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連連看】
火星--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火星,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能否成為人類下一個驛站?一直以來,科學家和科幻小說作者都在打火星的主意。
火星,因距離太陽比地球遠,而且氣體稀少,所以溫度比地球低很多。至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在火星表麵發現液態水--生命存活基本因素之一。然而,火星兩極地區卻儲存著大量的固態水和固態二氧化碳即幹冰。理論家過去曾提出,如火星兩極融化,將加大火星氣體濃度,並最終創造出另一個地球氣候。而且,火星也有這個"潛質"。
於是有人幻想,如果有一天,火星兩極的冰川庫溶化,那麼火星一定會成為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綠洲。但問題是怎樣使火星變暖呢?往火星兩極噴灑更易吸收陽光的物質?在其軌道上放置一麵巨型鏡子,由鏡子把陽光反射到火星上?還是有什麼其他好的辦法?
終於,科學家們在溫室效應身上找到了靈感。在火星上引發溫室效應無疑是使該星球變暖的最佳選擇。該研究顯示,如果把溫室氣體注入火星,溫暖這顆冰冷的星球,它就有望變成另一個地球,人類的家園。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o江蘇教育出版社版2004年版》五年級下,第6課,《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神舟七號飛天
【爺爺講故事】
2008年9月25日,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正在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世人矚目的時刻。皮皮與爺爺緊張的坐在電視前,觀看電視直播。隻見劉伯明、翟誌剛還有景海鵬向人們揮舞著手,就要進入神舟七號啦。
"爺爺,聽說這次宇航員還要進行太空漫步呢,是嗎?"
"是呀,若是這次飛行成功,將是我國第一次實現太空漫步,也是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呀!"爺爺很自豪地說。
"那另外兩個國家是誰?"
"另外兩個國家是蘇聯和美國。早在1965年,蘇聯的宇航員列昂諾夫就在世界航天史上進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他當時在宇宙飛船在12分鍾內裏走了5米。後來美國的宇航員懷特也進行了太空行走。我國這次將是第三個國家啦。"
21點10分04秒,在倒數計數器的一聲令下,長征二號F火箭升空了。皮皮高興地一邊手舞足蹈,一邊大聲歡呼。緊接著電視裏傳來一組組穩定正常的數據,這意味著太空漫步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皮皮問:"火箭是怎麼飛到太空中的?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是什麼樣子呀?"
爺爺說:"我們看見的火箭,實際上有好幾級,當火箭點燃的時候,巨大的推力使它飛到空中。一級燃完了就脫落下來,另一級繼續推進,一直把飛船推到太空中的軌道。然後飛船就在引力的作用下圍繞著地球轉動。我們的神舟七號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軌道艙就是航天員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艙是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裏麵有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呢,這些東西能夠保證航天員們安全著陸。推機艙裏有能讓神舟七號推進的係統,有太陽能電池板。"
皮皮神情緊張的盯著電視,問爺爺:"神舟七號上的宇航員什麼時候出倉?"
爺爺輕輕的摸著皮皮的頭,笑著說:"明天,今天晚上睡個好覺,明天我們一塊看直播。"
皮皮早就等不及了,晚上竟然做了夢,自己正在太空漫步呢。
第二天下午,直播中:隻見神舟七號的船艙慢慢打開了,翟誌剛慢慢地爬出軌道艙,並在太空中舉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看到這裏,皮皮高興地歡呼起來。
"為什麼航天員在太空中漫步那麼困難?"
爺爺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引力,可是一旦在太空中就會一點重力也沒有了。好幾百斤重的宇航服會飄起來,人也會飄起來,他們行走非常不方便。而且,人們在地球上習慣了,突然到太空中就會不適應,所以他們都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訓練。"
看完直播後,皮皮非常敬佩勇敢的航天員們,自己長大也想做一名了不起的航天員。
【知識鏈接】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由哪些係統組成
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全長9.19米,主體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
軌道艙為圓柱形,側壁有一個艙門,用於發射前航天員進入飛船。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的艙段,主要生活設施設置在這裏。軌道艙還是主要的實驗艙段,飛行中的主要科學實驗在這裏進行。當載人飛船完成飛行任務,航天員返回地麵後,軌道艙具有繼續在軌道上運行的能力,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自動科學實驗。
返回艙是飛船返回地麵的唯一艙段,在上升段、軌道機動飛行(改變飛行軌道)段和返回段,所有航天員都乘坐在這個艙段。航天員對飛船的控製都在這個艙段實施,艙內具有各種顯示、控製和通信設備,航天員根據需要對飛船實施控製。航天員在這裏保持與地麵指揮控製中心的聯係。返回艙外表麵覆蓋著防熱層,以抵禦再人大氣層後產生的空氣動力加熱。返回艙具有獨立的兩套降落傘裝置,一套失效,另一套也可以保證航天員安全著陸。
推進艙為圓柱形,後端麵與運載火箭相連接,入軌時與運載火箭分離。推進艙安裝有推進係統,為整個飛船的軌道機動和姿態控製提供動力。4台主發動機安裝在推進艙後端,其中兩台為軌道機動和返回製動提供動力,另兩台為備份。推進艙外麵安裝有一對太陽電池陣,為整個飛船提供電源。推進艙外表麵是散熱器,將整個飛船內多餘的熱量輻射至太空。設置在推進艙內的高壓氣瓶為返回艙和軌道艙提供氧氣和氮氣,以維持艙內的空氣壓力和氣體成分。
【生活連連看】
中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時43分,中國"神七"載人飛船航天員翟誌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16時58分,他順利返回軌道艙。這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這一步跨躍,獨步寰宇;這一刻曆史,銘刻輝煌。雖然是一個人的行走,卻牽動13億人的心跳與祝福;雖然是短短20分鍾的實現,卻凝結五千年夢想與光榮。
這一步,是中國人對自己的超越,這一步,是中國人對夢想的執著,這一步,是中國人與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這一步,使中國成為了第三個有能力讓航天員從本國航天器上行走太空的國家。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o江蘇教育出版社版2004年版》一年級上,第4課,《我叫"神舟號"》
《小學語文o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四年級下,第8課,《舟船》
宇航員的生活
【爺爺講故事】
皮皮看了電視上的神舟七號飛船的直播之後,非常羨慕宇航員,也非常想知道宇航員在太空裏的生活,就跑去問爺爺。
"爺爺,宇航員們在太空中怎麼吃飯呀?"
爺爺笑著說:"皮皮,我們在地球上喝水吃飯是最平常不過的了,可是在太空中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吃飯喝水有時是很困難的事情。"
"為什麼呀?"皮皮覺得太不可思議。
"因為地麵上我們受到地球引力的緣故,吃飯喝水很簡單。可是在太空中,一點重力也沒有,無論宇航員還是各種食物都會飄起來。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很多情況下飯菜都是做成一口的,並且吃的時候還要趕緊閉上嘴巴,否則這些食物就會飄出來。喝水的時候也是非常特別,這些食物都放在了塑料口袋或者是牙膏形狀的軟鋁管裏,宇航員就要一點一點的往嘴裏擠。"
"爺爺,宇航員在太空中穿的宇航服是什麼樣子呢?"
"宇航員們在太空中接近真空的環境裏麵,不僅僅要承受巨大的壓力,還要耐得住很高很低的溫度,同時宇航員們還要補充自己所需要的氧氣以及免受空間中的輻射威脅。一般說來,宇航員穿的航天服可以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艙內的航天服不僅僅有保持溫度和通信的功能,還要能及時保持航天服內與航天服外壓力一樣。"
"那麼艙外的航天服呢?"皮皮很急切而問道。
"艙外的航天服更複雜,還要有服內微環境的通風淨化、測控與通信係統、電源係統以及宇航員視覺防護與保障,而且還需具有良好活動性能的關節係統以及在係統故障情況下的應急供氧係統等等,一套這樣的服裝花上千萬美元呢。"
"宇航員怎麼在太空中睡覺呢?"
"人們為了給宇航員創造出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科學家們就研製出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座艙來保護宇航員。這個密閉艙裏,可以充分的補給宇航員水,可是因為在太空中失重了,宇航員們隻要一動就會飄起來,甚至翻個大跟頭。於是科學家們就特意給宇航員們製作了一個固定在飛船上的睡袋,宇航員在失重的情況下,什麼姿勢睡覺都無所謂,但是他們在太空中,放鬆的情況下,就成了弓形。為了防止無意中觸及開關,他們睡覺時必須把雙手束在胸前。"
皮皮沒想到自己那麼羨慕的宇航員,竟然在太空中的生活是這麼的不容易,他們背後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克服多少別人不知道的困難啊。宇航員在皮皮心中的形象更加偉大了。
【知識加油站】
航天服
航天服也稱宇宙服、宇航服,是在載人航天中航天員穿的一種服裝係統,按功能分為艙內用應急航天服和艙外用航天服。
航天服由頭盔、服裝、手套和靴子組成。頭盔通過頸圈與服裝連接。艙外用的航天服由外罩、真空隔熱層、氣密限製層、通風結構和液冷服組成。手套與衣袖通過腕部斷接器連結,脫戴很方便。靴子有的與服裝連成整體有的與服裝分開穿著。全套航天服重約30~40千克。
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是"神七"的一大突破,這種新材料能夠防火與抗輻射。製造出來的新航天服不但適合太空行走,還非常舒服。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當然,這套太空服的價值也創出地球上最貴服裝紀錄,據說每套太空服的造價高達1.6億元人民幣。
【生活連連看】
在太空中睡覺
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裏。生活中,我們有人睡覺時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麵。這在地麵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裏,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幹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隻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隻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麼開關、什麼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裏。
【課本鏈接】
《小學語文o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03年版》二年級上,第32課,《太空生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