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政治
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誌,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參與政治組建民團抗擊外侵
北美大陸主要是英國的殖民地,但同時也有很多地方是其他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比如北麵的加拿大,就主要是法國殖民地,南麵的美洲地區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1739年起,西班牙發動了對英國的戰爭。
1744年,英國同法國又因奧地利王位繼承問題,而處於戰爭狀態。當然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列強之間的利益衝突。不過最初的戰爭,與費城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1747年以前,這兩場戰爭都沒有打到賓夕法尼亞境內,因為它北麵的殖民地擋住了加拿大境內的法國人,南麵的殖民地阻擋了佛羅裏達和加勒比地區的西班牙人。
不過,費城人平靜的生活很快過去了。1747年7月,法國和西班牙的私掠船開始在海灣出現。費城人開始恐慌起來,因為他們的財產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洗劫。就連當地政府也不得不考慮這些事情了。
當時的費城沒有碉堡,沒有炮台,沒有軍備,甚至連治安人員都沒有,一時間老百姓人人自危。然而,當時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教友會教徒,他們認為不應該進行戰爭,所以不投票同意撥款備戰。
在這種情況下,費城的富商們也拒絕出錢。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出錢,在保護自己財產的同時,也保護教友會教徒的財產,對自己是不公平的。還有一些人住在內地,距離邊境比較遠,他們感覺不到位於海邊的首府麵臨的危險對他們有什麼影響,所以他們也不願意出錢進行武裝籌備。
而主張起來保衛家園的人們又各執己見,難以達成一致。州長托馬斯企圖說服州議會通過一項民兵法和采取保障本州安全的措施,可是徒勞無功。
這時,富蘭克林擱下了正進行的電學實驗,挺身而出,參與到了解決費城安全問題的行動中。
這時的富蘭克林已經非常富有,他每年的收入已經完全可以和州長等同。
而且,富蘭克林已經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州長。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自己有義務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1747年秋季,有謠言從西印度群島傳來,說有六艘法國私掠船已計劃要在來年一同洗劫費城。
這時,在反對任何戰爭這一點上,教友派也不是鐵板一塊了。其中一些人,包括詹姆斯·盧格爾,認為防禦性戰爭是正義的戰爭。
然而,自由派教友會教徒卻不為所動,其他分支則深惡痛絕。
富蘭克林抓住了這一機會。他同“共讀社”中的威廉·科爾曼、美洲哲學學會的托馬斯·霍普金森以及首席法官談話,得到他們的一致同意,由富蘭克林撰文抨擊教友會和大商人。
小冊子一經發表,費城人尤其是下層人民群情激奮,紛紛響應。在星期六召開的一次預備性會議上,集合了一百餘人,多半是工匠。
富蘭克林掏出計劃的草稿,將成立民團的計劃向與會者宣讀了一遍。不料話音剛落,聽眾已經準備好立刻在條款上簽字表示擁護。
這時,富蘭克林想到,最好還是先征求紳士們的意見更為穩妥。這樣,到第二周星期一,富蘭克林在羅伯茨咖啡館召開大會,到會者內有城內最主要的紳士和富商。
在這些上層人士的動議下,自願加入民團者在文件上簽了名。民團的人數短時期內已逾一萬,遍布全省各地。
民團戰士們自己把自己武裝起來,編成連隊和團隊,選出自己的長官,每個星期集合訓練一次。費城聯隊的軍官選富蘭克林為上校,但富蘭克林自認為無此資格,謝絕了這一職位,另外舉薦了一人。
富蘭克林又提議發行獎券以集資在城南修築堡壘,裝配大炮。由於沒有重機槍,他們從波士頓購置了39挺,並向倫敦訂購,也向賓州的業主請求援助。
然而,倫敦的火炮要到第二年春季才能到貨。這時,私掠船行將到來的風聲日益緊迫,民團派包括富蘭克林在內的四人使團出使紐約向其州長告借。在以富蘭克林為首的四人不懈努力下,18門大炮連同炮架不久從紐約運回了費城,裝在了炮台上。
富蘭克林一時幾乎成了賓州的風雲人物。盡管富蘭克林拒絕了1748年議會選舉提名,地方上的各個階層仍然全都抓住他不放。
富蘭克林回憶說:“我們政府的各部門幾乎同時要我效勞。市政府選我做市議會議員,州長任命我為治安主管,不久以後又選我為市參議員,一般市民又選為我為州議會議員。”
不論富蘭克林如何心係他的電學實驗,他還是身不由己,他隻好越來越深地參與到地方政治事務中了。興辦醫院學校
富蘭克林常常想起自己小時候失學的痛苦。每逢他看到自己的孩子挎著書包,跳跳蹦蹦地去上學的時候,他的眼睛裏總要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多麼幸福的孩子呀!”他目送著孩子的背影,不勝感慨地說。
他記得,當年他在父親的店鋪裏幹活,看到和他同年齡的孩子經過店門走向學校時,他真恨不得撇下手中的活計,跟他們一起上學去。可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他的父親付不起學費。
所以當時他不是扭過頭去,裝作不見,就是向他們伸伸舌頭,做個鬼臉。這種情景要是被老富蘭克林看到了,他總是內疚地撫摸著他兒子的腦袋,輕聲地說:
“孩子,爸爸對不起你。”
“不,爸爸,您別那麼說。您已經為全家盡力了!”
富蘭克林說著便撲向父親,把臉深深地埋在父親的懷裏。
“是的,孩子,你爸爸窮哪!”爸爸緊緊地摟著孩子說。
這些都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可是這許多年以來,富蘭克林一直打算開辦一所不收學費的學校,讓清寒子弟也有學習的機會。
當然辦學校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除了經費外,還得有教師和校舍呢!這可不是容易辦到的。
和往常一樣,富蘭克林把辦學校的事征求共讀會會員們的意見,並請他們擬訂了一個具體的計劃。
一場辯論在共讀會會員中間展開了。他們對辦學校這一點沒有異議,可是對辦什麼樣的學校,是普通學校還是傳授專門技術的學校,開始有了爭論。
一些會員認為,費城雖然有幾所學校,可是教學水平都不高;應該創辦一所高質量的學校,提高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水平。
另一些會員則認為,費城的那幾所學校,按照人口比例來說,已經足夠了。應該創辦一所技術學校,培養專門人才作為各行各業的接班人。
那時候,要不是父親佐賽亞的指引,由著他漂洋過海,說不定他早已經淪落為打家劫舍的海盜了。
那正是英國和西班牙、法國在海上爭奪霸權的時代。遼闊、自由的公海裏一片混亂,一些亡命之徒趁機在海上橫行霸道,如果得了手就坐地分贓,否則就死於非命。
“感謝您,好爸爸!”富蘭克林沉思著,“要不是您擔負起做父親的責任,嚴格地要求我學會一種手藝的話,我真是不敢想象自己今天會是個什麼樣子呢。”
辯論繼續進行著,雙方的意見相持不下,大家的視線都移到富蘭克林身上,希望聽聽他的意見。
“本,請說說你的看法吧。”
雖然隨著歲月的消逝,共讀會的會員都已到了中年,可是彼此依舊用小名相稱。
“哦,我……”
富蘭克林從沉思中驚醒過來,整了整衣領說:
“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創辦一所專科學校,讓年輕人學有所長,這樣會對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的好處。
“我在倫敦的時候,到過牛津大學,且別提它的校舍有多大,光拿學院來說,就有二十多個,什麼文學院啦,法學院啦,神學院啦,理學院啦等。那裏不僅有英國學生,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我聽德納姆先生說,牛津大學曾培養出不少人才,為英國,也為其他國家造福。”
說到這裏,富蘭克林頓了一頓,繼續說:
“再說本大陸的馬薩諸塞州已經創辦了哈佛大學,康涅狄格州也成立了耶魯大學,弗吉尼亞州則有威廉大學和瑪麗大學,新澤西州有普林斯頓大學。所以我們這兒至少要辦好一所專科學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成一所大學,一所我們費城人自己辦的大學!”
富蘭克林的話立刻贏得了一片掌聲,會員們的情緒一下子激動了起來。
“費城大學!一所我們自己辦的大學!”一個會員叫了起來,他仿佛已看到了一所雄偉的高等學府似的,興奮得臉都發紅了。
“那太好啦!我剛才怎麼沒有想到呢。”
“好主意,富蘭克林!我們這就著手籌備吧。”另一個會員迫不及待地說。
霎時間分歧的意見統一了,大家開始議論著專科學校的初步規劃:基金、校董會的人選、師資以及學費等。
“提起學費,朋友們,我有一個建議,供大家參考。”富蘭克林頗有感觸地說:
“我自小就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因為我父親沒有足夠的錢。我想,目前像我當年那樣貧窮的孩子還有的是。所以我建議,我們應該建立清寒學生免費製度,讓沒有錢的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機會。”
“對,我附議!”
“我也附議!”
共讀會的會員幾乎都是貧寒出身,他們和富蘭克林一樣,也曾是被關在校門外的孩子。
辦學校的事情就這樣決定了。
接著富蘭克林編寫和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題為《有關費城青年教育的建議》。
他沒有提到他自己,隻說有一位熱心教育事業的紳士,建議創辦一所技術學校。他把辦校的宗旨、學校的規模和遠景簡單而又明了地寫了出來。
然後,富蘭克林把小冊子免費贈送給城中有地位的人。
富蘭克林在小冊子中說道,第一批移民中很多人都在歐洲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殖民地的教育卻被忽視了。現在已到了彌補這一疏忽的時候了。
他提議由有閑暇並富有公益精神的人集資開辦一所學院。
富蘭克林認為學院應該有合適的校舍,最好能距離一條河不遠,有一所花園、果樹、草地,有一兩塊田地。
最為理想而且應該有一座圖書館,藏有各國的地圖、地球儀、一些教學儀器、一套供自然哲學和機械學實驗用的儀器。還有各種出版物,關於各地風景、建築物、機械等。
學生應該樸素、有節製和節儉地集體進餐,並經常進行跑步、跳躍、角力和遊泳方麵的鍛煉。
富蘭克林敦促學生閱讀自然史、商業史和關於技術發明、製造業的興起,貿易的進步、其所在地的變化及其原因等的曆史。
在學生們讀自然史時,可以講授一點園藝、種植法、移植法和嫁接技術。
學生們還可以不時地進行短途旅行,到鄰近的最好的農民的種植園去,觀察並了解他們的勞作方法,以利於青年的培養。
最後,應該堅持不懈地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讓他們成為仁慈寬厚的人,培養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去服務、去盡職的習慣——也就是形成良好教養的基礎。
富蘭克林在《有關費城青年教育的建議》中,為8歲至16歲的青少年製定了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這些建議實際是對當時流行的刻板的、循規蹈矩的學校教育製度的挑戰和批判。
小冊子發出去以後,立刻引起了全社會的共鳴。
大夥兒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富蘭克林也積極為創辦這所學院募捐和奔走。
捐款人推選出了董事,並指定富蘭克林和首席檢察官法蘭西斯起草學院的組織章程。同時,富蘭克林和他的朋友還忙於租校舍、請教師等籌辦工作。
1749年11月3日,由24名董事的學院董事會組成,富蘭克林當選為校長。這一職位他一直擔任至1756年,在那以後仍是學校的董事。
1751年1月7日,學院開學了。
後來的費拉德爾菲亞大學就這樣創立起來了。美國今天的費城大學就是在這所技術學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富蘭克林剛把學校辦妥,他的一個朋友湯姆斯·本德醫生,又來找他商量開設醫院的事宜。
“富蘭克林先生,請原諒我打擾您。我知道您很忙,可是……”醫生抱歉地說。
“歡迎您光臨。如果我對您有什麼用處的話,我願意為您效勞。”
富蘭克林朝他微微地鞠了一個躬。
“您知道,這幾年費城的人口不斷增加,可是醫療條件很差,幾乎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我打算辦一所醫院,解決本地居民的就醫問題。”
“多麼出色的計劃!”富蘭克林熱情地讚許著說。他對公益事業總是竭力支持的。“可是我能為您做些什麼呢?我對醫學太無知了。”
“不,先生,我需要的,不是您的醫學知識,而是您的聲譽。”湯姆斯神秘地笑了笑說。
“我的聲譽?”富蘭克林感到迷惑了。
“事情是這樣的,富蘭克林先生,在我到您這兒來請求援助以前,我已經把我的計劃告訴過一些人,可是他們沒等我說完就問:‘你找過富蘭克林沒有?他是怎麼說的?’甚至有人說:‘我們聽富蘭克林的。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辦。’看來這件事情沒有您出麵,還真不行呢!”醫生解釋著說。
“瞧您說的。不過,要真是這樣的話,湯姆斯博士,您就把這件事情交給我吧。”
富蘭克林慨然把辦醫院的事情承擔了下來。
富蘭克林有一條信念:凡是對大眾有益的事,不管多麼困難,他都盡力去完成,而且不接受任何報酬。
他常常說:“我日常所需的一切,都靠大夥兒供應,我為大夥兒出這麼一點兒力,就能抵消得了嗎?”
籌建醫院確實困難重重。來自鄉村的議員首先表示反對,認為這是城裏人的事情,因此他們拒絕通過撥款的提案。
麵臨著這個障礙,富蘭克林對鄉議員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他了解到,鄉議員之所以拒絕撥款,完全出於妒忌。他們認為,醫院既然開設在城裏,受益的自然是城裏人,他們不能光花錢而一無所獲。
針對這一情況,富蘭克林避開市議會,直接向州議會提出申請,要求撥款資助建立醫院。他在申請中說明建立醫院的宗旨,並保證市議會所撥的款項,一定和州議會的相等。
州議會同意了富蘭克林的申請,撥款2000英鎊,作為醫院的基金。
這一下鄉議員沒話說了,因為州裏都撥款啦。於是為數2000英鎊的提案順利地通過了。
富蘭克林又向費城居民募捐了一部分錢。由於群眾對他十分信任,捐款的總數竟達1000英鎊。
作為醫院理事會理事,富蘭克林應理事會要求,撰寫並印刷了《賓夕法尼亞醫院紀要》,於1754年5月28日交給理事會。
1755年5月28日,醫院在樅樹街和鬆樹街之間的第八街奠基,基石上的銘文為富蘭克林所寫。
6月30日,富蘭克林當選為董事長,後來在新落成的大樓裏主持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醫院是在湯姆斯博士和富蘭克林精心籌劃下建成的。
18世紀50年代初,似乎是費城的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期。
1752年4月3日,一群費城的生意人坐在一起,其談論的話題是組建美洲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
富蘭克林是被推選出來的12名董事之一,而且名次僅在州長哈密爾頓之後。富蘭克林和霍爾印刷並在《賓夕法尼亞報》上發表了火險公司的方針。
大力改革美洲郵政
富蘭克林曾經說自己對於公職,從不追求,從不拒絕,同時也從不辭職。
然而,富蘭克林至少有過一次例外,那就是他對北美郵政總代理這一職位不僅爭取過,並且是竭力爭取過。
1751年5月,原任北美郵政總代理、弗吉尼亞的艾利奧特·本傑爾病危,富蘭克林非常希望自己成為繼任者。
但富蘭克林這樣做並非為了取得高官厚祿,而是為了實現一個他心懷已久的遠大理想。
這個久已形成的計劃,其實就是十年前富蘭克林倡辦過的美洲哲學學會。
盡管這個學會,不如富蘭克林所期望的那麼活躍,而他的電學和政治上的興趣也使他偏離了一般哲學,但他心裏始終牽掛著他的美洲哲學學會。
富蘭克林希望,越來越多的有才能的人,彼此間保持通信聯係。不僅在費城,也不僅在賓夕法尼亞,而是在整個北美殖民地。
但要實現這一夙願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最主要的障礙之一就是緩慢、昂貴而且不安全的郵政係統。因此,富蘭克林認為這一係統必須加以改造,而他作為美洲哲學學會的秘書,能做到這一點。
同時,費城是學會的中心,富蘭克林又是費城的市民,他希望費城在各方麵都擁有重要地位。就個人來說,富蘭克林看重的不是擁有這一職位所能直接、間接得到的經濟收益,而是作為皇家郵政官員的榮耀,以及擴大對整個美洲了解的機會。
就在給格林森寫信的5月,富蘭克林買下了德裏家在市場街的一幢房子,把郵政局從印刷廠遷到那裏,並在本傑爾手下任主計官,管理各地郵局的賬目。
本傑爾去世後,身為主計官的富蘭克林,於1753年夏季花了十個星期時間,巡視新英格蘭的郵政事務。
8月10日,英國郵政大臣任命富蘭克林為“英王陛下在北美大陸的各省及領地的郵政總代理”,年薪共為600英鎊,從郵資所得中支付。
同時得到相同任命的,還有威廉堡的郵政局長、《弗吉尼亞報》的出版者威廉·亨特。
1730年,郵政總署設在弗吉尼亞,而從這時起,威廉堡和費城一南一北分管整個北美殖民地的郵政。
富蘭克林對威廉·亨特印象不錯,兩人在公務上配合默契,但亨特健康狀況不佳,主要郵政事務往往落在富蘭克林肩上。
富蘭克林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受命為費城郵政局長,第二年富蘭克林又擢升他為主計官。
於是,威廉·富蘭克林將郵政局長的職務,交由朵布蕾的親戚約瑟夫·德裏擔任。約瑟夫後來又將此職交由波士頓來的彼得·富蘭克林擔任。留在波士頓的約翰·富蘭克林,也就是富蘭克林的哥哥,從1754年起任波士頓的郵政局長。
富蘭克林的哥哥在1756年1月去世後,郵政局長的職務由他的妻子繼任,成為北美婦女擔任公職的第一人。
自從掌握了地方郵政大權後,富蘭克林便開始抓緊時間進行郵政改革。他建立起一套完整、清楚而簡單的郵政係統,將表格和指示付印後發到各地郵局。
1754年,富蘭克林巡視了北部各殖民地的各地郵局,1755年和1756年又巡視了馬裏蘭和弗吉尼亞的各地方郵政,從而認識了各地郵政局長,使其賬目製度化,研究他們的具體困難,考察了各地的道路、河流涉水處和渡口。
到1757年,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兒子東渡英格蘭時,他仍擔任這一職位,隻是將主計官的職務給了他在紐約的合夥人詹姆斯·帕克爾。由於富蘭克林全麵整頓了殖民地的郵政,他任職後第四年的郵政收入超過了前三年的總和。
在四年後的1761年,富蘭克林和亨特終於收回了自己預支的錢,並向倫敦彙出了美洲郵政部門第一筆盈餘。
富蘭克林對郵政進行的大多數變革,都是以他在費城的郵政經驗為依據的。長期以來,富蘭克林一直把有信待領者的名字,登在《賓夕法尼亞報》上。這時他將這一做法推廣到有報紙發行之地的郵局。
1753年,富蘭克林在費城建立了收費郵遞製度,凡在到達當天沒有被領取的郵件,由費城郵遞員遞送,不過得收取額外的郵遞費。這一做法在其他大城市也被鼓勵實行。
富蘭克林還規定,將收信人姓名登在報紙上後,凡三個月內無人領取的郵件,須送交設在費城的郵政總局。這是美國“無法投遞郵件的處理部門”的開始。
富蘭克林廢除了郵差免費投遞報紙的壟斷做法,規定所有的報紙均由郵差遞送,但要支付郵資。
富蘭克林進行的最有意義的改革,是要求各地郵政局長注意郵遞服務的統一性和持續性,並且由於他改進了郵政服務的速度和安全性,使郵政事業廣泛得到利用而繁榮起來。
在使北美洲分散的、各自為政的各殖民地聯結為一體方麵,富蘭克林的功績可謂無量,這奠定了現代郵政體係的科學基礎。
為城市發明路燈
富蘭克林認為,幸福是不可能從天而降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把有利於人類的東西點滴累積而成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認真地觀察周圍的事物,那他一定能找到為人類謀福利的機會。
富蘭克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平時非常注意對於身邊的一切事情進行細致的觀察,並從中發現有利於公益的事情。比如,他曾經發明的新式火爐、避雷針,都是非常實用的工具,對公眾的生活產生了許多有益的影響。
富蘭克林就是這樣,默默無聞地為大眾服務。他甚至在散步的時候,發明了城市的路燈,從而讓費城的夜晚不再是漆黑一片。
那是一個晚上,富蘭克林和家人在一起散步,當時他們經過了一位叫約翰·克利夫頓的紳士家門口。
那是一個滿天繁星的晚上,一彎娥眉似的新月,斜掛在遙遠的天邊。費城的人民,經過一天的辛勞,都在家裏享受天倫之樂。街上行人稀少,一片黑暗,可是那迎麵撲來的清風,夾雜著不知名的花香,沁人心脾,使人心曠神怡。
富蘭克林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前邊有一隻圓燈,高高地掛在一家宅院的大門上,把四周照得通亮。
在別人看來,這也許是一件極平凡的事情,但卻給了熱衷於公益事業的富蘭克林極大的啟發。
“燈光!”他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這小小的一盞燈,給行人的方便可大著呢。”
富蘭克林環顧左右的黑暗,不由想起了倫敦的夜晚,不論大街小巷,都有照明的路燈。
當時電燈還沒有問世,而是由市政機構雇傭一批人員,專門擔任點燃路燈的工作。那燈罩也是球形的,底下有一些小孔,使空氣流通。
不過那種燈有一個缺點,點不了多久,罩子就蒙上了一層黑色的煤煙,減弱了光的亮度。況且那燈罩是個完整的球形,薄薄的,容易破碎。
富蘭克林想,也要給費城安上路燈,而且還要改進原來的老式燈,使費城的夜晚明亮起來。那該多好啊!
經過一番思考後,富蘭克林決定著手改進。他把路燈設計成四方形,頂上有一個喇叭形的煙囪,下麵有可以使空氣流通的孔道。
這樣,經過燃燒的空氣,很快就能從煙囪排出罩外,從而減少煤煙附著在玻璃罩上的機會。這樣,清潔燈罩時,即使不小心,也隻損壞一塊玻璃,不會像球形燈罩那樣,破了一處,整個燈罩就報廢了。
他把新設計的路燈圖樣和裝置燈的計劃,提交議會討論,同時又寫成小冊子,向市民們介紹路燈的好處。
費城人民雖然不像倫敦人那樣習慣於晚上出去娛樂,可是他們對改進市容,還是很感興趣的,即使讓他們多交一些稅,也樂於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