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 / 3)

美國費城《北美新聞》來電征詢支持俄國還是支持日本時,托爾斯泰答道:

我既不支持俄國,也不支持日本,而是支持兩國的工人,他們受了各自政府的欺騙,被迫去參加毀壞自己的幸福、違背自己的良心和宗教的戰爭。

日俄戰爭開始後,俄國皇帝就經常到各地發表演說,並發出呼聲:“親愛的國民們,為了保護你的國教,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奉獻你的生命吧!”

於是牧師不懂得“勿殘殺”的戒律,開始祈禱戰爭的勝利。

政府控製的各報紙,大肆宣揚戰爭的情況,同時激發國民對日本人的敵對心。於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到處呼應著,逐漸加入到戰爭中,就連老百姓也在高喊:“消滅日本鬼子!把他們趕出去!”

托爾斯泰不禁感歎著:“這真是令人驚訝的事!”基督教禁止殺生,佛教也是如此;然而這些信仰“禁止殺生”的宗教國家,卻讓國民燃燒憤怒的焰火,從而互相殘殺、互相衝突,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

托爾斯泰憎恨戰爭,於是在英國倫敦《泰晤士報》上登了一篇《回心轉意》的文章,闡明了反對戰爭的論調。

“請各位反省吧,將你們現在所做的工作停止下來,自己問問自己:我是什麼人?從哪裏來的?以及所做的事有什麼目的呢?”

“人們如再不自我反省的話,則人類的生活將會陷入不幸的深淵中。這次戰爭結束時,如果人們仍不覺理,則戰爭又會爆發。”

托爾斯泰在6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戰爭和征兵使我很痛苦。”6月6日又寫道:“被丟下的不幸的士兵妻子四處流離。我讀著報紙,覺得仿佛這一切戰鬥和舉行軍旗命名式都是這樣堅決,以致起來抵製也是徒勞無益的,而你一看到人民,看到士兵的妻子們,你就會懊悔,我寫得太少了,寫得太軟弱無力了。”

7月10日,托爾斯泰給沃爾科夫寫道:“戰爭以其物質輪子碾上了你們家,我則是精神上受壓抑。隻要人還是個有理智的動物,那麼,當他看到人們拚命地、高度緊張地完成不應當做的事情的時候,他準會毛骨悚然的。”

反對戰爭的托爾斯泰,因為看到報紙的報道而感到心神不寧,所以他不願看報,其實是不忍心看報。但是聽說俄國戰敗後,托爾斯泰就不知不覺地喃喃自語說:“俄國軍隊打敗仗了,心裏真不是滋味。”

當托爾斯泰請求全世界人們反省的同時,他也在不斷自我反省:我應該要求自己先做反省,我必須將利己主義丟棄,我要愛世界所有的人。

一天,有兩位年輕女士來拜訪托爾斯泰:“我們想自願到前線去,盡護士的義務,這種行為是不是對呢?”

托爾斯泰回答說:“戰爭是殺人的行為,你們最好還是不要參加吧!”

少女們反駁說:“可是戰爭中難免會有受傷的戰士,我們為他們治傷難道不應該嗎?”

於是托爾斯泰接著說:“請你們說實話吧,你們是不是想為自己建立一些功勞呢?這太不應該了。如果你們真心實意要拯救那些人的話,你們可以到偏遠的農村去,那裏有許多貧窮而又困苦民眾在等著你們的拯救呢,就請你們伸出愛心之手救救他們吧!

“然而你們卻不願意這樣做,更沒有熱忱之心,那是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這種工作太平凡了,不能收到很大的影響,從而不願意前往?”

當時,不僅在俄國有反戰的人,在日本同樣也有反戰的人。登在《泰晤士報》上的那篇文章,已被轉載到日本的《平民新聞》上,當托爾斯泰知道後,心裏是無比喜悅。

於是,托爾斯泰給他的日本朋友安部礬雄寫了一封信。

“收到你的來信,我更加確信在日本也有許多有理性、有道德、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也反對戰爭,並認為那是罪惡。

“我對任何國家的戰爭都反對,所以非常慶幸有人與我站在同一戰線上。”

在托爾斯泰的著作《天堂就在你的心中》這本書裏,主要講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對於教會所宣傳的基督教義和基督精神進行自己的深思和反省,從基督的話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對於教會對人們的欺騙和對異教徒的迫害,他提出了批判。

書中說:“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隻能是我們為了實現天國而應該做什麼和不應做什麼。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我們之中的每個人,隻能從現在開始,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而不再做哪些不該做的事情。我們隻是需要,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按照我們的理解去生活,從而實現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上帝承諾給我們的天國。”這些表述清楚地說明了他否定日俄戰爭的思想。

戰爭不但是現在以及將來都不需要,而且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不需要的;然而它時常爆發,把人類的發展曆史給摧毀了,並侵犯人類的權益,更是阻礙人類的進步,因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人反對戰爭。

托爾斯泰在《人生之路》中說道:“被刻在石頭上的摩西十戒之一就是‘汝勿殘殺’,所指的對象不僅是人,還包括所有具有生命的物體在內。這句話在被刻在石頭上之前,應該被刻在人類的心中了。”

《人生之路》堪稱一位偉大文學家對人生、社會的最後總結。本書是閱讀筆記、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劄記等的集成。全書分為31章,每章探討一個專門問題,包括“信仰”、“靈魂”、“上帝”、“愛”、“不平等”、 “暴力”、“國家迷信”、“真”、“惡”、“死”、“幸福”等主題。作為一部語錄體、格言體的大書,托爾斯泰盡可能把人類思想的精華吸收到這部書中。

托爾斯泰以77歲高齡還這麼嚴格地剖析自己的思想,真是不能不令人佩服!假如世界上真有一個人“活到老改造到老”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應是托爾斯泰!

這一年托爾斯泰失去了兩個最親密的朋友:3月,他的堂姑亞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去世了;8月,哥哥塞爾蓋去世了。

托爾斯泰在1905年至1907年俄國革命中,根據其不以暴力抗惡的主張,既反對革命者使用暴力對抗政府,也反對政府用暴力鎮壓革命者,並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