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貢獻(1 / 3)

晚年貢獻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隻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隻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華羅庚晚年貢獻廢寢忘食地工作

1970年至1975年,華羅庚先後到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浙江、江蘇、河南、遼寧、河北、湖北、廣西、廣東、山西、陝西、四川、福建、貴州、雲南等省市推廣“雙法”。

那時候進行這項工作應該說是困難重重,但是華羅庚衝破重重阻力做到了,在這其中他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支持和肯定,這裏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胡耀邦、葉劍英、王震等。

曾經就對華羅庚的稱呼,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華羅庚和陳德泉從外地回來,一起去王震處,向他彙報工作。在彙報工作的時候,陳德泉稱呼華羅庚是老華。

這時候王震突然嚴厲地對陳德泉說:“你給我站起來。”

一直笑容可掬的王震突然變了臉,把陳德泉嚇了一大跳,他就趕緊站了起來。

王震衝著陳德泉問道:“你剛才說什麼?”

陳德泉很納悶,據實說道:“說了半天的工作啊。”

“不對,你怎麼稱呼華教授的?”

“我叫他老華。”

王震聽了陳德泉的回答,怒氣衝衝地說:“你還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呢!咱們中國自古以來一直講究尊師重道,你就這麼稱呼華教授?”

華羅庚一聽連忙解釋道:“這不怪陳德泉,我們到工廠去,很多工人都親切地稱呼我為老華,他們就跟著叫了。這不是不尊重我,這也是對我的一種愛稱啊。”

王震聽了這話,怒氣才算消了,他對陳德泉說:“以後不能這樣叫,叫華教授不方便的話,你可以叫華教授為華老,叫我就叫王老,但不能和工人們一起叫老華。”從此以後,大家都尊稱華羅庚為華老。

20世紀70年代初一個深秋的夜晚,胡耀邦親自登門看望華羅庚。對於國家領導人的到訪,華羅庚既驚又喜,這是多麼高的榮譽啊!

開始時華羅庚還有些拘束,但是隨著話題的深入,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首先是從位置上,兩個人從方桌的兩邊湊到了一起,後來是從心理上,華羅庚完全放鬆了,他暢所欲言。

胡耀邦忽然問道:“今後你的工作打算是什麼?”

華羅庚對這個問題已經思考了很久,所以當時不假思索就回答道:“大統籌,廣優選,聯運輸,大平衡。”

胡耀邦沉思了一會兒,說道:“我讚成你的方向和到實際中去找課題的道路。但是你所提到的是12個字,能不能改動一下?其中平衡是暫時、相對的,一切事物在發展,所以最後3個字可否改一下?”

當時胡耀邦的態度是平易近人的,用的是商量的口氣,並且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則性方向考慮,啟發華羅庚修改自己的提法。

經過這一番點撥。華羅庚的思路立刻放開了,他問道:“把大平衡改為策發展是否好些?”

胡耀邦讚成地點點頭。

夜深了,秋涼如水,可敬的客人留下了理論上的指點、方向性的引導,使華羅庚朦朧地認識到科學與社會、與哲學的關係。

華羅庚拄著拐杖送了胡耀邦一程又一程,最終因為趕不上他那快捷而安詳的步伐,不得不停下來以目相送。

胡耀邦的話使華羅庚充滿了信心,下定了決心,必須投身到生產實際中找問題,從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

後來,在實際中經過反複考驗,數學理論深刻推演,也確實證明計劃經濟中“策發展”比“大平衡”確切得多,積極得多。

在胡耀邦同誌的明確支持下,華羅庚的推廣“雙法”小組的幾十位科技人員又集中起來,在湖北省委的邀請下,他們先到武漢,稍事休息後,分組開赴湖北全省的各個城市和農村。

湖北省委的一位負責同誌找到華羅庚說:“華老,荊門地區有一個紡織印染廠,生產1024白紗卡,它出口合格率太低,上半年僅完成2000匹布,而年任務是20000匹。任務完不成,影響太大了,您能不能幫忙解決一下。”

那時候,小分隊中根本沒有搞紡織印染的,即便是搞輕工行業的也隻有一兩個。大家麵對著“一摸黑”的情況,有人勸華羅庚:“華老,咱們還是把這件事給回絕了吧,大家實在都是門外漢,完不成任務不要緊,毀了咱們辛辛苦苦創造的聲望就不值得了。”

一聽這話華羅庚就火了,他嚴肅地說:“我們的目標是為人民排憂解難,不是為了爭麵子,爭榮譽的,要是想爭,老老實實在研究所研究理論就可以了,何必這麼辛苦跑出來呢!”

大家嚇得都不敢再吭聲,華羅庚接著說:“我們這裏確實沒有人搞紡織印染的,但是廠裏的人懂啊,我們向他們多學學,不就什麼都有了嗎?”

就這樣,華羅庚帶著幾個人一頭紮進了紡織廠的車間。他們當徒工,向工廠的工人師傅、技術人員學習,向大家介紹優選法。

工廠領導也很重視,廣泛發動群眾,學習優選法,應用優選法,人人提項目,道道工序搞優選,轟轟烈烈地開展了群眾性的優選試驗活動。

從清花、並條、粗紡、細紡到織布等幾十道工序都進行了優選,取得優選成果40多項,紗卡的質量不斷上升,出口合格率提高至856%,提前完成了出口任務。

這一工作告一段落後,華羅庚語重心長地和大家說:

“你們以為數學真的那麼神奇,什麼都能解決?不是的,其實一切都是靠積累。你們想想,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遇見一個新的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不是我們,而是那些當地的專業技術人員,我們隻是起到了一個輔助作用。

“同時,在每次解決完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有很多的收獲的,像這次,我們再遇見紡織方麵的問題的時候,我相信你們再也不會說我們沒有搞紡織印染的了,而是會拍拍胸脯告訴別人,這個問題交給我吧,我一定能圓滿解決它。”

原先打退堂鼓的人聽了這番話,臉紅得像個大蘋果,拚命地點頭,對華羅庚的敬佩又加深了幾分。

推行“雙法”是艱辛的,而“雙法”本身也經曆了起起伏伏。

這是發生在黑龍江省樺南縣粉米廠的事情。

1972年推廣優選法時,他們在磨粉機、籮部和清理三大部分道道工序搞了優選試驗,取得顯著效果,麵粉的出品率由虧損25%~3%轉變為超品率07%;日產麵粉由672噸提高到日產72噸。

可是到了1973年秋,加工新小麥,由於這種新小麥皮厚、溝深、毛長,水分又偏高,給加工帶來了新的困難,按原來優選後的工藝加工,麵粉不合格,出品率虧損13%,日產量又下降至43噸。

這時候,有人對優選法產生了懷疑:“優選法到底行不行啊?怎麼換了個條件,它的效果就變得這麼差呢?”

麵對這種情況,華羅庚沉著應對。他趕到樺南縣粉米廠,和大家一起分析,重新開展優選試驗,很快就又找到了合格的加工條件。

利用新的優選法出品率很快提高到了原先優選後的水平,並且日產量比原先優選時還有提高。

優選法又恢複了青春。自1973年以來一直穩固使用,年產值翻了一番,每年可多出麵粉165噸。

通過這件事,華羅庚告誡大家:“搞優選法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會優先的方法,生產條件變了還應該重新搞優選,在新的條件下,找出新的規律來。”

1975年夏天,在胡耀邦同誌的支持下,華羅庚帶著陳德泉等十幾個人去大興安嶺林場推廣“雙法”。

小分隊在大森林裏的各個采伐場,宣講優選法和統籌法,在采、運、用、育的各個環節上進行統籌和優選的研究。大大減少了伐木工人窩工的浪費,采伐點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都在30%以上。

然而華羅庚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加上連日的勞累,他在一次講話中,突然暈倒了。大家急忙把他送進醫院,經醫生檢查,診斷為心肌梗塞。

華羅庚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看到身邊和他朝夕相處的陳德泉,用微弱的聲音叮囑道:

“小陳啊,我不知道這一關還能不能夠挺過去,如果我就此倒下了,你一定要答應我帶著同誌們堅持幹下去。”

“華老,您放心吧。”陳德泉噙著淚水回答道,“不,華老,我不能答應您,這是毛主席交給您的任務,您是帶頭人,這個任務必須由您親自完成。”陳德泉想用這種方法激起華羅庚的求生欲望,故意說了些違心的話。

華羅庚怎麼能不明白他的心意,他衝著陳德泉輕輕地點點頭。

華羅庚病倒的消息傳到了北京,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轟動,中國科學院的領導立即派人去哈爾濱探望。周恩來聞訊後,派出為自己看病的醫生前往哈爾濱救護華羅庚。

大興安嶺林場和大慶油田的工人聽到消息後,也紛紛趕到醫院看望華羅庚。

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華羅庚的病情漸漸地好轉了,6個星期後,他康複出院。

1976年,對我國來講可謂是損失慘重的一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一些老一輩革命家相繼逝世,在我國的唐山又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開灤煤礦被迫停產。

“北京燃料告急!”

“天津缺煤!”

“電廠無煤發電!”

“工廠停電停產!”

“居民斷電,供水緊張!”

華北的許多城市,不僅工廠不能正常生產,就連居民也無法正常生活。麵對這種緊急情況,華羅庚主動請纓,不顧心肌梗塞複發的危險,立即組成科技小分隊奔赴山西大同煤礦,利用統籌法對轉運站的裝卸進行試驗。

時間就是生命,華羅庚帶領科技小分隊到達山西後,立即投入了工作。他們廢寢忘食,日夜堅守在生產的第一線,終於研究出一套最佳的統籌方案。

利用這套方案,大同煤礦由原來每天能裝700車皮增長至每天裝車達到1000車皮以上,一天多拉原煤18萬噸。經過5個月的突擊運輸,終於解決了華北用煤緊缺問題。

華羅庚的心這時才算輕鬆了,他望著天安門的方向,默念道:“主席、總理,我沒有辜負你們對我的信任,這次我又成功了。”

在這十幾年間,華羅庚從一個烏發滿頭的學者變成了一個兩鬢斑白的老人。他人累瘦了,身體也日漸衰弱。但是他奔波勞碌,辛勤耕耘贏得了遍地碩果。

在紡織行業:提高2014紗卡的質量;解決美麗綢退色的問題;提高織機的效益;提高細紗的單產;提高滌棉布熱定型的效率;減少細紗的斷頭率;改進滾筒表麵的狀況,減少纏紗的現象;錫林動平衡問題;提高染色質量,節約原材料。

在電子行業:試製新的160V電容器;100萬米廢鉬絲複活;提高晶體管防潮漆的抗潮性能;調試XD1信號發生器的功率放大器;解決BP-3寬頻譜分析儀的源電壓波動問題;回收稀有金屬鉭;提高在製造鉭電解電容器中鉭粉的利用係數;改進單晶矽襯底的質量;控製鋁膜的厚度;高純鋁箔的退火;提高點腐蝕工藝的質量。

在冶金行業:提高球磨機的效率;改進澆鑄H80焊條鋼中鋁封頂的效果;克服熔煉Si-Cr矽鉻合金中的技術障礙;減少電爐煉鋼的時間;提高2Crl3不鏽鋼的質量;提高鈷的產量;提高鈦的產量;改進矽鋼片塗層的質量;提高三輥冷軋管機的產量;減少Φ500軋機的廢品率;提高金屬錳的回收率;解決由於鋼錠收縮產生的孔隙的問題,延長爐齡。

在煤礦行業:合理安排,提高煤的產量;調整聯合采煤機的參數,提高機器效率;減少炸藥消耗,提高采煤工作麵的單產;提高精煤回收率;提高圓環錨鏈和連接環的破裂強度。

在電力行業:恢複汽輪發電機組的輸出;提高鍋爐的效率;改變工業供水係統;調優供水泵的運行;實現在開機並列時的自動頻率調節;降低汽輪機軸承的溫度;提高移動床軟化水的效率。

在通信和交通行業:參與鐵路施工;提高火車站貨物的裝卸率;降低車船的燃料消耗;改進氣象導航;參與瀘州長江大橋的施工建設。

在建築和建材行業:建築工程的組織;建築工程的預算;橋梁工程的組織;提高纖維板的產量;降低聚氯乙烯膠泥的成本;提高混凝土預製板的產量;提高水磨石製品的質量;提高膨脹珍珠岩的膨脹係數;降低礦渣混凝土的成本;試製多硫化鈣溶液;提高離心澆注混凝土管的效率。

在食品、糧油加工行業:提高大米加工中的出米率;提高油料加工中的出油率;提高小麥加工中的出粉率;提高釀酒工藝中的出酒率;提高飴糖的產量;降低細掛麵的再加工率;提高由麥芽製糖的出糖率;提高豆腐質量,降低大豆消耗;提高糖果的質量;提高豬毛溶解工藝中蛋白的獲得率。

在設計行業:設計無線電網絡;設計濾波器;設計補償器;在特定地形上的機場的設計;光學設計;衛星齒輪的設計;無線電發射機的頻率的設計;電路開關的設計;水樣采集器的設計;多級提水站的位置的設計。

在化工行業:提高液晶對溫度變色的靈敏度;提高癸二酸的質量;提高雙氰胺的回收率;提高活性炭的產量和質量;延長辛烯醛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的壽命;在鋯氟酸鉀生產中,節約原料矽氟酸鉀;提高抗氧劑的回收率;改進精餾塔的分離係數;提高糠醛的產率;提高苛性堿的回收率;增加來蘇爾的產量;在硫化堿的生產中,提高產量,節約原材料;減少電能消耗,增加碳化鈣的產量;增加造粒塔的產量;增加氣體發生器的產氣;增加磷肥的產量。

在石油行業:提高破乳劑GP122的效能;提高原油脫水的質量;提高在常減壓加工中,減壓塔的總產率;計算油井的最大產能;提高化學清蠟中的溶蠟率;優選鍋爐運行的最佳條件;降低油的黏性;選擇地震資料基地的回放儀濾波因素;增加微球矽化鋁的產量;用鉑重整法試煉新油種;提高抗凝劑605的質量。

在輕工業行業:提高熱水瓶的質量;增加肥皂的產量;提高紙張的質量;提高鞣製皮革的質量;增加皮鞋的產量;提高10W熒光燈光效;增加卷煙的產量;提高罐頭內塗料的質量;提高鴨絨分離機的效率;利用幹枯變質木材生產火柴;提高腈綸絲的產量;增加特種甘油的產量;改進TiF2玻璃的質量。

在機械製造行業:提高各類機床的加工效率和精度;掛輪間的最優逼近;砂輪的靜平衡;提高落地鏜床鏡麵標尺的光潔度;提高球墨鑄鐵的質量;提高法蘭盤加工的質量;快速鍍鉻;提高電鍍漆的質量;各類切削工具的淬火工藝;齒輪平麵表麵的高頻淬火工藝;振動膜的熱處理;不開坡口單層雙麵自動焊接;用3S鉻鉬釩加工鑽頭;氧氣瓶的收口成型;無氰鍍鋅工藝;降低高爐的焦鐵比。

在製藥行業:優選酸化反應時間增加撲熱息痛的產量;提高海帶提取碘率;降低磺胺嘧啶的成本;增加美曲膦酯農藥的產量;改進四環素的壓片工藝;提高甲醇鈉的產量;在呋喃類藥物生產中,節約原料;提高磺胺嘧啶的發酵指數。

華羅庚寫的《統籌法平話》和《優選法平話》逐步成為行業的係統經驗,國家計委曾把這兩種方法作為我國重點項目予以推廣。它解決了一大批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摸索出了一條發展我國應用數學的道路。華羅庚成為在中國最為人所熟悉的一位科學家。國外學者貝特曼甚至認為:現在還沒有一個西方的數學家超過他被群眾所擁戴的水平,而且認為他在自己的國家作為一個科學家的群眾英雄的形象,有如愛因斯坦在美國。畢生致力於教育

“我想,人有兩個肩膀,應當同時發揮作用。我要用一個肩膀挑著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工具送到工人師傅手裏;另一個肩膀可以作為人梯,讓青年們踩著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然後讓青年們放下繩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再登高峰。”

這是華羅庚在67歲的時候說的,他所說的也是他所做的。他用一個肩膀扛著應用數學的擔子,把實用的知識交給了工人師傅;他用另一個肩膀在為國家輸送著大批的大才,除了培養出我國數學界大批的科學家外,他也十分關心中學生、小學生的成長。

華羅庚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

1953年,華羅庚隨同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到了蘇聯,在那裏他們學到了無數的寶貴經驗,其中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舉辦數學競賽會,因為這是和在學校中成立數學小組同等重要的引導青年進入科學的最先一環。

這樣的競賽會不但可以鼓舞青少年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對提高中學的數學教學質量、推動和幫助其他各科的學習都是極有意義的。

1956年5月,華羅庚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4個大城市舉行數學競賽。

1956年5月31日,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寫在1956年數學競賽結束之後》的文章,總結了這次數學競賽的成績。

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

在這次競賽中,最好的成績幾乎達到了我們預計的最高水平。一般來說,絕大部分都達到了優秀中學生的水平。在第一次數學競賽中,就出現這樣優秀的成績,實在使人十分興奮。

這顯示了新中國青年們的卓越才能和學習毅力,也說明了我國的科學事業中,已經湧現了強有力的後備隊伍。

在這裏,我為青年朋友們的出色成就而慶幸。我也希望,這次的競賽帶給優勝者的不是驕傲和自滿,而是更加謙虛,更加努力,繼續和同學們一起共同前進。我更希望,沒有錄取的同學不要氣餒,不要為一時的失敗而喪失了信心。在長距離的賽跑中,它的優勝者是最有持久力的人。

這段熱情洋溢的講話,對我國中學生有極大的鼓舞力量,同時也讓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勝不驕,敗不餒。

華羅庚還專門為中學生深入淺出地撰寫了《從楊輝三角談起》《數學歸納法》《談談與蜂房結構有關的數學問題》《從祖衝之的圓周率談起》《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等書。

同時,華羅庚對中學數學教材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他認為我國用了中小學12年的時間去教授蘇聯學校裏10年所學的內容,我們應該在蘇聯十年製的內容外,再添加上兩年的數學教材。

其次,對應當添加什麼科目的問題。華羅庚認為應該添加解析幾何、微積分大意、概率初步、代數的秦九韶法。

同時,華羅庚還要求中學生們養成“肯想善算”的習慣,隻有這樣,才能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

華羅庚不僅僅關注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也都十分關心。

他曾列舉了蘇洵27歲的時候才發奮讀書的故事。告訴大家要刻苦學習,不要怕晚嫌遲,“發憤早為好,苟晚休嫌遲,最忌不努力,一生都無知”。

他還列舉了王冕從小貧苦,不能從師學畫,最後自己看著荷花臨摹,成為大畫家的故事。告訴大家如果沒有老師不要怕,隻要刻苦自勵,自學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他又列舉了韋莊的詞:“街鼓動,禁城開,天上探人回。鳳銜金榜出雲來,平地一聲雷。鶯已遷,龍已化,一夜滿城車馬。家家樓上簇神仙,爭看鶴衝天。”

他告訴大家雄心壯誌不可無,浪漫主義的幻想也要有,但不畏艱苦、逐級攀登的踏實功夫更不可少。老老實實、實事求是,不要輕視平淡的一步,前進一步進一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華羅庚對中學生的關心、教育,可謂苦口婆心、殷切之至了。

他對紅領巾小朋友也很關心。1984年4月,北京市幸福村中心小學五年級(1)班的一群“數學迷”寫信給華羅庚,希望能夠見到他。

華羅庚在百忙中,熱情洋溢地寫詩鼓勵他們為祖國四化獻身打好基礎:

收到雞毛信,愧怍在我心,

為國做得少,深愧對人民。

自幼立下淩雲誌,長大永懷奮發心,

為四化獻身,兩番業必成,

發展規律在,後人超前人。

遠行始於腳下,登高必從底層,

基礎打得鞏固,萬丈高樓建成。

華羅庚的足跡幾乎踏遍華夏民族的每一寸土地,隻要有時間他都會去學校轉轉,因為在他眼裏,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教育要從小抓起,人才要從小培養。

他曾經三次到母校金壇中學視察、講話,用自己自學成才的經驗和新、舊社會知識青年的成長條件作對比教育學生。他也視察過金壇二中、省立常州中學等學校,對學校師生是極大的鼓舞。

1961年9月,華羅庚來到了省立常州中學,他的到來,受到了全體師生的熱烈歡迎。他視察了校容校貌,了解了教學情況,應校領導的邀請,向全校師生作了一次熱情洋溢的講話。

在講話中,他鼓勵大家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頑強學習,勇攀科學高峰。

華羅庚說:“科學是日新月異長期發展而來的,對攻克科學堡壘必須認識它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正因為如此,就要求大家必須具有鍥而不舍、勤奮踏實的精神,要勇於付出長期艱苦的勞動。”

台下的聽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華羅庚接著說道:“‘一曝十寒’是要不得的。在科學領域裏,成功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辛勤的耕耘者。有些人在工作中碰了釘子,走了彎路,於是就懷疑起自己的才能來。其實,許多科學家都是經過多次的失敗,走過許多彎路才獲得成功的。一個科學家在他攻克堡壘的長征中,失敗的經驗遠比成功的經驗豐富得多。重要的是不灰心喪氣,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總結經驗,繼續前進。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悲觀失望,而要堅持不懈,堅忍不拔,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接著,他聯係自己的切身體會,談了數學這門課的特點。

他說:“數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它不但對建設祖國很有用處,而且數學還是一切科學的有力助手。現代科學的發展,使數學顯得更重要了。不但和數學相近的力學、物理學等需要用數學,甚至在經濟學、生物學等方麵,也給數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另一方麵,像體操能使身體健康、動作敏捷一樣,數學能使你思維嚴密、敏捷。數學是科學的語言,通過它,人們才能把自然科學中頭緒紛繁的現象簡便地、深刻地表達出來。”

針對有人認為數學太抽象、太難學的觀點,華羅庚說道:

“數學也難學,也不難學。說它難,是因為科學中沒有一門是信手拈來的;說它不難,是因為既然是一門學問,那就總會一步一步地鑽研出來的。數學雖抽象,但不枯燥。正因為抽象,它反映的問題就愈普遍,因此應用的地方就愈廣。也正因為應用廣,在大量的事物中才能抽象。因此,數學是生動活潑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是很有趣味的。”

對他的觀點,華羅庚還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不久前我從報上看到蘇聯向太平洋某水域發射了火箭,從公報得知火箭進入由4個點構成的一個梯形水域。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用數學方法推算出火箭發射的軌道和地點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很有用處嗎?”

師生們都從中受到了啟迪,回應給華羅庚以雷鳴般的掌聲。

接著,華羅庚聯係自己的治學體會,開導教師們,治學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在講到讀書方法時華羅庚指出,獲得書本知識是一個“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的過程。

他說:“所謂‘從薄到厚’就是在沒有弄懂書的內容之前,書顯得很厚,還未真懂之時,隻是局限於對書本內容局部的、表麵的了解;在真懂了之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所以說‘由厚變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分析與綜合的過程。”

接著他又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他說:“對思而不學的人,大家都容易看到其錯誤,而對學而不思的危害則往往認識不清。例如有的人滿足於死背公式。事實上,所有的知識,靠背是背不過來的,何況層出不窮的新知識又如何能‘背’出來呢!即使一個人隻善於背書,那也不過是一隻‘書櫥’,並不能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讀書必須思考,就是要分析與綜合,讀完一本書之後,要作解剖工作。對其中重要的結論,必須分析其依據是什麼。分析定理證明過程時,要了解其中心環節,這可把證明過程顯示得又簡單,又直觀。”

“這樣,弄清楚書本內容的來龍去脈和互相聯係的中心環節,並加以綜合整理之後,然後達到了實質上的了解,從而將書本‘從厚變薄’,也就是把內容真正消化了。”

“華羅庚又說:“在讀書時還要做到‘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所謂‘瞻前顧後’,就是在學習一門學科時既要知道前人在這個領域內已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達到的水平,又要看到這門科學的發展趨勢,它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將要發揮的作用。”

“所謂‘左顧右盼’,就是在鑽研一門學科時,不能孤立地看這門學科,而是要弄懂與它有密切關係的、鄰近的其他科學,這樣才能學好這門學科。”

他強調既要重視打好基礎,又要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係。他對比了新舊社會不同的學習條件,聯係他在艱苦的條件下自學成才的經曆,語重心長地希望青年一代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培養自學能力,刻苦鑽研,持之以恒,希望家鄉的學校能為祖國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建設人才來。

會後,華羅庚還欣然揮筆為省立常州中學數學教研組書寫了“數學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天梯”的題詞,全校師生為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1963年11月,華羅庚再次來到常州中學視察。在教師座談會上,史紹熙校長向他彙報了學校教育、數學工作情況。

當他聽到該校貫徹全麵發展、因才施教原則,重視培養學習上的“尖子”,還開展了包括數學在內的多種課外科技活動、開展數學競賽並取得良好成績的情況時,華羅庚點頭微笑,表示滿意和讚許。在座談中,他聯係自己的體會,強調治學的態度要嚴謹,要獨立思考,對於書本上的知識不能迷信。

華羅庚說:“在人們的一生工作中,有老師是不經常的,而沒有老師指引是經常的;遇到問題,從書本上找到答案是不經常的,找不到答案是經常的;成功是不經常的,而失敗則是經常的。”

他要求大家學會自學和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