌口村(原為上皇村)寶山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
1131年,隆佑太後病故,選址築陵就被提上了議程,這著實讓大臣們費了一番腦筋。因為北宋的陵墓在中原一帶,而當時中原又被金兵占領。有一位大臣上奏,先把太後暫葬在江南,等收複中原以後再回遷。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鞏縣,它的東南麵有一座山叫青龍山,而紹興縣皋埠鎮牌口村的東南麵也有一座青龍山。為了承襲先朝遺風,南宋皇陵選址就確定在這裏,宋六陵因此而建。
1278年,南宋滅亡。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為“江南釋教總統”的西域僧人楊璉真珈就盯上了宋六陵。他暗中勾結了一批惡僧奸徒,率領大隊人馬開進陵區。這幫利欲熏心的惡徒用鐵釺、鐵鏟等工具,先後砸開永茂陵、永穆陵、永紹陵和寧宗仁烈皇後的地宮,劈開帝王棺槨,哄搶墓中數目驚人的奇珍異寶。他們甚至把宋理宗趙昀的屍體從永穆陵中挖出,倒掛在樹上三天三夜,並割下其頭顱,做成飲食工具。楊璉真珈為了能招福祛災,天天用它來飲酒取樂。這次瘋狂的盜墓共挖掘了宋六陵中的101座墓。當時,曆代帝後、皇親國戚和百餘名朝廷大臣的骨骸被隨意亂拋,一片狼藉。不久,這些骨骸就神秘失蹤了。
時光流逝,以後的宋六陵依然多災多難,清代和汪偽政權時又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對之多次盜掘,再經過“文革”時期的浩劫,宋六陵的地麵建築已不複存在。
當年紹興師範學校剛剛從宋陵遺址搬出的時候,每一叢鬆樹下麵的皇陵都有一個小土堆墳包,並且有個標誌。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皇陵遭殃了,所有的土堆都被扒平了。當時,學校曾挖過兩口井,挖井的時候曾挖到地下皇陵墓道,用青磚交錯砌建而成,保存還相當完整。現在,看到這兩口井依然存在,井旁雜草叢生,井水清澈。
在曆史上,宋六陵曾有過多次重建。明初朱元璋曾下詔令重新修複宋六陵,並將每座陵都重新立碑,派專人守陵,劃出近四千畝山地作為禁區。這是曆史上對宋六陵最大規模的重建。當時,這裏是一片茂林。我們看到的鬆群就是當時所植。
明孝帝弘治年間及清朝雍正時期都曾派專人修繕過陵園。
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浙江也是一個集文化、旅遊、經濟等方麵於一體的江南大省,而南宋皇陵恰恰是江南惟一的大型帝王陵墓群。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重建宋六陵意義重大。
宋六陵由於遭到多次劫難,一切都變得那樣零亂不全,這無疑為重建宋六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線索——一幅宋六陵古圖。這是一幅康熙年間遺留下來的明代重建宋六陵的古圖,為重建南宋皇陵提供了最翔實、最可靠的曆史資料。該圖詳細、清楚地標出了南宋六個帝王陵墓的具體位置和形狀,還標明整個陵園其他主要建築的情況。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園建築在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上,在藍天、白雲、黃沙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再加上璀璨奪目的金黃色的琉璃寶頂,使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靜穆、莊嚴。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雖然後來被譽為“一代天驕”,但命運給他安排的卻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親被世仇塔塔爾人毒死,他九歲就成了孤兒。饑餓和危險始終追蹤著他,他逃亡、潛伏、被捕、示眾,人世間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錘煉成一個鋼鐵戰土。他耐心地收拾父親的殘部,小心翼翼地積累力量。七年之中,連續擊滅了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使他一躍而為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首領。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開叫做“忽烈而台”的貴族會議,推舉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語的意思是“海洋”。也許,命運已經注定,他將有海洋一樣寬闊的疆土,他戰無不勝的鐵蹄將在一片無水的海洋上任意馳騁。
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遷都開封。然後旌麾西指,兵鋒席卷中亞,進逼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趕到了裏海的荒島;再回戈東進,擊潰俄羅斯軍隊的無效抵抗,把國土和勢力推進到頓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進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將攻陷的最後時刻,他於1627年舊曆7月12日,在清水縣行營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給他的孫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終統一中國、建立元朝的基礎,他震撼世界的旋風般的鐵蹄,給歐亞兩洲的王公貴族,留下了膽戰心驚的記憶。
但是,他卻沒有留下真正意義上的陵墓。
根據遺俗,蒙古君主無論死在哪裏,他的遺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們的祖先生息發祥的地方。
然而這座陵寢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蹤跡了。坐落在內蒙伊金霍洛旗甘德爾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園陵,建成於1954年,是我國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輕的一座。墓中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略是肯特山脈中一條山穀。“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成吉思汗從這裏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進而建立了地跨歐亞的蒙古汗國。然而,由於時間的推移,地名的變更,以及譯音的訛雜,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起輦”之地,早已湮沒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