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超宗不明來意,反問道:“我這個貧寒之家,你說能有什麼稀罕之物呢?”

劉道隆還認為他們故意珍藏,就自己找尋起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什麼鳳毛,他自言自語他說:“早上陛下說你有鳳毛啊,怎麼找不到呢?”

謝超宗接著說:“鳳毛麟角如此珍貴的寶物,我哪裏有啊!”從此,這個笑話廣為流傳,成語便由此轉化而來。分道揚鑣

【釋義】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幹各的事。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

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時期,有一個叫元齊的人,文武雙全,屢建奇功。皇帝非常欣賞他,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誌。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采納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誌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誌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麵飛快地駛來。按理說,元誌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誌:“我是禦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誌並不買李彪的賬,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在我管轄範圍中,你不過是一個洛陽的住戶,哪裏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李彪說他是朝廷近臣,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誌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禦史中尉讓道呢?

孝文帝看他們二人爭得麵紅耳赤的樣子,笑著說:“你們都是朕的親近臣僚,洛陽又是我的國都,你們應該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方寸之地

【釋義】方寸,指心髒。比喻地方很小。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仲尼》。

某件事很難處理的現象稱為“鬧心”。所謂鬧心,就是不能冷靜地思索。

古人與今人不同,他們將“鬧心”說成“方寸亂矣”。《三國演義》有一回叫:“徐元直走馬薦諸葛”,大意是:徐庶(字元直)輔佐劉備創立基業,幾次給曹兵以重創。

曹操得知實情後,知道是徐庶為劉備謀劃,當下扣留徐母,並以徐母的名義,寫信給徐庶,讓徐庶火速離開劉備,歸附曹操。

劉備實在不願讓徐庶這樣一個得力謀士離開,勸徐庶留下來。徐庶以手指指心口窩說:“這裏亂透了,留下來毫無用處。(方寸亂矣,徒留無益。)”

這裏的“方寸”指的就是“心”。

古文中,將“心”說成“方寸”。語源很古,溯本求源,是出自2000餘年前的《列子·仲尼》篇中,成語“方寸之地”即源出此書。

不難想象,這種人在生活中一定很古怪,令人討厭,甚至與親友也很難融洽相處。

龍叔是個心靈剔透的聰明人,覺察到自己與世人格格不入,但他想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裏,他自以為不是個令人討厭的家夥,因為他從不與人爭名奪利,更不會傷害任何人。他聽說文摯學問博深,洞明世事,故而向文摯當麵請教,他問:“久聞先生是一代名醫,有手到病除的本領,可否為我診治一番?解除我的痛苦。”

文摯很熟悉龍叔的人品,對他分外敬重,便很客氣地說:“很高興能為先生效勞,隻是不知道先生病狀如何,請先生見告才行,以便對症開方。”

龍叔說:“我的病有些奇怪,這可能與我的為人性格有些關係。例如,人們很看重的事情我卻毫無興趣。人們都以家鄉的聲名在外而感到驕傲,可我卻毫不在意;又如,我曾意外得到一件寶物,但我絕不為此高興得忘乎所以,後來又丟了一件很珍貴的物件,我仍然泰然處之,不以為意。您是否覺得我這個人很愚蠢?”

文摯搖搖頭說:“哪裏,哪裏,先生還有其他病狀嗎?”

龍叔歎口氣說:“當然不止這些,僅僅這樣,親友們也不會覺得我難與相處。我把生與死的大事都看成一回事,既不為生而歡喜,也不為死而悲哀。在我看來,窮與富,貴與賤沒什麼不同,人與獸都在為生存而掙紮,其實本質沒有多少差別。利害得失難以讓我動心,榮華富貴對我毫無誘惑力。所以,連妻子和奴仆都用奇怪的目光來看我,問題夠嚴重吧?”

文摯站起來說:“我來看看您的心吧。”

文摯注目看了一會兒,興奮地說:“閣下一寸見方的心髒已經空靈了(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簡直是掌握了長生不死的訣竅,可喜可賀呀,哪有什麼病,您這種人簡直就是神仙,怎麼會生病呢?”

龍叔聽了文摯的話,感覺很有道理,從此更加淡泊名利了。

為虎作悵

【釋義】充當惡人的爪牙,幫惡人辦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