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講課結束時,教室內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連大門外許多不能入場的聽眾,都可以清楚地聽見這掌聲。
那個女學者以同樣堅定而且差不多單調的聲音,把那一天的課一直講完。她講到關於電氣結構、原子蛻變、放射物質的新學說。她毫不畏縮地做完這種枯燥的說明,最後由那個小門退去,像進來的時候一樣地快。
在波蘭的約瑟夫和布羅妮婭比任何人都更急切地等待著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講課的報道;還有那年邁的門捷列夫因肺部感染正經受著死亡的威脅,當居裏夫人講課成功的消息傳到彼得堡時,他歡欣地笑了。
雖然第一次講課很多來賓都聽不懂居裏夫人講些什麼,但他們也許因為受到她那聖母般的光輝的影響,都一致認為她的講課大獲成功!
而學術界守舊的人仍然心懷嫉妒地說一些悄悄話:傳統、靈悟、科學和婦女等,似乎一個居裏夫人會擾亂整個科學界一樣。他們仍然不相信居裏夫人的能力。居裏夫人也耳聞一些含含糊糊的謠言,但她守口如瓶,不予理睬。她的事業還遠遠沒有完成,她沒有時間也沒有任何精力和必要去為此爭個水落石出,事實將是最好的裁判。
她真正要認真對待的是開爾文勳爵的反對意見。開爾文勳爵曾情篤意深地由英國趕到巴黎為皮埃爾送葬,他對居裏夫人周到的關懷讓人感動,但這位在學術上頗有建樹卻保守固執的老人,直言不諱地對居裏夫人說:“鐳絕不可能是一種元素。”
開爾文勳爵可不是隨意說著玩的,他對放射性現象和放射性元素的正確理論一直持反對態度,十多年來從未改變過。
的確如此!當盧瑟福開始對放射性現象和它的規律作出正確解釋時,開爾文立即堅決反對把放射性現象解釋為元素自身的衰變,他認為放射性元素釋放出的能量,是該元素從一種“以太波”中吸收的能量,然後又釋放出來,所以它隻不過是起一種能量轉換器的作用罷了。
開爾文是英國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他對熱力學的創建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所熟知的“開氏溫標K”,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科學偉人的功績而設立的一種溫度單位。
他的反對,對盧瑟福來說是一件很嚴重的事,盧瑟福曾因此一度為自己的職位和名譽憂心忡忡。
盡管居裏夫婦在1903年6月以後表示同意盧瑟福的放射性衰變理論,但開爾文仍然固執己見。
他指出,鐳很可能是由鉛和氨的原子核組成的一種分子化合物。他的這一假設,不僅否定了居裏夫人關於鐳的發現,而且對盧瑟福和索迪兩人有關原子能的思想也是一種徹底否定。
1906年夏天,一場激烈的爭辯在英國《泰晤士報》上展開了,許多科學界和非科學界的名流都卷入進去了;後來,連英國最負盛名的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也卷入了這場爭論。
主要是討論關於太陽的年齡問題,這個問題與鐳元素的存在和放射性衰變理論有著密切關係。
19世紀末,開爾文和其他一些物理學家根據熱力學理論,推算出地球的年齡為2400萬年,他還推斷,如果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引力的作用,則太陽的年齡差不多也是2000萬年。
但地質學家的估算值為9000萬年或上億年。後來,由於居裏夫婦在1902年分離出鐳之後,大家普遍認為開爾文對地球年齡的估算值太小了。因為居裏夫婦的工作業已表明,單是地殼中的鐳就能夠產生足夠的熱量,這熱量比地球輻射到空間的熱量多得多。這樣,開爾文的估算就完全不合理了。後來,盧瑟福聲明:利用放射性衰變等實驗數據,可以推算地球的年齡為5億年,大大超過開爾文的估計值。
1905年2月,盧瑟福發表《鐳——球熱的原因》一文,他根據在太陽上發現氦氣而推論太陽上也存在著放射性現象,又根據物質由電子組成的理論,推斷出重元素在衰變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盧瑟福由此寫道:
如果原子能在太陽中的存儲可以利用,並且如果原有元素在衰變中放出像鐳一樣多的熱量,而且這些熱量可以利用的話,那麼它們就足以維持太陽釋放能量50億年。而未來太陽熱的釋放時間將是開爾文所估計的100倍。
開爾文對盧瑟福的理論十分惱火,並且持斷然反對的態度;對居裏夫人認為鐳是一種元素的結論,也毫不通融。他堅持認為,鐳是一種由鉛和5個氦原子組成的化合物,它所釋放的能量來自於它長期從以太波中吸收的能量。因此,太陽的年齡隻能根據在引力作用下的收縮理論進行計算。
居裏夫人似乎並不願意介入報紙上的這場爭論,她以高傲的口氣說:“我看不出擊敗開爾文勳爵的理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她的意思是說試圖靠爭論說服對手是毫無希望的,唯有在實驗室裏提煉出鐳,不是鐳鹽粉末,而是金屬鐳!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除居裏夫人外再無別人。
居裏夫人決心以自己的實驗結果來擊敗開爾文的否定,並在公眾麵前證實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她又一次要攀登科學高峰了,這次是她一個人。她將在孤獨一人的奮戰中,證實自己,獲得再次的輝煌。
到1907年,她又提煉出400毫克的氯化鐳,並再次確定了鐳的原子量。
她在這一年發表的《論鐳的原子量》一文中寫道:
1902年,我發表了用90毫克氯化鐳對鐳的原子量進行測量的結果。從那時起到現在,從多次礦石處理中又得到數百毫克看來很純的鐳鹽。我做了純化它的工作之後,獲得了400毫克很純的鐳鹽,這樣,便在比上次好得多的條件下,對鐳的原子量重新進行了測量。
在文章結尾處,居裏夫人沒有忘記奧地利政府和維也納科學院對她的幫助。她寫道:
在我們研究放射性物質的最初幾年中,許多人幫助了我們,這次能夠製成較多的鐳鹽,大部分也靠人們的幫助。
我們特別需要的是最好的鐳礦,生產的瀝青鈾礦提取鈾以後的殘渣,經維也納科學院建議,奧地利政府同意我們購買10噸,由羅茲希爾德男爵付款。
1910年,居裏夫人終於勝利地提煉出了純金屬鐳元素。這樣就不僅可以更加精確地測定出該元素的各項物理、化學性質,進而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蛻變的係統關係,而且讓那些懷疑鐳是否是一種元素的人和懷疑她能力的人從此無話可說。
這一年,居裏夫人的成就達到了她個人事業的頂峰。她發表了《論鐳放射性係數的測定》《論金屬鐳》等四篇論文。另外,她的兩卷本專著《論放射性》也在這年由法國著名的Gauhier Vllars出版公司出版了。
這年9月份,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舉行了一次國際放射性學術會議。在這次會議召開之前,居裏夫人和盧瑟福為鐳的標準通過信,居裏夫人還答應送給盧瑟福一個專門為他製備的特殊標準。居裏夫人還在信中表示,她希望見到他,如果他也參加布魯塞爾的會議,那就有機會當麵討論一些問題。自這次通信以後,他們一直保持著通信聯係,直到1933年她去世為止。
盧瑟福和居裏夫人都參加了這次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還有佩蘭、德比爾納、哈恩、索迪、伊夫、梅耶、玻特伍德、斯威德勒等著名科學家。這次會議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為放射性強度確定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單位。
與會者大都同意應該由居裏夫人確定這一計量單位,因為她是這方麵不可動搖的權威。有人建議將放射性強度的國際標準單位定為“居裏”,居裏夫人慨然讚同。她認為可以用這種形式來紀念皮埃爾,當然也包括她本人在這方麵所作的貢獻。
人們問:“這個計量單位究竟該怎麼定義呢?”
居裏夫人說:“應該是1克鐳所放射出的相應氣體。”
這個定義太含糊。人們紛紛提出詢問和意見。但居裏夫人卻突然聲稱,她拒絕參加討論,還斷然離開了會場,後來她又借傷風感冒不參加閉幕時舉行的慶祝宴會。
幸虧有盧瑟福和佩蘭出麵,說服了這些不滿意的科學家,讓他們相信居裏夫人的確是身體不好。盧瑟福很同情居裏夫人,他在會議結束後的10月14日寫信給他的媽媽時說:
居裏夫人顯得分外蒼白憔悴,疲勞過度,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老得多。她工作得太勤奮,結果損害了身體。總之,看到她這副樣子真叫人感到難過。
正因為盧瑟福敬重她,又同情她,所以盧瑟福和居裏夫人相處得很好,每當居裏夫人開始不耐煩而拒絕討論時,盧瑟福總能說服同行們不要生氣,不要急躁;他也能說服居裏夫人接受同行們正確的意見和批評。
這樣,會議結束時,大家既采納了她的定義,又增加了許多明確的界定,使其不產生歧義。
盧瑟福的豁達和耐心,還說服了居裏夫人,使居裏夫人終於明白,一種國際計量標準不能夠隻留在她的實驗室裏。她終於同意拿出她提煉的21毫克純金屬鐳封存入一支玻璃試管,然後鄭重地送往在巴黎附近賽福爾國際度量衡標準局。這就是後來通用的計量標準。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1911年對於居裏夫人來說,是一個大喜之年,但也是大悲之年。這一年她所經曆的大起大落,足以讓小說家寫出一本動人的暢銷小說。
居裏夫人在很長一段時期裏持有與皮埃爾相同的態度,即對於申請為法國科學院院士持謹慎態度,她尤其不願意因為申請院士候選人而去逐個地拜訪在巴黎的院士。因此,她在1910年以前從來沒有打算去申請為院士候選人。
居裏夫人的榮譽頭銜夠多的了,在1910年以前她已經獲得了22個名譽頭銜,其中包括6個國外科學院的院士,如瑞典皇家科學院、聖彼得堡帝國科學院等,她並不在意多一個或少一個名譽頭銜。
但到了1910年底,居裏夫人在彭加勒、李普曼和佩蘭等法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的竭力慫恿下,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地決定申請為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爭取成為院士。她這麼決定,想必是她已經毫不懷疑會當選。
想一想:《論放射性》這樣的權威性專著出版了,國際放射性會議也已決定將“居裏”作為放射性強度的單位;純金屬鐳由她單獨提煉出來了。再加之同行們不絕於耳的頌揚,這些都使得居裏夫人和她的朋友及助手們相信:隻要她申請,就肯定會當選。
法國傳記作家吉魯曾說:“她第一次表現出自以為是。”那就是指“居裏夫人完全夠格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的確,以她的貢獻、學術成就和國際上的威望,她當選院士綽綽有餘。
居裏夫人所沒有估計到的是在選舉科學院院士時,還有許多非科學因素在起作用。她大概永遠也不會明白,真才實學有時也會成為一種不利的條件,雖然不會必然如此。
著名法國生物學家盧克·蒙達尼耶曾說過一句俏皮話:“我們法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平等的國家。槍打出頭鳥。我就是個活靶子,不僅僅因為我在科學領域獲得的成功,還因為我在新聞媒介引人注目。”
居裏夫人正好符合了蒙達尼耶提到的兩個條件:成就和新聞人物。1903年她已經當過一次特大新聞人物,這一次為了競選院士,她又一度成為公眾關注的新聞人物。而且在這年的11月份,更成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可恥陰謀的中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