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年糕的由來
我國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有白糖年糕、紅糖年糕、豬油百果年糕、棗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名目繁多。老年人都說,過年吃年糕是盼望“生活節節高”,是一種討取吉利的舊俗。年糕到底始於何朝何代?何人創始的?還有一段古話哩!
據傳,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采納了大臣伍子胥的建議,修建王城,並交由伍子胥督建。幾年之後建成,吳王命名為“闔閭大城”。到公元前484年,闔閭死後,其子夫差接位,一心想吞並齊國,不肯聽取伍子胥“聯齊抗越”的主張,起兵攻齊。當時吳強齊弱,夫差很快就打敗了齊國。當吳王夫差班師回朝那天,滿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獨有伍子胥一人憂心忡忡、默默無言,他預料到自己將有殺身之禍。回到營房後,便悄悄地對幾個親信說:“我死之後,如果國家有難,民眾沒有糧食吃,你們到象門城牆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東西。”不久,伍子胥果然被權奸們誣為“私通齊國”、“阻撓攻齊”,夫差不分青紅皂白,賜劍一把逼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死後不久,越國就趁機進攻吳國,夫差連吃敗仗,京城被圍,城中軍民處於彈盡糧絕的困境每天有許多百姓和守城軍士餓死。伍子胥的幾個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帶領軍民們去象門挖地,果然挖到了許多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象門一帶的城磚是用糯米粉蒸煮後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韌,既可作磚砌城,又可充饑。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可見他是一位對國家、百姓安危深思遠慮的忠臣良將。吳國京城的居民就靠著這些“城磚”渡過了危急難關。
以後,每逢過節,吳國的百姓家家戶戶都要蒸煮糯粉糕,紀念、奉祀伍子胥,成為一種習俗。因為這種形如城磚的粉糕是過年製食的,就把它叫做“年糕”,沿傳至今。
餅幹的由來
在150多年以前,有一天,一艘英國帆船正航行在法國附近的比斯開灣的海麵上。突然間,天氣驟變,狂風卷著惡浪向這艘帆船襲來,這艘船不幸觸礁擱淺了。船員死裏逃生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風停後,人們回到船上去找吃的東西。可是船裏儲存的麵粉、沙糖、奶粉全部被水泡了,撈起來的東西根本分不清是什麼。他們把這些撈到的東西裝了幾口袋帶回島上,就用這些混合在一起的東西捏成一個個小團,用火烤熟了吃。這一烤,奇跡出現了,糖、奶油、香料揉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麵,而且發了酵,烤出來的麵團鬆脆可口。這些船員回到英國以後,為了紀念這次比斯開灣脫險,用同樣的方法烤製許多小餅子吃,並且把這些小餅子就叫做“比斯開”。這就是餅幹的來曆。“餅幹”就是英語“biscuit”的音譯,可謂音意貼切。直到現在,許多地方還把餅幹叫做“比斯開”。
比薩餅的由來
意大利有著名的比薩斜塔,還有著名的“Pizza”,即比薩餅。凡到過意大利的人,大概都品嚐過比薩餅。剛從紅通通的爐膛裏烤出的比薩餅,色鮮、味濃、外焦裏嫩、香氣誘人。關於比薩餅的來曆,人們一般認為它於公元1600年誕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裏貧困,隻剩下一點點麵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麼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後,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就將麵粉和成麵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塗在上麵,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後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如今比薩餅為世人所喜愛,並走進了中國。但中國人卻有一戲謔說法,是說外國人不會包餡餅,便在麵上撒點兒菜丁湊合事兒。當然,這隻不過是一句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