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協密統治時期,亞曆山大城不僅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而且成為希臘藝術和科學中心。
托勒密在亞曆山大城創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一座圖書館,藏書曾達70萬冊,幾乎收藏了所有的希臘著作和一部分東方典籍,其中大部分圖書是用希臘文抄在紙草上的。不幸的是,這座圖書館在公元前47年被火焚毀了。
托勒密在亞曆山大城還創建了國家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既是研究機構,又是一座大學,它分文學、數學、醫學和天文學4個部,並設有動物園、植物園、天文台、解剖室和圖書館,聘請了當時最有學問的人在那裏工作和居住。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希臘的學術中心一直在這裏。當時想學科學,想成為科學家、醫生、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人,都會從希臘各地,從地中海沿岸,風塵仆仆地來到這裏,向世界上一群最傑出的學者們求教。
至於建於公元前280年的亞曆山大大燈塔,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被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特列入“世界七大奇跡”了。這座燈塔建在亞曆山大城附近法羅斯島防波堤南端,頗具巴比倫風格。燈塔高達120米,分4層。第一層是方形,高69米;第二層為八角形牆,高38米;第三層是圓塔,像個堡壘;第四層塔頂,放有一隻大火盆,熊熊火焰日夜不熄,後麵有一塊磨得光光的花崗石做的反光鏡,使在遠處航行的船隻也能看到。塔內共有房間近300間。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築,石縫之間用熔化的鋁彌合。塔基則用能耐海水腐蝕的玻璃塊填實。
這座被認為是世界燈塔建築鼻祖的亞曆山大大燈塔不幸在公元1302年遭到了地震的破壞。1357年亞曆山大地區再次發生大地震,亞曆山大燈塔也被徹底摧毀。由於沒有留下圖紙,塔的形狀成了未解之謎。
非洲屋脊上的獨石教堂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山地高原國,海拔在2500~3000米,有“非洲屋脊”之稱。這裏的高山幾乎全是火山,火山灰同熔岩凝合在一起。石匠們在岩石上開鑿出一座座教堂,最著名的是拉利貝拉岩石教堂群。初看起來,這些教堂像是用石塊一塊塊砌起來的,但實際上每座教堂都是用一整塊巨大的岩石鑿出來的,因此也稱這些教堂為“獨石教堂”。建造獨石教堂時,首先由經驗豐富的工匠選擇好麵積達50~100平方米的大岩石,四周挖出溝壑,使它和山體分離出來,然後根據周密的設計,把它中間鑿空,並精心地鑿成教堂的模樣。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共有11座,分成3群,它們在布局、比例、風格上都各有特點,教堂間由地道、深溝和涵洞相連,這些教堂至今仍在使用,到教堂禮拜已成為當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禮拜者多得驚人。
這些雄偉的教堂為什麼要建在荒涼的山區呢?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安全和隱蔽,以防備入侵者的破壞;也有人認為,這是宗教上的原因,教堂必須同大地連成一體,伸向天空,從而把上界和下界連接起來;還有人認為,當時阿克蘇姆王朝的一些先進建築技術失傳了,因此隻能開鑿岩石來建築教堂。看來,荒涼山區的獨石教堂還有許多奧秘未被揭開。
樓蘭古國探奇
突然消失的樓蘭國
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寫過這樣的詩句:青海長天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是指哪裏呢?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來朝,以後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可是,在以後的幾百年裏,樓蘭國突然從地圖上消失了,留下的隻是外患的代名詞和文人墨客思古懷幽的對象。樓蘭國到底到哪裏去了?多少年來,許多人都想弄清楚樓蘭國的來龍去脈,但他們都沒有成功。
神秘的古地圖
1876年,一個名叫布魯耶魯瓦斯基的俄國人,到我國新疆東部沙漠來尋找樓蘭古國。他隨身帶有一張古代中國的地圖。憑著地圖的指點,他來到羅布沙漠一帶。布魯耶魯瓦斯基好不容易找到了已經移到西南方向100千米以外的羅布泊。羅布泊找到了,可是,樓蘭國又在哪裏呢?他幾乎找遍了羅布泊西北岸所有的沙丘和窪地,結果卻十分失望。
! 布魯耶魯瓦斯基到羅布泊探險的消息傳開以後,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俄國人手中地圖所指示的樓蘭,曆史上肯定存在過。不過,由於曆史變遷,樓蘭人早已遷往別處。因此,想仍然在羅布泊西北緣找到樓蘭國,比登天還難。也有人認為,布魯耶魯瓦斯基找不到樓蘭國是因為傳說中的樓蘭國根本就不存在。
到底誰的說法更正確些?誰也不知道。辯論的雙方都不肯讓步,這個僵局一直等到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豪廷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才被打破。
向導的發現
公元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豪廷和他的維吾爾族向導奧爾迪克闖入到羅布泊。斯文豪廷是前往中亞沙漠探險時路過羅布沙漠的。在那裏,他聽說了俄國探險家的事,當即就前往羅布沙漠。在奧爾迪克的幫助下,他很快找到了羅布泊!緊接著,又雄心勃勃地前去探尋樓蘭古國的奧秘。斯文豪廷想,當年布魯耶魯瓦斯基一直在羅布泊西北麵挖掘,這種做法是不是正確?那麼多年過去了,羅布泊的地理位置會不會還在老地方?要不在原地方,樓蘭國的遺址就不一定還在羅布泊的西北麵。到別的位置去挖挖,或許會有所收獲。於是,斯文豪廷輾轉來到羅布泊的西南麵和東北麵挖掘。
一天傍晚,他倆來到了一片瓦礫場中。天已經變黑,看樣子隻得在這荒涼之地中露宿一夜了。第二天一早,氣溫突然升高,他倆在戈壁灘上走啊走啊,感到幹渴難熬,羊皮水袋裏的水快要完了,斯文豪廷不禁撫胸長歎。忽然,他的眼前一亮,發現了一塊紅柳叢生的土地。他想,紅柳能生長,那麼樹下的土中興許能挖到水。可是,沒有工具怎麼挖?斯文豪廷終於想起,鐵斧遺忘在昨晚睡覺的地方。於是,他趕緊讓奧爾迪克去取斧子。想不到奧爾迪克竟然在瓦礫中找到了一片碎陶。奧爾迪克將陶片帶給斯文豪廷看,這一下,斯文豪廷興奮異常,身上的疲勞一掃而光,因為奧爾迪克發現的竟是古代樓蘭人的遺物。但是,飲水已經沒有了,這次考察隻得草草收兵。
是樓蘭遺物嗎
第二年春天,斯文豪廷率領探險隊又卷土重來。這一次來的人更多,這麼多人東挖挖,西挖挖,終於在羅布泊東北麵110千米處挖到了一座古堡的廢墟。
人們在廢墟裏找到了大量的古錢、陶片、漢文書籍和絲織品,經過考古學家的鑒定,這些物品都是古代樓蘭國的遺物。
又過了20多年,到了1927年,不甘寂寞的斯文豪廷又率領有28位中外科學家參加的綜合考察團前去羅布泊。但這次連同以後的幾次考察,躊躇滿誌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取得新的進展。
1934年4月,斯文豪廷帶著2名助手、2位學者和4個隨從,又來到了羅布泊。這一次,他們終究有了驚人的發現。他們在羅布泊東北麵的一個沙丘下找到了一個墓穴。墓穴的棺材內躺著一具蒙著毯子的女性木乃伊。據分析,木乃伊生前是身份尊貴的公主,生活在距今2000年的樓蘭古國。以後的幾天,考古學家在附近的一些地方還陸續發現了一些墳墓。
到了20世紀70年代,樓蘭問題的研究最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樓蘭!樓蘭!
從1979年到1980年,新疆考古研究所進行了三次深入詳盡的調查,進一步弄清了樓蘭的真實麵目。
科學家們挖出的樓蘭遺址是一座邊長300多米,麵積10萬平方米的正方形城堡。城堡中街道的痕跡依稀可辨。考古隊員在城中發現了三間麵積約為100平方米的大屋子,殘存的牆壁高2米,厚1.1米,雕梁畫棟,顯示出當年的豪華。人們在城南還發現了一個院落,柱子歪斜、破敗,但胡楊木做的大門仍然半閉半合,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回來。在城北,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麵積約為數百平方米的大平台,據分析,這是當年建造宮廷的地基。在城東,人們找到了一座殘敗的佛塔,佛塔由木料和土坯砌成,如今隻剩下10.4米高的殘跡。佛塔前的院子,堆滿了木材,最長的竟達7米,當年佛塔的香火之盛,由此可見一斑。遺址的西麵是古樓蘭人的墓地,每個墳堆的外圍都搭起籬笆,用以抵擋風沙,它們由7排橢圓形木樁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樓蘭遺址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女屍。經先進儀器測定,女屍已在當地沉睡了3880年。她頭戴毛絨氈帽,身穿綾羅長袍,腰圍絲帶,腳踏皮靴,穿著十分高貴。根據分折,女屍生前大約20歲,身高1.60米左右。
是誰毀滅了樓蘭
樓蘭古城的遺址已被挖掘出來,“古代曾經有過樓蘭國”這個觀點已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然而,是誰毀滅了樓蘭?關於這一點,人們又產生了分歧。
一些人認為,是戰亂毀滅了樓蘭。他們以斯文豪廷從樓蘭帶回的木簡以及其他一些文物為證據,言之確鑿地說,建立於公元前130年左右的樓蘭國,到了公元前80年,由於時時受到匈奴的威脅,因此動了遷移的念頭。終於有一天,樓蘭國君主接受了漢昭帝劉弗陵的勸說,舉國南遷,從此便迅速消失了。
不過,南遷之說並不能令人十分信服。有人就認為,既然說樓蘭國是舉國南遷了,那麼為什麼至今仍找不到南遷的證據,在樓蘭遺址以南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標誌樓蘭族曾經存在的痕跡。顯然,這種說法尚存在不少漏洞。
另一些人則認為,是絲綢之路的改造使得曾經盛極一時的古樓蘭逐漸衰敗,最終導致湮沒。然而,持改造之說的學者同樣也找不出樓蘭古國在“改造”以後的去向。
目前,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是“缺水說”,那是水源的枯竭才使得樓蘭古國最終在地球上消失。人們認為,在最初的日子裏,樓蘭地區水土肥沃,植被茂盛。後來,由於人類自己的破壞,森林慢慢不見了,氣候也變得異常幹燥,沙漠的進逼使得人類步步退縮。水源日益枯竭,最終斷了流。樓蘭人隻好三三兩兩逃往他鄉。大約在公元542年,最後一批樓蘭人在一名叫鄯米的頭人帶領下,遠走他鄉,到伊吾一帶落了戶。從此以後,樓蘭古城便成了風沙的天下,直至有一天被考古學家所發現。
關於樓蘭古國的爭論還在繼續,不過爭論歸爭論,人們從樓蘭國的興衰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這就是,為了人類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繁榮,從現在起,就必須正視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嚴重後果,以實際行動來避免類似樓蘭古城的悲劇重演。
龍虎山穴棺
山野裏,一群利用暑假來觀光野遊的青年學生,正行進在江西貴溪龍虎山腹地。這裏山岩陡峭、古木參天是一個人跡罕至的險要之地。可這群小夥子卻毫不畏懼,依舊興致勃勃地向叢山的深處艱難地挺進著。
這條小山穀雖然不大,但兩側樹木參天,遮天蔽日。腳下的野草一直沒腰無路可行,卻也令人害怕。這時走在前麵的幾個同學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裂口,它有30米寬、30米深,形成了一個寬敞的洞穴。他們走進這一洞穴,發現在那平坦的洞底整齊地排列著一具具棺材,足有四、五十口。他們驚恐地走近棺木,發現其中有許多不知何時已被人撬開,從撬開的棺木中,他們看到了那一具具栩栩如生的死屍。其中,一名男子約有40多歲,竟睜著眼睛仿佛在怒視著開棺人;另一具男屍,頭戴黃縐鑲邊的紅綢帽。腦後留著一條辮,身穿藍布袍、腳穿高底布鞋,全套服裝十分考究,仿佛是睡去的清代文人。另外十幾副被撬開的棺木中所安葬的有男有女,多數為老人。他們的麵目都依稀可辨,服裝色澤鮮豔,婦女們的服飾工藝精細、製造典雅。
青年學生的意外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也引來了考古工作者。他們來到這個洞穴,看到那已被撬開的棺木感到既奇怪又惋惜,奇怪的是一些什麼人早已來過此洞,惋惜的是這棺木中的一些隨葬品已被竊賊盜走,影響了考古工作的正常開展。但他們還是仔細地分析了這些死者的服飾及所能找到的隨葬品,肯定這些死者是清代及以前的人,這些棺木已在這裏存放了幾百年。
那麼,這個處在亞熱帶氣候區,四季溫度較高,海拔僅300多米的洞穴,本應是有機物極易腐爛變質的。而在這個沒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洞中,為什麼能使這些幾百年前的屍體沒有腐爛呢?是什麼原因使這一具具屍體變成了幹枯的木乃伊呢?當年將屍體存放到此洞者是否已發現了這一洞穴的奇異功能呢?考古工作者們無法回答。
就在這神秘洞穴的兩公裏遠,則存在著一個大型的“墓穴群”,這就是有著“空中博物館”之美稱的龍虎山穴棺所在地。這是一個懸崖峭壁,在峭壁中部的岩穴中有著一個很大的山洞。透過那洞口已風化了的木門,人們便可以看見那存放於洞內的數千具木棺。在這崖下一條小河潺潺流過,河中散落著許多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塊高出水麵約20多米,仿佛是一隻航行於河心的小船,在它的上麵刻有“赤壁淩空”幾個大字,經考證這是王安石的草書。通過這幾個大字人們推測這巨石原是懸於峭壁之上,是後來崩落下來的,在這巨石的頂部殘存著一個破舊的亭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看洞穴的理想之地。
多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這一洞穴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們通過對其中幾個穴棺的考察,發現它們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留下的,在這些木棺中所存在的木乃伊及其隨葬品,如:青銅劍、帛畫及一些小工藝品等稀世文物都已成為研究戰國時期江西文化的珍貴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和古代文獻的記載,考古學家初步肯定,出現在這裏的“穴棺群”是當時居住在這一帶的佘族人的墓群。
那麼古代的佘族人為什麼要費盡力氣將棺木放到懸崖之上而不葬於土地呢?他們又是如何在那種落後的生產條件下將沉重的木棺搬入高不可攀的懸崖洞穴的呢?這附近神秘山穀中的棺木與這裏“龍虎山穴棺”又有什麼聯係呢?是什麼原因使這兩處的屍體都不腐爛而成為木乃伊的呢?
考古工作者帶著這一係列疑問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在當地,他們聽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這崖下的小河曾是古代仙女沐浴的地方,飄飄而至的仙女們從天而降先落腳在這崖洞裏藏好衣服而後再到河中沐浴。由此佘族人認為仙女的藏衣洞就是吉祥聖地,死去的人到了那裏就可以隨仙女升天而進入天堂。所以他們在親人死去後就將遺體放入洞穴,而放入洞穴的遺體又能長久不腐。傳說總歸傳說,它並不是古屍不腐的謎底所在。地質學家們經過對這裏考察後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在這龍虎山的岩石中含有放射性微量元素,是它們抑製了細菌的生長,所以,遺體放入了洞穴後就在這放射性元素的保護下,受不到細菌的侵蝕而保存了下來。同時,人們還在這裏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將兩隻雞殺死,一隻放在洞內,一隻放在洞外,一周後,人們發現放在洞內的一隻雞新鮮如故,而放在洞外的一隻則早已腐爛。由此,人們肯定了這岩洞確有防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