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的字寫得不好,你讀起來恐怕費勁吧!我想把劇本交給劇院上演,現在就擔心別人一看這樣潦草的字就不願意讀它。”
“看來,你還想找人重新抄寫稿子,是嗎?這樣吧,你把稿子留下來,我出錢請人幫你抄寫,怎麼樣?”
“那可太好了!你想得真周到,但我有一個要求。”安徒生有些不安地說。
“請講吧!”拉烏拉小姐聳聳肩說。
“嗯……”安徒生略想了一下說:“我希望這個劇本不署我的名字,隻讓你一個人知道是我寫的。這樣,可以嗎?”
拉烏拉小姐微微一笑,說:“你是說,讓我保密?”
安徒生害羞地點點頭。
拉烏拉小姐也向他點點頭說:“好的,我一定守口如瓶。謝謝你對我的信任,安徒生。”
於是,這個沒有署名的劇本,被寄了出去。
在強烈的期待中度過了6個星期以後,劇本寄了回來。退稿信上說,像這種缺乏最起碼的基礎教育的劇本,以後再不要往劇院寄了。
本來,安徒生對這部劇本寄予很大的希望。沒想到被劇院斷然拒絕,還寫了那樣不好的評語。這像一瓢冷水潑來,使他感到周身顫抖。
1822年5月,戲劇節快結束的時候,安徒生又收到了一封信,是劇院管理部門寫給他的,通知他暫停在合唱團和芭蕾舞團的活動,他們覺得這對安徒生來說無濟於事。他們希望,所有他的朋友能幫助安徒生接受教育,獲得知識,這是謀求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位置所必需的。否則,任何天賦都於事無補。
安徒生感到自己仿佛一下子被拋到了汪洋大海之中,孤立無援。此時,安徒生明白,他“必須”得給劇院寫戲,劇院也“必須”得接受,這是他唯一能自救的希望和途徑。於是,安徒生模仿撒姆索的短篇小說,又寫了一出悲劇叫《阿芙索爾》。
他把這部劇本第一幕念給朋友們聽,受到許多人的讚譽。年邁的尤爾根夫人甚至感動得熱淚縱橫。她的一位當牧師的朋友還表示要寫一封推薦信,把這部劇本推薦給皇家劇院。
安徒生又去拜訪譯莎士比亞劇本的翻譯家彼得·伍爾芙。一進屋,安徒生開門見山就說:“彼得·伍爾芙先生,您翻譯過莎士比亞的作品,我非常敬佩您。我寫了一個悲劇,可以讀給您聽嗎?”
伍爾芙一家正在吃早飯,他親切地說:“別急,先坐下來一起吃早飯。吃過飯念給我聽也不遲呀!”
“不,飯我不吃了,我急著聽您的意見。”安徒生沒有心思吃飯,隻想全速朗讀自己的劇本。
“你真是個急性子的人。好吧,請念吧!”
安徒生興致勃勃地念起劇本來。一念完,站起來問道:“您認為我會成功嗎?”
“你才寫完第一幕呀!你什麼時候再來?我歡迎你。不會很快就全寫完吧?”
“為什麼不呢?”安徒生有點驚訝地說,“我馬上接著寫,兩個星期就可以寫好……再見了!”說完,安徒生就走了。
等安徒生離開,伍爾芙繼續吃早飯。此時,他的飯菜都已經涼了。
安徒生呢?在得到了伍爾芙的肯定之後,更加有了創作的激情,回去後,他很快地完成了劇本《阿芙索爾》,隨後,他又寫了一篇小說《帕爾納托克墓地上的幽靈》,這是他平生寫的第一篇小說。寫的是獵人巴列的幽靈,夜間在農舍出現的故事。這故事是他小時候到鄰村取牛奶時多次聽到過的。他剔除迷信的成分,對一切離奇的事情做了合乎情理的解釋。以他爺爺作為瘋老婆子斯吉娜的模特兒。
以上作品都是安徒生寫作的嚐試。他把它們編成一個集子。叫什麼集子為好呢?就叫《嚐試集》吧,署名呢?署個筆名吧,什麼筆名好呢?他熱愛威廉·莎士比亞和華特·司各特,寫作時深受他們作品的鼓舞。筆名就叫“威廉·華特”吧!不,還得把自己的名字加進去,叫“威廉·克裏斯蒂安·華特”吧!他認認真真地在“嚐試集”幾個字下麵署上了這個筆名。他在前言裏,用詩的形式講了一個17歲的作者充滿戲劇性的生平。
安徒生找到一個寡婦經營的一家小印刷所,想出版這部集子掙一點錢維持生活,但這個出版商說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預訂者才能付印。一時找不到訂戶,這部手稿就一直放在這家印刷所。
若幹年以後,在沒有通知作者的情況下,這部集子原封不動地出版了。這部集子當時雖沒有出版,但在這年8月份,《豎琴》報發表了《威森博格的強盜》的第一幕,編輯部給了安徒生一筆小小的稿費。他正需要錢維持生活,這筆意外的收入雖然數目很小,但一時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前往斯拉格斯上學
在伍爾芙的引見下,安徒生認識了當時丹麥著名的物理學家奧斯特德。奧斯特德給了安徒生以勇氣,並預言他未來的成就甚至會得到祖國的認同。這使安徒生備受鼓舞。很快,奧斯特德的家就成了安徒生的家。
就是在奧斯特德的家,安徒生遇見了一位最年長又最忠實的朋友哥特費爾德教長。他很同情安徒生,給他以最熱情的讚許,又給他最大的實際幫助。當哥特費爾德教長看完安徒生幼稚的悲劇《阿芙索爾》時,馬上寫了一封推薦信,隨劇本寄給了劇院管理部門。
隨後,安徒生生活在希望和驚恐之中,假如這部戲再被拒絕,真不知道該如何麵對。當時,安徒生在經濟上也遇到了一點困窘。當然,有許多認識他的人給予了幫助。隻要有人和安徒生親切交談,他的臉上就會洋溢著快樂。
《阿芙索爾》送到皇家劇院經理處之後,經理處把它交有關人員來裁判它的文學價值,執行此任務的人是劇院經理處的藝術行家、鑒賞家林恩·拉貝克。
這是一個穿著一件舊的帶花邊的襯衫,行動遲緩而又慵倦疲憊的老頭兒。他把這部劇本帶回家閱讀,看到封麵上寫著安徒生的名字,想起3年前這個年輕人曾求助於他而被他拒絕了。
拉貝克手裏拿著劇本,想:看來,這年輕人有一股子勁頭。他讀了第一頁,不滿意地皺起眉頭:陳詞濫調,詞不達意。可是往下讀下去,啊,人物性格勾勒得很鮮明。作為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年輕作者,居然寫得這麼好,真是難能可貴啊!這隻有很有天賦的人才能做得到。
拉貝克自言自語地說:“這個劇本如果在皇家劇院上演,肯定是不成熟的。但這位年輕的作者卻是很有培養前途的。他應該上學受教育,唔!……應該請國王發給他一筆公費。可誰有這麼大的麵子呢?”拉貝克隨即想到了隻有樞密官喬納斯·柯林能幫上這個忙。
柯林是丹麥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又是皇家劇院導演和負責經濟的經理。他非常重視培養最傑出、最優秀的人才。
1822年9月13日,安徒生被叫到皇家劇院經理處。拉貝克告訴他,皇家劇院不準備上演他寫的悲劇《阿芙索爾》,劇本不成熟,韻律混亂,又缺乏舞台計劃。安徒生感到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