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1 / 2)

第十六節

(1)重溫你的童年

世上之事總是有因才有果,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壓抑的源頭就是在童年時所受到的挫折,因此,治理好源頭,壓抑自然就會大減。

現在你努力回憶童年時父母或其他親人禁止你做的事。這種禁止有粗暴的禁止與溺愛的禁止兩大類,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所引起的壓抑效果都差不多。在列出所有被禁止的事後,寫下當時的心情。例如:

“不許和大人頂嘴。”(明明有理也不敢說)

“不要沉默不語地聽取批評,要主動認錯。”(對大人的話不可以抗拒,必須百依百順)

你可以列出許多這樣的事件,然而逐項回憶當時的感覺,去認識這些感受的失當之處,聯想當前你有哪些地方在重蹈童年的覆轍。例如:

“既然不許和大人爭辯,我現在也不能和領導、長輩們爭辯。”(大人掌握著真理)

“既然對大人的批評要主動認錯,我現在對領導、長輩的意見即使不同意,也要表現出十分樂意接受的樣子。”(百依百順是我的命)

從上麵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出童年時的禁令在成年以後仍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現在我們要努力將它挖掘出來,然後加以認識改造。例如:

“我不和領導、長輩爭辯,僅僅是表示我的禮貌,但平靜地闡述我的觀點是我不可剝奪的權利,我應該理直氣壯地使用這項權利。”

“我決不為禮貌、尊敬、情義而顛倒黑白,如果是正確的,我就決不輕易認錯。”

以上是粗暴禁令的幾個簡單而常見的例子。實際上,粗暴的禁令是多種多樣的。此外,還有不少稀奇古怪、聞所未聞的禁令,如果你曾經遭受過,就將其列出,按上述要求一一加以改造,並努力記住這些改造後的新觀念,讓它不知不覺影響自己的行為。

另一類是溺愛的禁令,這種禁令也會導致你長大後壓抑。

“你是咱家的小皇帝,媽媽什麼也不讓你幹。”(我覺得幹家務活真有趣,可媽媽總不讓我幹,真沒勁)

“你不可以爬樹,玩泥巴,那是下等人的孩子玩的。”(我寧願做個下等人的孩子,光在家玩真沒勁)

“如果作業你不願意做那就不用做了,讓媽媽為你代勞。”(反正有媽媽幫忙,什麼事也不要我操心)

受到過分溺愛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各種鍛煉機會都被大人剝奪了,他們生活在甜水裏,可並不真正快活。他們無權選擇那些帶有挑戰性的活動,壓抑了對這些活動的欲望。這樣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就會感到現實的恐慌,從而產生對自身欲望的壓抑感,那麼目前要做的便是把童年未能實現的願望一項一項羅列出來,然後逐一去實現。可能你會覺得有些願望很傻,但你必須當作一項自我治療的任務去做。當然,有些活動可以有所變通,例如玩泥巴,你可以到鄉村去踏青,到海灘去遊泳,以這些方式達到重歸自然的目的。

(2)現實分析法

現實的解除壓抑法是從觀念、情緒和行為三方麵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分析。不良的觀念往往是導致壓抑的直接原因,而情緒的漠視和行為怯懦則構成了壓抑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