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方仙境”金剛山
金剛山聳立在朝鮮太白山脈的北段,峰巒秀麗,林木參天,飛瀑傾瀉,山間還有許多名勝古跡,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古時候,朝鮮人認為這座山集中了一切自然景致的美麗,所以將它比為寶石之冠金剛石,金剛山因此得名。
金剛山,在朝鮮眾多名山中,是最著名的一座,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它南北長60千米,東西寬40千米,總麵積2400平方千米。金剛山可以分為外金剛、內金剛和海金剛,有大小奇峰12000多座,主峰毗盧峰海拔1638米。
外金剛往往被比喻為男性美,怪石嶙峋,奇峰崢嶸,山勢雄偉壯觀;內金剛則可以比作女性美,多飛瀑玉潭、蒼鬆翠柏,景色清雅秀麗;海金剛以海山美景見長,在碧波萬頃的海麵上,石林拔海而立,海濤擁抱石林。
集仙峰可謂集金剛山靈秀於一身,雲霧繞繞,常給人一種朦朧神秘之感。傳說中是一座神秘的靈山,古代曾有9條龍和53位佛爭鬥,9龍戰敗,落荒而逃,因為雲霧繚繞,沒有看見前麵有山峰,一頭撞了過去,撞出了今天仍隱約可見的奇怪石洞,稱為“九龍洞”。
五峰山,由五座奇峰組成,陡峭、險峻。玉女峰,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水晶峰東麵的三日浦內湖,自古以來就是絕景勝地。傳說,古代有個國王來此遊玩,流連忘返,3天後才啟程返回,三日浦便由此得名。從三日浦向東遠眺可以看見波濤洶湧的大海,向西則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美景盡收眼底。
金剛山的水也美。九井峰上的上八潭,像是八顆碧綠的寶石被一根銀絲串起,清麗異常。傳說古時候,天上的“八仙女”被這裏的美景吸引,偷偷下凡,來此沐浴。最負盛名的九龍淵瀑布,則伴隨著震天動地的巨響,從70多米高的懸崖絕壁上傾瀉而下,濺起千萬顆珍珠般的水花,如煙如霧。古人曾用“千丈百練上,貫串萬顆珠”、“蒼空灌江水,白晝鳴雷聲”等詩句,來讚美它。
“聖河”恒河
恒河是印度第一大河,也是印度文明的搖籃。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全長2700多千米,上、中遊2100多千米在印度境內,下遊500多千米在孟加拉國。
恒河從長度上看,算不上世界大河,但卻是古今聞名的世界名河。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用肥沃的泥土衝積出遼闊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代在這裏勞動生息,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現在,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仍在這裏,尤其是恒河中上遊,是南亞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恒河被稱為“聖河”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觀念的影響。印度約占總人口4/5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教徒對牛是十分崇敬的,他們視牛為神靈,稱為“聖牛”。恒河發源地加姆爾在印地語中是“牛嘴”的意思,恒河水是從神靈——牛嘴裏吐出來的清泉,所以便是聖潔無比的。
還有一個傳說,印度曆史上有一個國王,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來世,就請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女神之水來勢洶洶,大地難以承受,“神中之神”濕婆大神就站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遊,讓水從她的頭發上緩緩流下,減弱了水勢,既洗刷掉了國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福人類。所以,印度教徒便認為恒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贖罪之源”。
印度教教徒認為隻要在恒河裏沐浴,心中的邪惡和晦氣都會洗刷幹淨。傳說,在聖河裏沐浴後,小孩能長命百歲,老人能安然進入天國,要是在聖河岸邊壽終正寢,來世將無比幸福。
正是在這種宗教信念的支配下,每年前往恒河沐浴的印度教教徒,數以百萬計。朝聖者的隊伍裏,有富翁和窮人,有農民和學者,還有老弱病殘等各種各樣的人,構成了一幅印度教信徒的縮影。他們忍受著酷暑和喧鬧,蚊蟲的叮咬,難以下咽的食物,甚至小偷的扒竊。總之,忍受著一切去完成自己一生的夙願。他們常以一種孩子見母親的心情來到恒河,稱恒河為“恒媽”,站在齊腰深的聖河裏,雙手捧起河水,一邊沐浴一邊虔誠地祈禱。
作為“印度的母親”和天上流動的“聖河”,千百年來,恒河用她那豐富的乳汁,滋潤著廣闊的大地,哺育著恒河兒女,澆灌出燦爛的文化。今後,它將繼續為恒河人民服務,也將繼續被恒河人民頂禮膜拜。
“流過曆史的聖河”——約旦河“流過曆史的聖河”
——約旦河
在世界著名的大河中,根本看不到約旦河的影子,它全長隻有300多千米,流域麵積不過1.8萬平方千米,但在中東這片淡水極為匱乏的土地上,作為以色列、巴勒斯坦境內流量最大,流程最長的河,它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
約旦河有三大源頭,東源班尼亞斯河、西源哈茲巴尼河和中源但河,最後注入 死海,為死海帶來了珍貴的淡水。班尼亞斯河是約旦河的主要源頭之一,發源地位於古大馬士革商道上的班尼亞斯村,並因此得名。
班尼亞斯村風景優美,四處幽靜,到處可見隨風搖曳的楊柳、高大的梧桐樹、椰棗樹、無花果和胡桃樹等樹。清澈的泉水丁丁淙淙地流淌著。蒼翠的濃蔭下,青藤纏繞,灌木叢生。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這裏的瀑布。
在僅3.5千米的距離內,水流落差竟達90米,河水從高處落下,飛濺出簇簇細碎的浪花,眾多浪花相互衝撞,然後彙聚一處,形成銳不可擋的水勢,向下飛瀉,形成壯美的瀑布。山險、林深、水急、木秀,構成了班尼亞斯秀麗迷人的自然景象。
而更使約旦河聞名遐邇的,卻是遍布兩岸的眾多曆史宗教遺跡。相傳,古代以色列人就是渡過這條河,進入了“上帝應許之地”——迦南;耶穌也是先在這裏受洗,然後才走上了傳教布道的荊棘之路。
在注入死海之前,有兩座著名的橋橫跨約旦河上,即阿卜杜拉橋和阿倫比橋,它們是約旦和以色列的界橋。在兩橋之間,距離沙漠綠洲傑裏科城以東約8千米處,相傳耶穌當年就是在這裏接受的洗禮。
今天,耶穌接受洗禮的地方看上去平淡無奇,四麵一片靜穆。僅數米之遙的狹窄河麵,河道也是窄窄的,河水淺得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平靜的河水幾乎看不見流動,隻有當小魚在水裏遊動的時候,才給水麵帶來些許漣漪。
但來此朝聖的基督徒卻是熙熙攘攘,有集體前來的,也有單個前來的。若是碰上前一種的場景,場麵是相當壯觀的。所有的善男信女們都身著白色長袍,一排排地佇立岸邊,先跟隨牧師念誦經文,然後將整個身子浸泡在約旦河水裏,神情虔誠、專注、肅穆,好像接受了約旦河的洗禮,身心就受到了蕩滌,脫胎換骨一般。
“神山”奧林匹斯山
奧林匹斯山位於希臘的北部,傳說中希臘諸神就住在這裏,古希臘人尊它為“神山”。
古希臘人認為奧林匹斯山位於希臘的中心,而希臘又是地球的中心,所以,那些主宰人類、統治世界的諸神就住在這座山上。
在雲繚霧繞的山頂,有一座時光女神把守的雲門。當天神到來時,雲門就自動打開,歡迎諸神。平時天神們居住在階等級高低劃分的各自領地內,當聽到“眾神之王”宙斯召喚時,就從海裏、陸地、地下、天空紛紛趕到宙斯的神殿。神殿裏有許多金碧輝煌的高大圓柱,四壁畫滿了神奇美麗的圖畫,還擺放著許多金銀製成的寶座。眾神邊喝酒,邊議論天上和人間的大事。太陽神阿波羅彈起豎琴,為大家助興,青春女神赫柏為諸神斟酒,9位文藝女神纓斯在舞池內翩翩起舞,唱著清脆悅耳的歌兒。酒足飯飽之後,眾神紛紛離去,又回到各自的領地。眾神就這樣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奧林匹斯山上。
奧林匹斯山上終年雲霧繚繞,一年中約有2/3的時間被積雪所覆蓋,山坡上橡樹、梧桐、栗樹、山毛櫸和鬆林鬱鬱蒼蒼;巍峨的山頂,在雲霧和星河之間,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四季常青,景色十分優美。古希臘人把奧林匹斯山作為眾神的居住地,這大概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現在,希臘人發現奧林匹斯山雲霧環繞,銀裝素裹,並不是諸神的理想居所。他們根據航海經驗,知道了世界的中心並不是希臘,更不是奧林匹斯山,所以諸神也不可能住在奧林匹斯山上。希臘人開始想像奧林匹斯山應遠在天邊,諸神應該住在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地方,這才更具有神聖的魅力。
但在希臘人的心目中,奧林匹斯山仍是一座神秘而美麗的“神山”。
阿苔蜜斯神廟神秘之處
公元前21世紀,古代有位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特,他在土耳其見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廟。這座結構複雜、規模宏偉的神廟建於公元前560年。當時的以弗斯是呂底亞王國的工商業中心,地處交通要衝,非常繁華熱鬧。後來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築著名的驛道時,即以以弗斯為起點。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開始,這裏隻有一座很小的神廟,在一棵空心樹幹中放著一尊神像。隨著以弗斯的日漸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這座巍峨壯麗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廟。廟基長127米,寬73米,有10級台階。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兩行排列。柱子上麵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頂。其中32根柱子的基座上還裝飾著神話故事浮雕。19世紀6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這裏進行發掘時,找到了一些雕柱殘片,其中有一塊浮雕殘片高約100米,上麵的人物栩栩如生,現珍藏在大英博物館中。
以弗斯城裏有個叫埃羅斯特拉特的人,一心要做出一件轟轟烈烈的事情使自己名揚天下,結果在公元前356年亞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潛入月亮女神廟,放火燒毀了這座馳名全球的建築傑作。這個縱火犯被捕獲後,法官對其判處了極刑。法官為了不讓他的圖謀得逞,下令不許提及他的名字,否則也將被判死刑。2000多年過去了,埃羅斯特拉特這個名字還是被傳了下來,不過,它已被當作“瘋子”和“精神病患者”的同義詞了。
被燒毀的月亮女神廟很快又被重建了起來。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將月亮女神廟裏的財寶劫掠一空,然後付之一炬,把它徹底摧毀了。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廟,就這樣永遠地從人們的視線裏消失了。
月亮女神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人們終將解開這個謎。
巴比倫空中花園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千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距今約3800年前。
巴比倫的含意是“神之門”。大約公元前19世紀,敘利亞沙漠地帶的閃族人東遷兩河流域中下遊一帶,建立巴比倫帝國。該國六世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建都城,立法律,製日曆,形成巴比倫文化。公元前1595年,巴比倫城遭到西北方的赫提王國的洗劫。公元前13世紀後期,巴比倫被亞述人征服。在此期間,古城多次被毀壞,直到公元前7世紀末,新巴比倫王國再度興起,巴比倫城又進入一個黃金時代。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一前563年在位)東征西伐,於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俘虜大批猶太人,史稱巴比倫囚虜。他以囚虜的無償勞動來大興土木營造宮室和城牆。
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擺脫幼發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蝕,將祖先營造的城垣和宮殿都填平了,在這個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據對遺址的實測,全城占地41平方千米,由護城壕、外城牆。內城牆三重環繞。外牆長16千米,內牆長8千米,均以磚砌成。猶太俘虜就囚禁在內、外牆之間。9個城門,門高4米多,寬2米多,上有塔樓。最漂亮的阿什塔爾門以彩色玻璃磚飾麵,雕有野獸和各種圖案。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宮在城南,俗稱南宮,麵積5700平方米,由5個建築群組成。聞名於世的空中花園就在王宮旁邊,據說是座110米高的假山,依附於兩堵城牆之間,層層種植花草樹木,以人力引河水上山,既澆灌了花木,又製作了人造溪流和瀑布奇景。相傳王後來自滿目蔥綠的多山之國,看到巴比倫平平蕩蕩,無山無林,鬱鬱寡歡。尼布甲尼撒二世為此特建了空中花園,以取悅愛妻。
為什麼埃及的金字塔、神廟、古墓能保留到今天,而同時期的巴比倫卻蕩然無存了呢?這與建築風格和建築材料有關。尼羅河兩岸有的是石頭,什麼建築都是用石頭建造的。而巴比倫千裏之內,無石可取,隻有就地取材.使用土坯或土坯燒成的磚,土坯其內,磚包其外,大小建築無一例外。這樣即使磚牆無恙,泥坯牆也會軟坍下來。而建築物坍塌之後,當地居民又把墓址上的磚塊挖走去建造住宅,這樣古城遺址上就出現了一個個被挖走磚塊的深坑。就這樣一塊塊、一層層地扒下去,直至出水沒法再挖為止。與此同時,巴比倫城還遭到地下水的浸淫、鹽堿的腐蝕、洪水的泛濫,從而使它難以長存人間,
而外族的多次入侵,每一次也都給巴比倫城帶來毀滅性的破壞。現代強盜以考古為名的掠奪,更使巴比倫遭到徹底的毀滅。1901年德國人以“考古”挖掘為名義,用了18年時間,把阿什塔爾門搬走了,甚至一條近百米長的瀝青和磚塊路麵也被挖走了,然後複原於柏林帝國博物館的門前。
這一切使我們難以見到巴比倫的原貌,巴比倫空中花園也隻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了。
亞曆山大燈塔之謎
2200多年前,有一個隻活了33歲的短命國王。從他20歲繼承王位後,在不到13年的時間裏,東征西戰,竟建立起了一個地跨歐、亞、非3洲的馬其頓大帝國。這個短命的國王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是一個有抱負、有才智,而且勇敢過人的國王。他曾經師從被恩格斯稱之為“最博學的人”的亞裏士多德,被認為是古代最具有科學素養、最懂得科學價值的統治者之一。亞曆山大在各次遠征中,都帶著工程師和地理學家等科學工作者,以便測繪被征服國家的地圖,記載這些國家的資源,收集有關自然、曆史、地理等方麵的資料。公元前331年,亞曆山大在埃及尼羅河口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的無名漁村建起了一個希臘化的城市,並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曆山大城”。
亞曆山大城裏的居民很複雜,有埃及人、希臘人、敘利亞人,也有猶太人、羅馬人、波斯人,但其文化在本質上是希臘文化。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去世後不久,他的將領托勒密在埃及稱王,把亞曆山大城定為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