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 3)

更重要的,海明威的原配妻子離開了他,他們已經離婚,哈德莉帶著孩子約翰獨自在美國生活。沒有人能夠和海明威一起分享這種飽受挫折與艱苦之後才迎來的巨大勝利。

海明威是孤獨的成功者,他迫切需要一個宣泄口。他孤身一人,又精力旺盛。他去參加賽車,他去徹夜狂飲。他是體育館裏的常客,那裏隨時都有朋友一起打拳。

海明威曾經和法國的重量級拳擊冠軍查理斯·卡彭蒂埃在那裏 切磋過,並因此促進了對方拳技增長。他還去劇院看戲,去西班牙看鬥牛。他那旺盛的精力總要找地方發泄。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女孩進入了海明威的視野,她叫波林·法伊芙,是《時裝》雜誌的一位作者。

波林根本談不上美,但像哈德莉一樣很聰慧,人也和氣,而且出身於有文化素養的家庭。

放蕩不羈的海明威可以同出沒於黑暗角落裏的女人一起睡覺,但是一談到正式結婚,他那良好的基本教養和家庭背景便又促使他隻挑選良家婦女。

一天,波林奉派前去請海明威寫稿。她要同他接近的意圖可以覺察得到,但也並不十分鍾情。是的,她讀過他的著作,而且十分喜愛其中的某些章節。

“某些章節?”海明威有幾分沮喪地問道。

“是的,”她回答,“我喜歡你那些直截了當、句句中肯的段落。我喜歡你那些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段落。當你講得太過分的時候,我就希望你收斂。”

坦率的女人是很難遇到的。何況她又很有洞察力,語言也這麼犀利,海明威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波林對海明威的生活深感興趣。她定製了幾頂當時美國已經時興的鬥牛士小帽。她促進了西班牙式樣對服裝的影響,這也就是間接地表示尊重海明威對於這個國家的感情。

1927年5月,海明威與波林的感情已經成熟,他再度踏上了婚姻的殿堂,同時跟隨波林改信天主教。

當海明威的離婚醜聞傳到橡樹園的時候,他的父母十分擔憂,兒子失去了哈德莉在道德方麵的約束,無疑將在慫恿他惡習的天主教徒中越陷越深。

1928年3月,海明威攜波林返回美國,以便為第二個兒子帕特裏克的出生做好安排。他們定居在佛羅裏達州的基韋斯特,這是美國最南邊的一個小鎮。

他在這裏買了一座很大的老式木屋。那房子怡然自得地坐落在樹林中,4月將滿是梧桐樹和黃蝴蝶樹,風景十分優美。就因為這,有的傳記作家誇大其詞,說他在基韋斯特的這座住宅像皇宮一樣富麗堂皇。

海明威的這次返美之旅是一段不愉快的經曆。他的妻子波林懷孕期間健康狀況不佳,兒子快要出生時差點一失兩命,最後靠剖腹分娩救了命。

1928年,父親埃德因為自身健康問題和債務問題,一時之間想不開,用海明威的祖父從部隊帶回來的手槍自殺身死。

這件事情對於一直都很眷戀父親的海明威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就在這之前,海明威還給父親郵去了一封信,說他完全可以解決經濟問題,讓父親不用擔心。

可惜的是,這封信在埃德自殺20多分鍾後才送到家裏。海明威對自己沒有及時幫助父親而深感內疚,對在父親去世之後他還要資助母親感到十分惱火。

十分眷念父親的海明威要為父親的自殺找一個借口,就如同他為自己所強加的所有理由一樣,海明威追溯往事時,修改了自己童年的曆史。

在基韋斯特的這座大木屋裏,在兒子出世以及父親自殺的痛苦中,海明威的又一部作品醞釀成熟了。

海明威不停地寫,一個勁兒地寫,感情過於激動了就去捕魚,捕累了和衣一躺,隨船漂泊,醒來以後再去捕魚,腦子冷卻下來再繼續寫。

6個星期他就完成了初稿,然後再慢慢潤色加工。寫這本書的時候,距離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傷已經10年了。

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描繪的是戰後的一個沒有優點可言的時期。但是這本書卻主要是自傳性作品,描繪的故事活生生脫胎於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那段故事。海明威為它取名為《永別了,武器》。

寫這本書的時候,海明威身上的傷疤已經由紫變白,戰爭的遺患已經消失淨盡。

他可以冷靜地寫那個意大利士兵,寫那個貞淑的修女的一雙紫色眼睛。中尉弗雷德裏克·亨利和護士凱瑟琳·芭克麗是書中的兩個年輕人,他們被卷入地獄般的戰爭旋渦之中,卷入殘酷無情的深淵。

兩人的愛情是在一所野戰醫院裏開始的,年輕的中尉也就是在那裏才得以起死回生,再次學會走路。海明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凱瑟琳在分娩時死去。

寫《永別了,武器》之前,海明威曾說:“我讀了所有偉大的戰爭小說。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雷馬克,我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誰也不會設想我可能同托爾斯泰先生並駕齊驅,除非我發瘋了,或者說我隻是精益求精而已。”

今天,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都已成為經典著作。他們的共同點不是譴責參加戰爭的人,而是戰爭的種種罪惡和愚蠢。因為很多參加戰爭的人是被迫的。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國家、民族,不得不作出犧牲。而戰爭本身確是充滿了血腥和罪惡。人類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如此,從來就沒有勝利的一方。那些表麵上看起來是戰勝的一方,其實他們失去的是良心的拷問。因為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是上天賦予的,任何人都不能輕易傷害他們。

戰爭本身毫無目的,也毫無意義。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自殺是隨時可以采取的行動。戰爭一開始,誰也休想逃脫。犧牲隻在不用犧牲的人眼裏是高尚的。

戰爭是罪惡的,它不光榮,更沒有神聖和榮譽可言;在它的身上,隻有暗中痛苦的號叫、無數家庭的支離破碎。

1929年,《永別了,武器》出版,3個月內狂銷售10餘萬冊,再次榮登當年度最暢銷圖書。海明威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身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代人,都要從這本書裏看一看他們的經曆,他們的下一輩也都要看一看父輩的經曆。

不僅僅是在圖書市場上獲得巨大的成功,這本書的影視版權同樣受到重視。

電影業巨頭大衛·塞爾尼茲克見了這本書如獲至寶。他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說:“這本書具有一切吸引人的條件:有宏偉的場麵,有愛情故事,有男性魅力,有戲劇情節,也有拍攝精彩背景的機會。”

為此,好萊塢為購買拍片權付出了400萬美元的天價,創下了當時最高的圖書影視版權價格。

塞爾尼茲克請來了當時美國最當紅的明星扮演男女主角,又找來他最信任的編劇對小說進行影視改編,反複修改,仍然覺得不滿意。最後,影片拍攝小組幹脆親自去找海明威,征詢他的意見。海明威與這些影視工作者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友誼。

在幾方麵共同的努力下,這部小說終於被搬上了熒幕,成為當年度最火暴的電影之一。

從1928年至1938年的這10年間,海明威夫婦一直住在佛羅裏達州基韋斯特市自己的寓所裏,3年後又一個兒子格雷戈裏在那裏出生。

喜歡西班牙鬥牛賽

從小就跟隨父親狩獵的海明威果敢、勇猛,擅長打獵;同樣的,對於鬥牛,海明威一直深深地熱衷。

海明威第一次看到鬥牛比賽還是在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前往歐洲定居的時候。當時輪船中途在西班牙停歇,海明威得以觀看到一場精彩的鬥牛賽,從此以後海明威就迷上了鬥牛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