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扁鵲墓
在祖國醫學形成和發展的漫漫曆史長河中,有過無數醫術精湛、醫道誠樸、視為民解困為己任的大醫學家。他們不僅在當時以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聞名天下,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就是他們中間十分傑出的一位。
根據史籍記載:扁鵲的本名叫秦越人,是齊國渤海郡人。他的醫術師承長桑群,由於他刻苦鑽研,達到了博精相輔、享譽天下的至高境地。他對各科醫術都十分擅長,而診脈最為有名。他從醫為民,遍遊天下為貧民百姓治療疾患,解除痛苦,做了大量功德圓滿的好事,所以深受人民的愛戴。人們把他比作傳說中黃帝身邊的神醫扁鵲,並且用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漸漸地,他的本名倒被人忘記了。
扁鵲,是一位醫學巨人,是一位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決定性貢獻的大醫學家。他一生倡導和推崇脈學,反對巫醫騙術,這不但在當時難能可貴,而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中醫界仍把他提出來的脈學原理奉為經典。
可是,正因為他醫術太高,名聲太大,所以,引起了小人的妒嫉。當時的秦國太醫令李醯,自知醫術難比扁鵲,卻又不願名落他人之後,於是,便雇傭刀手,刺殺了扁鵲。可惜,這樣一位醫學巨人,竟然死於非命,而且,連死在什麼地方,怎樣被殺和被誰殺死都沒有人知道。
而正是這種結局,導致了扁鵲的身後事成為千古難解之謎。雖然當時的史學大家都沒有記載扁鵲的身後事情,甚至連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沒有隻字片語。可是,在過了近千年的時間以後,關於扁鵲的墓地的說法卻出現了。而且還不隻一種說法,形成了相互對峙、爭論不止的態勢。現在整理起來,有所依據的就有七八種之多。
在河南省湯陽縣,有扁鵲的墓和祠。據傳說,這裏原來是一道名為伏道岡的山岡。伏道之名就來自於扁鵲當年被“庸醫惡其勝己,伏於道側,謀而殺之”的緣故。這些至今尚存的墓和祠,沒人能說清楚它們立於什麼時代,隻是墓旁的各種碑刻都是元代以後各朝各代的。
在山西省永濟縣清華鎮,有扁鵲的祠和墓。墓前有一對石羊及宋、明時代的碑刻。墓的周圍還保存著完整的石牆。永濟是戰國時的解虞,扁鵲曾經在此行過醫。不過,同樣沒人能說清,墓和祠是什麼時代建立的。
陝西省臨潼縣境內也有扁鵲墳,據傳說,扁鵲當年就是在這一地區被害的。
還有一些說法在當地史料中記載著。
山東省濟南市西郊,清代屬長清縣管轄。當時的縣誌中記載著:“今盧地有越人塚。”
山東省曆城縣1926年《續修曆城縣誌》中記載:“扁鵲墓在鵲山西山下。”
現在,還有人認為扁鵲墓是在他的故鄉,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任丘縣。
一是由於年代久遠,難以考證各種說法的真偽。二是由於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諸省在春秋戰國時代,分屬秦、韓、齊、魏、趙各國,正是曆史上記載的扁鵲行醫周遊列國曾經到過的地方。而謀害他的人,可能在這麼大的區域內的任何地方下手。前無記載,後無依據,誰也無法辨別哪一座扁鵲墓是真。倒也有這種可能,當年他曾行醫治病的地方的百姓感懷其德,修衣冠塚紀念他,因而造成了今天扁鵲墓各地都有的局麵。
香妃墓
香妃,是回族叛亂首領霍集占的王妃,長得天姿國色,生來身上就透出一股奇香,不需要香草、香湯薰洗。所以那裏的人都稱她“香妃”。清高宗乾隆聽說後,十分傾心。適逢霍集占率眾造反,乾隆派定邊將兆惠出征的時候,叮囑兆惠一定要把“香妃”捉來。不久,叛亂平定,兆惠果然捉得香妃,並派人悄悄地稟報了皇上。乾隆大喜,命令沿途官員,好生護侍,一方麵怕沿途風霜勞累,有損香妃的玉顏,另一方麵則防止她輕生自殺。
香妃被擄掠到清宮,果然名不虛傳,玉容未近,香味先聞,然既非花香,也非粉香,沁人心脾。乾隆自然很是喜歡,而她也一顰一笑,神態自若,好像不知道有亡國之痛的樣子。隻是她一麵對乾隆,就冷若冰霜,同她說話,百問不答,乾隆無可奈何,就派出一些善於辭令的宮女去對她勸解。她突然從袖中拔出一把匕首,慷慨地說:“國破家亡,死意已決,但不願意默默無聞地白白死去,總想找個機會報了仇再死。皇上如果強逼我,那就盡快地實現我的願望。”聽的人都大驚失色。
乾隆雖然很喜歡她,但也不敢隨便靠近她。
時間一長,香妃常常想起故鄉風物,每逢年節,總是淚流滿麵。乾隆為了討好她,先是在大內之西修建了寶月樓,又在她所住樓旁,按照西域的街道房舍模樣,修建了回回營,還在武英殿西,按照土耳其風格修建了浴德堂,專供香妃沐浴。
然而香妃卻仍然沒有回心轉意。
當時,皇太後紐祜祿氏年事已高,知道了這件事,告誡乾隆說:“既然她如此堅決,要不就殺掉她以成全她的誌願,要不就把她放回故裏讓她安享餘年。”乾隆卻不忍割舍,就這樣又過了幾年。
有一天,準備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乾隆事先在齋宮齋戒沐浴,皇太後趁機叫人召來香妃,問她:
“你既然不肯改變態度,到底想得到什麼結果呢?”
“死。”香妃毫不猶豫地說。
“那麼,今天就讓你去死,可以嗎?”
“那就感謝太後的恩典了。我萬裏奔波來到此地,是想尋求一個報仇的機會,既然不能如願,這身軀隻是一個多餘的肉瘤了,不如早日閉眼,去追隨死去的故主為好。”
說罷,眼淚成串地落下。太後也覺得心酸,於是叫人把她引入旁室,把她絞殺了。
乾隆在齋宮聽到消息,匆匆趕回。可是宮門已經落鎖,進不去,隻好站在門外痛哭。等門開之後,香妃早已死了。她麵帶笑容,顏色和生前一樣,一股香氣嫋嫋彌漫,似乎比生前更為馥鬱。乾隆捶胸頓足,竟把眼睛都哭壞了。為了實現香妃的遺願,乾隆下令:用軟轎將香妃遺體抬回新疆喀什安葬。
一些專家查閱了清宮檔案之後,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猜想:傳說中的香妃,實際上則是乾隆的寵妃——容妃,她是乾隆40多個嬪妃中惟一的回族女子。
容妃1734年出生於新疆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回部,祖上是伊斯蘭教始祖派的首領,屬和卓氏,所以也稱她為和卓氏。她的哥哥因為配合清軍平定霍集占叛亂有功,到京城受封,她也隨同兄長來到京城,在一次犒勞功臣、眷屬宴會上被乾隆看中,選入後宮。
據傳,入宮之前,她曾提出三個條件:①她在京中住處必須是維吾爾風格建築;②她的兄長圖爾都也必須進京居住;③她死後遺體要運回故土喀什。乾隆一一答應了這些要求。
她入宮的時間是1759年,開始被封為“貴人”,1761年被封為“容嬪”,1764年被封為“容妃”,這時,她30歲。
她入宮的那年,福建巡撫吳世功獻給皇宮的18棵荔枝樹,全部成活,還結了200多個荔枝,大家都認為,這是和卓氏帶來的吉祥。
她不隻容貌俏麗,而且善騎射,精詩文,會編織,在宮中備受寵幸,皇帝特許,她可以穿本民族的服裝,專配有回族廚師,一切生活設施,完全按維吾爾族習慣供奉。乾隆巡視江南時,親自點名,要她兄妹陪伴,她隨同乾隆,南巡江浙,東登泰山,北遊盛京,拜謁清太祖的福陵。每逢節日生辰,她所受的賞賜:金銀首飾、絲羅錦緞、古董玩物,總比別的嬪妃要多很多。
她喜歡家鄉的散發著奇異香味的沙棗樹,為此,乾隆派專人去新疆把這種樹移植於她居住的宮苑,她居室常常充滿著這種奇異的芳香,因此,人們稱她為“香妃”。
烏拉納喇皇後去世之後,乾隆不再立後,容妃在後宮中的地位逐年提高,位列第三。她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宮內病故,葬於清東陵“裕妃園寢”。
但是,也有人認為,容妃是容妃,香妃是香妃,二者風馬牛不相及。因為:①容妃雖有沙棗樹之傳說,卻實無香妃之名;她的史籍記載很確切,卻沒有任何異香的記載;②她並非擄掠入京,也沒有賜死的結局;③她生平單調,沒有香妃那種曲折、淒婉的身世;④寶月樓修建於她進京之前,也與她毫不相幹。
那麼,真正的香妃到底是誰呢?則仍然是一個謎。
其一,在新疆喀什噶爾東北郊的伊斯蘭墓群中有一座香妃墓。墓旁還停放著一架“馱轎”,傳說就是當年把香妃屍體運回故鄉安葬的靈轎。人們相信,美麗貞烈的香妃就埋葬在這裏。
據考據,這座墓塋本叫做“伊帕爾汗和卓墓”,葬的是伊帕爾汗家族的死者。人們把它當做香妃墓的原因有:①1892年,史學家蕭雄在《聽園西疆雜述詩》中描寫道:“在喀爾回城五裏許,有一處‘香娘娘廟’,廟形四方,上覆綠瓷瓦,中空而頂圓……”這是最早把“和卓墓”同“香娘娘”聯係在一起的記載;②一位維吾爾族學者把漢文的“香妃”譯成了維吾爾文“伊帕爾汗”,結果,人們就把“香妃”同當地的一座伊帕爾汗墳墓附會到一起了;③容妃本稱“和卓氏”,噶爾守墓的阿訇,當初隻能證明該墓所葬是“容妃”的先祖,後來人雲亦雲,他也指認該墓葬群中較大的一座是“香妃墓”了。
至於那架“靈轎”,很可能是當地維吾爾族官員運送棺槨用後的棄置物。因為,馱轎的等級與香妃的身份並不相稱。
其二,容妃墓在河北遵化縣清東陵西側的“裕妃園寢”中,月台上起建寶頂,寶頂下是安放棺槨的地宮,地宮深14米,與十幾米長的地下走廊相通。有的專家斷言,這就是香妃墓。
由於墓前台階條石被雨水衝塌,地宮通道陷落,1979年10月,有關單位對容妃墓進行了發掘清理。該地宮由兩個券堂組成,均為拱券石結構,在金券的寶床上,停放著一具紅漆棺木,左側棺幫被盜墓者鑿了一個長方形大洞,貴重物件早已被盜竊一空。棺頭正中有幾行金漆手書回文,譯成漢語的意思是:“以真正的名義……”這是伊斯蘭教《可蘭經》的開頭語,也是伊斯蘭教徒的常用語。棺木西側有一具頭骨,近旁有一條長85厘米的花白發辮和青緞襯帽、包頭青紗,還有一些龍袍的殘片和幾件織物,織物上織有“江南織造臣成善”、“蘇州織造臣四德”等字樣,此外,墓中還有殘存的如意、荷包、珍珠、寶石、貓眼石、鑽石等等。
這些實物,為判別死者的身份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棺頭文字說明死者是一位伊斯蘭教教徒;龍袍碎片、貓眼石等物,說明死者是一位妃子;花白發辮及牙齒磨損程度與容妃去世年齡55歲相符;織物上的姓名“四德”、“成善”正好是乾隆53年時期的江南織造官。一切都可以證明,這死者正是容妃。
對於確信容妃即香妃的人們來說,這座容妃墓當然就是香妃墓了。
其三,有趣的是,在北京城南風景宜人的陶然亭的東北角上也有一座大塚,塚前立著一方石碑,下麵刻著“香塚”兩個大字,碑的背麵,刻著一首哀婉淒切的詞。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有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香妃墓,是在乾隆的授意下,安葬在這裏的,為了讓自己好隨時隨地地親自憑吊,以寄托無盡的哀思……
如今留給人猜測、憑吊的就是這樣三座墓塋,至於誰是真正的“香妃”的歸宿之地,卻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趙佗墓
趙佗是西漢時期的南越國的開國之王。他本是秦朝的大將。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後,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3郡。趙佗被委任為南海郡龍川令。秦末戰亂四起,已做南海尉的趙佗也趁機控製了桂林和象兩個郡,在嶺南建立了第一個封建蕃國——南越國。他始稱“南越武王”,後來又改稱“南越武帝”。開國之始,他就下令斷絕了和中原聯係的所有通道,實行閉關自治,他奉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風俗,鼓勵漢、越雜處,任用越人首領。他的這種治理方式促進了嶺南越地的發展,南越國逐漸強盛起來。西漢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奈何不了它。在南越國近百年的曆史中,趙佗本人就在位67年。他近百歲時才逝世,死後被安葬在南越國的國都——番禹,也就是今天的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