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古冤案3
挺進河南反議和
紹興六年二月,堅決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事的身份,召集各路將領商議北伐,嶽飛進駐襄陽府,準備收複中原。臨行,張浚勉勵嶽飛說道:“這件事是你的宿願,希望你好自為之。”
七月,嶽飛派牛皋、王貴、董先率領偏師攻打偽齊的鎮汝軍。牛皋、王貴等率領的嶽家軍到達唐州後,得悉薛亨再次來犯,立即出城迎戰,經過一番激戰,薛軍大敗,薛亨和偽齊河南府中軍統製郭德等七人被活捉。八月下旬,嶽飛派王貴等攻取盧氏縣,全殲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進而攻下虢略(河南靈寶)、朱陽(河南靈寶西南)、欒川(河南欒川)等虢州其他三縣。九月初,嶽飛命王貴派偏將向西收複商州(陝西商縣),向東經欒川攻克順州(今河南嵩縣西南)。
嶽家軍這次主動出師進攻,收複了伊(水)、洛(水)的險要之地,聲震河、洛,在軍事上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同時,奪取和燒毀了大批糧食和物資,使敵人在經濟上受到很大損失。
十月底,金與偽齊軍分成數路向嶽飛防區反撲過來,企圖奪取淮河上遊地區。嶽飛指揮統製官王貴、寇成、崔邦弼等,逐路粉碎敵人的進攻。十一月初,嶽飛親率大軍深入蔡州城下。他看到蔡州的城壕又深又闊,城頭上敵人防守嚴密,自己的軍隊隻帶十天的口糧,難以進行曠日持久的攻堅戰,因此決定撤兵。
狡黠的劉豫得知嶽飛從蔡州撤兵的消息,派李成、孔彥舟等尾隨在後,打算在嶽家軍的歸途中伺機狙擊,然後直搗鄂州。嶽飛撤兵時,命董先、王貴等帶領部分人馬在後掩護。董先、王貴等撤到唐州境內名叫牛蹄的地方,李成等帶兵追到。金與偽齊幾千名騎兵正在渡河,董先領兵衝殺過去,敵騎擁入河中,死傷極多,董先所部活捉敵騎三千多名,繳獲戰馬二千多匹及衣甲、器仗等物。不久,嶽飛統率大軍回來救援。李成等人遙遙望見嶽家軍,嚇得六神無主,急忙奪路逃走,嶽飛領兵渡過泌河(河南境唐河),追趕三十多裏,生俘偽齊將領幾十人、兵士幾千人。回到鄂州,嶽飛因為這次戰功,官階由少保提升為太尉。
劉豫連續派兵南侵,屢屢失敗。紹興七年(1137)十一月,金下令廢黜劉豫為蜀王,取消齊國政權。撻懶等人主張將河南、陝西地區歸還給宋朝,要求趙構向金稱臣,貢納歲幣。金熙宗與群臣議定後,就將宋朝在金的使臣王倫放回,讓他回去報告金朝準許和議的消息。
十二月,王倫向趙構轉達了撻懶的口信,還把金朝允許歸還“梓宮”(徽宗的靈柩)和皇太後,以及退還河南各州等事告訴趙構。趙構得報大喜,立即厚賞王倫,決意加緊與金議和。為了準備和議,趙構重新想起了秦檜,認為秦檜是乞和的最合適人選,於是不顧幾年前發布的“永不複用”秦檜的命令,第二次任命他為右相兼樞密使。
秦檜再次任相,完全摸透了趙構急於求和的心理,便盡力迎合;同時,打擊和排擠所有反對和議的官員,扶植黨羽。許多大臣都因反對和議而相繼被罷官。
秦檜與趙構沆瀣一氣,十分露骨地向金朝統治者乞降,引起宋朝文武官員和廣大人民的激烈反對。福建安撫大使張浚連續五次上書,駁斥秦檜等人的謬論。韓世忠連上十多道奏章,要求拒絕議和,發兵決戰。吏部尚書張燾等聯名上書反對。臨安城內外連續喧騰了好幾天,街頭巷尾出現了“秦相公是細作”的匿名揭貼,甚至有些人準備要刺殺秦檜。
在全國上下反對與金議和的熱潮中,嶽飛一直在準備對金用兵,策劃如何北伐。他要求朝廷乘金人廢劉豫之機,發兵出征,以雪積年的恥辱。他寫信告訴樞密副使王庶說:“今年如果再不舉兵北上,我當納節請求退閑。”隨後,又上奏書說:“我們對金國的深仇大恨,哪一天都不應該忘記。臣願意帶領戰士收複三京(汴京、西京、南京)陵墓,然後設法攻取河北,恢複舊疆。”嶽飛到臨安朝見趙構,趙構把金朝派遣使者議和的情況告訴嶽飛,嶽飛回答說:“敵人難以相信,和好難以依靠,宰相(秦檜)不好好地替國家著想,恐怕要叫後代人譏議。”這一席話說得趙構沉默不語。趙構當然最清楚,與金議和是他的既定國策,秦檜不過是積極推行者;嶽飛說後代人將譏議秦檜,實際更主要的是譏諷他這個皇帝。
紹興八年十二月,秦檜以宰相的身份,到臨安金朝使臣的賓館,跪拜在金使的腳下,誠惶誠恐地接受了金朝的詔書。金朝答應把陝西、河南“賜還”給宋朝,並歸還徽宗及其皇後的靈柩;宋朝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趙構、秦檜一夥就這樣使宋朝變成了金的屬國。紹興九年正月,趙構以和議達成布告全國,大赦天下,以示慶祝。滿朝文武百官也因之加官晉爵。
嶽飛在接到朝廷頒發的議和赦令後,必須上表致謝。在謝表中,嶽飛再次申述他一貫反對“和議”,堅持抗敵的主張。他列舉一些曆史事實來證明“夷虜”背信棄義,往往盟約的墨跡未幹,他們便又興師侵犯中原。為了暫時解除國家的危難而議和,決不是長遠之計。為了國家的前途,他堅決表示願意製定方略,收複河東、河北,直搗燕雲,為國複仇。嶽飛這篇充滿愛國激情的謝表,道出了廣大愛國人士的心聲,士大夫們爭相傳誦,以致很快就家喻戶曉。這篇謝表實際上變成一道討伐投降派的檄文,因此,秦檜對嶽飛恨得咬牙切齒。
為了粉飾太平,取得武臣對“和議”的支持,趙構授予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也提升嶽飛為開府儀同三司。嶽飛連上四奏,提出了辭免新頭銜的要求。在奏章中,他指出“虜情奸詐”,“現今的形勢是隻能引以為危而不能引以為安,隻足以使人憂慮而不足以使人祝賀,應該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而不應該論功行賞,被敵人恥笑。”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引起趙構的不滿,更引起秦檜的仇視。但他們自己心虛,對嶽飛一時也無可奈何。
傳捷報頻傳反班師
紹興九年秋,金熙宗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撻懶等大臣,提升兀術為都元帥。兀術認為,把陝西、河南疆土歸還給宋朝是最大的失策,決意發兵奪回,並進一步滅掉南宋。紹興十年五月,金熙宗采納兀術等人的建議,撕毀和約,下令元帥府伐宋。金兀術決定一改秋季出戰的常規,在盛夏用兵。金軍分成四路,向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金朝歸還的土地重新全部陷落。
趙構和秦檜一夥慌了手腳,急令各軍分頭進行抵抗。
嶽飛接到趙構命令他“乘機戰勝”金軍的親筆詔書,立刻調兵遣將,準備出擊。這時,順昌被圍,情勢危急,嶽飛派遣張憲、姚政帶領一支兵馬,日夜兼程趕去應援。嶽飛自己則統率大軍,從駐地鄂州出發,大舉北伐。
六月十三日,嶽飛部將牛皋深入京西境。牛皋旗開得勝,大敗李成的金軍。二十二日,嶽飛大軍到達德安府(湖北安陸)。這時,趙構和秦檜派出“計議軍事”的特使,司農少卿李若虛也來到這裏。李若虛向嶽飛傳達趙構“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旨意。原來趙構在發出“乘機戰勝”金軍的命令後,很快就感到後悔。他和秦檜合計,覺得金軍兵強馬壯,本朝軍隊能否招架得住,實在難說。所以又派出李若虛等三名文臣,分別到嶽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的軍營中去,以“計議”軍事為名,實際上是去命令他們對敵人不得主動進攻,隻能采取守勢。嶽飛聽完李若虛的傳達,立即表示拒絕。李若虛看到嶽飛的態度如此堅決,不禁受到感動。他對嶽飛說:“皇上的旨意隻是說不宜輕動,現在大軍既然已經進發,勢必不能再退回去。朝廷如果追究不肯奉命停師之罪,由我一人承擔。”嶽飛得到李若虛的支持,信心倍增,便按照原來的計劃,繼續向北推進,派王貴、牛皋、董先、楊再興、孟邦傑等提兵分路進攻河南各州,又命梁興帶領遊擊軍渡過黃河,重返河北,會合忠義民兵,剿殺金賊,奪取河東、河北州縣,切斷和騷擾金軍的供應線。嶽飛自己率領主力,正麵推進,以掃清汴京外圍。正式發兵的那天,嶽飛跟部將們告別說:“希望你們好好努力,讓我們收複河北後再勝利會師吧!”
二十三日,嶽家軍的先頭部隊進入陳州(河南淮陽)、蔡州境內。閏六月二十日,前軍統製官張憲及傅選引兵攻克潁昌府(河南許昌)。二十四日,張憲領兵乘勢收複了陳州。
嶽家軍分兵進擊,在短短四十多天時間內,先後收複了中原許多重鎮,對汴京形成了弧形包圍圈。嶽飛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軍隊雖然殲滅了許多敵人,奪回了一些城市,但是,因占地甚廣,造成兵力分散。同時,兀術親率的金軍精銳尚未被消滅。因此,嶽飛決定重點進攻兀術一軍。這時,嶽家軍有十萬人。嶽飛故意分散兵力,自己僅以少數輕騎駐守郾城(河南郾城),佯示郾城防禦力量十分薄弱,同時,每天派一支小部隊向金軍挑戰,讓兵士們在陣前痛罵敵人,引誘兀術出戰。
七月初八,兀術偵知郾城兵力很少,便集中兵力,抄小路進逼郾城。在郾城以北二十多裏的地方,宋、金兩軍相遇,各自擺下陣勢。嶽飛首先命令長子嶽雲道:“你帶領兩支騎兵直闖敵陣,一定要得勝;否則,先斬你的頭!”嶽雲得令,揮舞雙錘,衝向敵陣,與金將鏖戰幾十回合,殺死大批金兵,繳獲戰馬幾百匹。
兀術眼見不能取勝,決定孤注一擲,出動“鐵浮圖”和“拐子馬”這兩支騎兵,共一萬五千人,向嶽家軍殺來。“鐵浮圖”又稱“鐵塔兵”,是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以三匹馬為一組,用皮帶相聯;他們的後麵放著拒馬子,用來阻止戰馬後退,戰馬每前進一步,拒馬子便前移一步。鐵浮圖常常擔任正麵衝鋒的任務,推進時就像一堵鐵牆,對敵軍造成極大的危脅。鐵浮圖的左、右兩翼,配備著叫做拐子馬的輕騎兵,常常在跟敵軍戰鬥到白熱化時突然出擊,往來衝殺。兀術曾用這兩支騎兵多次大敗宋軍,因此有“常勝軍”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