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探訪平郡王府
到了祭神的日子。
滿洲的風俗,“祭必於寢”,所以宮中祭神是在分屬皇後的坤寧宮,王府的祭祀就在王與福晉所住的上房。正中堂屋,西牆上設一塊朱漆擱板,板上懸一塊鑲紅雲緞黃幪,下粘紙錢三掛,稱為幪架,而一般多用“祖宗板子”這個俗名。
“祖宗板子”前麵設一張朱紅長方矮桌,上供香燭。陳設雖簡,禮節卻異常隆重:第一天揀米選豆;第二天磨粉蒸麵,到了這天午夜之後,祭禮便開始了。
平郡王府從大門到上房,燈火通明,人影幢幢,但聲息不聞,不但沒人說話,連置放器物都不準出聲,以肅靜為至誠。
醜正一刻,主祭的平郡王福彭上香,率領全族男丁三叩首,廚子隨即和麵做餑餑,就在院子裏臨時搭設的大灶上蒸熟,裝成11盤,每盤11枚,獻上供桌,免冠行禮。接下來便是“請牲”了。
犧牲是老早選定的三頭大豬,此時隻用一頭,縛在屠床上抬了進來。這頭黑毛豬稱為“黑爺”,原是早就洗幹淨了的,但仍要主祭用一把新棕帚遍掃牲體。縛豬的繩子也換了新的,這才抬入室內擺在供桌前麵,意思是請祖宗審視享用這麼一頭肥豬是否合意。當然又需行禮,禮畢就要請“黑爺”歸西了。
這不能用“殺”或“宰”之類不吉利的字眼,宰豬稱為“省牲”。屠夫下手之前,先提起豬耳朵灌一大碗燒酒下去,將“黑爺”灌醉了,省得“省牲”時亂叫。
下手時也有規矩,晨祭用公豬,以左手執刀。及至破腹開膛,第一件事是將附著於大小腸之間的脂肪剝下來,連同生豬血一起先上供。這腸間之脂,就是《詩經》中“取其血膋”的“膋”,滿語叫作“阿穆孫”。
這時整頭豬已置入大鍋去煮,煮熟撤餑餑獻牲,豬頭朝上,頭上插一把柄上有個鈴鐺的鸞刀,另外盛湯一碗,碗上架一雙筷子,隨同供獻。
主祭再一次率族人三叩首,這時天已經快亮了,息香撤幪,晨祭告成,全族吃肉吃餑餑散福,不準喝酒。
到過午不久,夕祭開始,隻是“省牲”須用右手,“黑爺”是一頭母豬。
黃昏時分,撤餑餑獻牲。這後半段的祭禮,由主婦主持,這件事累人不說,還有點嚇人。如果是有些知書識字,深明事理,而又喜歡尋根究底的才媛,還勉強能適應。主持夕祭,必須要明媒正娶的正室妻子主持,如果她們是膽子小的,每主持夕祭就會有一種恐懼之感。
因為這後半段的夕祭,有個專門名稱,叫做“背燈”,先是息香撤火,再用布幔密遮窗戶,屋子裏漆黑一片,隻有主婦在內。這還不夠隱秘,中門也須緊閉,男丁都在門外屏息等候。似此遠摒男子,獨留主婦一個人在密室祭神,當然是表示什麼都可以供獻給神的。
當初何以製定這樣的儀式,已無從稽考起源。現在的禮節是,主婦在室內行9跪9叩的大一禮,頓首81次之多。
而此時“秋老虎”的炎威猶在,穿上禮服在密不通風的屋子裏行此大禮,那可真是苛刑。
大奶奶也就是平郡王福晉,好不容易行完了禮,已站不起身,雙手趴地,膝行摸索著到了矮桌前麵,將“黑爺”頭上的彎刀拔了下來,放在桌上,忍不住狂喊一聲:“快點燈!”
中門外是早就預備好了的,啟門秉燭而入。福彭推門進去一看,大奶奶坐在地上,汗出如漿,麵無人色,趕緊將她攙了起來,低聲撫慰著說:“辛苦你了,好歹撐著一點兒。”
真得要咬緊牙關,才能撐持得下去。散福之後,便得預備祭天,俗稱“祭杆子”。
這根神所憑依的杆子,以杉木製成,高出屋簷。這個露天的祭禮,儀節與晨祭及背燈都不同,牲用公豬,不光是去毛,還要剝皮,稱為“脫衣”。
肉煮熟後,選取精肉,跪切成絲,供神後,將肉絲與小米飯拌合在一起,另加血腸,移置竿頂的鬥內。
這個禮節卻是有來曆可考的。據說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起兵征明時,打了一次敗仗,匹馬落荒,而追兵甚急,隻得下馬躲在一棵大樹之下。
忽然飛來一大片烏鴉掩護太祖,擋住了明兵的視線,因而得以脫險。為了崇功報德,設杆、子祭烏鴉,托名祭天。
祭天既畢,暑氣漸去,趕緊鋪設“地平”,布置坐具,來吃肉的賓客已經到門了。第一個是曹雪芹,還帶了他的一班同學。
原來他們有個詩社,夏天夜集,在德勝門內積水潭看荷花作詩,貪涼坐到四更天,饑腸轆轆,商量著到哪裏喝一頓卯酒。
曹雪芹想起平郡王府有肉可吃,反正隻要懂得禮節,識與不識,皆可做不速之客,因而帶了他的那班同學,做了第一批賓客。
雖說吃肉的規矩,客至不迎也不送,客去不辭也不謝,但曹雪芹畢竟是至親晚輩,不能不向太福晉致意。
原以為太福晉這天有好些王公的福晉和格格要接待,中門傳進話去,所得到的答複必是:“知道了。今天事忙,不必見麵了。”
哪知竟是:“芹二爺請進去吧!太福晉正在問呢!”
於是,頗感意外的曹雪芹,一麵跟著領路的仆婦走,一麵在心裏琢磨,將太福晉可能會問到的事都想了一下。
走近第五進院落,已聽得嬌聲笑語,大概堂客趕早涼到的已不少了。果然,一進垂花門,目迷五色,見到不少身著彩色綢衫的倩影。
曹雪芹趕緊低下頭,目不斜視地被帶到了太福晉麵前。他很快地抬頭看了一眼,便即垂手屈膝說:“給姑太太請安!”
“起來!你娘好吧?”
“托姑太太的福。”曹雪芹說,“哮喘好得多了。”
“你都見見!”太福晉便一一指引,“這位是禮王福晉,這位是超武公的老姑太,這位是昭武侯的太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