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法可以選擇合理的參數,以達到優質、高產、低消耗。
譬如,在一起動力和化工生產中,我們經常遇到風門越開越大,酸堿越用越多等不科學的做法,這不但浪費資源,增加汙染,而且往往造成低產、劣質、高消耗。
特別是料比配方、操作條件、儀器測試都少不了要用優選法,用了它不僅可以找到好方案,而且可以用最少的實驗,更快地有保證找到好辦法。
有了應用數學的起點——統籌學和優選學,不能把它們僅僅寫出來,而是要把它們用在實處,有了這個想法後,華羅庚就開始行動了。
於是,華羅庚便一個人來到了北京郊區的農村。
這時候正是麥子即將成熟的季節,華羅庚站在田頭,望著那滾滾的麥浪,賦詩道:
向在城市裏,今來大地邊。
東風勤拂拭,綠滿萬頃田。
規劃處處用,數學入田間。
移植誰之力,靠黨非靠天。
然後,華羅庚圍著整個麥場走了一遭又一遭,同時在心中不停地盤算著,怎麼能夠應用優選法設計出最合理的打麥場,從而節省人力和物力。
華羅庚去了一次,但是沒有想出合適的辦法。緊接著,他又去了第二次,第二次沒有想出來,又去第三次……他不辭勞苦地跑了一趟又一趟。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令自己最滿意的方法:
即把打麥場的位置定在使沿每一條道路運送的麥子的數量小於總量的一半處。
當麥子收割的時候,華羅庚親自來到了現場,幫助當地的農民確定了打麥場的位置。
農民們應用了華羅庚指定的辦法,效果非常好。本來需要兩天才能幹完的活,人們隻用一天半時間就完成了。
大家高興地把華羅庚圍在了田中央,不住地稱讚他真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家。
華羅庚的心情也非常激動,這是他的優選法的第一次嚐試,沒想到首戰即告捷,他對未來更加充滿了信心。
同時在老鄉那淳樸的話語中,華羅庚明白了:在平常人的心目中,隻有為他們幹了實事的科學家,才是真正的科學家。從而更加堅定了他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在1960年的《人民日報》上,華羅庚陸續發表了“數學的用場五則”,即“怎樣計算麵積”“怎樣開木材料做成橫梁”“算水庫容積”“斜坡麵積怎樣算”和“怎樣預估產量”等。
1958年,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係主任的華羅庚,有一天,他正在給中國科技大學數學係的同學們上課時,談到了優選法和統籌法。他介紹完這兩種方法後,說道:
凡是出現“量”的學科部門中就少不了要用數學。研究量的關係、量的變化、量的變化的關係、量的關係的變化等現象都是少不了數學的,所以數學貫穿到一切科學部門深處,而且成為它們的得力助手和工具,缺少了它就不能確切地刻畫出客觀事物的變化;更不能由已知的數據推出其他的數據,因而就減少了科學預見的可能性,或者減弱了科學預見的精確度。
這些眾所周知的事實,可以在原則上說明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和深刻性的道理。
優選法和統籌法是把數學應用到實際當中的方法。
但是,這些方法在理論上能否站得住腳?在實踐中是否適用?能否創造出一些適合我國特點的更有效的方法,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都需要我們認真地進行深入的研究。
接著他環顧一下在座的學生,深沉地說道:
“同學們,現在我們的國家還很窮,科學還沒有得到普及,很多的生產、勞動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我想走出去,走到廣大勞動人民之中,試試能不能用優選法和統籌法促進生產發展,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
他頓了頓,用一種激昂的聲音問道:
“同學們,你們當中有誰,願跟我一起去嗎?”
華羅庚的聲音剛落,同學們紛紛舉手響應。
“我願意!”
“我也願意!”
……
看著同學們踴躍地報名,華羅庚的信心更足了。
下課以後,共有20多名學生給數學係黨支部打了書麵報告,表示不想關在房子裏閉門作論文,願意跟隨華羅庚教授到工廠裏去學習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其中有兩名學生的態度最堅決,一名叫陳德泉,另一名叫計雷。從此這兩個人成了華羅庚的左膀右臂,與他一起上山下廠,形影不離,後來他們兩個在數學理論和工農業生產相結合的道路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幾天後,華羅庚率領著這支朝氣蓬勃的、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的“小分隊”,開始了長達20年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曆程。
組建普及小分隊
華羅庚是舉世聞名的大數學家,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夠成功。在剛開始推行“兩法”的時候,華羅庚帶領大家到了北京電子管廠,一住就是大半年,可是這大半年裏,取得的成效甚微。
當時學術界流傳著兩條鞭子的說法:一種是拿著理論的鞭子打應用,另一種是拿著應用的鞭子打理論。華羅庚曾多次批評這些舉著鞭子的人都是既不懂理論也不懂應用的人。
華羅庚在電子管廠的第一槍沒有打響,這些舉著鞭子的人聯合了起來,將矛頭全指向了華羅庚。
有的說他:“好好的理論研究不去搞,偏要去下工廠上車間,這樣是沽名釣譽,嘩眾取寵。”
有的說他:“理論知識知道的不少,但是該實幹了卻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華羅庚聽到大家的議論並沒有氣餒,而是靜下心仔細地查找自己的失誤之處。後來他發現自己缺乏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經驗,思想上還不夠解放。
華羅庚鼓起勇氣,給毛澤東寄去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就是下決心,走出象牙塔,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為社會為經濟建設服務。
毛澤東在1964年3月18日回了信:“壯誌淩雲,可喜可賀。”短短8個字堅定了華羅庚的想法,讓其深受鼓舞。從此,他有了一種當仁不讓的氣魄,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了實踐中。
1965年3月,華羅庚經過長時間思考、提煉、凝縮的《統籌方法平話》初稿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油印。6月5日,全文登載在《人民日報》上。
華羅庚就“如何才能使群眾掌握這種數學方法”說:
開始時,我們雖然下去了,但和工農群眾缺少共同的語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平話”的方式出現了。
平話者平常講話之意也。不用“洋腔”,也不用“學究腔”,而是把理論上站得住腳的、群眾能廣泛用得上的對生產能立即見效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並且通過試點先是一個一個項目,再是一個一個車間進行試驗,證明工人能懂,會用,見成效,然後逐步推廣。“平話”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1965年4月,華羅庚接受國家科委張有萱、彭敏兩位副主任的建議和邀請,在艾提、沈國鈞、王柱三人陪同下,以人大常委的身份去西南三線鐵路建設隧道工地前沿視察,並講授統籌方法。在安順場鐵建指揮部還舉辦了第一個“三結合”的培訓班。
回來之後,有件事一直在華羅庚的腦海裏盤旋著,揮之不去。
那是一個部隊在進行爆破任務的過程中,當他們在掌子麵上點燃最後一個雷管的時候,發現引線潮了。班長一麵下令大家快快退出現場,一麵剪短引線。這時候,一名小戰士衝了上去,把引線再次點燃。
這次爆炸成功了。但是班長和那名戰士沒來得及躲閃,壯烈犧牲了。
華羅庚他們一行人恰巧趕上了那兩名戰士的追悼會。華羅庚在被那英雄的壯舉深深地感動的同時,不得不進一步思考這兩個年輕人的死因。
他們追求的是什麼?算一算:上級規定的爆破成功率為95%,也就是爆破100次隻允許有5次不成功。爆破100次要用2200個雷管,如果其中有5個廢品,那就不能完成任務。因此雷管的廢品率不能超過5/2200=0227%。從這點來講,兩名戰士犧牲性命換得了廢品率不超過2‰。
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去驗證雷管的質量是不是代價太高了些呢?用什麼辦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數學,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數學!隻有用科學的辦法合理地抽樣檢驗,才能夠既避免浪費又能夠解決生產的漏洞。
華羅庚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但這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的義務,是必須完成的使命。
1965年7月,毛澤東再次親筆寫信給華羅庚,信上寫道:
你現在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十分歡迎。聽到你到西南視察,並講學,大有收獲,極為慶幸。
從此以後,華羅庚越發堅信自己開始注重應用數學的研究推廣是對的,在學術上做這樣的戰略轉移是完全正確的。他覺得自己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充實得多了,開始覺得這樣才無愧於應用科學家的稱號。
11月,華羅庚再次去了西南。先後在成昆線北段、重慶、成都、昆明等地推廣統籌方法。
華羅庚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受到那裏群眾的熱烈歡迎,因為他們知道,華羅庚的到來代表了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有提高,勞動強度能夠減弱……
華羅庚一改往日在大學課堂裏的那種溫文爾雅的風姿,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講解道:“事實上,統籌法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應用。譬如,早晨起來煮牛奶喝,火已經生了,牛奶也拿來了,大家說應該怎樣安排省時間?”
這時,大家都躍躍欲試,但是在大數學家麵前,豈敢班門弄斧,大家又默不做聲。
華羅庚接著說:“我現提供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先洗好鍋,便煮奶,此時一邊刷牙、洗臉,一邊在旁邊等候,等奶煮好了,便可享用。第二種辦法是先刷牙、洗臉,等這些做完了,再洗鍋、煮奶,等候奶煮好。哪一種辦法省時間?”
大家不約而同地說道:“第一種辦法省時間。”
華羅庚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問道:“大家想一想,能不能把第一種辦法再改進一下,讓它變得更有效呢?”
大家立刻安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華羅庚,等待著這位大師的新招。
華羅庚說道:“咱們按著第一種辦法,牛奶煮好了,太熱,需要再放上一會兒,晾涼點再喝。我們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去準備上班用的物品,當一切都收拾妥當後,奶也涼了。我們喝完奶後,就可以高高興興地上班了。”
這時,大家才鬆了一口氣,並小聲議論著:“華教授真了不起,這些瑣碎的事情也能安排得井井有條。”
“那當然了,要不他怎麼能夠取得那麼大的成績呢!”
華羅庚說:“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吧,‘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同時也要合理地利用時間。從這件日常的小事,可以引出一項生產管理等方麵有用的方法來。”
接著華羅庚便將第一種方法編彙成“箭頭程序圖”掛在提前安置好的黑板上,由此而引申到運用統籌法去解決生產流程、工程建設、運輸調度、礦產采掘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這次報告講了將近3個小時,華羅庚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沒有絲毫倦意。講完了,他又耐心地詢問大家的看法,一一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會後,大家組成了統籌施工戰鬥組和統籌運輸戰鬥組。而華羅庚帶來的那些學生,也根據自己的專長紛紛加入了進去,大家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當時西南的環境很惡劣,這裏所謂的路,就是人們在懸崖峭壁陡直的山腰裏挖鑿的槽,汽車行駛在上麵,如同走鋼絲,稍不小心,掉下去就會粉身碎骨。
除了出行危險外,這裏的生活條件與北京比起來也是天壤之別。就拿上廁所來說,華羅庚他們居住在帳篷裏,上廁所隻能在傾斜的山坡上就地解決。而華羅庚的腿有病,不能下蹲,在山坡上方便時都必須有人拉住他,其中的辛苦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有的人不理解地說道:“華羅庚這麼大的數學家不在北京享福到這窮鄉僻壤吃苦受罪,圖啥呀?”
“聽說他就這個脾氣,年輕的時候放著美國的洋樓不要,非得回國受罪。”
“這呀,全是因為他想為國家多出點力啊。”
“還出力呢。我聽說上次在山道上汽車走著走著突然來了個急刹車,差一點就要連車帶人一起掉入萬丈深淵了。當時華教授還在給人講統籌學,愣是不知道剛才已經上鬼門關走了一回了。”
“真的啊,多危險啊!那他還敢在這裏待著啊?”
“當時有人問他害不害怕,你猜他說什麼?”
大家都被這個說話的人吸引住了,急著問:“快說,他說什麼了?”
“華教授沉吟了一會兒,微微一笑說:‘這要是在北京的話,我害怕,我會覺得非常危險。現在和工人同誌們在一起,看到他們,我就覺得我們的貢獻太少了,所以也就不害怕了。’”
聽了這話,在場的人都被華羅庚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深深感動了。
不知道誰帶頭喊了一句:“走啊,哥兒幾個,華教授為了咱們連死都不怕,咱們還在這裏歇著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大家一窩蜂地奔向了工地,賣力地幹了起來。
就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華羅庚身先士卒,帶領大家走遍了一個個地方,解決了一個個難題。
當華羅庚一行人圓滿地完成任務回到北京時,到站迎接的人幾乎都不認識他們了,有人笑著說:“哪裏來的一群非洲人啊?”
同學們聽到這樣的比喻不僅不生氣而且充滿了自豪,因為在西南的奔波勞碌雖然使他們變得又黑又瘦,但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使鐵路的施工進度大大加快了,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變相地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利潤。
1966年,華羅庚帶領中國科技大學的王柱、計雷、徐森林等在南京各高校,特別是南京師院數學係師生的積極參加、配合下,江蘇省南京市、無錫市等地組成了許多“普及小分隊”推廣統籌法,活躍在大江南北。
他們同心協力為祖國的富強、國民經濟的提高服務,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同時培養了一支出色的科技隊伍。
迎難而上講“雙法”
1970年4月的一天清晨,華羅庚拄著拐杖興衝衝地跑到計雷家,他一邊敲門,一邊喊:
“計雷!計雷!快,快,我們去陳德泉家。”
計雷打開門,看見華羅庚一臉興奮地站在門口,他睡眼惺忪地問道:
“這麼早您怎麼來了?有事您叫我們過去不就得了。”
華羅庚催促道:
“快點收拾一下,我們去陳德泉家,上麵指示我們要為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作統籌報告。”
計雷聽到這個消息,睡意頓時全無,他急忙進屋收拾了一下,就和華羅庚一起去了陳德泉家。
一邊走,兩個人一邊興奮地交談著。
計雷說:
“終於我們又有了用武之地了。”
華羅庚笑著說:
“是啊,這次的報告如果得到了那些負責人的認可,我們的統籌法就能夠更加深入到實踐中了。”
計雷頑皮地和華羅庚說:“讓我們加油!”接著他做了個“加油”的手勢。
華羅庚看後,爽朗地笑了,學著計雷的姿勢也做了個“加油”的動作。
接著華羅庚鄭重地說:
“如果這次報告成功,我們可能會到祖國的各地去,那時不僅有離開家人的思念,還有身處異地的艱辛,這些你都能夠承受嗎?”
計雷堅定地說:
“我不怕,跟您在一起,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力氣,您就是我的榜樣。”
“我這個榜樣可決定這樣奔波一輩子,難道你也跟我一輩子?你和我不一樣,你的孩子還小,父母也需要你照顧。”
計雷聽見華羅庚這關心的話語,心情更加激動,他說道:
“我的家人需要我在身邊照顧,但是您都這麼大的年紀了,還在生產的第一線奔波,我有什麼理由為了自己的小家而放棄呢?”
華羅庚拍了拍計雷的肩膀,肯定地點了點頭,豎起了大拇指。
1970年4月20日,華羅庚在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會議上介紹了統籌法和優選法。他的報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像他所料的那樣,各部長紛紛邀請他去自己的單位搞試點。
不久,華羅庚接到上海煉油廠的來信,邀請他前去幫助解決該廠的一個煉油塔的改建、擴建工程,要把舊的設備拆掉,改建一個新的,要求停產時間越短越好。
這時的華羅庚已經61歲了,但他仍然神采奕奕,精神十足,他興奮地對兩名學生說:
“終於又能夠到群眾中去了,咱們又有大展拳腳的地方了。”
計雷和陳德泉也非常高興,他倆摩拳擦掌地說:
“這次到上海,一定要大幹一場,把過去幾年失去的時間找回來!”
看著這兩名和自己始終並肩作戰的弟子,華羅庚感到由衷的欣慰,對這次上海之行也充滿了信心。
當華羅庚三人下了飛機,負責接待他們的人說:
“華教授,實在對不起啊,我們領導出差了,最近不在廠裏,你們先在賓館裏等幾天,等領導回來,我們立刻安排你們進廠。”
華羅庚問道:
“難道一定要你們領導批準才能進廠嗎?別人批準不行嗎?”
“實在不好意思,您也知道我們廠子的重要性,沒有領導的批準,誰也做不了主的。”
聽了這話,華羅庚他們隻好無奈地住進賓館,等候消息。
7月的上海驕陽似火,旅館瀕臨黃浦江的窗子大開著,仍然透不進一絲清涼的風。華羅庚焦急地在房間裏等候著去工廠的消息。
到了傍晚時分,滿頭大汗的計雷和陳德泉垂頭喪氣地走了進來。
華羅庚忙問:“怎麼樣了?去工廠的事情有眉目了嗎?”
計雷搖搖頭,說道:“還要再等兩天。”
聽了這話,華羅庚失望地一頭躺在了床上,連晚飯也不吃了。
陳德泉小聲和計雷說:“你看華老師這兩天都急出痱子來了,他這麼大的年紀,天氣又這麼熱,我真擔心這樣下去他會吃不消的。”
計雷點點頭,說:“咱們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華羅庚雖然躺在床上,但哪裏睡得著,他在盤算著:
這樣耽擱下去,任務完不成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國家會因此損失多少資金啊!這怎麼行呢?
想到這裏,華羅庚猛地坐了起來,和計雷他倆說道:
“不要再等了,求人不如求己,你們準備準備,明天一早咱們直接過去。”
第二天,師生三人帶著洗漱用具來到了工廠。華羅庚對接待他們的人說:“你們不讓我們進廠有你們的理由,我們理解,你們可不可以給我們在附近找個住的地方,讓廠裏的技術員出來,我們給他們講統籌法啊?”
接待的人為難地說:
“這裏遠離市區,環境也不太好,你們還是再等等吧。”
“我們的要求不高,隻要能睡覺就行。”
“可您這年紀、這身體,受得了嗎?”
華羅庚拍拍胸脯說:
“別看我年紀大了,但是身體棒著呢!”
接待的人敬佩地看了看華羅庚,想了想說:
“那好吧,我安排你們住在附近的一個小倉庫裏,那裏條件不是太好,你們先湊合吧。”
就這樣,工人們將工廠旁邊的一間倉庫騰了出來,改建成辦公室兼居室,師生三人住了進去。廠裏的師傅分成幾個小組,每天來這裏,聽華羅庚給他們講統籌法。
當時科學並不普及,即使是工廠的技術員,文化水平也不高,給他們講起課來要比在學校的難度相對大得多,但是華羅庚耐著性子,一遍又一遍地給他們反複地講,直到每個人都明白為止。
就這樣過了幾天,廠裏的領導回來了,華羅庚他們才進行實地考察。華羅庚還讓計雷和陳德泉下車間和工人們一起勞動,及時了解生產情況。
經過仔細的考察和認真的分析後,這個本來要求15天內完成的任務,華羅庚他們計劃10天就能完成。
華羅庚他們解決問題時采用的是“依靠群眾集思廣益,先解決主要矛盾,等次要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了再想辦法解決”的思路。
在開始時,第一個主要矛盾是起重工,在以前他們給吊裝工安排任務的時候,總是說“明天上午你來”,或者是說“明天下午你來”,以半天為期。
經過了解,華羅庚得知工作量其實每次隻有20~30分鍾。這樣一來,華羅庚把時間進行了重新分配,將上午分成8時至10時,10時至12時兩個時間段;同樣,把下午也分成了兩個時間段。什麼時間需要就什麼時間來。這樣這個問題就不再是主要矛盾了。
這時候因為爐工砌爐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又轉化為了主要矛盾。一個年輕好學的爐工根據華羅庚的統籌法自行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了,撬水泥地基又演變成了主要矛盾。原計劃是到時候科室的人員全部出動,停止辦公,大家都去幹。
可是結合現場一畫統籌圖,發現水泥地基的麵積不是很大。如果大家都去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經研究,華羅庚果斷地改變了策略,要求能先撬的就先撬,這樣,這個矛盾就分散了,科室人員也不用停止辦公了。
這3個主要矛盾解決後,10天的計劃就訂出來了。看到這樣的成績,工人們紛紛提出要求學習統籌法。
他們說,統籌法是老華專門為減輕我們工人的勞動研究出來的。工廠看見這種情況,對華羅庚他們提出,如果能夠將工作縮短至7天完成,那麼就考慮讓工人們都學統籌法。
華羅庚認為這是一個宣傳統籌法的好機會,於是他滿口答應了下來,但要求先試講一次。
工廠答應了華羅庚的請求,安排星期六晚上讓華羅庚講課。
天公不作美,臨到晚上,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
計雷和陳德泉看了看外邊電閃雷鳴的場麵,對華羅庚說:
“您腿腳不好,要不就別去了。反正今天是試講,讓我們兩個替您去吧。”
華羅庚堅決地搖搖頭,說道:
“那可不行,我答應了工人們要親自給他們講統籌法,即使天上下的是刀子,我也得去。”
計雷他倆知道華羅庚向來說一不二,沒辦法隻得冒著大雨和他一起去了會場。
一路上,大家的心裏都在嘀咕,這樣的鬼天氣到底能去幾個人。
到了會場,師生三人就被那黑壓壓的人群給鎮住了。別說會場裏,就連會場外都裏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人,甚至有的人嫌打傘礙事,把傘一扔,隻在頭上頂個塑料袋就來聽課了。
“心有一善,人必從之啊。”華羅庚的內心無限感慨。
望著這張張淳樸、善良的臉龐,華羅庚覺得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是值得的。
他一瘸一拐地走上講台,深入淺出,結合生產實際娓娓道來。那深奧的數學概念仿佛變成了日常生活中人們所熟悉的件件小事。
工人們聽了,茅塞頓開,他們頻頻點頭:“哦,原來這些事情還可以這樣安排。”
“天啊,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竟然浪費了那麼多的時間!”
報告結束了,雷鳴般的掌聲蓋過窗外雨水的喧鬧,久久不能平息。
幾名前排的工人望了望華羅庚的病腿,什麼話也沒說,一起走到講台前,把兩鬢垂霜的華羅庚抬了起來。
看到這場麵,圍得水泄不通的人群,自動讓開了一條小路,這幾名工人踏著沒膝深的積水,一直把華羅庚抬到汽車上。
汽車徐徐開動,華羅庚透過雨霧望著站在雨裏和他揮手告別的工人們,眼睛模糊了……
經過這次報告,大家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第二天一大早,華羅庚的那間小辦公室外,就來了好多人,他們都是來和華羅庚一起談論關於7天完成工作的計劃的。
看到這個喜人的場麵,華羅庚的幹勁更足了。他和工人們圍在一起,開始了熱烈地討論。
很快要7天完成任務的主要矛盾暴露了出來,那就是冷作工。煉油塔旁邊有扶梯、有平台欄杆等,都要冷作工來做。沒有煉油塔,這些活不能搞,沒有扶梯、平台,管工和電工也不能工作。
這個問題涉及麵較廣,大家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這時,有人提出:“冷作工是不是可以給別人創造條件,讓別人也先幹呢?”
冷作工師傅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還保證他們兩天可以完工。
大家有些意外,這個冷作工師傅可是工廠裏有名的“磨蹭大王”,他怎麼有把握兩天就完成呢?
冷作工師傅看見大家一臉迷惑,笑著說:
“你們不用懷疑,我說到做到。我搞平台、扶梯,不一定一氣搞完別的工再上去,我可以先搞好一層別人就可以開始工作了。當然,還有一個安全問題,這個大家也不用擔心,你們在這邊幹活,我在上麵的另一邊幹,保證遵守安全措施。”
大家聽了這話都讚成地點了點頭,有的人還豎起了大拇指,誇道:
“行啊,一天沒見,你的學問就猛漲啊!”
那個冷作工師傅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衝大家說道:
“這多虧了老華,昨天他的課把我講開竅了變成七竅全開了!”
聽了這話,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就這樣,7天的計劃訂了出來。大家一鼓作氣在短短6天時間裏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華羅庚高興地對大家說:“你們廠的設備提前1分鍾投產,就能多生產1噸航空汽油,估算一下,提前1天就是20萬。10天變成6天,提前4天,就是80萬。如果按15天算,那是多少?”
有人喊道:“180萬!”
“對,180萬!各位師傅們,你們為國家整整創造了180萬的財富啊!”
聽到這個數字,大家高興得跳了起來。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統籌法,知道了華羅庚,大家都紛紛行動了起來,邀請華羅庚前去宣傳“雙法”。
華羅庚在《要使數學更好地為四個現代化服務》一文中寫道:
工農群眾一旦掌握了科學技術,就能夠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雙法”一到了群眾手裏,其發展之快、成效之大是驚人的。“雙法”在化工、電子、冶金、煤炭、石油、電力、機械製造、輕工、交通運輸、建工建材、醫藥衛生以及農業、林業等各行各業的推廣,都取得了成果,為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當人們一旦掌握了“雙法”這樣的科學工具,就會在社會實踐中更主動地揭示出生產的客觀規律,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有力地顯示了科學作為生產力所起到的作用。
華羅庚他們師生三人在上海待了3個月,這3個月裏,他們用統籌法為人們解決了許多實際的問題,同時也用優選法為人民排憂解難。
一天陳德泉的一個老同學裘履正憂心忡忡地來找陳德泉,一見麵就向他訴苦:
“哎,單位領導交給了我一項任務,讓我把儀器零件上的氧化膜去掉。但是我做了很多次試驗,就是去不掉。原來單位領導見我總是樂嗬嗬的,現在看見我總是黑著臉,見麵就一句話:‘小裘啊,試驗做得怎麼樣了?’我現在看見領導就躲,就跟耗子見到貓一樣。老同學,這次一定要幫幫我啊!”
陳德泉沉思了一會兒,說道:“我覺得用優選法應該能夠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具體的還要和華老師商量商量。”
裘履正聽完這話,臉上的愁雲立刻消失了,他高興地催促著:“那咱們快走,去問問華教授。”
陳德泉故意氣他說:“等等,華教授那麼忙,我可不敢肯定他有時間答理你啊。”
一聽這話,裘履正又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唉,那怎麼辦啊?”
陳德泉笑著拍了一下裘履正的肩膀,說道:“快走吧,和你開玩笑呢。華教授就是再忙,遇見問題他也會抽出時間幫你解決的。”
華羅庚聽了裘履正的敘述,當即答應幫助他研究用優選法解決,並和他們一起用優選法研究出8個試驗方案。
在做試驗的當天,華羅庚還特意放下手頭的工作,親自進行指導。結果,大家驚喜地發現用其中的一個方案,隻需要1分鍾就能夠把儀器零件上的氧化膜去掉。
這次的成功深深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不久他們又用優選法解決了潤滑油在零下40度不凝固的問題。
當時煉油廠的一名工程師通過有關部門找到華羅庚,和他說:“我們的潤滑油是用在坦克上的,希望能在零下40度時不凝固,但是我已經做了137次試驗了,卻隻能在降到零下37度的時候不凝固。我現在是黔驢技窮了,您看您能不能幫我們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華羅庚說:“你能不能把過去的數據給我看看?”
看完試驗數據,華羅庚用優選法中的“陡度法”進行了計算,然後請那位工程師用他計算的數據再做配方試驗。
結果,沒過多久那位工程師就興衝衝地跑來向華羅庚道喜:“華教授,您太厲害了,我用您的配方,隻試驗了一次就成功了,而且在零下42度的時候,潤滑油還沒凝固呢!”
華羅庚謙虛地說:“這不全是我的功勞,沒有你的那137次的試驗,我也不可能一次就找對配方。”
這兩次使用優選法的成功案例,使人們對應用數學的認識不僅僅局限在統籌法上。大家的視野開闊了,能運用的方法多了,為國家節省的能源、創造的財富也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