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史料記載,趙佗在世時搜刮了大量奇珍異寶,死後又將它們都帶入了墳墓。而且,他在世時,就對自己的後事做了縝密的安排。所以,他的墓藏是一個極大的秘密。

他沒有隨中原和嶺南的習俗使自己的陵墓外觀雄偉顯赫,而是利用山勢暗造地穴,在地麵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他還大設疑塚,為避免被掘墳盜墓而做到萬無一失。甚至連他的死後出葬都做了精心布置,靈柩車從四門而出。至於入土地點,在當時就是個高度機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墓在哪兒。看來,秦始皇陵被掘使他頓悟許多。不過,這樣一來,後人尋找他的墓真的是太難了。

傳世的各種史料對他的陵墓的位置的記載大多來自推測,所以各不相同。明代《廣東通誌》中說“趙佗墓在縣東北八裏”,又說“在禹山”;《南越誌》中記載“趙佗墓就在自雞籠崗起至廣州附近的連岡山嶺之地”;晉代的《廣州記》中卻又說“趙佗墓在城北,墓後有馬鞍崗”;在各個時期的地方誌中,有的說它在白雲山上,有的寫它在越秀山下,真是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由於趙佗墓的考古價值甚高,加上巨大的奇珍異寶墓藏的吸引,從東漢末的三國時候起,2000多年來一直有無數的人傾力於尋找趙佗墓。史料中記載:“三國時的東吳之主孫權,就曾派呂瑜帶領著幾千兵卒訪掘趙佗墓,想要找到巨額珍寶。他們在嶺南鑿山破石,掘地三尺,幾乎挖遍了廣州附近的大小崗嶺,最終都一無所獲。”不過,也有史料記載:“孫權當時並非一無所獲,他的手下找到了趙佗之孫,直越明王趙嬰齊之墓。從中獲得了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還有一枚皇帝信璽和一枚皇帝行璽以及私印三枚,還出土了三把銅劍,就是著名的純鉤、幹將和莫邪劍。它們都裝在雜玉製成的劍匣內。”隻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文物後來又去向何方,已經無法查尋。所以,也不知此記載的真偽。

不過,198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州象崗發掘出了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墓中出土了眾多罕見的文物,堪稱“中國之最”。這使人們更加相信史料對趙佗墓藏的描述絕不會是捕風捉影。同時,也表明史料對趙嬰齊墓被發現的記載很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在趙昧墓中出土了3枚金印,其中一枚象征著權力威望的龍鈕“文帝行璽”重達1485克,印鈕是一條傳神生動的遊龍。它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而趙昧下葬時也身穿“絲縷玉衣”,是用絲帶把2291多片玉片編織到一起製成的。這和嬰齊墓中,“珠孺玉匣三具,金印三十六枚”等記載十分相似,可見古人所言不虛。

趙昧墓中出土的文物中,還有許多堪稱中國文物之最的瑰寶。作為南越國的開國之君,趙佗的墓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奇。可是,曆代的尋墓人已經踏遍了廣州附近的白雲山、雞籠崗、馬鞍崗等無數山崗,趙佗墓仍然深藏地下不為世人所識。這個謎誰能有幸解開呢?

秦始皇陵墓是否被毀的謎團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保持得怎麼樣?它真的早在秦朝滅亡之時就遭逢浩劫,被項羽燒毀了嗎?這些都是史學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謎。

許多史籍中都記載:秦末農民起義摧毀秦帝國後,西楚霸王項羽占據著秦都。他命人掘開了秦始皇的陵墓,盜運陵中的財寶。他調集了30萬人從地宮中向外運了30天也沒運完。當時,尋找羊隻的牧羊人用火點燃了皇陵地宮,秦始皇陵毀於大火。這種說法曆來為史學家所接受。

可是,在經曆了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震驚世界的古代軍陣,秦兵馬俑出土問世,而後又是令世人都為之歎服的精美銅馬車回到人間,這一連串珍貴的考古發現,引起了曆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懷疑:秦始皇陵真的被毀掉了嗎?一些科學家用地球化學研究中使用的汞測量技術測出了秦始皇陵地宮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異常高的反應,測算估計超過正常土層含汞量的280倍。而在這種反應現象的土層分布麵積達12000多平方米。科學家們認定:這種汞含量異常是人工灌注水銀,造成水銀蒸發,經過漫長的歲月積聚形成的。而在《史記》中確實記錄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況,這和現在的發現正好吻合。而曆史學家們據此卻產生了聯想:如果當年項羽真的燒毀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宮殿,那麼,汞早就揮發幹淨了,現在的這種汞異常現象也就不會出現。因此,一些學者對傳統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經過考察,學者們發現在曆史上曾有很多人懷疑過秦始皇陵被燒毀的說法。最早記載項羽盜秦始皇陵的《史記》也不過是通過劉邦的口敘述這件事的,而在《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和《項羽本紀》中卻又對此事隻字未提。看來,司馬遷本人也不太相信這個說法。和其他的後來爭議不止的曆史問題一樣,秦始皇陵墓被毀一事的細節是被西漢幾百年以後的曆代史學家們完善和豐富的。

而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又似乎都在反證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的銅馬車是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考古人員們經過鑒定以後認為:銅馬車上出現的破損是坑頂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馬車上大量的金銀飾物沒有缺一少半,不像是劫後餘生之物。

直到今天為止,沒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發現被認定是秦始皇陵墓裏的文物。這也像是在給後人傳遞著這種信息:秦始皇墳墓可能仍然完好無損地沉睡在地下。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看到比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更令人激動的場麵。

但是,今天也有一些專家對上麵的希望抱有懷疑。他們認為:不能輕易地下結論,認定秦陵地宮保存完好。汞異常現象和其他可疑現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質的理化反應造成的。2000多年來史學家對此異口同聲,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其中很多人都被曆代史學家認定是治史嚴謹的。

看來,真正解開謎底,隻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開的那一天。

滿城古墓

崖墓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千米處,有一座多石少土的小山丘,小山本無名,因故老相傳該山丘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稱“陵山”。

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西麵與抱陽山相鄰,北麵與大樓山、玉山遙遙相望,東南兩麵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陵山本身由三座山峰組成,主峰及背後的山丘稱為來龍及大帳,左右二峰稱青龍和白虎。站在山下,從東往西看,三座山峰恰似一把太師椅,主峰為背,青龍、白虎為兩側扶手,麵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迷信,認為葬於善地可以保佑子孫後代昌盛。選擇陵山作墓地,真是再恰當不過。

陵山四周分布著許多村落,東南山腳下有北陵山村和南陵山村。據當地的群眾說,這兩個村莊原為一村,村名為陵山,後因人口增多分為兩村。陵山的東南2000米處還有一守陵村,也與陵山有墓相關。古代的皇帝,諸侯王陵墓往往設有專門的護陵人管理和看護。因陵園廣闊,護陵人數目往往成百上千。守陵村應該就是當時看守陵墓的民戶所住的村落。該村村民至今還相傳:他們的先人是給人看墳的。但因年代久遠和歲月流逝,看護的是誰的墳?墳墓在什麼地方?已經無人知道了。

196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官兵正在河北滿城陵山上進行一項軍事工程的施工。在施工中碰到了破碎帶,施工點就避開破碎帶繞了一下,結果一放炮,炸掉的石頭就不見了。官兵們很奇怪,過去一看,下麵是一個很大的洞穴,並且有很多東西。他們拿出了幾件,一看是文物,就保存了下來,工程也立即停了下來,並立即向省裏做了報告。河北省文化部門立即派了兩名考古人員趕赴現場進行勘察和保護。

滿城發現古墓的消息傳到北京已是6月中旬。周恩來總理要郭沫若負責辦理這個事情,希望盡快提出個處理意見向他報告。

郭沫若受命後,立即派人赴滿城實地了解情況。隨後又在科學院召開專門會議研究確定參加考古發掘人選。

在一切準備工作都就緒後,由中科院考古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聯合組成的發掘隊,於6月27日正式開始了發掘工作,20世紀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就此拉開了序幕,默默無聞的滿城一時成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發掘工作開始後,為了節省時間和防止文物損毀,考古專家們沒有急於打開墓門,而是先從南耳室南端解放軍施工時炸開的那個洞口出入,一直到清理完各種文物後,才最後打開墓門。

與西漢流行的土坑墓不同,滿城漢墓是頗為奇特的崖墓。什麼是崖墓呢?原來,我國自商、周以來,墓葬的形製基本上是以豎穴土坑墓為主。如安徽壽縣蔡侯墓、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分別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而馬王堆一號墓和江陵鳳凰山漢墓等都是西漢早期豎穴土坑木槨墓的代表。但滿城漢墓的墓室為依山開鑿的巨大洞穴,與傳統的墓葬形式不同,屬於橫穴墓性質,一般稱之為崖墓。

滿城漢墓主人中山王劉勝之所以選擇這種崖墓安葬,大概是受了他爺爺漢文帝的影響。據史書記載,劉勝的祖父漢文帝的霸陵也是依山為陵的崖墓。當年漢文帝經過霸陵時,對臣下說,我的墳墓以北山石為槨,用絲棉漆帛裹其中,可以永保無虞。大臣張釋之回答說:隻要其中沒有寶貴的東西,即使不用石槨也不會遭到破壞。漢文帝連連稱善,以後修霸陵時下令不改動山川,不以金銀銅錫隨葬而改用瓦器,號稱“儉葬”。滿城漢墓與霸陵相似,隻是劉勝不僅隨葬了金銀銅錫,而且還隨葬了許多稀世珍品。

從墓地現場觀察,劉勝在開鑿墓洞之前,先修建上山道路,從東南山腳一直修到選定營造墓地的主峰東坡上,這些古山道就是當地群眾所謂的“跑馬道”。山道建成以後,先在主峰中部離山頂30餘米處東西向開鑿山岩,造成崖麵,待崖麵形成一定高度後,再開鑿山洞,營造墓室。墓道口使用土坯封門,同時,在封門土坯之間的部分縫隙裏,發現有凝結的外溢鐵水,說明該墓的封門當係在兩道土坯牆之間灌以熔化的鐵水,鑄成一道鐵門。門外再用石塊填塞。這樣費盡周折,目的當然是為了防盜。

劉勝墓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容積約2700立方米。他的妻子竇綰墓全長497米,最寬處65米,最高處79米,容積近3000平方米,兩墓形製基本相同,均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個部分。甬道緊接墓道,在其兩側為對稱的南北耳室,其後為寬大而近似方形的中室。中室和後室之間設有石門,劉勝墓的後室在中室之後,而竇綰墓的後室則在中室右側。從出土現象觀察,劉勝墓的甬道、南耳室、北耳室和中室以及竇綰墓的中室,原來在洞室內還建有瓦頂的木結構房屋,後因木料朽腐而倒塌。兩墓的後室都是在岩洞中用石板建成的石屋,有門道,主室和側室三部分。環繞劉勝墓的後室還開鑿了一道回廊。墓內都有排水設施。兩墓各個洞室的頂部作拱形或穹窿頂,室壁都鑿成弧形,沒有發現直壁和直角相交的結構形式,經曆二千餘年,墓洞基本上保存完好,可能同其開鑿形式符合力學原理有關。

從各墓室隨葬器物的出土情況看,南北耳室是庫房和車馬房,中室是寬大的廳堂,後室是象征臥室的內室。這種模仿主人宮室宅院的洞室墓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它比我國西漢初期常見的長方形木槨墓晚,而早於西漢後期及東漢時期存在的多室磚墓,石室墓,在棺槨製度方麵,改變了我國西漢初期“諸侯五重”棺槨的舊禮製,使用一棺一槨和鑲玉漆棺。在葬俗方麵,屬於夫婦並穴合葬,即所謂“同墳異葬”,不同於西漢後期逐漸流行的同穴合葬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