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妊娠劇吐。惡心和嘔吐是妊娠反應最常見的症狀,約50%的懷孕婦女在妊娠初期3個月內出現,但是隻有小部分較為嚴重且重複發生者,稱之為妊娠性劇吐。該嘔吐可能是在孕婦生理變化的基礎上發生,心理社會因素可能會增加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二、產科精神障礙的治療與幹預
1.心理治療。多數孕婦產前都存在緊張感,因此保持正常的生活方式,回避不必要的刺激,按時作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都將有利於預防焦慮、抑鬱、恐懼等異常情緒的發生。當孕婦出現抑鬱體驗時,應對其心境感受施以理解性安慰,讓其獲得共鳴感,通過言語傾訴使抑鬱體驗得以發泄。然後再以正當理由給予某種保證,使患者獲得自信心,將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焦慮緊張,起到預防產後抑鬱的作用。夫婦支持療法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治療產後抑鬱症的有效方法。Misri等(2000)曾將產褥期抑鬱症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患者夫婦同時施以心理教育,另一組僅給患者施以心理教育。結果夫婦同受教育組較女方單受教育組的抑鬱症狀獲得顯著改善,說明配偶的理解和支持有利於抑鬱症狀的緩解。有報道認為,產前給予心理輔導,產後及時給予心理支持者,特別是對既往無精神障礙史的初產婦可起到預防抑鬱症發生的作用。即使發生在產褥期的輕度至中度抑鬱症中,也有報道用非指導性心理療法或短程認知行為療法達到了與氟西汀相似的效果。因此,心理療法適用於難以接受抗抑鬱藥治療的產後抑鬱症,但通過心理治療抑鬱情緒仍在1個月內未緩解者,藥物治療則是必要的。
2.藥物治療。如前所述,妊娠和產後均易發生輕性或重性抑鬱症,多次發作性抑鬱症在妊娠期間停藥後有較高的複發風險。受孕前停止使用抗抑鬱藥物的婦女,妊娠中約一半需要再次服用抗抑鬱劑治療。一般說,妊娠和產後抑鬱症的藥物選擇與普通抑鬱症相同,隻是劑量、療程通常按輕度抑鬱症處理,這種方法可給哺乳新生兒帶來較小影響,但卻易使抑鬱症狀遷延化。當前,隨著抗抑鬱藥物的不斷開發,多數抑鬱症患者傾向於選用選擇性5-HT回吸收抑製劑(SSRLs),其使用是相對安全的。鋰鹽的使用易使新生兒甲狀腺功能受損,並引起吸吮困難、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和肌張力鬆弛,甚至引起死亡等;同時,分娩前後腎鋰廓清率的改變、血鈉濃度降低等都易引起鋰中毒。早年動物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暴露於鋰鹽可致幼仔或嬰兒有發生心血管畸形的風險。所以,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哪些藥物對產後抑鬱症具有更好的治療或預防效果的報道還顯得較為匱乏。
在產後精神病的藥物治療中,藥物對新生兒的影響是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即使少量抗精神病藥或抗抑鬱藥也可通過母乳傳送給嬰兒,而新生兒的解毒和排泄等功能都處於極為低下水平,因此當攝取了母乳中藥物後很容易引起蓄積中毒。因此,在產婦用藥時必須觀察新生兒變化,當發現新生兒出現過度睡眠傾向、吸吮無力、啼哭聲減弱等鎮靜或中毒症狀時,都應立即終止哺乳。關於產前抗精神病藥物對新生兒的影響研究較少,且結果缺乏一致性。早年動物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氟呱啶醇有致畸作用,但沒有臨床試驗證實。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等尚未發現致畸的報道。即使母親在妊娠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而致新生兒圍生綜合征的個案報道,其症狀通常也是暫時的,數日內即可消失。一些追蹤研究表明,產前無論是否暴露於抗精神病藥物,出生5年後這些孩子的行為功能和智商均屬正常。目前尚缺乏產前暴露於抗精神病藥物引起長期神經行為改變的後果研究。總的來講,如果病情的嚴重性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最好不哺乳。
3.軀體療法。產後精神障礙的發生與內分泌係統、特別是性激素急劇變化密切相關。而當存在內分泌係統功能障礙時,全身組織液和神經信息傳遞功能都將處於紊亂狀態,由此可引起信息整合及認知功能障礙。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引起的精神障礙往往對抗精神病藥缺乏反應,因此在產褥期精神病治療中有作者報道17β-雌二醇舌下含服可使抗精神病藥治療無效的患者獲效。另外,50年前有應用ECT治療妊娠期重性抑鬱症的報道,並且對妊娠期急性躁狂症和精神病性抑鬱症也是安全有效的,與藥物治療比較具有顯效迅速的優點。也有報道認為高強度光照療法對產後抑鬱症效果較佳。因此,當藥物治療不理想或擔心給新生兒帶來危險時,軀體療法不失為一類較好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