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設計的墓室,工程艱巨,規模宏大。在岩石中開鑿如此龐大的墓室,就是用現代化的施工方法,估計也需要上百人費一年左右的時間,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技術條件下,使用鐵錘和鐵釺進行手工開鑿,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一定十分驚人。

地下寶藏

滿城漢墓不僅墓室龐大,隨葬品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劉勝墓,除墓道外,各墓室都放置大量的隨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共放置實用車6輛,馬16匹,還有11隻狗和1隻鹿。北耳室的隨葬品主要是陶器,種類和數量都很多,部分陶器內原來還分別裝盛著酒、糧食、魚類等。中室的隨葬品也很多,主要是銅器、鐵器和陶器;室內還陳設兩具帷帳,後室存放棺、槨以及許多貴重器物,死者所穿的金縷玉衣保存完好。兩座墓共計出土文物4200多件,許多器物製作的工藝水平很高,有些則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儼然是一座地下博物館。

墓中發現的銅器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其中有些器物不僅造型優美、裝飾華麗,而且設計靈巧、鑄工精致,是漢代銅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如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劉勝墓發現的錯金博山爐、錯金銀寫篆紋壺、鎏金銀蟠龍紋壺、鎏金銀嵌乳釘紋壺等,便是最為突出的幾件。

長信宮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全燈可分為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個部分,各部分分別鑄造,然後組合成整體。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因而能夠隨意調整燈光照射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身軀中空,煙灰可以通過右臂到達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銅燈設計靈便合理,宮女造型生動逼真,其藝術水平之高,在漢代銅燈中首屈一指。

除長信宮燈外,滿城漢墓還出土了其他式樣的大小銅燈共19件,其中如當戶燈、朱雀燈、羊尊燈等都是別具一格的不朽之作。當戶燈,高12厘米,下為半跪的銅人,右手高舉燈盤,中有蠟釺。當戶為匈奴官名,漢初漢王朝與匈奴爭戰十分激烈。這裏以匈奴的當戶官作為執燈的奴仆形象,當存貶惡之意,以使敵人不攻自破。

朱雀燈,高20厘米。朱雀腳踏蟠龍,展翅欲飛,嘴銜環形燈盤,內分3格,可同時點燃3支蠟燭。朱雀為傳說神鳥,與青龍、白虎、玄武並稱四神。朱雀為南方火神,以它作燈具,十分恰當。

羊尊燈,高23厘米。外形鑄成跪羊狀,羊腹中空,內可盛放燈油。羊背可以掀開而成橢圓形的燈盤,平放在羊頭頂上,開合處有鉸鏈相連,燈盤有一流嘴,可以放置燈芯,熄燈時將燈盤放下,殘油仍可倒入腹腔內。五行學說中,羊屬未,未為南方火庫,所以用作燈具。

錯金博山爐是劉勝墓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品。該爐通高26厘米,通體用金絲錯出流暢華麗的花紋。爐座透雕龍紋,爐身上部和爐蓋鑄出峰巒起伏的群山,山間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刻畫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狩獵情景。其造型之優美,鑄造技術之高超,在同類器物中非常罕見。博山爐是貴族階層使用的一種熏爐,香料放在爐中點燃後,香煙能通過爐蓋的眾多小孔嫋嫋上升,彌漫房中。除博山爐外,滿城漢墓還出土了各種鼎形、小盂形和附加鏤空網狀提籠式的熏爐,均是富有特色的高級生活用具。

劉勝墓中室內陳設著二具帷帳,其木架等部分均已朽爛,但整套銅質構件完好無損。這些構件銅質鎏金,製作精美華麗,刻有天幹、地支及各種數字,這是組裝時相互搭接的記號,經過複原,可知古代帷帳的結構與現在的房屋木架相似。像這種完整的漢代帷帳構件,為建國以後第一次發現。它拆卸方便,便於運輸,又可根據氣候調節帷幕的厚薄,是古代理想的簡易房屋,用途十分廣泛。

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套鐵甲,它是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到的保存最完好的西漢鎧甲。該甲屬“魚鱗甲”類,由甲身、短袖和垂緣三部分組成,甲片多達1589枚。鐵甲的邊緣用皮革和絲織品包裹,裏麵也有皮革和絲絹襯裏,非常舒適實用。此外,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些刀、戟、矛、戈等兵器,多數以鋼鐵製成,說明在西漢早期銅兵器基本已被淘汰。

兩墓中還出土五銖錢4200多枚,雖都鑄於武帝時期,但錢文“五銖”的字形並不完全相同。通過對這些五銖錢的研究,可對以往漢代五銖的分期加以修正。

驚人發現

滿城漢墓的出土文物中,最激動人心,也是引起國內外最大轟動的當數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壓在棺槨朽灰和漆皮的堆積層下麵,通體扁平,頭部和手、足已變形。出土時,做成腹部形狀的上衣前片反而在具有臀部形狀的上衣後片之下,這顯然是入殮時把上衣的前後片放倒了;褲筒開縫本應朝下,而實際上左、右褲筒的開縫朝上;有人推測這些現象是由於入殮時倉猝所致。

“金縷玉衣”出土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的專家們不斷摸索,反複試驗,經過一年多時間,將“金縷玉衣”完整複原,並在故宮博物院中展出。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形。此外,在“玉衣”內還發現一些玉壁,以及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壁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右袖內發現小玉印兩顆,一刻“信”字,一刻“私信”二字。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小玉片。每片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據測定玉片上的有些鋸縫僅03毫米,鑽孔直徑僅1毫米左右,設計之嚴密和加工之細致由此可見一斑。

漢人認為“玉能寒屍”。為使屍體不朽,皇室貴族不惜工本,大量使用玉衣作為葬服。但不幸的是,結果剛好相反。由於玉衣價值連城,往往招來眾多的盜墓賊。

馬王堆漢墓古屍

經過兩千多年保存下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是一具非常罕見獨特的屍體。她外形完整,軟組織富有彈性。體重345公斤,內髒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這一考古新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怪不得有言過其實的傳說謂“老太婆”“容貌如生”“形如剛死”,甚至有港澳同胞問道“為什麼不搶救呢!”

其實古屍並不是未腐敗,而是腐敗到一定程度被中斷而保存下來。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觀”的女屍,就是墓主人死後早期腐敗的現象。

人死之後,由於缺氧氣,細胞發生自身溶解並導致組織自溶,屍體內的細菌與屍外來的細菌在屍體內急劇繁殖,並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機物(如蛋白質等)的酶,而引起屍體腐敗。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擠壓全身的組織內髒器官,使全身腫脹,張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門脫出……。法醫學稱這些早期腐敗的現象為“巨人觀”。如果死者是孕婦發生了“巨人觀”,氣體壓力可能將胎兒擠出陰道,叫內分娩。當然這具50多歲的軟侯夫人不存在這些問題。

既然細菌能引起屍體腐敗,為什麼屍體不徹底腐爛而又保存完好呢?

屍體腐敗,必須有腐敗菌的參與。而腐敗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溫度、濕度、氧氣的有無、酸堿度、營養物質等密切相關。要防止屍體腐敗,除了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殺滅細菌外,改變腐敗細菌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停止腐敗。我國西漢時代的勞動人民,采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物理和化學的條件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因而在屍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敗之後,及時地製止了腐敗的滋長,形成了無菌的環境而使屍體保存下來。

據考古學家查證,可能古人給屍體用香湯和酒給屍體沐浴(抹澡),使屍體去穢、“香美”,還有一定消毒作用,並在入殮時噴灑了酒。棺液化驗出乙醇(011%)和乙酸(103%)等,但棺內放酒浸泡屍體未見於我國曆史記載。沐浴之後的屍體用絲麻織物緊裹達20層之多,不但隔絕蠅蟲接觸屍體而且把棺材填滿,造成棺內空氣極少,外麵又套上密封條件很好的三層棺。諸棺蓋封口都用漆封粘,屍體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少量空氣很快被早期腐敗的屍體消耗盡,形成缺氧條件;棺外的槨室內存放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敗,消耗墓室內的氧氣,腐敗菌在這樣極其有限的空氣條件下生存隨著氧的耗盡而自身延緩或停止繁殖生長,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長(屍體的肌肉、肝、腎發現大量細菌芽胞),無氧環境抑製了嗜氧菌的生長,而厭氧菌卻繁殖起來,繼續對屍體起腐敗作用,但它由於自身的代謝產物日益積累增多,反而抑製厭氧菌的生長,厭氧菌最後也死亡了,腐敗也隨之停止。

為說明墓室缺氧,我們還介紹一則有趣的小旁證:在啟棺當時,在隨葬品中發現了五隻小昆蟲(三隻鈞紋皮蠢幼蟲和兩隻米象成蟲)的完整屍體。這些昆蟲也是2100多年前伴著隨葬品活著入葬的。在墓室裏,有空氣有濕度有營養維持生活,為什麼昆蟲會死亡呢?很顯然是空氣被耗盡,昆蟲窒息死亡。這說明墓室內形成缺氧後,腐敗過程延緩、停止了。

屍體停止腐敗,已腐敗的部分當然不能恢複,已形成的張口伸舌突眼脫肛也不能複原,而沒有腐敗的組織被保存下來,仍然維持著器官內髒乃至全身的形狀,這些組織保存最完好的是“結締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超微結構十分豐富、接近新鮮狀態。

為了保證墓室密閉,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並防止地下水滲入。這樣屍體在深埋20米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恒濕密封、避光、又無大地震的恒定條件下,保持了2100多年。如果這種恒定條件遭破壞,屍體就不能保存下來,例如同樣是埋在馬王堆上的二、三號墓是呂後至漢文帝時期入土的,其地理條件一樣,墓葬措施也大體相同,但二、三號墓被盜或墓室密封不嚴,而引起屍體腐敗。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棺內放有某種防腐藥物,屍體才不腐敗,這完全可能,如化驗棺水發現棺水中有汞(水銀)、乙醇(酒精)……古人是將放水銀作為防腐措施的,不過科學已證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是否用中草藥防腐呢?目前也無確證。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許多古屍尚未發掘,化學藥物防腐措施的解釋,讓今後出土的古屍研究來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