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生活心理學(3 / 3)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想要得到的太多卻總是會失去得更多。背負太多的東西上路,你會疲憊不堪,當你累得再也背負不動那麼多東西的時候,你就不得不放棄所有。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果斷地放棄一部分,輕輕鬆鬆地上路,也許沿途你可以收獲更多的東西。

8布利斯定理——事前有計劃,事中不折騰

“布利斯定理”指的是:用較多的時間為一次工作事前作計劃,做這項工作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它是由美國行為科學家艾得·布利斯通過實驗總結得出的。

美國的幾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些學生,然後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不同方式的投籃技巧訓練。

第一組學生在20天內每天練習實際投籃,然後把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成績記錄下來。

第二組學生同第一組一樣也記錄下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成績,但在此期間不做任何練習。

第三組學生記錄下第一天的成績,然後每天花20分鍾做想象中的投籃;如果投籃不中時,他們便在想象中作出相應的糾正。

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組的成績沒有絲毫長進;第一組進球增加了24%;第三組進球增加了26%。由此,他們得出結論:行動前進行頭腦熱身,構想要做之事的每個細節,梳理心路,然後把它深深銘刻在腦海中,當行動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

“布利斯定理”告訴人們,計劃是重要的,如果做事情沒有計劃,行動起來就必然會是一盤散沙。隻有事前擬好了行動的計劃,把做事的步驟梳理通暢,那麼做起事來才會應付自如。

《禮記·中庸》中曾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這裏的準備就是計劃。

人們小的時候就聽說過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講的是如果不肯花幾分鍾時間去把砍柴的刀磨得鋒利,那麼就不得不用一把鈍斧頭去砍柴,這樣的效率可想而知。而在生活中,一份合理的計劃就是一把鋒利的斧頭,但是偏偏有人不屑於花點時間去準備它。

曾經有一家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製訂計劃將極大地提高目標實現的概率。製訂計劃的人的成功概率是從來不製訂計劃的人的35倍;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製訂計劃者高達78%;堅持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概率是84%;中途改變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概率為16%。

一個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隻要認真做好計劃中的每一步,就能一點點地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標。

美國的羅伯·舒樂博士立誌要在加州用玻璃建築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對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說了自己夢想。他說:“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但是羅伯·舒樂博士的夢想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因為教堂最終的預算為700萬美元。700萬美元對當時的舒樂博士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和理解範圍。但是羅伯·舒樂博士並不覺得這是不可實現的,他為自己的這個目標列了一個詳細的計劃:

(1)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2)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3)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4)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5)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6)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7)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8)尋找280筆25000美元的捐款。

(9)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10)賣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事情就像他預想的那樣,60天後,舒樂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動富商約翰·可林捐出了第一筆100萬美元。

第65天,一位傾聽了舒樂博士演講的農民夫婦,捐出了1000美元。

90天時,一位陌生人被舒樂博士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動,他給舒樂博士寄來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支票。

8個月後,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誠意與努力能籌到600萬元,剩下的100萬元由我來支付。”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的辦法為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6個月內,10000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曆時12年,可容納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與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勝景。

一個詳細可行的計劃加上堅持不懈的行動是實現一個偉大夢想的最佳捷徑,舒樂博士正是依照自己的計劃,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宏願。

計劃很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養成“事前有計劃”的好習慣。但是,計劃固然重要,執行計劃更重要。做了計劃卻不執行,那麼再完美的計劃都會變成一句空話。因為在實際奮鬥的過程中,會碰上意想不到的困難。如果沒有毅力、沒有信心堅持下去,那麼再遠大的目標、再詳細的計劃都隻不過是空談,成功永遠屬於那些堅持不懈的人。

隻有事前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才能在突發事件來臨時臨陣不亂,笑看風雲。當你學會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和籌劃,製訂一份明確具體可行的計劃,才是麵對所有困難所必不可少的法寶。做好計劃,然後切實執行,成功就會在你眼前!

9特裏法則——如果你錯了,就承認

“特裏法則”講的是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特裏提出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在世,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誰都會犯錯誤,但關鍵是麵對錯誤的態度。該認錯時要認錯,認錯將使人以後少犯錯誤、不犯錯誤。千萬不要利用各種借口來推卸自己的過錯,從而忘卻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要想從錯誤中得到額外的東西,那麼首先必須拋棄找借口的想法。

達爾文曾經說過:“任何改正都是進步。”歌德也說過:“最大的幸福在於我們的缺點得到糾正和我們的錯誤得到補救。”敢於承認錯誤,汲取教訓,就能以嶄新的麵貌去迎接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挑戰。沒有人能永遠成功,當失敗時,承認錯誤,總結失敗的教訓,往往以後可以借鑒,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失敗將成為成功之母。

羅斯福從來不怕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當他在紐約警備團第18中隊當隊長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這種高貴的品性。

曾經和他在同一個中隊裏共事的一個中尉說:“當羅斯福帶隊練操的時候,他常常在中途這樣喊一聲:‘停一下!’”

“他邊喊,邊從褲袋裏拿出一本教練手冊來,當著全體隊員的麵,他翻到手冊的某一麵,找到他所要找的那一頁,認真閱讀以後,對我們說:‘剛才我指揮錯了一點,本來應當是這樣做的。’像他這樣極端誠懇的人實在不多。有時候,對他的這種行為我們常常忍不住要笑出聲來。”

在羅斯福擔任紐約市市長的時候,他依舊保持了這種品性。經過他提議的一項議案終於在國會中通過了,而後他卻發現自己的判斷是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勇敢而主動地承認了自己的失誤。

“我感到很慚愧,”他當著與會者的麵承認說,“當我極力讚成這項議案的時候,我當初確實是有一點隱衷的,我不應當這樣做。而我之所以會這樣,部分原因是我的報答之心,部分是依從紐約人民的意願。”

自己的行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缺點就是缺點,這是智者的心態和勇者的行為。不敢去麵對自己的錯誤,百般掩飾自己的缺點,無疑就像讓蛀蟲在自己身上蛀洞,最後隻會自己把自己送上無法挽回的路。直麵自己的缺點,敢於承認錯誤,正是培養了自己的優點。

如果失敗已成定局,與其徒勞地自責,不如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隻有在失敗中,才能了解到自身的缺點和弱點,才能最直接有效地知道自己欠缺什麼,然後去彌補和學習,以讓自己不斷成長。從這個角度說,失敗的價值並不比成功來得低。

眾所周知,華爾街的第四大投行,有著158年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在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裏。據報道,索羅斯把持有的對衝基金投資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此而至少遭受了12億美元的損失。此外,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也買入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947萬股,約占14%的股份。據此推測,索羅斯的損失最多達38億美元。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國際投資大師、億萬富翁索羅斯坦誠自己在2008年的投資策略上犯了一個大錯。認錯,是為了總結錯誤的原因,他說:“當我一覺得犯錯,馬上改正,這對我的事業十分有幫助。我的成功,不是來自於猜測正確,而是勇於承認錯誤。”

索羅斯誠懇地表示他成功的根源不是敏銳的判斷力,而是勇於認錯。這也是大多數人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人們總是害怕犯錯,害怕失敗,隻看到其帶給自己的傷害,卻不能總結教訓,吸取教訓,轉化和擴大其正麵的價值。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錯誤和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直視它們的勇氣,最可怕的是缺少從錯誤和失敗中獲得教訓和力量的智慧。主動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確實需要足夠的勇氣,而反省錯誤則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所以卡耐基說:“隻有勇士和智者才能從錯誤和失敗中獲取前進的力量和智慧,然後他們變得更加勇往直前,更加聰明睿智。”

拉羅什富科說:“風可以把蠟燭吹滅,也可以把篝火吹旺。”當錯誤發生時,隱瞞和遮掩隻能使事情變得更糟,而主動揭示錯誤,以正確的態度反省自己的錯誤,則能夠使人們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犯錯誤未必是一件壞事,錯誤可讓人們看到自身的缺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成長,進而找到成功的方法。

當問題發生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找代罪羔羊,而是尋找解決方法。在錯誤中尋找機會,也會得到隻屬於自己的“額外的東西”。

10手表定律——目標太多等於沒有目標

隻有一塊手表,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或者兩塊以上的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又稱為“兩隻手表定律”、“矛盾選擇定律”。

“手表定律”帶給人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示:對於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人無所適從;對於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美國作家愛默生認為:“生活中有一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壞事,就是精力渙散。”一個人如果想法太多,或者要實現的目標太多,必然無法精神集中,從而導致精力渙散。製訂過多的目標會把人有限的精力分割成無數塊,到頭來哪一個目標都無法實現。

張超凡是做房地產生意起家的,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他開始不斷向房地產以外的領域擴充發展。最後,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業究竟涉及多少領域。

終於有一天,他的公司由於過度膨脹,導致了嚴重的資金缺口,資產抵押貸款雖已到期,但卻無力償還巨額債務。他開始反思,逐漸認識到生意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好大喜功,沒有一個專注的目標,以為天底下沒有自己做不成的事情。他的失敗就在於想法太多,目標過多,不能集中精力做好本來應該能做好的重要事情。

張超凡開始重新製定目標,選擇自己最初經營的也是擅長的行業——房地產開發,然後集中精力去做。又經過幾年拚搏,他的事業終於有了新的進步。

俗語說得好,“見異思遷,土堆難翻;專心致誌,高峰能攀”。做事如果三心二意,不能專心致誌,就將一事無成。要做到一心一意就要製訂一個目標,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想法太多,或者要實現的目標太多,跟沒有想法沒有目標最終是一樣的結果。

目標過多,會讓人們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幻想上,在那許許多多的目標中遊移不定。這樣的幻想過多就會蒙蔽人們的眼睛,就算是有實現目標的機會,也會眼睜睜地看著它溜走。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不能準確地判斷出這是否是個機會,機會就會在人們似是而非的猶豫中溜走。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同樣都是有目標的人,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失敗了?那是因為在為一件事作準備時,不但要製訂明確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始終專注於這個目標,不能因為其他事情的出現而分散注意力。如果每天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追求的話,最終隻能是一事無成。請相信這樣一句話:一個好獵手的眼中隻有獵物。

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有一位老獵人帶著他的3個兒子去獵野兔。一切準備得當時,老獵人向3個兒子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看到了什麼呢?”

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們手裏的獵槍,草原上奔跑的野兔,還有一望無垠的草原。”

老獵人搖搖頭說:“不對。”

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野兔,還有茫茫無垠的草原。”

老獵人又搖搖頭說:“不對。”

而老三的回答隻有一句話:“我隻看到了野兔。”

這時老獵人才說:“你答對了。”

果然,老三打到的獵物最多。

目標要專一,不能遊移不定。眼中隻有獵物的老三能獵到最多的獵物就是最好的佐證。但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悲哀:不能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總是左顧右盼,又怎麼會很快就到達目的地呢?成功的大門永遠是向那些有目標並且專注於一個目標的人敞開的。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專注於一個目標就會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會加快成功的步伐。

目標就是方向,目標越多,方向就會越多。迷失在過多的方向當中就永遠也走不出那束縛的牢籠。就像一個獵人一樣,他的槍隻有對準一個目標,果斷射擊才能打到獵物;如果槍口一會兒瞄向飛鳥,一會兒瞄向走獸,隻會讓所有的獵物在槍口逃走,最終空手而回。

確定一個目標,不畏艱難,奮勇直前,成功就在前麵,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