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種原因而未能獲獎,這種說法不確切。其實,雨果的作品排位第九。
這是維克多·雨果第一次聽到他自己在文藝上獲得成功的消息。
在那個時代,受法蘭西學院的表揚是一件大事。不少報紙都報道了雨果參賽並獲得表揚的消息。
雨果所統治的那個小小的國家因此也變得興旺起來,成群的國民背叛了“牛”國,逃到了“犬”國來了,他們都為自己有這樣的一個有名的“國王”而驕傲。
使雨果最高興的是竇穀特也因此轉變了態度。在這之前,雨果和竇穀特發生了一次正麵衝突。
一天雨果回到寢室,發現抽屜大開,他所寫的日記和詩都不見了。緊接著雨果便被叫去見哥爾第埃和竇穀特。
隻見他倆臉色都很嚴肅,桌上放著的正是雨果的抄本。使竇穀特很生氣的是雨果在1816年7月10日的一則日記中寫下的一句誓言:“我隻有一種誌願,做夏多勃裏昂。”
夏多勃裏昂是當時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用當時還很少有人用的浪漫主義方法進行創作,同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又竭力宣傳他所信仰的基督教的作用,因此被人稱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教父。
一個小孩子,竟敢出此狂言,想達到夏多勃裏昂的高度,這使竇穀特既生氣又妒嫉,更使竇穀特不能容忍的是雨果在日記裏多次寫到了對他本人的不滿。
竇穀特終於開口說道:“我曾經說過不許你作詩。”他搬出校規來壓雨果了。
但是雨果不甘示弱,他機敏地回答:“可是先生,我並沒有允許過你扭掉我抽屜上的鎖。”
竇穀特滿以為他抓住了雨果的把柄,雨果會求饒的,沒想到雨果來個以攻為守,使他有點措手不及。他使出最威嚴最雄辯的口才,想壓服雨果,可是雨果一再堅持,寫詩並不是壞事,偷開別人的抽屜才是壞事。
竇穀特自覺理虧,便對雨果發出最後通牒:如果雨果不服從的話,就要將雨果開除。然而,雨果毫無懼色。
這時,哥爾第埃先生發話了。他不想犧牲一筆學費的收入,於是他勉強調解了兩人的矛盾。雨果收回了他的抄本,並且從此享有一種默認的權利,那便是愛寫什麼就寫什麼。就這樣雨果勇敢地維護了自己寫詩的自由。
可是竇穀特與雨果的芥蒂並未因此消除。兩人平時見麵不再交談了。竇穀特上的是數學課,上課時,輪到雨果起來做數學題的時候,他總是不等老師叫,就走到黑板前。雨果不願意因做不出,或做錯題目而遭到竇穀特的批評,因此他對以前所忽視的數學定理、方程式下了很多工夫。沒想到的是這一場師生衝突,獲利的卻是數學。
現在,法蘭西學院的表揚改變了這種僵局,竇穀特在心裏認了輸,他意識到自己是無法同得到法蘭西學院表揚的少年競爭的,於是他放棄了對雨果的一切敵意和妒忌。
雨果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成功。不過,學院對他的年齡產生了懷疑。一個15歲的少年,怎麼能夠寫出這樣古色古香的詩歌呢?雨果寄去了自己的出生證明,法蘭西學院才給他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金。
1816年,由於父親的堅持,雨果兄弟進了大路易中學學習數理和哲學。雨果極不喜歡數學,在他的眼裏,那些變化多端的數字就像是黑色的劊子手,扼殺了他的創作自由。對於物理,雨果倒很感興趣。
物理老師蒂哀伊先生是一個善於組織教學活動的好老師,他的第一堂課分析的是一局台球,他別出心裁地用球和球、球和台邊的碰撞來解釋投射象、反射角、球形體的彈性等理論,雨果聽得津津有味。後來雨果被老師推薦,參加了物理會考,還得了第六名。會考的試題是《露水的理論》,這個題目據說是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居維埃出的。
然而,一直以來雨果最喜歡的仍然是文學創作。
1817年的暑假對雨果來說,“是永難忘懷的節日”。所有的朋友都來慶賀他的成功。
雨果大哥阿貝爾覺得在軍隊幹下去前途渺茫,便毅然解甲經商,一邊繼續從事寫作。
阿貝爾周圍有一群喜歡文學的青年朋友,他們模仿當時那些大作家,也組織了聚餐會。每月1日,他們便聚集在一家叫埃童的餐館裏,餐桌上菜肴很簡單,可是詩詞卻非常多。
在飯後喝茶的時候,每人必須朗誦一下他在上一個月裏所寫的東西。雨果是這種文學聚餐會最積極的參加者,他不但每會必到,而且每會必讀他的近作。
現在他的詩歌可不再是躺在抄本裏的“孤獨者”了,它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讀者、欣賞者以及評論者了。
雨果從不缺席。但是,歐仁變化無常,性格古怪,比斯加拉朋友曾戲稱他為“魔鬼附身者”,拒絕了大多數次的邀請,待在學校裏閉門不出。為了能在席間朗讀自己的作品,雨果花了3星期時間,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布格·雅加爾》。反映的是聖多明各的起義,敘述準確,行文樸實無華,很多地方與梅裏美最好的短篇小說不相上下,堪稱驚人之作。這使雨果初露作家才華,顯示出描寫大自然的高超技藝。
一天,參加哥哥阿貝爾文藝聚會的人,收到了雨果的通知,通知中說,他的中篇小說《布格·雅加爾》已經完成了,凡是願意聽讀這篇小說的人,請於當晚20時來聚會。
當晚,大家都來了。雨果拿出他的小說讀了起來。這篇小說《布格·雅加爾》的素材是關於聖多明各黑奴暴動的事情。雨果是從舊報紙上讀到這則消息的。
起先大家都是將信將疑地聽著,不時地嘲笑著他們感覺寫得不好的地方。但是後來,大家的神情都變了,他們都被小說給吸引住了,深深地沉浸在雨果所描繪的小說世界當中了。
少年雨果的正義感很強,他認為黑奴也是人,應該有正當的生存權利。在小說中他把暴動者布格·雅加爾視為伸張正義的戰士。雨果讀過和聽過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關雅各賓專政的情況,對那時的恐怖和流血印象極深,因此他在小說裏表示,他希望建立平等自由社會,不要靠流血和暴力。
少年時代形成的這種信念足足支配了雨果的一生,雨果後來在他的著名小說《九三年》中更完整地表達了這種想法。
雨果讀完小說,時間已經很晚了,可是朋友們並不散去,大家還沉浸在雨果所描寫的那些美麗如畫的景物中,被小說中那些色彩濃重的人物所吸引。
隨後大家七嘴八舌地評論起年輕作者的寫作技巧來。《布格·雅加爾》並不是一部成熟的作品,然而雨果在創作《布格·雅加爾》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追求的精神卻成了雨果日後取得成功的一種預兆,正是這種精神引導著雨果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失敗走向成功。
這期間,雨果三兄弟打算創辦一家文學周刊《布列塔尼文學》。然而,他們中有兩人還在寄宿學校,而且找不到出版者,計劃隻好告吹。
又過了一年,歐仁以他的詩作《昂齊安公爵逝世頌》贏得了文學基金會的“金盞花獎”,而雨果又以詩作《亨利四世雕像重塑頌》獲取圖盧茲文學院主辦征文的最高獎項“金質百合花獎”。
直至這時,文壇的權威們才驚詫地發現:法蘭西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已經冉冉地升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