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少年(2 / 3)

轉悠完,哥白尼懂得了“船在大海上是靠羅盤和星辰來辨認航向”的道理。

哥白尼喜歡藍色,喜歡大海,喜歡天空。因為藍色給人以啟迪,給人以聯想,就像是一個猜不透的謎。

有一次,從詹姆斯爺爺那裏,哥白尼看到了一件神奇的東西。那是一個小圓盤,圓盤的玻璃蓋下有一根針,還會動。聽詹姆斯爺爺說,這個小圓盤叫方位儀,它能給船帶路指方向呢!

回家後,哥白尼意外地在自己家裏也找到了一個類似的東西,他驚喜地把圓盤拿在手上,愛不釋手地玩起來。

很快他就發現,不管你怎麼轉動圓盤,那裏麵的指針總是指著同一個方向。

為了弄清其中的奧妙,哥白尼找來了工具,拆開了這個圓盤,把指針拿了出來。可是這隻不過是個塗了顏色的小鐵片兒,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這次,哥白尼的好奇心給他帶來了母親的責罵。但是他還是從父親那裏知道了那個東西原來叫指南針,是東方的中國人發明的。

為了說明指南針的原理,父親把哥白尼帶到院子裏,讓他玩陀螺。

陀螺跟指南針有什麼關係?

哥白尼的眼中充滿了困惑。父親指著轉動著的陀螺對哥白尼說:“旋轉著的陀螺有一個特性,它總是使它的轉軸指向一個不變的方向,這叫陀螺的定向性,指南針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

隨父母度假旅遊

繁忙的父母沒有忘記與孩子們共享天倫之樂,每年生意的淡季,父母總要抽空帶孩子們外出旅遊或者度假。

哥白尼一家十分富有,他們在維斯瓦河的風景地帶有一棟別墅,在老家還保留著原來的房屋。每年的夏天,父親都會帶著孩子們去自己的別墅消夏。

在這裏,父親總會邀請很多的文化名人,與他們一起探討政治、文化、經濟、科學和藝術方麵的問題。他們的討論往往都是自由和隨意的,沒有固定的主題,也沒有嚴格的思想限定。

這裏的每次聚會,都是由一個人提出一個主題,大家就圍繞著這個主題各抒己見。這裏是學者的聚會,沒有政治目的,也沒有宗教約束,更沒有政治棍棒。所以,參加聚會的人也都非常愉快。

童年的哥白尼當然不可能聽得懂大人們所說的一切,但是對於這種輕鬆愉快的文化氣氛,他卻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也使他對於科學和文化充滿了向往。

暑期來臨了,全家人都沉浸在即將去消夏的興奮狀態中。

“爸爸!我們今年還是去大別墅嗎?”哥白尼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對於夏天,他總是很期待。

父親摸摸哥白尼的額頭,說道:“不!今年我帶你們回老家,你的哥哥姐姐們都到過老家,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家呢?”

“哇!爸爸!老家有漂亮的大房子嗎?有好玩的東西嗎?”哥白尼睜大了自己好奇的眼睛,纏著父親問。

“那當然了,老家還有葡萄呢!”

哥白尼歡快地蹦跳了起來,“有葡萄!”他的小眼睛已經微微地眯了起來,很是向往回到老家。

老家的小村有個葡萄園,葡藤蔓蔓,一串串的葡萄像瑪瑙、似珠寶,引人注目,令孩子們垂涎。

在父親的帶領下,一家人乘著馬車向葡萄園奔來。一進入村莊,映入眼簾的就是綠地、白羊、葡藤纏繞、瓜果飄香的田園風光。

葡萄園中,長滿了大串大串的綠色、玫瑰色的葡萄,飄散著帶著淡淡甜味的幽香。每到傍晚,父親就與孩子們一起在葡萄架下一邊吃葡萄,一邊講故事。

在這令人陶醉的環境裏,父親給孩子們說的不是他成功發家致富的故事,而是十字騎士團欺壓沿海地區和波蘭人民反抗壓迫所進行的戰爭的故事。

哥白尼最喜歡聽的就是外公奮勇殺敵的故事,每次聽父親講的時候他都心馳神往。

在晚霞的輝映下,父親帶著四個孩子在維斯瓦河邊散步。那點點的魚帆、清新的空氣、閃光的河水,以及莊稼地裏的農民,都讓他們感到一種新奇。

兄弟姐妹幾人東瞧瞧,西逛逛,玩累了,就在河邊的柳樹下歇息。

“爸爸!十字騎士團為什麼要侵犯我們呢?”

幾個孩子小鳥依人般圍在父親的身旁,纏著父親講故事。

父親聽了孩子們的問話,不禁長歎了一聲,靜心聽了聽遠處的蜂鳴、蛙叫和羊群的“咩咩”聲說了起來。

“十字騎士團是德意誌天主教的軍事組織。他們原來是僧侶,因要把伊斯蘭教驅逐出耶路撒冷而組成了東征巴勒斯坦的十字軍。他們占領了波蘭,並建築了一座防禦堡壘,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托倫城。十字騎士團欺壓沿海的人民,我們自然要和他們鬥爭。”

“那我們的外公,也和十字騎士團打過仗嗎?”

靠在父親身後的哥白尼,一臉好奇地問。

“是的。你們的外公曾任托倫市議員,後任市議長,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堅決反對十字騎士團,參與籌備了反對十字騎士團起義。這次起義拉開了13年戰爭的序幕。你們外公在馬爾堡和瓦辛親自參加了戰鬥,還在戰鬥中負了傷。為了支援戰爭,他把自己的財富全部借給托倫城使用。”

父親有時候也會帶孩子們去東歐一些國家旅遊,和孩子們一起領略風景勝地、文化名城的風光。有時候也會去海邊度假,讓孩子們看看大海的廣闊。

隨父母度假和旅遊,給哥白尼帶來了許多書本中學習不到的知識。耳濡目染中,父親的氣度和風采,世界的美好與複雜,知識的豐富與多樣,等等,都給哥白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受早期教育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哥白尼就7歲了,他到了需要接受全麵教育的時候了。

哥白尼生活的時代,波蘭和當時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一樣,都在經曆兩個時代的更替。資本主義因素逐步在封建社會內部萌芽和發展。文藝複興、遠洋航運和宗教改革,深深地影響著整個歐洲。

神職人員已經失去了對知識的壟斷權。在這方麵,國王的功勞最大。這位本身似乎是文盲的國王陛下對於科學不是一般的推崇,是他創建了最早的大學之一。

對學習知識最感興趣的自然是市民階層。貴族在這一時期也拋棄了所謂知識會削弱戰鬥力的偏見,以絲毫不亞於對弓箭的興趣同筆墨打起交道來。

於是,從國王到平民,都很重視教育,波蘭的學校像雨後春筍一般,快速地在波蘭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成長起來。根據記載,當時的波蘭王國,大約每千人就擁有一所世俗學校或者教會學校。

托倫城自然也不例外。早在哥白尼出生以前,托倫小學就有一些教師對天文學很感興趣,熱心的教師把當時一些天文學的著作帶到了托倫這座城市。

幸運的是,哥白尼的鄰居康拉德·格塞倫就是這樣一位熱心天文學的人,他曾經把一些關於天文學的著作貢獻給學校。

小小的哥白尼很喜歡到格塞倫的家中去玩,他倆便東南西北地聊起來。哥白尼歪著脖子傾聽,像一塊海綿一般,吸吮著知識的養料。

“哥白尼,你喜歡天文嗎?”格塞倫摸摸哥白尼的頭,柔和地問道。

“喜歡,當然喜歡。能知道天上的故事,多好玩呀!”哥白尼天真地回答。

“那你讀書了嗎?”

“還沒有呢。不知道爸爸會怎麼安排。”

“還是上學校好!上我們聖楊學校吧!”

重視孩子教育的父親決定送哥白尼去正規的學校讀書,讓他們既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又接受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1480年秋天,哥白尼和哥哥安傑伊被父親一起送到了聖楊學校讀書。

這所學校的校長原本是哥白尼的舅舅瓦茲羅德。他大學畢業以後,曾經留學意大利,並且在波羅尼亞大學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回國以後,瓦茲羅德在托倫辦起了學校,親自擔任校長。沒過多久,他又轉到教會去工作。瓦茲羅德才華出眾,學識淵博,很快就當上了神甫。後來,他又被羅馬教皇親自任命為瓦爾米亞地區的大主教。

舅舅是一位人文主義者,思想開放,提倡新學。他雖然日理萬機,但是對於兩個小外甥的學習還是很關心,囑咐後來的校長格塞倫要悉心照顧他們。

而這所學校現在的校長原來就是哥白尼的鄰居格塞倫,從此哥白尼隻要一有時間就往格塞倫的家裏跑。

為了方便孩子們就近入學,有錢的父親又在托倫小學旁邊買了一所房子。

新房子前麵是寬敞的大街,後麵是維斯瓦河,距離學校又很近。這樣一來,哥白尼兄弟既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到學校讀書,又可以隨時得到家人的關注和照顧。

當時,“文藝複興”的光芒正在照耀著整個歐洲。

“文藝複興”是歐洲在14世紀至16世紀出現的一個燦爛輝煌的文化運動,是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文藝複興”反對中世紀的封建思想束縛,反對傳統教條和舊的權威,在科學和藝術等多方麵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產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藝、學識廣博和為人類文明史作出卓越貢獻的偉人。

哥白尼就生長在這個時代,並成為璀璨群英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哥白尼所上的聖楊學校也出現了文藝複興的跡象。學生一進校門,就要學習三門人文課程,即必須學會用拉丁文讀書和寫字,以及掌握基礎數學。

因為印刷術尚未普及,印書費用昂貴,當時幾乎沒有教科書,學生們上課必須把老師講的東西全部記在腦子裏。

這樣一來,勤奮好學的哥白尼就養成了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放學的時間一到,哥白尼總是跑到最前麵,高興地把當天所學到的知識說給媽媽聽。他的記憶力很好,幾乎能把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都準確無誤地複製出來。

哥白尼喜歡觀察和思考問題。一天,家裏丟了一把銀匙子,那是母親結婚時的陪嫁,因此母親特別看重。

母親裏裏外外找了幾遍,毫無蹤影,於是便認定是孩子們弄丟的。

哥白尼感到十分委屈,但又不明白,既然大家都沒有拿,銀匙子也不生腳,它會在哪兒呢?

於是,哥白尼便開始認真察看廚房的每一個角落。碗架裏、油桶後、柴堆裏,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哪兒也沒有銀匙子的蹤影。

廚房裏靜悄悄的,這時從什麼地方傳來了一種極細小的聲音,哥白尼仔細地聽了一會兒,便向通往後院的門走去,就在門檻旁他終於找到了那把銀匙子,而竊匙者竟是一群白螞蟻。

白蟻正在門檻底下的小洞裏出出進進地忙碌著,那把銀匙子麵目全非地躺在門邊,匙子已缺了一大塊,一些白蟻還伏在匙子上咬齧著。

白蟻的牙齒能咬得動銀匙子?

哥白尼很感興趣地伏下身子,仔仔細細地看起來,完全忘記了他尋找白蟻的初衷。

原來,白蟻是先從嘴裏吐出一些液體,使銀匙子的表麵變得像麵粉一樣疏鬆,然後才一點點地把它吃下去。它們的胃口真大,一個晚上幾乎就把一個匙子啃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