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夢想遭受同學的恥笑
早在中世紀,歐登塞就有學校了。到了1802年,改建成了教會學校。在1806年時,歐登塞已經有了7所學校。
1811年,小安徒生第一次進入一個初級學校,一位老女教師教他字母、拚音等。她常坐在靠近時鍾的一把高背椅子上,時鍾敲正點時,裏邊會跑出一些會動的小人。她手裏總是拎著一根粗荊條,在大多是女生的教室裏轉來轉去。
這所學校離安徒生的家非常近,冬天他的手還沒有凍僵,就已經從家走到了學校。
有一天,安徒生坐在沉悶的教室裏聽著震耳的“嗡嗡”拚讀聲,有些心不在焉。他想,這個老太婆像誰呢?哦,活像一條戴包頭帽的鱈魚。他的這種想法,女教師本來不知道。不幸的是,思想一溜號,他就打起瞌睡來。
女教師眼尖,一下就發現了。盡管女教師自己有時也打個盹,甚至還發出鼾聲來,但她卻有一種發覺學生打瞌睡的特殊本領。這天又趕上她心情特別不好。她火冒三丈,舉起棒子,打了他一頓。
在安徒生進校時,媽媽就和老師約定不能打他,所以安徒生沒挨過那根荊條的打。因此,當安徒生被抽了一荊條時,小安徒生什麼也沒說,就徑直跑回家,要媽媽給他轉學。
同年,安徒生進入了另一所專為猶太孩子辦的卡爾斯登學校。學校的老師卡爾斯登先生,是一位以公平溫厚而備受尊敬的教師,他很喜歡女孩般文靜的新學生安徒生。但安徒生不知道這所學校的老師又是怎樣一個人。
到學校後,他發現卡爾斯登竟然是一位年輕人,長著一雙快活的深棕色眼睛,人也很溫和,微笑時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卡爾斯登先生一眼就看出安徒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很喜歡他,像父親般關懷他,不讓別的孩子欺負他。課間休息時,還牽著他的手帶他去操場上玩,教他一些東西,或者一起觀看別的孩子做遊戲。他還常常帶些糕點給安徒生吃。
安徒生在這所學校裏,雖然是年齡最小的學生,但同學們見老師很照顧他,就不敢欺負他了。課間時,他常牽著安徒生的手在校園裏散步,並不時對嬉鬧的學生們喊一句:“安靜點,淘氣鬼們,別把這孩子推倒了。”
在這裏,小安徒生遇到了一個叫薩拉的猶太女孩。薩拉是學校裏唯一的小姑娘。她非常勤奮,算術學得最好,總被老師叫起來為同學做示範。
安徒生的講讀課學得出色,朗誦詩比同學們都強。像許多男孩子一樣,他因為喜歡薩拉,於是就極力地在薩拉麵前顯示自己。
安徒生把薩拉想象成童話中的公主,渴望接近這個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天放學,安徒生與薩拉一起回家,已經走過自己的家門口了,可安徒生沒有吱聲,繼續陪著薩拉向前走。
同樣貧苦出身的薩拉發誓,自己將來會成為某農場的女管事。安徒生睜大雙眼,說:“那多乏味!”公主怎麼能當管事呢?安徒生心想。“我長大以後,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裏。”安徒生說。
薩拉嘲笑他,但是安徒生卻不管這些,他在紙上畫了一個東西,然後告訴薩拉:“看,這就是我的城堡!我是個破落家庭出身的高貴孩子,這是上帝的天使下凡時對我說的!”
小安徒生希望讓莎拉感到驚喜,可薩拉卻奇怪地盯著他,像盯著一個精神病人一樣,然後她扭過頭對身邊的孩子說:“他瘋了,就像他爺爺一樣。”
安徒生早逝的爺爺,生前是小城裏人人皆知的瘋子,這一點是安徒生心靈上的陰影。薩拉的嘲弄,使安徒生感到失落與沮喪。因此,在以後的日子裏,安徒生便不再像過去一樣,和薩拉在一起玩了。
卡爾斯登欣賞小安徒生的朗誦天才,在講讀課上無人能和他美麗的嗓音匹敵。可惜,小安徒生的書寫卻很糟糕,卡爾斯登每次看見他那潦草的字跡,就要搖頭歎氣。
安徒生從不在家做作業,而習慣於在上學的途中學習,所以母親總以他非凡的記憶力為驕傲。雖然安徒生具有講故事的天分,但卻依然受到小朋友們無情的嘲弄。
安徒生把這件事通過幻想編成一個童話故事,又把它修改成在一次大火中救了海曼,這時她因嘲笑過他而感到內疚。後來他們一同到花園裏玩,采集種種奇花異草,互訴衷情,一起看有趣的書。又後來,海曼成了公爵小姐,他們倆一塊兒到遙遠的地方去。他就這樣修改他的故事,感到快慰極了。
安徒生跟同學們一塊兒唱歌,別看他年紀最小,但唱歌的嗓音最洪亮。在朗誦課文時,他在班裏也最為出色。卡爾斯登一再表揚他。他在這所學校念書,心情十分舒暢。
卡爾斯登學校停辦後,安徒生的母親把兒子送到另一所學校學習。這所學校是為負擔不起其他學校學費的窮孩子設立的,設在一幢舊樓房裏,牆上貼著許多《聖經》故事裏的繪畫。學校教員都很窮。他們隻教學生讀、寫和算術。
這兒學的東西對安徒生來說非常容易。他不需要回家複習、做作業。隻要第二天在上學路上回憶一下,就都記起來了。他母親對他的學習成績很滿意,常跟鄰居說:“我兒子不用怎麼使勁就取得了好的成績,他的腦袋真好使。”
她看到別的孩子下學後回家複習到深夜,成績還落在他後麵,很為兒子感到自豪。
那所學校的校長是一個挪威人,名叫韋赫文。他擅長於講古老的聖經故事,講起來活靈活現。安徒生一邊聽他講摩西和亞伯拉罕的故事,一邊看牆上的繪畫,浮想聯翩,陷入沉思。他有時自個兒扮演起故事中的人物來。同學們嘲笑他:“瞧這位戲劇迷!”
安徒生8歲的時候,個子長得比同齡兒童幾乎高出一頭。細長的腿,瘦削的身子,長長的脖子,一頭黃頭發。長形的臉上長著一隻大鼻子,一雙小小的綠眼睛——“小得像兩顆綠豌豆”,他以後在一首詩裏曾這樣寫自己的眼睛。
在另一首詩裏,他說他的長相像一個稻草人。總而言之,他的相貌不好看。街上的孩子們經常取笑他,欺負他,不把他看成自己的同類。就像他後來寫的童話《醜小鴨》中的那隻醜小鴨不被同一窩孵出來的小鴨子看做同類,受它們欺負一樣。
因此,他也不跟同年齡的孩子們玩,他自個兒玩自個兒的,自個兒想自個兒的。不過,他總有事情可做,沒有事情也能想出些事兒來做。他的精力比哪個小朋友都充沛,想象力比哪個小朋友都豐富。
安徒生讀了父親藏書中的一些詩歌,很有感觸。他拿起筆來,寫了一首詩,拿去讀給母親聽。“寫得好。我的兒子8歲就能寫詩了,真了不起。”母親這樣表揚他。
他受到母親鼓勵,決定要寫好多詩,還要寫劇本,寫悲劇,寫故事,寫小說。他用父親的空白記賬本,寫下了他的計劃,草草地記下了一連串的目錄。
時光過得飛快,在學校裏安徒生還是比較快樂的,然而時世的艱難使學校關閉了,他隻好回到家裏。父親為他做的幾隻木偶給兒子帶來極大的滿足,他給小人們縫製了漂亮的衣裳,讓木偶們在“舞台”上盡情發揮他的想象力。
不久以後,一種更美好的東西闖進了安徒生的生活,他幸運地讀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那神奇瑰麗的情節使他深深地陶醉了。很快,安徒生就能整段背誦《李爾王》。而他的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亞激情的海洋之中了。
10歲那年,熟讀莎士比亞的劇本《李爾王》、《麥克白》的丹麥文譯本以後,安徒生左思右想,下決心寫一個劇本。劇中主人公是當代的國王和幾個王子。但當代國王和王子都說些什麼話呢?使用什麼詞語呢?他沒有見過當代的國王和王子,沒有聽過他們說話,這是個大難題,誰能說清楚呢?
他找到母親,母親搖搖頭說不知道。於是,他查閱起工具書來,找了一本外文字典,查出幾百個介詞、形容詞、副詞、名詞,造了好些句子。但覺得還是不行。最後不得不暫時放下這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