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鬥牛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他們先是以野牛為獵獲的對象,而後拿它做遊戲,進而將它投入戰爭。
18世紀以前,鬥牛基本是顯示勇士殺牛的剽悍勇猛。1743年,馬德裏興建了第一個永久性的鬥牛場,鬥牛活動逐漸演變成一項民族娛樂性的體育活動。
當發瘋的猛牛低頭用鋒利的牛角向鬥牛士衝來,鬥牛士不慌不忙雙手提著鬥篷做一個優美的躲閃動作,猛牛的利角擦著鬥牛士的衣角而過。這生死之際的優美一閃,讓全場的觀眾如癡如醉。
一場鬥牛由3個鬥牛士出場,角鬥6頭公牛,每人兩個回合。在西班牙,所有的鬥牛表演都安排在下午舉行。西班牙人慣有懶散拖遝的習慣,較不準時,唯一準時的事情就是觀看鬥牛比賽。
另外,鬥牛時必須陽光普照,鑒於西班牙多數地方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部分地區的地中海式氣候條件,所以隻能在每年的3月至11月之間進行鬥牛比賽。
這3位鬥牛士各有一套助手班子,包括3個花鏢手和兩個騎馬的長矛手。
觀眾對每場決戰都很難預料其結果,因為它取決於諸多因素,如鬥牛士的膽略和技巧;但也取決於出場的公牛,一些由著名牧場培養的凶猛公牛直接威脅著鬥牛士的勝利,甚至生命。
其實對於鬥牛而言,牛和鬥牛士同樣重要,因為它的受訓練程度和凶猛性關係到鬥牛士的吉凶。曆史上再出名的鬥牛士都不免戰死沙場,難逃被牛挑死的命運。
整個表演以鬥牛士入場拉開序幕,兩位前導一律16世紀裝束,騎著馬首先上場。他們徑直向主席就坐看台跑去,請求他賜給牛欄的鑰匙。此時全場異常安靜,觀眾靜待這神聖又莊嚴的場麵。
爾後,樂隊奏起了嘹亮的鬥牛士進行曲,樂曲聲中3位鬥牛士各自率自己的一班人馬分三列同時上場。綢製的鬥牛士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十分耀眼。
他們擺著特有的姿勢繞場一周,隨後來到主席麵前向他鞠躬致意。鬥牛士退場後,主席反手一揮,號角吹響,也就是告示牛欄大門敞開。牛飛奔而出,即鬥牛開始。以上的開始序曲部分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
整個鬥牛過程包括引逗、長矛穿刺、上花鏢及正式鬥殺4個部分。
引逗是整個表演的開鑼戲。由此牛野性始發,所以由3個鬥牛士助手負責引逗其全場飛奔,消耗其最初的銳氣。幾個回合過去,騎馬帶甲的長矛手出場,他們用長矛頭刺紮牛背頸部,使其血管刺破,從而放血,同時為主鬥牛士開一個下劍的通道。
所騎之馬都用護甲裹住,雙眼蒙上以防膽怯。受刺後的公牛,會越發凶暴猛烈,因此長矛手稍不留神被掀翻刺傷也屢見不鮮。因此需要由3位助手上前引開公牛,也利長矛手退場。
長矛手完成任務後,由花鏢手徒步上場,手執一對木杆,飾以花色羽毛或紙,前端帶有金屬利鉤的花鏢,孤身一人站立場中,並引逗公牛向自己發起衝擊。
花鏢手待公牛衝上來,便迅捷將花鏢刺入其背頸部;如果刺中,利鉤會紮在牛頸背上,也起放血作用。由於做出瞄準、前衝、刺入的時間很短,而且需判斷牛的衝勢,因此需要花鏢手動作幹淨利落。
但也時常有人隻能刺入一鏢,或兩鏢皆不中,即會招來滿場噓聲。但如果一次花鏢手雙鏢均插不中,可以允許其再補刺一次;但再失手,即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這也會增加主鬥牛士難度。
最後手持利劍和紅布的主鬥牛士上場,開始表演一些顯示功力的引逗及閃躲動作。如胸部閃躲,即讓牛衝向直線衝向自身時,腿一側滑,牛貼身衝過;另外還有如“貝羅尼卡”,即是以紅布甩向牛的麵部,以激怒引逗公牛。
貝羅尼卡原是耶穌受難時為其拂麵的聖女之名,因其動作的相似性,所以命名。其他還有鬥牛士原地不動,引逗著牛圍著其身體打轉的環體閃躲等。
在最後階段,也即最後刺殺階段,也是鬥牛的高潮。鬥牛士以一把帶彎頭利劍瞄準牛的頸部,爾後既引逗牛向其衝來,自己也迎牛而上,衝上前把劍刺向牛的心髒。於是,牛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應聲倒地。
刺殺是最富有技巧的,鬥牛士須將劍與眼睛齊平,踮腳,手水平下壓,發力;劍入牛身後必須抖腕使劍稍微左彎,以衝破心髒主心室,這要求很高的速度、力量和準確性。
刺殺動作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人不動而牛衝過來,這時鬥牛士在瞄準階段等都是靜態的,有利於準備、瞄準和判斷。
第二種是人動而牛不動,即在牛處在觀望的時間內,鬥牛士向前衝,邊衝邊瞄準,直至劍入牛身,這時牛也是發力向前頂,借力刺得更深。
第三種是人動牛也動,這是最難把握和最高境界的刺殺動作。即鬥牛士衝向牛,逗著牛也從一定距離衝向人,鬥牛士在運動中判斷運動中的牛的部位並準確下手。這是極其複雜和難掌握的,但如果運用得好,則牛的死亡時間最短,漂亮的甚至可能應聲倒地。
如果牛被刺後,已失鬥性,但由於劍刺得不夠深或牛足夠強壯,會暫時還不倒地而死。這時,鬥牛士或其助手會以十字劍或短劍匕首刺中牛的中樞神經部位,牛會立即倒地而死。
這時裝束著花飾的騾子車即會出場將牛拖走,鬥牛士會接受觀眾的歡呼致意;也可將帽子拋向觀眾,也接受觀眾的歡呼、掌聲和投來的鮮花。鬥牛士按刺殺水平的由低至高,分別享有保留牛耳、保留牛尾、被從正門抬出的榮譽。
身體強健、精力旺盛的海明威非常熱衷於鬥牛,甚至他自己也親自參加過鬥牛。他在潘普洛納鬥過牛,但勇敢有餘,靈活不足。他在這一行的經曆很短暫,而且是以受傷告終的。
“那頭混蛋公牛是鋼骨水泥做成的。”海明威這樣說。因為他根本沒有辦法像其他鬥牛士一樣用長矛或者利劍刺穿那極其堅硬的牛皮。他雖然勇敢過人,雖然敢於衝上去,但是因為身體笨重,很難刺中迅速奔跑的公牛。
海明威在鬥牛場上的那副模樣與其說是一個靈活的鬥牛士,不如說是一部推土機。他的嗜酒使他的體重增加,呼吸急促。他比牛還要笨重,他跑來跑去累得渾身是汗,忙活半天卻根本不是牛的對手。
但是海明威總算有了感覺上的體驗,看到了一噸重的黑公牛猛撲下來的凶相,看到了滴出黏液的牛嘴和鼻孔以及野蠻地用蹄子扒沙的情景,也聽到了牛受傷時的陣陣叫聲。
鬥牛迷欽佩之至,也就在這個時候,又一部作品在海明威的頭腦中醞釀完成了。
任何一個拉丁國家的人,隻要星期日常常去看鬥牛,隻要細心觀察過鬥牛士的成長、風格和變化無窮的技術,都會直言不諱地說,美國人不應該試圖寫鬥牛。
以鬥牛為題材的電影給墨西哥人和西班牙人看了總是笑到肚子痛,因為錯誤百出,不確切,外行。這恰像讓一個天生的瞎子來描繪日落景象。
海明威意識到了他的難題,所以認真對待這次寫作。除了自己那次失敗的鬥牛經驗,海明威又去觀看了很多場當時西班牙著名鬥牛士的鬥牛賽。
“生活與鬥牛差不多,不是你戰勝牛,就是牛挑死你。”海明威這樣說。
經過長時間的積澱,海明威的又一部力作《死於午後》出版了,這本書成了一本鬥牛指南和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