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結合魏晉南北朝時的史實,完全認定李世民是漢族人,似有不妥之處,因而有人提出了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他是漢族與胡族的混血兒。

其一,李世民先祖並非涼武昭王李之後,因而也就不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人,他的真正祖籍應在今河北趙縣。唐高祖李淵自稱祖居隴西狄道是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來,其統治地區允許胡漢通婚,李氏又與鮮卑族雜居在一起,因此李世民身上應流淌著胡人的血液。還有人認為,北魏時期,太行山以東地區有五大望族王、李、崔、鄭、盧,其中李姓為鮮卑族中一大姓氏,是漢化後取的漢姓。《舊唐書·高祖本紀》也有李淵祖父李虎在北魏時被賜姓大野氏的記載,由此推斷李氏先祖應為鮮卑貴族大野部的姓氏。《舊唐書》故弄玄虛,畫蛇添足,無意中漏了馬腳。這麼來看,李世民成了胡族血統,但根據北魏異族可以通婚的法令,他的身上又湧動著漢族人的血液。

其二,對於李淵的血統,學術界仍存在著三種觀點:河北趙郡破落貴族、鮮卑族大野部和老子李耳後裔。目前尚沒有足夠證據說明他不是漢族。即使是漢族,李淵也不是純種,他身上仍有胡人血統。其母獨孤氏為鮮卑族,顯然李淵是混血兒。他又娶妻竇氏,據竇氏言,其父竇毅托言是東漢竇章之後,漢末章子亡奔匈奴,被封為部落大人,實際上是匈奴人,最起碼也是匈奴化的漢人。竇毅妻宇文氏係出匈奴,那麼竇氏必然具有胡族血統,她與李淵生的兒子李世民當然是混血兒了。這不是虛妄之談,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其三,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行舉止也表明了其作為混血兒的特征。他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畢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倘若他沒有胡族血統,是絕不會說出如此英明果敢的話的。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金明館叢稿》)。這也明確說明李世民是混血兒。

李世民究竟是不是混血兒,至此已有了較為清晰的眉目,他的身上確實流淌著胡漢兩族的血液。出身不能由自己選擇,這不能視為李世民的“短處”。應當看到,這與社會大環境有直接關係,是北朝至隋唐時期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促成了這一事實。或許是他深受胡族與漢族兩種文明的影響,才形成了勇猛善戰、做事果斷、胸襟開闊、大度容人而又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豪爽開放的性格,從而開創了國家鼎盛、各民族友好相處的貞觀盛世。後人在評論李世民時,說的多是這位明君的豐功偉績,看的是他對曆史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對於他身上帶有什麼血統,則不必過多計較。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眾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李世民無論是否為混血兒,都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一代英主。

武則天是否是淫婦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李唐王朝有290多年的曆史,其中有近50年是由她支配的。

武則天本名照,稱帝後自名為。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4),其父武士原是木材商人,後從李淵起兵,被封應國公。她因為“美容止”被選入宮。“則天”是她死後追加的尊號,全稱是“則天順聖皇後”,後人多以武則天稱之。在她執政期內,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才興旺,邊疆穩固,外交活躍,各族人民友好相處。可以說,她的統治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對唐代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曆史功績,昭昭於世。但是,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武則天遭到的非議要比頌揚多得多,其中被攻擊得最多的罪行是“荒淫”,武則天因而也成了曆史上很有名的“淫婦”。多少年來,有人津津樂道於這個話題,甚至給她編造出一套套荒誕不經的故事。特別是《如意君傳》、《濃情快意史》等色情小說的廣泛流傳,使武則天的“淫行”流布四海,盡人皆知,把她放到了一個非常難堪和無奈的位置。

後人對其這方麵的指責並非憑空捏造,且看當時駱賓王的《討武氏檄》: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嚐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宮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翟,陷吾君於聚”。

這是一段貶斥性極強的文字,舉出了武則天的兩大淫行:一是“洎乎晚節,穢亂春宮”;一是“陷吾君於聚”。這裏需要說說其中的有關內容。

先說“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按照字麵理解,“洎”是及或者到的意思;“晚節”,即後來的行為;春宮,即東宮,為太子的居所。這句話說明武則天曾和當時的太子李治亂搞,如果屬實,這當然是“穢亂”的淫行了。對此,正史隻字不載,稗官野史的傳說倒有不少,恐怕這些靠不大住,隻能從武則天同李治的關係中去推測了。

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頒詔:內職空缺,選良家有才行的女子充實。這次選美活動持續時間較長,貞觀十五年,14歲的武氏入宮,被封為“才人”。其地位在後、妃、六儀、美人之下,是最低級的內官,負責掌管皇帝的宴寢。李世民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武媚”,同“嫵媚”諧音。古代又有一支樂曲名“舞媚娘”。這個名字不僅說明武氏長得漂亮,還含有她善於以美色來誘惑人的意思。所以駱賓王在那篇檄文中罵她“狐媚偏能惑主”,理由很是充分。

武則天比太子李治年長4歲,不但在男女風情方麵經驗豐富,在心智上也比李治開闊。李治以仁孝聞名,太宗皇帝晚年多病,他晝夜服侍在側,無形中增加了和武媚娘接觸的機會。武媚娘眼看唐太宗一天天逼近死亡,她不會不知道太子位置的重要,不會不知道為自己今後做些考慮。她在侍候皇帝的同時,也會恰如其分地照料一下太子,把一種近乎是母親、又似乎是姐姐的溫情送給李治。她知道太子的生母死得很早,十分需要女性的慰藉,這樣很容易討得太子的歡心,所以司馬光說:“上(李治)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說明兩人已經很有感情了。《情史·情穢類》則直接說:“高宗為太子時,入侍太宗疾,見武氏悅之,遂即東廂焉。”明確說是做了亂倫之事。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武媚和其他被太宗皇帝“禦幸”過而未生育的女人,一起被送到感業寺為尼。唐太宗去世一周年這天,高宗去感業寺行香,見到當了一年尼姑的武媚,“武氏泣,上亦泣”,武媚娘的幾滴眼淚,引動了唐高宗的舊情,遂讓她重蓄烏發,入宮侍寢。其實高宗身邊並不缺少女人,已有了王皇後和蕭淑妃一大幫美女。他這麼痛快收納武媚,進宮不久就封其為昭儀,位居九嬪之首,以此推斷,高宗與武媚很可能早已私通,甚至還有了某種“契約”。否則很難一見麵就感泣落淚,也不會很快讓她入宮侍寢。看來所謂“穢亂春宮”並非捕風捉影,而是實有其事,而且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

再說“踐元後於翟,陷吾君於聚磨”。

這句話的意思是:武氏登上皇後之位,穿上飾有五色雉和長尾雉的禮服,使我的君主落入顛倒倫常的“淫罪”。句中的“”是母鹿,“聚”是說許多頭公鹿共有一頭母鹿。是指武媚以太宗妃妾而成為高宗的皇後,使高宗陷於禽獸之行。從表麵看來,駱賓王說的這也是事實。武媚14歲入宮,以“才人”的身份侍奉太宗,時間長達9年。雖然“才人”的地位不高,但有妃妾名分,以這種名分再做高宗皇後,使父子兩人先後占有一個女人,其行與禽獸無異,這就是“陷吾君於聚”了。

武媚能夠由感業寺進入李治的後宮,並且進而成為皇後,誰該負主要責任,檄文的作者駱賓王應該十分清楚。可是他身為李唐王朝的臣子,並且以維護朝綱的忠臣麵目出現,是不能指責皇帝這種禽獸行為的,隻好說是“狐媚偏能惑主”,將此歸咎於武媚的陷害。這種說法是否公平,明眼人一望即知。

武則天確實先後嫁給李世民、李治父子二人,但是,這就是淫蕩的亂倫行為嗎?討論任何曆史問題,都不能脫離當時的背景。這種事情出現在唐代,尤其是初唐,是無可指責與貶損的。如果考慮其種族和文化、習俗、道德等方麵的因素,這種現象是不難理解的。

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裏談到了這個問題,他一開始就引《朱子語類》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陳先生就此說道:“朱子之語頗為簡略,其意未能詳知。然即此簡略之語句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若以女係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故李唐皇室之女係母統雜有胡血胤,世所共知,不待闡述。”

唐宗雜有胡族血胤,而且龍興之地的並州也是漢胡雜居,這樣,他們就不能不受胡族風俗文化的影響。而胡族風俗之一,是其王室父子可以共占一女。漢代王昭君的經曆就是很明顯的例證。她本是漢元帝的妃子,入宮後因不受寵幸而坐冷板凳。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於至漢請求和親,昭君自請遠嫁匈奴。嫁過去後被稱為“寧胡瘀氏”。據《漢書·匈奴傳》載,王昭君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呼韓邪死,立雕陶莫皋為複株若革是單於,複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雲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於居次。瞧瞧,王昭君不僅嫁給了單於父子兩代,還分別給他倆生了孩子,可是曆史上沒有人罵王昭君為淫婦,因為這是胡俗的規定,她作為單於瘀氏(正室),必須無條件遵守。相反,她如果“抗婚”不從,認為是亂倫之行,就一定會受到上上下下的指責。這就是事實中的胡俗。深受胡俗影響的李唐王室出現了父子共有一個女人的事情,不值得大驚小怪。不僅李世民父子如此,其後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也公開把兒媳楊玉環占為己有,很少聽到有人罵楊玉環為“淫婦”,也沒人斥責她“陷吾君於聚”,為什麼單單要武則天背上這種惡名呢?

從以上分析來看,駱賓王《討武氏檄》指責武則天為“淫婦”的材料都不夠過硬,因為人們都很清楚,這是政治鬥爭中的宣傳需要,是借這種人所共知的材料,將武則天置於輿論、道義上的被告地位,是一種瓦解對方精神的心理戰術,不免帶有人身攻擊的成分。所以,僅憑這兩條材料而說武則天為“淫婦”,顯然難以使人信服。

除此以外,在正史中記錄武則天淫行的材料還能找到,比如在《舊唐書·薛懷義傳》裏,就把這種行為寫得很明白。

薛懷義,京兆縣(今西安市戶縣)人,本姓馮,名小寶,以做小生意為業。此人偉形神,有膂力,是出眾的美男子。他在洛陽時,偶然被高祖皇帝女兒千金公主發現,便對武則天說:“小寶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武則天立即傳命召見,一試果然非常滿意。為了方便他出入禁中,命其剃度為僧。同時,提升他的門第,與女兒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紹合族,改姓為薛,名為懷義,要求女婿薛紹以父禮待之。“諸武朝貴,匍匐禮謁,人間呼為薛師”,一時恩寵無比。連他乘騎的馬匹也由宮中供給,並派專門官員侍候。薛懷義既為僧人,總要有個頭銜,遂要求當洛陽白馬寺主持,武則天禦批照準。不僅薛懷義為所欲為,其屬下也恃寵狂蹶,無法無天。禦史馮思勖上疏彈劾,薛懷義在半路將其攔截,差一點把他打死。武則天裝聾作啞,公開袒護這個男寵。不久,又讓薛懷義指揮數萬人建造明堂,竣工後他因功被封威衛大將軍、梁國公。

薛懷義受此恩寵,也要想辦法回報。他除去滿足武則天淫欲外,還為她改唐為周大造輿論。薛懷義與法明和尚等一起偽造《大雲經》,胡說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做“閻浮提主”,唐室氣數將盡,武氏應登基稱周。他們還把偽造的《大雲經》頒布天下,每寺一本,為武氏改朝廣為宣傳。後來薛懷義厭倦了宮中生活,在白馬寺選了幾千名身強力壯的和尚,刺血以畫佛像。侍禦史周矩疑其不軌,上疏彈劾薛懷義。武則天假模假樣派人抓他,薛懷義“乘馬蹋階而下,便坦腹於床”,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隨便,結果這位侍禦史不僅沒有把他參倒,反使自己下獄免官,差點丟了老命。

再後來,禦醫沈南受到寵幸,薛懷義被冷落一旁,遂懷恨在心,一把火燒了明堂和天堂。武則天認為愧對懷義,不僅沒有追究,反下詔命他再造一座明堂。薛懷義自此愈加驕倨,引起武則天厭惡。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設計將其縊殺,武則天終於丟掉了這個多行不義的男寵。

薛懷義由一個小生意人而平步青雲,享盡了榮華富貴,連當時不可一世的武承嗣、武三思對其也禮讓三分,讓許多人饞得直流涎水。宮禁雖然森嚴,但擋不住春光外泄。武則天淫欲旺盛的傳說很快不脛而走,許多人都想走這條又快活、又便捷、又穩當、又省事的升官之道。尚食奉禦官柳謨公開向武則天推薦自己的兒子柳良賓,誇讚他皮膚潔白,須眉俊美,身軀偉岸,壯碩無比,武則天急不可待立即傳命召見。大詩人宋之問自認為文才出眾,又生得一表人材,也想走這條捷徑,他寫了豔詩加以試探。武則天說,小宋哪方麵都不錯,就是有口臭的毛病。宋之問臊得無地自容,從此口中常含雞舌(香植物)除臭,但武則天還是看不上這種秀才。此外,還有不少人自我推薦,甚至要求現場表演,武則天堅持來者不拒的原則,從中擇優召幸,弄得後宮穢聞迭出,形同淫蕩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