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疑案5

屈尊以“養兒”身份取得楊貴妃寵信

安祿山深知,楊貴妃寵冠六宮,博得她的歡心,也就獲得了玄宗皇帝的寵信,於是極力討好和巴結楊貴妃就成了安祿山重要的外交方針。關於他與楊貴妃之間的關係,正史中說是“頗有醜聲聞於外,上(玄宗)亦不疑也”。曆史上確有許多這類傳說,有的穢不可聞。在唐代野史《安祿山事跡》中,就有楊貴妃與安祿山曖昧關係的記載。由於二人經常見麵,“祿山心動”,“及動兵,聞馬嵬之變,不覺數歎”。在古代戲曲中也有這方麵描寫。元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楊貴妃就露骨地對安祿山說:“妾心中懷想,不能再見,好是煩惱人也。”安祿山同樣露骨地說:“搶了貴妃,奪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願足。”元代另一雜劇《天寶遺事》則具體反映了二人私通的醜聞。正史、野史和文藝作品中都說到了安祿山與楊貴妃的這些穢事,其中免不了虛構渲染或藝術加工,但不能否認安祿山與楊貴妃確屬不一般關係。

據《新唐書·安祿山傳》載:當安祿山知道楊貴妃的重要地位後,“祿山請為(貴)妃養兒,帝許之”。其後每次奏對入見,就先拜楊貴妃,玄宗不免奇怪,安祿山回答說:“蕃人先母後父。”玄宗聽了十分高興,詔命安祿山與貴妃的哥哥楊钅舌和楊氏三夫人結拜為兄弟姐妹。玄宗還特意在勤政樓自己座位東邊給安祿山設了一個大大的金雞帳,讓他坐在那裏,像一家人的樣子。連太子都認為對安祿山嬌慣過分,擔心發生不測。大詩人白居易寫了“金雞障下養為兒”的詩句,譏諷的就是這件事情。本來“養兒”在唐代是種很流行的風俗,可安祿山比楊貴妃年長18歲,卻甘心給她當養兒,這就成了一件稀罕事。

這種畸形的母子關係不合人倫常理,難免會做出荒唐之事。天寶十年(751)正月初一,適逢安祿山生日,這天,唐玄宗和楊貴妃都給這個養兒豐厚的賞賜,甚至連盛山珍海味的器皿也一並賜與。這樣似乎仍不盡興,過了三天,又召安祿山進宮,楊貴妃用錦鍛做成特大的繈褓把安祿山裹住,讓宦官和宮女們用彩轎抬起,歡笑聲撼天動地。唐玄宗驚問後宮搞什麼名堂,左右報告說:“是貴妃娘娘為養兒安祿山舉行三日洗身禮。”玄宗放下公務,立即到後宮觀看,大家都樂成一團。玄宗賜給貴妃許多“洗兒”金銀錢,同時又重重賞賜了安祿山。“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傳出了不少醜聞。

安祿山雄偉肥壯,肚皮垂過膝蓋,他乘坐的馬匹能負5石(約合600斤)的重量才行,否則馬會累得趴下。唐貴妃格外喜歡這樣肥重的男人,她與安祿山不僅在宮內亂搞,在京城外的華清池也有淫亂行為,而且從中還有發明創造。一次,安祿山把楊貴妃抱在懷裏,在其胸部肆意揉捏,一時興起,竟把貴妃的酥胸抓出了累累傷痕,弄得無法向玄宗皇帝交代,隻好以紅錦緞遮在胸前,美其名曰“訶子”,又叫“肚兜”,發明了最初的“乳罩”。成語“祿山之爪”也由此而生。安祿山曾得意洋洋地對人說:“貴妃人乳,滑膩如塞上酥!”如果他們之間沒有淫行,安祿山怎能講出這種混賬話呢?

還有一種說法,安祿山能得到楊貴妃喜愛,其媒介是二人共同喜愛的舞蹈。眾所周知,楊貴妃“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是個多才多藝的美女。她跳的霓裳羽衣舞婆娑多姿,柔美動人,是宮廷中有名的舞蹈家。她的侍女張雲容的舞蹈也很有名,楊貴妃曾寫下“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嫋嫋秋煙裏”的詩句予以讚揚。正是這個張雲容向貴妃娘娘推薦了安祿山,因為這個胡人將領也有非同一般的舞技。《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白居易《胡旋女》詩也寫道:“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也說:“……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從這些描述看來,安祿山不僅會跳舞,而且舞技還相當不錯,以他那麼肥胖的身材能跳“疾如風”的胡旋舞,可見有一定的舞蹈功力。湊巧的是,楊貴妃也很喜歡跳胡旋舞,但是沒有一個合適的舞伴來助興,常使她有孤掌難鳴的淒涼感。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安祿山多喝了幾杯,借著酒勁跳起了胡旋舞,袒裼裸裎,聲震屋瓦,驚動了後宮的楊貴妃。她讓張雲容到場一看,發現了這個舞林高手,楊貴妃由此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舞伴,二人常在一起切磋舞藝,慢慢產生了感情。為了方便來往,且能掩人之口,安祿山自願為貴妃養兒,其後又不斷給這個年輕媽媽送禮,一次送過價值萬緡的寶物特產,僅大如雀卵的寶珠就有10多顆,楊貴妃照收不誤。安祿山要她多在玄宗身旁吹“枕頭風”,這一招兒果然管用,從此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不僅一個勁地給他升官加銜,天寶七年(748)六月,還賜其免死鐵券;九年五月,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在此之前,唐朝將帥沒有封王的做法,安祿山首開這一先例。

以上說的安祿山迷惑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這幾個途徑都很重要,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安祿山的這些做法並不多麼高明,而且楊國忠等人不斷在玄宗麵前提醒,要防止安祿山謀反,為何玄宗、楊貴妃總也聽不進去,直到他反叛的消息傳來,仍然不肯相信呢?有人認為,這與唐代重視功臣、重臣的國策大有關係。不能否認,安祿山除去撒謊、行賄、走夫人路線這幾個手段頗能迷惑人外,他的一係列戰功不得不讓朝廷重視。他多次主動出擊契丹,俘獲對方元帥,還以莨菪酒引誘契丹人和奚族人,醉而坑之,每次都有好多人稀裏糊塗地送命,並幾次割了酋長的頭顱邀功。天寶九年(750)十月,一次獻俘8000名,長期保持邊界安寧,使唐玄宗認為安祿山立了大功。在封其為東平郡王時,玄宗於皇帝製書上說:“寄予重任的人,地位要顯赫;功勳卓著的人,禮儀要厚重,這是先皇欽定的古訓,也是國家的舊章。……安祿山性合《六韜》、《玉鈐》,氣質稟賦威武超群,戰必勝,攻必克,從而使風塵攸靜,邊境安寧,朝廷拿不出特殊的恩典,又怎能表彰這種偉大的業績呢?”甚至還認為,“安祿山在疆場上阻遏敵人,已經超過衛青、霍去病的功勞;開辟國家領土,應達到韓信、彭越的爵位”。年老昏庸的唐玄宗和不問政事的楊貴妃完全被狡詐多端的安祿山蒙住了雙眼,認為他是對社稷立有大功之臣,應照國家的舊章重用厚賞,以為這樣就能滿足安祿山的欲望,根本沒有想到他要搶奪唐朝江山,結果弄得唐玄宗落荒而逃,楊貴妃死無葬身之地。

還有的人認為,安祿山之所以能迷惑住唐玄宗與楊貴妃,與奸相李林甫有著直接關係。這個口蜜腹劍的家夥早就同安祿山有來往,知道這個異族將領可以利用,於是多次在玄宗麵前為安祿山美言,很快使其受寵。唐玄宗登基後,任用的宰相如郭元振、薛翊、張嘉貞、張說、杜暹、蕭嵩、李適之等,大部分是從儒將提拔上來的。李林甫上台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相位,奏請皇帝任用胡人為將,因為這些胡人將領大都沒有文化,沒文化就不能當宰相,不管怎樣重用安祿山,也不會形成對自己的威脅,所以要千方百計把這個胡人將領扶植起來。唐玄宗沒有識破李林甫的背後用心,很爽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首用安祿山為鎮邊大將,很快使他成為胡人的首腦,終於導致“安史之亂”。所以史書認為:“故帝寵祿山益牢,群議不能軋,卒亂天下,(李)林甫啟之也。”

安祿山如何能迷惑唐玄宗與楊貴妃,應該說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主客觀方麵的因素都有,其中主觀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如果沒有張利貞、李林甫、輔琳這些人對其一味頌揚和支持,安祿山也很難徹底迷惑住唐玄宗與楊貴妃。回看這段動蕩的曆史,其中有許多慘痛教訓,至今仍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為“兒皇帝”石敬瑭翻案

石敬瑭,山西太原人,沙陀族。為人沉厚寡言,富於謀略,任河東節度使。後唐閔帝繼位後,加中書令,鎮守太原。應順元年(934)二月,潞王李從珂反叛稱帝,改元清泰。他懷疑石敬瑭會起來造反,想找個理由將其除掉。石敬瑭識破了李從珂的陰謀,決定給予反擊。但他自知勢單力薄,不足以與之抗衡,遂求救於契丹,條件是認契丹國王耶律德光為父親,自己當兒皇帝,割北方幽雲十六州給契丹。耶律德光真是求之不得,及時派兵援助,石敬瑭擊退後唐軍隊,又攻陷洛陽,滅後唐建立後晉,自立為皇帝,後遷都於開封。執政期間,對契丹稱臣、稱“兒皇帝”,歲貢金帛財物,極盡阿諛諂媚之能事,朝野皆以為恥辱。公元942年,石敬瑭在保昌殿病死,終年51歲,葬顯陵(在今河南洛陽),世稱後晉高祖。

石敬瑭之所以如此出名,不僅僅在於他向契丹割讓大片領土,更在於他厚著臉皮稱比自己小10歲的契丹國主為“父皇帝”,而自己甘願做“兒皇帝”。這種奴顏婢膝的惡劣行徑受到人們的廣泛唾棄。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評論曰:“圖事之初,強鄰來援,契丹自茲而孔熾,黔黎由是以罹殃。”對石敬瑭引契丹人進軍中原,使百姓遭受禍殃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今人對他的評價更是尖銳直白,如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說:“石敬瑭拜契丹主當父親,並且出賣廣大土地,另加歲貢帛三十萬匹,換取一個兒皇帝的稱號,在五代皇帝中,他是最大惡已極的可恥人物。”在他看來,石敬瑭不僅自己蒙受恥辱,甘當契丹人的“兒皇帝”,而且還將北方的廣大地區拱手送人,同時還要每年向契丹進貢財物,使漢族人民飽受異族壓迫與剝削。他罪惡昭著,是五代中最卑鄙最無恥的皇帝。然而,一些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石敬瑭當兒皇帝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僅用無恥與媚外求榮來評價他,是不客觀也是不公正的。為真正搞清石敬瑭稱兒皇帝的緣由,有必要回顧一下他的稱帝曆史。

據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晉本紀》載,石敬瑭的父親名臬捩雞,是沙陀族軍官。唐朝末年,戍卒龐勳率軍起義,很快占領山東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地區。唐朝調集沙陀兵圍剿,平定了叛亂。沙陀部首領朱邪赤心因功升為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賜姓名為李國昌。臬捩雞就是這個時候跟隨李國昌入主中原的。後來,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參加討伐黃巢起義的戰役,攻破長安,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不久又被封為晉王。臬捩雞因善於騎射,威猛勇敢,立有赫赫戰功,被李克用任為州(今河北永年縣)刺史。臬捩雞生子石敬瑭,至於為什麼姓石氏,歐陽修百般考證,也“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公元923年,李克用長子李存勖進攻後梁,占據洛陽後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因他重用宦官伶人,導致兵變,中流矢而亡。其養子李嗣源即位,是為後唐明宗。石敬瑭為人穩重,頗得明宗賞識,並將女兒永寧公主嫁其為妻,由是常隸明宗帳下,號左射軍。石敬瑭不負明宗厚望,常救其於危難之中。據《舊五代史·晉書》載,天十九年(922),後唐軍隊與後梁軍戰於胡盧套,“唐軍稍卻,帝(石敬瑭)睹其敵銳,拔劍辟道,肩護明宗而退,敵人望之,無敢襲者。”二十年(923)十月,石敬瑭與明宗前往梁人楊村寨偵察軍情,“俄而敵出不意,以兵掩明宗,刃將及背,帝(石敬瑭)挾戰戟而進,一擊而凶酋落馬者數輩,明宗遂解其難。”同光四年(926)二月,趙在禮在鄴城叛亂,當時尚未稱帝的唐明宗前去討伐,石敬瑭隨行。行至魏縣(今河北大名縣西北),軍隊中出現騷亂,要求明宗在河北稱帝。明宗假裝同意,打算遣人去京城“自訴”於天子。諸軍恐怕事情不果,紛紛逃散。明宗手下的軍隊,隻剩下常山一軍。在這緊要關頭,石敬瑭密告明宗說:“猶豫者兵家大忌,必若求訴,宜決其行。某願率三百騎先趨汴水,以探虎口,如遂其誌,請大軍速進。”明宗同意了敬瑭的請求,撥給他驍騎三百。石敬瑭率眾由黎陽渡河,自汴州西門而入,占據了全城,明宗順利進入汴州。莊宗聞變,親自率軍赴汴征討。當其來到汴州城西北5裏時,見明宗之軍威風凜凜,士氣高漲,自知大勢已去,遂登高歎曰:“吾不濟矣!”。由此莊宗從兵大潰,紛紛投奔明宗。明宗即遣石敬瑭率兵為前鋒,進攻汜水關。不久,洛陽傳出莊宗遇內難而崩的消息。於是,明宗率師進入洛陽,即位稱帝,改元天成。石敬瑭因擁立明宗有功,加封光祿大夫、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天成二年(927),進封開國公,賜濯忠匡定保節功臣。三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興唐尹、天雄軍節度使,成為權傾一時的顯貴人物。

明宗死後,閔帝即位,明宗養子潞王李從珂不服,起兵造反。閔帝自洛陽出奔於衛州,中途與石敬塘相遇。閔帝侍從懷疑石敬瑭圖謀不軌,想要殺他。石敬瑭先下手為強,將閔帝侍從殺死,然後把閔帝托付給衛州刺史後離去。不久,李從珂在洛陽稱帝,廢閔帝為鄂王,施以鴆酒毒殺。即位後的李從珂對石敬瑭並不信任,表麵上對他加官進爵,暗地裏卻對其猜忌甚重。清泰三年(936)五月,朝廷遷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石敬瑭拒不赴任,他對僚屬說:“先帝在世時,授我太原之地以養老終年,今無故而遷,是懷疑我有造反之心。況且太原地勢險要,物阜民安,我想要內檄於其他藩鎮,外求援於契丹,做一番抗爭,諸位意下如何?”桑繼翰、劉知遠等人表示同意,並上表潞王說:“陛下是明宗養子,按禮法不應稱帝,應立明宗幼子許王李從益為帝。”李從珂大怒,下詔削奪石敬瑭官爵,還命張敬達率軍討伐他。石敬瑭為求自保,這才引出向契丹借兵,以至後來自稱“兒皇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