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接著又帶著戰士同金軍大戰於侯兆川(今河南輝縣)。在大戰前,嶽飛鼓勵部下說:“我軍兩次打敗敵人,敵人一定會竭盡全力來反擊。我們人數少,為了爭取勝利,凡不服從命令,不奮勇殺敵的,一律斬首。”兵士們同仇敵愾,個個奮勇爭先,作殊死戰。在激烈的戰鬥中,兵士傷亡很多,嶽飛自己也受傷十多處,終於大敗金軍,俘獲大批金軍和戰馬。
經過幾次戰鬥,金朝以為宋朝派來了大批人馬,就派出幾萬人,把王彥、嶽飛的營寨團團圍住。王彥、嶽飛合計自己的人馬很少,武器也較簡陋,連戰必敗,為了保存戰鬥力量,就決定突圍。
突圍後,由於孤軍作戰,兵員損失嚴重,給養供應不上,部隊陷入困境。王彥率主力退入太行山中。嶽飛率所部多次擊敗金軍的追擊,他曾手拿丈八鐵槍,單騎刺殺金軍將領黑風大王,使大隊金軍聞風逃竄。盡管取得了一些戰鬥的勝利,但嶽飛這支隊伍畢竟人數太少,自從跟王彥的主力分開後,越來越感到勢孤力單,難以長期堅持下去,於是決定一邊戰鬥,一邊向南撤退。這年冬天,嶽飛轉戰到汴京,再次投奔汴京留守宗澤,宗澤委任他做留守司的統製。
宗澤在汴京加強治安,整頓社會秩序,團結各地流民首領,招募新兵,規劃戰具,使汴京重新成為抗戰的中樞。宗澤還把全麵反攻的計劃奏報朝廷。建炎二年春,嶽飛在宗澤指揮下,在黃河以南連續跟金軍進行戰鬥,獲得勝利。七月,宗澤不幸病逝。臨終前,宗澤勸勉部將們說:“你們能替我殲滅強敵,完成恢複之誌,我雖死無恨!”連呼三聲“過河!”然後死去。
宗澤死後,朝廷派杜充接替宗澤的汴京的官職。他一到汴京,就盡反宗澤所為。由宗澤辛苦集結的武裝力量,見杜充無意抗金,便各各引去,很快就走散了一大半。嶽飛本來不願受杜充的節製,但他認識到汴京這個據點在抗金鬥爭中的重要性,便決心堅守汴京。
這時,不斷傳來金軍大舉南侵、趙構已逃到江南的消息,杜充如坐針氈,再也沒有膽量留在汴京,決定棄城逃跑。嶽飛聞訊,立刻向杜充進諫。杜充主意已定,拒絕嶽飛的忠告,徑自帶領部下退到建康(江蘇南京)。嶽飛也隻好隨軍南下。趙構聽說杜充已經放棄汴京,到達建康,就命令他駐守建康,把防守兩淮和長江的責任交給了他。
這一年的冬天,金軍在阿骨打第四子兀術率領下,再次大舉南侵,建康終於失陷,杜充叛變降敵。嶽飛率所部轉移至廣德軍(安徽廣德)。金軍也取道廣德向浙東進發。廣德軍經過金軍的蹂躪,百姓的糧食、財物早被洗劫一空。嶽飛設法奪取敵人的給養來供給軍食,他自己跟普通士兵一樣過著艱苦的生活。當時,全軍將士經常挨餓,但嶽飛約束部下,不準騷擾民戶,因此這裏的商市還照常營業。
建炎四年正月,嶽飛率軍向北開到常州宜興(江蘇宜興)駐守,歸張俊統轄。這時的嶽飛經過四年多的戰鬥,已更加成熟、老練,成為一個能征慣戰、智勇雙全的將領,他的部屬也鍛煉成為一支鬥誌旺盛的堅強隊伍。
金軍追趕趙構到海上,被宋舟師擊敗。兀術這時擔心孤軍深入,被宋軍切斷後路,決定放棄南進計劃,由杭州班師北撤,一路大肆擄掠。金軍撤退到常州宜興。嶽飛以逸待勞,給予金軍迎頭痛擊,連續四次打敗敵人。接著,嶽飛率部緊跟金軍,一直追擊到鎮江。金軍撤退到鎮江,被浙西製置使韓世忠部打敗,後僥幸逃到建康。
宋廷命令嶽飛收複建康城。嶽飛立刻率領部下,趕到建康城南的牛頭山上埋伏。半夜,他派一百名戰士混到敵營中,擾亂敵軍。金軍在睡夢中驚醒,以為宋軍前來偷襲,營中一片混亂,以至自相殘殺。嶽飛得知金軍正從建康城撤退,由靜安鎮(江蘇南京西北)渡江北去,立即帶領部下飛速趕到靜安鎮附近。這時建康城已經變成一片火海。原來兀術在臨走時,下令殺光城內的居民,搶光所有財物,然後放火把所有房子點著。嶽飛和他的戰士們,遙遙望見建康城內火光衝天,聽到了城內傳來的陣陣哭喊聲,個個怒不可遏。一聲令下,戰士們以翻江倒海之勢,衝向還沒有來得及撤走的敵人。嶽飛持槍躍馬,在敵人隊伍中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金軍急於北撤,毫無準備,被宋軍打得大敗。來不及渡江的金軍餘部,全被宋軍消滅。戰鬥結束,統計戰果,擊斃敵軍不計其數,十多裏內,金軍橫屍遍野;斬獲耳帶金環和銀環的金軍將領首級一百七十多個;活捉敵兵三百多名,其中女真人八名;繳獲馬甲一百九十多副,弓箭刀旗金鼓三千五百多件。嶽飛勝利地收複了建康。
經過金軍洗劫後的建康城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嶽飛在建康駐紮不久,因給養發生困難,便領兵回到了宜興休整。
孤軍挺進誌複國
當嶽飛在建康前線連傳捷報時,趙構小朝廷正在越州(浙江紹興)。嶽飛派人將戰俘和戰利品押送到那裏,順便遞上自己的奏章。在奏章中,他極力陳說建康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主張應派出重兵防守。他還報告說,最近張俊要派他駐守鄱陽(江西波陽),但江東、江西並不是敵人渡江南侵的必經之路,因此他自告奮勇,表示願意過江去淮南防守。
淮南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牢牢控製這一地區是保障江南安全的必要條件。但趙構沒有理會嶽飛的這一要求,隻是虛與委蛇地表示嘉獎。
建炎四年七月,有一個名叫邵緯的官員上書朝廷,盛讚嶽飛驍勇、沉著、剛毅,而謙虛、謹慎又像一名書生。邵緯曆舉嶽飛從河北投軍後到收複建康止,在各次戰役中所建立的功績,指出嶽飛威名已經傳播四方,卻仍跟普通兵士同食,軍紀嚴明,民間秋毫無犯。大將張俊從浙西入朝,也在宰相範宗尹麵前保舉嶽飛,範宗尹一一轉達給趙構。趙構決定委派嶽飛為鎮撫使,兼知泰州,負責防守揚州以東的地區,直接受浙西安撫使劉光世的統轄。
嶽飛在得到朝廷委派後並不願就任。他希望到淮東更接近金軍的前線地帶,負擔最艱難的任務。於是他上書趙構,陳述自己的這一誌願。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他還在奏章裏提出情願把老母、妻子和兩個兒子留在後方為人質。趙構不理會嶽飛的要求,堅持命他去通、泰任職。嶽飛隻好服從,九月初進入泰州城。
當時,金兵已攻下承州,正在圍攻楚州(江蘇淮安)。楚州位於淮河、運河的交彙口,是由淮北到淮南的交通要道,也是宋朝在淮南的一個軍事重鎮。趙構小朝廷得到楚州被圍的消息,先後擬派神武右軍都統製張俊和浙西安撫大使劉光世去楚州援救。他們都不敢親自過江。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隻得命令嶽飛領兵救援楚州。嶽飛接到命令後,便差統製官張憲守泰州,自己率主力到三墩安營紮寨,聲援楚州。隨後就進軍承州。在承州境內近一個月的時間裏,嶽軍與金軍重兵大戰三次,每次都取得勝利。
嶽飛這次挺進淮南,實際上處於孤軍作戰的局麵,嶽飛曾幾次請求劉光世增派一兩千名士兵,調撥十幾天的軍糧,以便激勵士卒,解楚州之圍。但劉光世始終未允,這樣,嶽飛也難以把軍隊直接開到楚州去跟敵人作戰。
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九月底,楚州城被金兵攻破。知州趙立英勇犧牲。楚州淪陷後,嶽飛隻得退回泰州,加緊布置防禦工作。浙西安撫大使劉光世為了推卸不救楚州的罪責,竟然向朝廷一再聲稱,承、楚兩州的失陷完全是因為嶽飛拖延時間,否則一定能打敗承州的敵軍和解救楚州之圍。但朝廷並未加罪嶽飛。
金撻懶攻下楚州城後不久,帶領二十萬人,沿著大運河轉向泰州。撻懶首先進攻泰州的水寨。張榮一直堅持到十一月,後來隻好放棄水寨,率領水軍向南轉移。泰州地處平原,無山險可恃,惟一的地利是湖泊和河道。水寨的失陷,使泰州城完全暴露在金軍麵前,嶽飛軍已經無險可恃。這時,往湖州催督軍糧的使臣空著手回來報告說,湖州知州趙子磷借口尚未接到朝廷命令,拒絕調撥。在這種困難情況下,嶽飛估計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決定放棄泰州城,向南撤退。嶽飛軍由柴墟渡過長江,移屯江陰,隨即把失守的消息報告朝廷,聽候治罪。朝廷下詔答應他領軍在江陰就糧,盡力防禦金軍過江。
艱苦轉戰收失地
後來,金軍改變戰略,集中東、西兩路兵力征服陝西和四川地區。兀術引主力進入川、陝作戰。在中原,則扶植漢奸劉豫建立齊國,作為金、宋中間的緩衝,使宋不能直接威脅金朝,而金朝可以隨時通過齊國攻打宋朝。
金朝統治者還施展了一條更為毒辣的詭計,把已經投降的秦檜放回宋朝去充當奸細。
秦檜年輕時在太學讀過書,登第後,擔任州學教授。北宋滅亡前夕,秦檜任禦史中丞。金軍攻占汴京,準備立張邦昌為帝,秦檜獨自向金帥上書表示反對,要求由皇儲繼承宋朝的皇位,因此頗得聲名。金帥指名索要秦檜,成為俘虜。到北方後,秦檜見宋朝大勢已去,屈膝投降了敵人,很快就成為撻懶的親信,隨軍為撻懶出謀劃策。秦檜曾替被金朝羈留的宋徽宗起草文稿,呈送金帥粘罕,文稿的主要內容是為金朝獻計:與其出兵遠征,勞師動眾,不如派回一名宋廷舊臣,讓他勸諭南宋皇帝自動歸順,世代臣屬,年年納貢,這樣就可以“不煩汗馬之勞,而坐享厚利”。這一計策雖然沒有立即被粘罕采納,秦檜由此卻更受金朝統治者的賞識。金兵圍攻楚州時,秦檜及其妻子王氏都在撻懶軍中,任隨軍轉運使。金軍攻下楚州後,秦檜帶著王氏以及四五名隨從坐船從海上到達浙東。
秦檜突然歸來,引起許多官員的懷疑。隻有宰相範宗尹跟秦檜是老相識,在趙構麵前極力推薦秦檜“忠心”,因而得以見到趙構。秦檜一見趙構,就兜售“議和”妙策。他說:“如果要使天下平安無事,必須是南自南,北自北。”建議與金議和,還請求趙構寫信給撻懶“求好”。第二天,範宗尹進呈由秦檜代趙構草擬的一份通過撻懶向金朝求和的國書,趙構看後說:“秦檜樸忠過人,朕得到了他,高興得一夜都睡不著覺。”任命秦檜為禮部尚書。三個月後,即紹興元年(1131)二月,升為參知政事。七月,範宗尹罷宰相職。秦檜看到朝廷缺相,圖謀奪取宰相高位。他放出空氣,聲稱:“我有兩個計策,可以聳動天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講,秦檜回答說:“如今沒有人當宰相,不好實行啊!”這話傳到趙構耳中,加上正好有一些大臣暗中推薦秦檜,就在八月提拔他做右相兼知樞密院事。秦檜在朝網羅主和官員作為自己的黨羽。
次年七月,左相呂頤浩出師回到朝中,與秦檜意見不和。八月,殿中侍禦史黃龜年彈劾秦檜“專門主張和議,阻礙國家恢複中原故土的長遠計劃”,“培植黨羽,獨專大權”等罪。呂頤浩也向趙構極力揭露秦檜。趙構向兵部侍郎說:“秦檜說‘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是北人,該歸哪裏?”又說:“秦檜做宰相已經幾個月了,說要聳動天下,可是到現在還沒有聽說什麼。”於是將秦檜罷免相位,並且在朝堂出榜宣告,朝廷“永不複用”。秦檜的黨羽也被驅逐一空。
從紹興元年到紹興三年,嶽飛前後三年馳騁在江西、湖南等地,既平定了叛亂武裝,也鎮壓了農民起義。他從這些武裝力量中收編了一部分精明強幹的士兵,用來補充隊伍,繩以紀律,使自己的部隊逐漸發展成一支擁有近三萬人的勁旅。嶽飛逐漸成為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相提並論的大將。紹興三年九月,嶽飛帶著長子嶽雲,到臨安府(浙江杭州)朝見趙構。趙構賞給嶽飛父子衣甲、馬鎧、弓箭、戰袍、戰馬等物,又賜給軍旗一麵,上麵繡著趙構親寫的“精忠嶽飛”四個大字。嶽飛被提升為鎮南軍承宣使、神武後軍都統製、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在江州(江西九江)、興國軍(湖北陽新)、南康軍(江西星子)一帶駐軍防守。
同年十月,劉豫軍隊切斷了朝廷通向川、陝的交通,也直接威脅湖南、湖北的安全。嶽飛接連不斷地向朝廷寫奏章,建議及早進兵中原,收複襄陽等六州。在奏章中,嶽飛指出襄陽等六州地形險要,是恢複中原的基本。他已經厲兵秣馬,隻等朝廷批準,立即北向。宰相朱勝非和參知政事趙鼎都是主戰的人物。朱勝非完全支持嶽飛的建議。趙鼎也指出:“熟悉上流利害,沒有人比得上嶽飛。在朱勝非和趙鼎的勸說和鼓勵下,趙構勉強同意嶽飛的計劃,任命嶽飛為製置使,把收複襄、鄧等州的重任完全托付給了他,並把熟悉襄漢一帶地利的勇將牛皋調到他軍中。
五月初一,朝廷命嶽飛領兵出征。嶽飛大軍出發的那天,以繡著“精忠嶽飛”四字的大旗在前引導,士兵們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江州(江西九江),沿江西上,經過鄂州,在初五到達郢州(湖北鍾祥)城外。
郢州城的偽齊守將荊超驍勇強悍,有“萬人敵”之稱,擁兵一萬多人。嶽飛派張憲去勸說荊超歸降。荊超恃勇拒絕,還在城頭上肆無忌憚地辱罵。嶽飛怒不可遏,命令全軍一旦攻下郢州城,一定要活捉這個無恥之徒,重重治罪。
第二天拂曉,嶽飛在郢州城外擺開陣勢,擂起戰鼓,命令全軍發起攻擊。戰士們齊聲呐喊,冒著箭雨,奮勇登城。守城的金、齊軍早已聽說“嶽爺爺”和嶽家軍的厲害,現在親眼看到嶽飛的軍隊無比勇猛,早已嚇得六神無主,勉強抵擋一陣後,邊戰邊退。沒有多久,嶽家軍占領了城頭,打開城門,放下吊橋,大軍乘勢衝進城內,殺死敵軍七千人。荊超走投無路,跳崖自殺。
嶽飛旗開得勝,一舉攻下郢州。稍事休整,即派張憲、徐慶分兵攻取隨州(湖北隨縣),嶽飛親自領兵直趨襄陽府。
襄陽府守將李成原是嶽飛的手下敗將,探知郢州已經失守和嶽飛提兵壓境,急忙引兵出城四十裏,準備迎戰。雙方交戰,李成軍前排的戰馬都被嶽家軍的長槍刺中,後排無路可退,連人帶馬被擠進江中。李成的步兵被嶽家軍的騎兵來回衝殺,死傷無數。李成軍大敗,連夜狼狽逃跑。嶽飛順利地收複了襄陽府。
張憲、徐慶帶兵往東攻打隨州,連攻一個多月,還是沒有得手。嶽飛得報,派牛皋前去支援。牛皋臨走,請求帶三天的糧草,不等糧草用盡,便攻下了州城,俘獲知州王嵩以下五千人。此後,嶽飛按照預定的計劃,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迅速收複了襄、鄧等六州,有力地保衛了長江中遊,打開了川陝通向朝廷的道路。與此同時,擊潰了偽齊的主力李成大軍,偽齊從此一蹶不振。
嶽家軍本來可以乘勝長驅直入,收複中原更多失土。但是,趙構並非真想收複中原,他隻是迫於形勢,不得不派嶽飛出兵。他害怕過於刺激金朝統治者會招惹對方更大的報複。所以,在嶽飛領兵出發之前,就用“三省、樞密院同奉聖旨”的名義,告誡嶽飛:這次出兵,隻準收複襄陽等六個州軍的土地,不得越出這一界限;敵軍逃遁出境,不需遠追;不得提出“提兵北伐”、“收複汴京”之類的口號;此仗打完,大軍回江上屯駐。遵照這些規定,嶽飛在收複六州後,很快就任命新的地方官,分撥人馬鎮守,安頓流亡百姓,然後下令班師,帶領大軍回到鄂州。
嶽飛的這次勝利,是南宋抗金戰爭中一次重大的勝利,增強了宋朝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
襄、鄧前線捷報傳到臨安,朝野一片歡騰。嶽飛被提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製置使,兼管新成立的襄陽府路(包括襄、鄧六州)。不久,進封武昌郡開國侯。宋朝建國以來,節度使成為貴族和官員的最高榮譽職位,從來不輕易授人。這時,宋朝帶節度使銜的,隻有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名大將。嶽飛以三十二歲的年齡而持節封侯,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