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鄧肯賣東西

鄧肯是美國舞蹈家,現代舞派創始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親就離了婚,鄧肯便和她的哥哥姐姐跟隨母親一起生活。有一次,鄧肯的媽媽給一家商店編織了一些東西,準備用賺來的錢買食物,可是東西編織好以後,商店卻不肯要了。她媽媽非常傷心,因為這些東西賣不出去,就沒有錢給家裏買食物了,那麼全家人就要挨餓。她媽媽越想越傷心,最後就坐在門檻上哭了起來。

這時,小鄧肯走過去對媽媽說:“我們在這裏哭也不是辦法啊。媽媽,把這些東西給我吧,我一定會把它們賣出去的。”說著,就從媽媽手裏接過籃子。她先從籃子裏拿出媽媽織的帽子和手套戴在頭上和手上,然後挨家挨戶去叫賣。

聰明的小鄧肯把自己家的困難編成一首歌,每到一家就唱出來,並把帽子和手套展示給他們看。漂亮的帽子和手套立刻受到了農婦們和孩子們的喜愛,很快,帽子和手套全都賣掉了。小鄧肯高興地跳著舞,拿著賺來的錢去買家裏需要的食物了。

在後來的生活中,鄧肯遇到了更多的困難,但她從不屈服,總是鼓足勇氣,想出辦法克服它們。她的勇氣和智慧終於使她鹹為一位偉大的舞蹈家。

耳聾的醫生

龐安常是北宋時的醫學家,醫術非常高明,別人都稱他為“神醫”。

龐安常小時候就特別聰明,很早就能認字讀書,書讀過一遍馬上就能記住。他的父親是個醫生,就教他記醫學上的口訣,還特別拿扁鵲這樣的名醫所用的治病方法來教他。教了沒多久,他已能領悟出其中的道理,並且時常有自己新的想法提出,跟父親爭辯也能據理力爭,而且讓人心悅誠服。父親非常吃驚,因為當時的龐安常還是個孩子。

後來,龐安常幼年時患下的耳病發作,聽力不行了,耳聾得厲害,與他談話,不得不用筆談。然而,這一點也沒有妨礙他對醫學愈來愈深入的研究,甚至正因為他耳朵聽不見,倒更加能夠專心於研究,從而達到了極高的造詣。

當時他的醫名傳遍全國,許多學者在筆記中常常提到龐安常的事跡。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特別寫下了他和龐安常談話的情形,頗為有趣。東坡寫道:“龐安常善醫而憤,與人語,書在紙,始能答。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而何?”’意思是說:“龐安常雖然耳聾卻聰慧過人,(別人)拿紙寫字,沒寫幾個字,(龐安常)就透徹地了解了寫字人的意思。我跟他開玩笑說:‘我用手(寫作)來作為嘴(說),您用眼睛(觀察)來作為耳(聽),(我們倆)都是這個時代奇異的人啊。”’

笨鳥先飛

清朝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章學誠。他小時候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私塾念書時,別的孩子念書背一功課,很快就滾瓜爛熟,而他則感到十分吃力。每天放了學,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玩耍去了,章學誠卻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複習當天的功課。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父親又著急又難受,親戚們也說:“看來這個孩子智商有點問題,長大不會有出息了。”

章學誠聽了這些話,卻一點也不灰心。有一天,他讀到一本叫《禮記》的書,上邊有一段話:“別人學一次就會了,自己學它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自己學它一千次。如果能這樣做,再笨的人也一定能夠聰明起來。”他覺得這段話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就默默地記下來。從此以後,章學誠就以更加頑強的意誌刻苦鑽研,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在刻苦學習的過程中,章學誠還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他覺得讀書應該腦勤和手勤,腦勤就是認真獨立思考,手勤就是大量地記讀書筆記。這樣,章學誠讀書真正做到了溫故而知新,學問和見識有了很大長進。後來,他寫了一部非常有名的曆史學著作《文史通義》,其中很多章節,就是來自於他平時所作的讀書筆記。

主宰自己

一個年輕人跪在地板上擦上麵的髒物,這時,一位老者走了過來,他很疑惑,為什麼這個年輕人每擦一下就虔誠地磕一個頭。於是他上前問年輕人在做什麼,年輕人回答說:“我在感謝聖人呢!”

老者更加不解了,便問道:“你為什麼要感謝聖人呢?”年輕人回答:“聖人幫助我找到這份工作,我才有了固定的收入,過上安定的生活。”老者嚴肅地說:“我和你的情況很相似,我也曾經遇到過一位聖人,他使我成為一個富翁。或許你可以去拜訪一下他,他會給你更大的幫助。”

年輕人高興地說:“我從小沒有無母,是鄉親們把我養大的。如果您說的聖人能夠讓我得到更多的錢,我就可以報答那些幫助過我的人了。這位聖人住在哪兒呢?”老者說:“北邊有一座雪山,你在那裏可以找到他。”

年輕人聽從老者的話,隻身去尋找聖人。他風餐露宿,爬冰臥雪,曆盡艱辛,終於登上了雪山的頂峰。在寒風呼嘯的山頂,他到處尋找,卻連一個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

於是,他很失落地回來了。見到老者後,他不解地說:“我登山的時候一直注意尋找聖人,可是直到山頂也沒有見到他。”老者問道:“那麼你見到誰了?”年輕人回答道:“除了我自己,誰也沒見到。”老者笑了:“這就對了。因為除了你自己以外,根本就沒有什麼聖人,你就是自己的聖人。”

偉大的演說家

成為一名卓越的演說家是德摩斯梯尼從小就立下的誌向。但是他天生口吃,嗓音微弱,還有聳肩的壞習慣。在常人看來,他似乎沒有一點兒當演說家的天賦。德摩斯梯尼知道,自己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得進行刻苦的學習和訓練。

一次,小德摩斯梯尼的爸爸發現兒子說話總是含含糊糊的,就問他原因。“爸爸,我在嘴裏含了石頭,聽說這樣可以改進發音呢,我想當演說家!”小德摩斯梯尼張開嘴,嘴裏果然有一塊小石頭。爸爸不禁搖著頭苦笑道:“我並不指望著你能當什麼演說家,隻希望你能把話說的清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