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焰這番際遇,可謂一波三折,他將三張帛書收藏好,便定下心來尋思以後修行的去處。按理說他無門無派,傳承道法的冰雪道人道場何處,他也一無所知,哪裏修行都是一樣,但伐身之術,是接引天地之中的清靈之氣來蕩滌血肉,尋一處靈氣充裕的幽靜深山修煉,道法進境必然要比在這江邊的漁家村落快得多,尤其滌天雪骨訣因為法門特殊,對環境還有額外要求,以後是不能再留在這銅鼓山下的漁村了。
既然決定離開,秦焰便想為娘親和顧夫子各建一處墳塚,忽然想到昨日歸家至今,尚未見到娘親和顧夫子的屍身,當時一見到坍塌的房屋便悲痛攻心昏厥過去,未來得及思考太多,秦焰便又將兩家房屋的瓦礫堆仔細清理了一遍,一無所獲,也不知娘親和顧夫子是不是在潮水漲上來時逃脫掉了。秦焰心中疑惑,又在村落中仔細尋找,結果仍未發現任何一具村民的屍首,原本絕望的心中又萌生出幾分希望,便斷了為娘親和顧夫子修築墳塚的想法,決定在家等待幾日,看娘親、顧夫子和村民們是否返回。
匆匆十餘日過去,秦焰一麵修習滌天雪骨訣的吐納之術,一麵等待娘親歸來,饑餓時便依靠在瓦礫堆中尋得的幹糧和附近山林的野果為生,竟也小有成就,但覺眼力、耳力都比從前強了不少,就是夜裏也能暗中視物,行動自如了。
秦焰心中歡喜,可惜娘親始終沒有消息,這般等待下去也不是辦法,秦焰心中一盤桓,便下定決心來,先是從村口處尋來一處二百多斤的大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它挪到自家屋門口,這還是這些天來秦焰勤修滌天雪骨訣的吐納之術,力氣長了不少的功勞,不然他絕難搬動。秦焰又從瓦礫中翻出一把山中防身用的小刀,在巨石上給娘親刻下了一封書信,言及自己因為拜師學道,需要離家一段時間,如若母親歸來,務必不要心焦,他一年後準按時回家看望母親,又說顧顰兒已被道門仙師收歸門下,請顧夫子不要擔心,順便幫忙照拂母親,學生拜謝雲雲。
秦焰的母親娘家本也薄有良田,雖然後來遭逢災厄,家產盡數損失,但在幼年時也跟隨家中兄長習過《千字文》、《三字經》等啟蒙讀物,秦焰並不擔心母親看不懂自己留下的書信,心中又一尋思,又將那日賣陵江特產和銅鼓山珍所得的十餘兩銀子全數埋在大石之下。
這番周詳準備之後,秦焰便將從瓦礫中翻撿出來的兩件換洗衣物,連同山中行走需用到的刀刃、繩索打成一個包裹綁在肩頭,又撿了一包新鮮的野梨,最後仔細查看了懷中藏好的三張帛書和烏黑令牌,往村落之後的銅鼓山方向走去。
八百裏銅鼓山奇峰疊嶂,林木蒼鬱,隨處可見靈泉飛瀑,飛禽走獸,乃是一處難得的清幽之地。秦焰自小便在銅鼓山中行走,對山中景致和故老傳說極是熟悉。相傳上古之時有一位銅鼓真仙,得道之後遨遊九州,立誓訪遍天下的名山大川,這銅鼓真仙有一賴以成名的本命法寶,形製如同一麵青銅大鼓,能發出穿越九天寰宇的鼓音。這日銅鼓真仙飛臨到銅鼓山脈一帶,偏愛此處山林勝景,靈氣濃鬱,便降下來擊鼓一曲,引來了八百裏銅鼓山靈禽走獸圍觀,據說銅鼓真仙一曲,群禽飛舞合鳴,百獸吼叫相應,更有無數飛禽走獸因此開啟智慧,悟出修行法門來。從此此後,清脆的銅鼓之聲便時常在深山幽澗中響起,有緣的鳥獸蟲魚聞之,便能衝破元竅,口吐人言,修行銅鼓真仙遺留的道法。
銅鼓真仙的傳說,陵江邊的漁家少年都耳熟能詳,秦焰在銅鼓山中打柴采菇時,也時常深入一些人跡罕至的所在,可惜從未聽過傳說中的鼓聲,一直被他引為一件憾事。
如今秦焰得到冰雪老人傳授的《寒冰雪魄真解》,便對這虛無縹緲的銅鼓之音念想淡了,這少年深知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把一門心思都放在了修煉滌天雪骨訣的伐身之術上。雖說伐身乃是道身九轉的第一關,凡是有機緣參悟道法的修道之士十有八九都能躋身到第二層凝竅境界,但這伐身這一層依然有若幹關口,首要一關,便是要學會辨析天地之間的清靈之氣,如此吐納修行時,才能有的放矢地將清靈之氣與塵世濁氣分開,引入體內,蕩滌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