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病重時,要霍光行周公之事來輔佐昭帝,霍光推薦金日殫。金日殫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霍去病與匈奴作戰時,休屠王被殺,金日殫和他的母親及弟弟被俘,送到首都給皇帝養馬,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提升為駙馬都尉。當霍光推薦他當行周公之事時,就以自己是匈奴人為辭,表示願作霍光的助手,所以霍光成為顧命大臣中主要決策人。田千秋雖為丞相,但年紀比較大,並無多大能力,隻因一封上書受到漢武帝的讚許,很快就由一個供奉漢高祖寢廟的高寢郎上升為丞相,他當丞相為人處事都很謹慎,對霍光處處迎合奉承。上官桀本來是一個給皇家養馬的未央廄令,有一次漢武帝生病後去看馬,見馬都瘦了,很生氣。他卻以聽說皇帝病了,無心養馬為名,表示了對皇帝的忠心。漢武帝不但沒有加罪他,反而提升為侍中、太仆,武帝死時升為左將軍。
武帝留給昭帝的這五位顧命大臣中,田千秋年老不多管事,金日石單第二年就去世了,實際上隻是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個人。霍光是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而為顧命大臣的,漢武帝病危時又明確地讓他行周公輔成王的事,所以昭帝即位之後,一切大權都掌握在霍光手中。
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娶霍光的女兒為妻,生有一女,在她六歲時,其父想讓她入宮,希望為帝後。為這事上官安曾與霍光商量,霍光認為年紀太小,沒有同意。上官安則認為霍光心懷妒忌,有意阻撓。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向鄂邑公主求援。鄂邑公主有一個情夫叫丁外人,上官安素與丁外人要好,想通過丁外人的關係向鄂邑公主說合,並許事成之後,幫助丁外人求一侯爵。由於公主的支持,安女果然被選入宮,不久便立為皇後。上官安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曾多次要求霍光按列侯尚公主的成例,封丁外人為列侯。但霍光認為丁外人不是公主的真正丈夫,始終沒有答應。上官桀本來在武帝時已官至太仆,地位比霍光高,這時又因孫女入宮為皇後,父子並列為將軍,對霍光的掌權看不順眼,霍光又不買他們的麵子,不答應他們封丁外人為列侯的要求,所以上官桀對霍光不滿,他們之間開始發生矛盾。
桑弘羊也因為自己論資格和功勞都在霍光之上,對霍光的掌握大權不服氣,他又想替自己的子弟謀官,也遭到了霍光的拒絕,所以也越來越敵視霍光。這樣,在三個有實力而又雄心勃勃的顧命大臣之間,就形成了對立的兩派:桑弘羊與上官桀聯合起來,反對霍光的獨攬大權。
鹽鐵會議惹矛盾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在諫大夫杜延年的建議下,召開了鹽鐵會議。杜延年是杜周的兒子,是霍光的親信。他曾向霍光建議,現在的年景不好,一些農民還流落在外鄉,應該恢複孝文帝時的政策,提倡節儉,對下寬和,爭取百姓的支持。霍光同意了他的建議,就讓各郡國推舉賢良文學之士六十多人,集中到首都開會,討論民間有什麼疾苦,國家應該采取什麼措施的問題。
賢良是已經有了功名的儒生,文學隻是地方上有點名氣的儒生,他們都不是國家的官吏。參加這次會議的六十多名賢良文學中,留下姓名的有茂陵唐生、魯國萬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劉子雍、九江祝生等。
丞相田千秋是這次會議的主持人,但他發言不多,隻是在雙方辯論激烈時講一些折中調解的話。政府方麵的主要發言人是禦史大夫桑弘羊,他共發言一百一十四次。這次會議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前一個階段是正式討論會,後一個階段是在正式會議結束後,賢良文學向丞相、禦史大夫辭行之際進行的另一場辯論,也可以說是非正式會議。
這次會議討論的問題涉及麵很廣,有政治問題如應重刑罰還是重德教,有軍事問題如抗擊匈奴好還是與之和親好;但更多的是漢武帝所施行的鹽鐵、均輸、酒榷、幣製、算緡告緡等一係列財政經濟政策。漢宣帝時汝南人桓寬根據當時會議的記錄,整理成《鹽鐵論》一書,所以一般都把這次會議叫做“鹽鐵會議”。
這次會議以桑弘羊為代表的政府一方,與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民間一方,互相辯論得非常激烈,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總的評價和估計。桑弘羊代表了全麵肯定漢武帝輪台詔以前各項政策,並希望繼續推行這一政策的一方意見。而賢良文學則代表了否定漢武帝輪台詔以前的各項政策,要求加以全麵地估價和修改的一方意見。
霍光沒有出席這次會議,但他對這次會議是重視的。他顯然不同意桑弘羊的意見,這從他當政之後所實行的政策看,他是按漢武帝輪台詔的精神進行的。這就是他和桑弘羊在政見上的分歧所在。但是霍光也不完全讚同賢良文學全麵否定漢武帝政策的看法,他沒有接受賢良文學要求全部罷除鹽鐵、均輸等官營事業的建議,而隻是罷去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官;他也沒有采納賢良文學主張對匈奴實行感化政策,放棄防禦和抵抗,而仍然加強了邊防建設。但是,霍光通過這次會議,利用賢良文學的激進情緒,批評和打擊了自己的政治對手。因此這次會議從政治上來說,是有利於霍光而不利於桑弘羊的。會議結束之後,參加會議的賢良文學都被封了一個列大夫的官爵。
“燕王之變”悲劇演
鹽鐵會議的第二年,即昭帝元鳳元年(前)九月,在漢朝皇族內部發生了一次爭奪帝位的鬥爭,史稱“燕王之變”。這次事變後,桑弘羊及其家人全被霍光處死。
原來漢武帝有六個兒子,其中太子劉據因“巫蠱事件”受到誣陷而造反,失敗自殺,齊王劉閎則早死,剩下的武帝諸子中以燕王劉旦為最長。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皇帝的繼承人應是嫡妻(皇後)的長子即嫡長子;如無嫡長子,可以由其他嫡子繼承;如無嫡子,也可以由嬪妃所生諸子中年長者來繼承。燕王最長,當立為太子。然而,武帝並不喜歡他。一次,燕王曾上書請求入宮宿衛,意思是想爭奪太子位,武帝不僅不許,反而把燕王派來的使者殺掉了;還有一次,燕王犯了藏匿逃犯的罪,被削去三縣。這兩件事讓武帝極為反感,結果,少子弗陵被立為太子。武帝死後,霍光受遺詔擁立弗陵即位,是為昭帝。燕王作為長子,未能繼承皇位,因此對霍光懷恨在心。同時,由於上官桀父子、鄂邑公主在與霍光爭權過程中,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對霍光有所忌恨。於是,他們便和燕王相勾結,打算除掉霍光,廢掉漢昭帝,擁立燕王旦。
為達廢霍光之目的,他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上官桀先是上書,告發霍光擅自用天子禮儀,結黨營私,擴充軍事力量,圖謀不軌。說霍光外出檢閱羽林兵時,用天子禮儀,有謀反的野心;大將軍長史楊敞無功勞,拜為搜粟都尉;還私自增加幕府校尉,等等。然而這一招並未奏效,昭帝發覺其中有詐,沒有聽信,而且,每逢上官桀的黨羽說霍光的壞話就會大怒。上官桀等一看此計不成,又生一計,由昭帝長姊鄂邑公主出麵,置酒宴請霍光,想乘機將霍光殺死。不料此事走露了風聲,被公主手下的一個農官發覺,告知了楊敞,楊敞又轉告給諫大夫杜延年,杜立即告訴了霍光。這樣,這一計劃完全敗露。此後,燕王、鄂邑公主先後自殺,上官桀父子以謀反被誅。
據史書記載,由於桑弘羊和霍光有著深刻的政策分歧,政見不合,而且欲為子弟求官不成,所以,在“燕王之變”中也參與了反對霍光的活動,曾與燕王通謀。因此,他也沒能逃脫被誅的厄運。霍光對此事處理非常嚴厲,將當時已經74歲的桑弘羊押赴刑場,而且連他的全家和宗族也不放過,甚至與其多少有點瓜葛的人都未能幸免。當桑弘羊被殺的時候,他的兒子桑遷畏罪逃亡,在逃亡途中,曾經藏匿在侯史吳家,後來桑遷被捕,判處了死刑。不久,朝廷頒布了赦令,赦令中規定:與此案有牽連的官吏,過去沒有發現的,一律不予追究。於是侯史吳便自動投案自首。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共管此事,他們認為桑遷是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藏之,不是匿反者,應依赦令免吳罪。但是霍光不同意這樣處理,又令侍禦史複核,認為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止,與反者無異。侯史吳三百石吏,而藏匿反者,不得赦。並彈劾廷尉、少府縱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田千秋的女婿。田千秋為了替徐仁開脫,召中二千石、博士於公車門重議侯史吳一案,當時朝中公卿都知道是霍光的旨意,誰也不敢出來幫助他說話。結果廷尉王平、少府徐仁棄市,連田千秋這個老好人也幾乎被牽連在內。
作為兩派鬥爭的犧牲品,漢武帝時代在治理國家的財政上做出了很大貢獻的桑弘羊,在年逾古稀之年,被霍光殺了頭,滅了族,對他來說,的確是一個悲劇。
嶽飛之冤
一提起嶽飛,人們都會肅然起敬,既為他“精忠報國”的精神所感動,也為他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而扼腕。凡是去過杭州的人,幾乎都要到西湖邊上的嶽飛墓前瞻仰一番,而向跪在那裏的秦檜鐵人大吐唾液。這表明,凡是對祖國和人民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人民將永遠懷念他,而那些危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人,將永遠遭到人民的唾棄。
練文習武圖報國
嶽飛(1103~1142)生於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二月十五日。據傳說,嶽飛呱呱墜地的那天傍晚,恰巧有一隻大鳥從嶽家的屋頂上飛鳴而過,父親嶽和就給他取名叫飛,後來又起了個字叫鵬舉。
嶽飛家境清貧,童年時就參加勞動,去野地打柴割草。稍長大一點,幫助父母下地耕作。貧困的生活並沒有泯滅嶽飛強烈的求知欲望。缺錢買燈油,他就白天拾取枯柴,晚上點燃照明,由父親教他識字。以後自己稍能讀書,更加勤苦,往往讀到半夜,甚至通宵不寐。他特別愛讀《左氏春秋傳》和學習《孫子兵法》。這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長期的勞動使他受到很好的鍛煉。他身強力壯,在未成年時就已能拉開三百斤的硬弓。永和鄉有個老人叫周同,善長弓箭,嶽飛便拜他為師,很快學會了一手好箭法,並能左右開弓。嶽飛的外祖父姚大翁也特別喜歡嶽飛的為人,請本地槍手陳廣給嶽飛傳授“技擊”,使嶽飛槍法高超,成為“一縣無敵”的人。
年輕的嶽飛平日少言寡語,深沉寬厚,但生性剛直,心裏想說什麼,決不有所顧忌。他對師長非常尊敬。師父周同去世後,他每逢初一、十五,必定準備酒肉到周同墳上祭奠一番。
政和八年(1118),嶽飛16歲,由父母作主,娶妻劉氏。第二年生下長子嶽雲。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到鄰近的安陽縣韓姓大地主家當佃客,後來又在安陽的商市上做過“遊徼”(巡查員)。工作之暇繼續練習武藝。
這時,正是宋徽宗趙佶統治的年代。宋徽宗是一個腐朽荒淫的皇帝。正當宋朝統治者縱情享樂的時候,長期生息在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勃然興起,政和五年,在鬆花江邊建立起女真奴隸主的金政權。以後,金國勢力大張,宣和七年(1125),金兵滅遼。幾個月後,金兵繼續南侵,逼近宋的都城汴京(河南開封)。宋徽宗聞訊,驚恐萬狀,急忙宣布退位,將皇位傳給皇太子趙桓,這就是宋欽宗。
宋欽宗也是一個十分昏庸的皇帝,既貪生怕死,又妒賢忌才。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軍兵臨城下。閏十一月,金軍攻人汴京,把城裏的財物搶劫一空,又驅趕著徽宗、欽宗和後妃、宮女等幾千人撤出汴京,北宋王朝就這樣滅亡了。
嶽飛飽讀兵書、嫻熟武藝,早就盼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殺敵報國。當初真定府路安撫使招募“敢戰士”時,他即前去應募。安撫使慧眼識真金,非常器重這個小夥子,派他當一名“十隊長”。不久,嶽和在湯陰病故,嶽飛便離開軍隊,回去料理喪事。
宣和六年,嶽飛去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再次投軍,當“效用士”,不久升為偏校,即下級軍官。靖康元年六月,嶽飛帶一百多名騎兵作“硬探”,到慶陽、榆次一帶偵察金軍動靜。突然,遇到了大隊金軍,戰士們毫無思想準備,驚慌失措,隻有嶽飛鎮靜自若,揚鞭策馬衝人敵陣,殺死幾名金騎兵將領。敵人畏怯,不敢逼近。後因隊伍被金軍打散,嶽飛隻身回到相州。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康王趙構在河北相州建立大元帥府,自己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下令招募義勇民兵。相州許多窮苦百姓為了保衛鄉土,紛紛從軍。嶽飛也經人介紹,參加了趙構統率的軍隊。從此,他一直堅持在抗金戰爭的最前線,為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戰鬥。
一次,嶽飛帶領一百名騎兵在滑州練習冰上騎射。那時,天氣極其寒冷,連黃河都結起很厚一層冰。忽然發現金軍大隊人馬從冰上飛馳而來,嶽飛見敵我懸殊,沉著地對部下說:“敵人雖然人數很多,但是一點也不知道我軍的虛實。乘他們喘息未定的時候,我們給予迎頭痛擊,一定能夠打敗他們;”話剛說完,他就騎著戰馬,衝向敵群。金軍中有一名軍官揮舞大刀迎上前來,嶽飛揮刀砍去,刀鋒砍進對方大刀一寸多。嶽飛奮力拔出,手起刀落,殺死敵軍官。騎兵們乘機猛衝掩殺,把金軍打得大敗而逃。嶽飛因軍功升為秉義郎(從八品的武官)。
南北轉戰立奇功
靖康二年初,嶽飛在宗澤領導下曾經兩次小勝金軍。一次在開德府(即澶州)與金軍接戰,嶽飛兩箭射死兩名扛旗的金兵,然後策馬突擊,打敗敵人。另一次在曹州(山東曹縣西北),嶽飛披散頭發,揮舞四刃鐵簡,率先攻打敵陣。宋軍緊跟其後,無不以一當百,終於大敗敵軍。
趙構在河北、京東一帶轉悠了幾個月,眼睜睜看著汴京淪陷,徽宗、欽宗被俘北去,然後在五月初一於南京(河南商丘南)登基,重建趙宋王朝,將靖康二年改為建炎元年。為了標榜“中興”,趙構起用在軍民中威望很高的李綱為右相,副元帥宗澤知開封府兼東京留守;同時,任命寵臣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在朝廷上,李綱盡心竭力為抗金鬥爭進行部署,然而獨木難支,終究阻擋不住趙構等人一心想避地東南的逃跑企圖。
嶽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決定上書給皇帝趙構。他在這篇幾千字的奏書中,堅決反對向南逃跑,力請趙構返回汴京,撤消巡幸三州的詔令,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樣將帥一心,士兵作氣,一定可以恢複中原。這道奏書進呈後,觸怒了趙構和投降派,便加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嶽飛的官職削奪了。這對嶽飛是個不小的打擊,不得已他一人寄居旅邸,鬱鬱寡歡。
閑居三個月後,嶽飛難以壓抑心中報效國家的強烈意願,決定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張所是一位愛國將領,這時他正置北京(大名府),招募義勇民兵,蓄積力量,準備反攻。張所素知嶽飛有勇有謀,見到嶽飛就問道:“聽說你作戰勇冠三軍,你自己衡量能對付多少敵人?”嶽飛回答說:“光憑勇敢是靠不住的。用兵首先要有謀略,謀略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張所感到嶽飛的話很有道理,不覺肅然起敬。請嶽飛坐下暢談。談到當前局勢,嶽飛慷慨陳詞,淚流滿麵,矢誌以身許國。張所很賞識嶽飛的膽略,任命他當中軍統領,不久升為統製,編置在都統製王彥的統轄之下。
這一年秋天,張所被投降派捏造罪名罷官,朝廷改派王彥接替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王彥集合了嶽飛等十一名將官,率領部眾七千人,渡過黃河,攻擊金軍。開到衛州新鄉縣(河南新鄉),嶽飛帶領所部戰士與金守軍鏖戰。嶽飛親自奪取金軍的大旗,不斷揮舞,將士們呼聲震天,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收複了新鄉縣城,活捉金軍千戶阿裏孛。接著,又打敗金軍萬戶王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