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之謎

1950年,英國南部小村維克裏辛頓的教區牧師撒爾斯做了個很奇怪的夢,夢中,他從家裏的窗子向外望,看到很多人在下麵花園的迷宮中走來走去,背後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向他講述眼前的情景。

他醒後,夢境仍曆曆在目,自覺非把夢裏的迷宮建造起來不可。迷宮仿照村中教堂裏一組宗教雕刻而建成,甚具象征意義,蜿蜒小徑表示人生的旅途,那些死胡同代表人死前所犯的罪孽,是登上極樂天堂的路障。

有史以來,世界各地都建有迷宮,有的是真實的建築,有的是具象征意義的藝術品。遠古人類也采用酷似迷宮的圖案,例如在蘇默人的圖記、巴比倫人的書板、伊特拉利亞人的酒瓶、羅馬人的碎石路、龐貝城的一根柱子上,甚至在愛爾蘭紐格蘭奇古墓壯觀的石門雕刻上,都可以見到這些圖案。紐格蘭·奇古墓已有五千年曆史,是世界上一座最古老的建築。

盡管迷宮時有發現,但是其真正意義和建造原因,人類所知甚少。很多人認為迷宮是用來消遣的,有些人覺得那是個猜不透的謎,或是個傷腦筋的難題,更有些人認為迷宮是種隱含特別意思的符號。

遠古最著名的迷宮,據說是密諾斯王下令在克裏特島諾瑟斯建造的,由著名建築師、雕刻家代達羅斯負責設計,相傳,最裏麵的密室住著可怖的牛首人身怪物彌諾陶洛斯。密諾斯王因兒子死於雅典人之手,強迫他們每年獻七對少年男女給他作補償,供彌諾陶洛斯吞吃。後來,提修斯得到密諾斯的漂亮女兒艾莉艾妮幫助,斬除此怪物,才逃出錯綜複雜的迷宮。

盡管這個傳說膾炙人口,克裏特迷宮的實際形狀卻無人知曉。這迷宮可能隻是條經過裝飾的走道,供舉行祭祖儀式時跳舞之用,或者可能就是今天稱為戈提納洞穴的洞穴網,網中洞穴位於諾瑟斯市密諸斯皇宮附近,由迂回交錯的隧道相連。

有些專家認為密諾斯皇宮根本就沒有什麼迷宮,因為英語“迷宮”一詞源於一個希臘詞,意指“雙頭斧”,克裏特島古時崇拜公牛,在諾瑟斯此風尤甚。當地人以雙頭斧宰殺供祭祖用的公牛,密諾斯皇宮可能是“雙頭斧之所”,後來誤稱為迷宮。至於傳說所描述的迷宮,考古學家在諾瑟斯迄今還找不到一絲痕跡。

中世紀時期,歐洲一些著名大小教堂的地板和牆壁上,都畫了迷宮,有些名為耶路撒冷之途,用意似是讓不能前往聖城朝聖的人以手指沿牆上的迷宮路線畫,或者跑下來以膝蓋沿地上迷宮的路線前進,作象征式的朝聖。至於其他的迷宮,有人認為是代表耶穌由彼拉多的衙門往骷髏地所走的最後一段路。

在英國,專為非基督教徒作遊戲而設計的迷宮是在田野中用草皮鋪成的。這種草皮迷宮古時可能數以百計,並且有各種各樣的地方名稱,例如牧人競賽,朱利安的臥室等,鄉人就在迷宮內玩各種遊戲,時至今日,草皮迷宮隻剩下9個,遊戲規則更早已被遺忘。

十四世紀後,流行在大宅的花園內建造樹籬迷宮,供娛客之用。法王路易十四曾在凡爾賽宮建造過一個十分壯觀的樹籬迷宮,1775年已毀。1690年建於倫敦漢普頓宮的樹籬迷宮,也許可算是最著名的。

在歐洲草木不大茂盛的地帶,如斯堪底納維亞沿海,石料甚多,碎石大石都有,建造者就地取材,以石塊來造迷宮,建造目的則眾說紛紜。譬如十九世紀一位曆史學家調查過建於瑞典海岸外哥特蘭島上維斯貝的迷宮,當地人說那是為兒童遊戲而建的,其他證據卻顯示那個迷宮可能是水手在出海前跳舞祈求上天保佑的祭祖地點。

近代,建造迷宮之風又開始興起,所及的地方有瑞典的韋姆蘭、比利時的伯勒伊堡、蘇格蘭的弗羅斯堡。1968年,雕刻家艾爾頓用了20萬塊磚和無數石頭,在紐約州阿克維爾建成長504米的“克裏特迷宮”。

新迷宮將陸續建成。不論是作為一種象征,還是供舉行祭祖之用,甚至隻用來娛樂,所有迷宮均顯示出人類的創造力,以及愛好思考難題的天性。

三巨石

距黎巴嫩首都貝魯特85公裏,有一個草木茂盛的高原,高原上的貝爾拜克市中殘存著古羅馬廟宇遺跡。

廟宇原以建築精美著稱,建於公元一世紀,坐落於高台上,四周的田野景色非常秀麗,令人神往。更加引人入勝的是環繞廟宇的巨大石牆,迄今還沒有人能解釋這堵石牆是怎樣築成的。

牆的西端平放著三塊世界上最大的石板。就算使用最先進的機械,也難以把石板搬運到那個位置,然而這些石板放在那裏已將近兩千年了。羅馬帝國的工程技術誠然高明,但是在別處從沒發現過古羅馬人運用這種驚人的技術。

三塊石板大得異乎尋常,合稱“三巨石”。假如豎起來,每塊石板都有五、六層樓高,最大的一塊約長19.2米,寬4.2米,厚3.6米,重達800噸,石板從1.6公裏外的采石場鑿下運到貝爾拜克,再吊起7.5米左右,安放在由較小石塊砌成的高台上。

即使是今天工業用的起重機,也很少能完成這麼困難的工程,三塊石板安放得極其準確,石板之間連刀刃也插不進去。難怪以前的人都認為,石板一定是由魔鬼劈鑿好,搬到那裏去的。今天仍有人認為這不是人力所為。

更加神秘的是,采石場裏還有一塊石頭,比那三塊更大,重近1000噸,沒有人知道在修建廟宇時為何沒有用上那塊巨石。當時的人既能把如此龐大的三巨石搬動吊起,如果說他們搬不動剩下的巨石,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巨石林之謎

在法國北部布列丹尼的卡納克村外,豎立著近3000塊石柱,排列成幾條平行的直線,這些石柱屬於史前遺跡,高度從5.4米至6米不等,參差錯落,蔚為奇觀。

這個石林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出現,在郊野上綿延近4.8公裏,非常壯觀,其中一塊稱為“巨石柱”,原本高18米,重340噸,如今已崩裂為四塊。

這些石柱為何立在卡納殼村已無從稽考。由於缺乏圖文資料,石林的確實意義也無法得知。考古學家發現,附近有些用石頭搭成的史前墓葬,所以猜想這些石柱是為了紀念死者而豎立的,在布列丹尼語中“卡納克”的意思正好是“骨殖墳場”。

石柱沿東西方向排列,位置顯然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的日出方向一致,因此許多考古學家推測,布置石柱的人是崇奉太陽的。

有人又推測,石林是占星祭司所設置的觀月台,用來觀察天象,預測月蝕的時間;又可能是生育能力的象征,因為當時的人念念不忘獲得豐收和健康的子女。據說到了十九世紀,膝下猶虛的育齡夫妻還會到卡納克村,裸著身體跳舞,祈求能生兒育女。

如今,考古學家仍在繼續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揭開這些石柱的秘密。

複活節島巨雕

雅各布·羅格維恩將軍率領荷蘭海軍的船隊,朝著中南太平洋上一座海圖上未標明的島嶼前進,突然發現,許多身高9米的巨人正守衛在巨大城牆上。這番情景使他大吃一驚。

當船駛近島嶼時,羅格維恩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那些巨人是石雕像,而島上的居民和正常人一樣大小。第二天,羅格維恩將軍帶著登陸小分隊上了岸,他們發現,所謂“要塞”隻不過是放置雕像的一個個平台,平台上立著半身石雕像,這些雕像都有長耳朵,圍著紅頭巾。這天正是1722年的耶穌複活節,於是羅格維恩把這個島命名為複活節島,隨後就率船隊離開了。

約50年後,歐洲人又登上了複活節島,又過了100年,人們才開始進行深入考察。這時,雕像不再像羅格維恩見到的那個樣子了。由於部落之間的戰爭,大部分雕像已經從平台上塌到地麵上來,一直保持到今天。

人們發現,石雕是用拉諾·拉拉卡死火山口的火山岩雕成的,一共超過300尊。石料采自火山壁,不知雕好後是怎麼把它們運下來、直立在平台上的。

火山口裏還有大約400尊未完工的雕像。有的隻有不多的斧鑿痕跡,有的則幾乎已經可以搬走。人們還找到了古代雕刻家遺留下的短斧和鑿子。從火山口下來的路上,分散著幾十尊已完工的雕像,大約每隔45米一尊。

有幾尊雕像重約30噸,高3.7米。還有一尊未完工的雕像,高20米,重約50噸。

有些雕像離火山口有16公裏遠。當時島民是如何運送這些雕像,又是如何把它們豎立起來的?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想到了人們慣用的滾木運輸法,但反複試驗表明,島上的土壤不可能長出這種方法所需要的大規格樹木。另一種可能是:用藤編的繩索來拖石雕像。但實驗表明,這種繩索承受不了30噸的拉力。

複活節島上的巨石是如何運送來的,它們又是如何站起來的?這個秘密也許永遠無法揭開。

沉睡水底的岩洞

1991年9月1日,3名業餘潛水員在法國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灣附近罹難。為尋找這些失蹤者,當地潛水學校校長亨利·科斯凱繞過重重礁石,終於在水下37米處一條岩石隧道內發現了死者。

科斯凱對這條水下隧道並不陌生,早在1985年,他就在潛水時發現過,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條隧道的重要性。沒想到一個半月之後,這條水下隧道得到了法國文化部長的高度評價。他說科斯凱所發現的乃是“一座具有重大意義的曆史豐碑”。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科斯凱將在水下發現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給了考古學家讓·庫但後,引起了讓·庫坦的濃厚興趣。他當即決定與科斯凱一起冒險再次潛入水下,探索這一水下隧道的秘密。他們倆先小心翼翼地遊過一條37米長僅1米寬的管道。由於淤泥不時泛起,攪得海水像豌豆湯一樣又稠又渾。然後,他們又穿過一條150米長、直徑2米的隧道,接著擠進一個窄洞,最後才進入一個4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帶燈的燈光,他們看到了一個童話般的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時代的雕刻,有同時期人們所繪的各種馬。這些馬有的僅能看到露出水麵的頭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則已被毀壞。

科斯凱和庫坦不甘心這些發現,又摸索著從石屋遊入另一岩洞。岩洞高約30米,直徑為50~60米,呈拱形。借助燈光,科斯凱發現洞內天花板上飾有色彩斑斕的鍾乳石。洞內四壁所繪動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就連從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庫坦也承認,他以前從未見過年代如此久遠、繪製如此精美的繪畫。據他估計,此岩洞內之繪畫大約形成於1.2萬到2萬年前。科斯凱把這個水下岩洞稱之為“水下大教堂”。

據初步考證,岩洞內的這些畫是遠古時代藝術家以動物脂肪和礦物色為原料,用動物毛製作的畫筆繪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馬、鳥,也有北山羊和歐洲野牛等。最令庫坦驚異的是,這裏的歐洲野牛頭部畫法不同於石器時代的岩石繪畫,那時一般隻畫牛頭的側麵,而這裏的牛頭竟繪出3/4的麵部。庫坦說,這種畫法在舊石器時代也是異常罕見的。

庫坦推測,遠古時代畫家們在此岩洞內繪畫時,岩洞尚位於海拔80米處。在以後的歲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斷上漲,終於堵塞了通往此洞的入口。因此這個岩洞一直沒有被人發現,洞內之物至今保存得完好無損。

科斯凱和庫坦潛入岩洞內後,從岩洞中帶回一些繪畫的顏色樣品。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裏昂根據他們所搜集到的2克顏色微粒,用先進儀器確定出這些繪畫的年代。

專家們認為,這個奇跡般地保存下來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祀場所,它或許比法國西南部著名的拉斯高岩洞更為重要、更有價值。

拉斯高岩洞也是偶然被發現的:1940年9月,一群孩子尋找一條逃跑的狗,無意闖入這個後來被學者譽為冰河時代的凡爾賽宮的岩洞。通過驗色,科學家們確定此洞已曆時1.6萬年。岩石上的馬、鹿、公牛等動物繪畫,其色澤之光亮令人難以置信,使專家學者驚歎不已。考古學家在拉斯高還發現了用動物毛製作的畫筆,用這種筆可塗抹20多種不同顏料。此外,還發現了一種管狀骨頭,當時人們便是通過這種管狀骨頭將粉末狀顏色微粒噴吹在岩石底層上的。拉斯高岩洞的發現曾轟動一時。

愛讀書的小夥計

高爾基小時候家裏很窮,沒有辦法,他隻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裏,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板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板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板晚上睡著以後,在窗外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麵,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起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不一會兒,老板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基在油燈下如癡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書,不由怒氣衝衝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家的燈油都快用光了!”老板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小高爾基背著行囊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裏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夥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如饑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討論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蘇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