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大類疾病除精神分裂症、嚴重的心境障礙多首診於精神病專科醫院外,其他精神障礙的患者多首診於非精神科,因此是臨床各科醫師經常麵臨和需要積極處理的。尤其是在綜合醫院各科室住院或門診的患者中,往往既有軀體症狀,又有精神症狀,這時往往需要精神病學科與非精神病學科的共同處理。一般來講,臨床各科需要與精神科共同處理的情況無非是4種:一是如第二卷所述的軀體疾病患者患病後出現的心理行為反應,如手術患者的術前焦慮和術後抑鬱等;二是軀體疾病或治療過程如藥物導致的精神症狀,即精神症狀是軀體疾病的病理表現之一,如上述病例1;三是患者的軀體功能障礙或不適不是軀體病變所致而是精神障礙的表現,如上述病例3;四是軀體疾病與精神疾病的共病狀態,即患者既有軀體疾病,又有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的患者共患心肌梗死。如果非精神科醫師掌握了精神科的基本知識,就可以在缺少精神科會診醫師時能及時處理這些情況而不會感到束手無策。
因此,在一些醫學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一門新的學科應運而生:即聯絡會診精神病學(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CLP)。其內容為精神科醫師在綜合醫院開展精神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研究綜合醫院中社會心理因素、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之間的關係,以心理、社會、生物學手段診治患者。具體是為非精神科專業的臨床各科醫師提供聯絡和會診服務,並提高他們對各科患者所伴有的心理和精神科問題的識別和處理能力。聯絡會診精神病學起始於1930年前後,美國心理生物學家AdolfMeyer的兩個學生Henry和Dunber分別在康萊爾大學醫學院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開展了綜合醫院精神病學的臨床和研究。發展到1970年前後,聯絡精神病學在發達國家已得到迅速的發展,如美國設有精神科綜合醫院由1939年的153所增加到1984年的1358所;歐洲1987年成立了由14個國家組成的歐洲會診聯絡精神病學工作組,目的是協調和發展國際間的CLP合作研究,在標準化的綜合醫院中逐步建立並開展精神病學的醫學教學研究工作。我國在這方麵的工作開展得較為緩慢,在大型的綜合醫院中設有精神科的不多,臨床各科的精神科問題常常因為缺少精神科會診醫師而得不到及時的處理,而非精神科的醫師又往往缺少處理精神科問題的經驗。因此,本書的第一卷就簡要的介紹一些精神科的基本知識,為臨床各科醫師提供一點診治精神科問題的勇氣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