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3)

張氏出生大家閨秀,自幼熟讀詩書,知曉聖賢之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早年為躲避戰亂,隨父母西渡黃河,舉家南遷,途中被官兵衝散,落草江西,乞討求生。路上巧遇討租回府的劉賽公,戀其花容月貌,撿回屋裏收為二房。大房彭氏,久嫁賽公卻膝下無子,隻養了幾個鳳毛大丫頭,隻好委曲求全,忍氣吞聲,應了官人的好事。說來也巧,收二房僅一年光景,張氏就養下一對虎頭虎腦的大胖小子,取名印科、印祥,而今都已長大成人,伴隨在老員外左右。這樣,她的身價一夜間就在這一大家子裏提升至首位。不但在賽公麵前受寵,就是在老員外那裏也是備受關愛。又加之其嘴甜如蜜,和她那出眾的容貌,真是人見人愛。隻見她每日高盤鬢發,身著大官人為其添置的綾羅新衣,配上她那可人的賢淑體態,更彰顯出幾分婀娜。張氏因知書達理,在家族中知艱辛疾苦體諒下人,因而在下人中也深受尊重,小廝們都尊稱她為“轉世觀音”。

二官人一見張氏踮著小腳跟了上來,如同來了救兵般從坐著的行箱上一躍而起,跑到張氏麵前,行大禮道:“兄弟見過嫂夫人。”其他人等一並起身、行禮。

張氏一一還禮:“家人不必客氣,落難之身無須再拘禮數,大家都多歇歇腳。咱們才走出江西沒多遠,剛剛打聽過一山野之夫,這裏是齊雲山,西去距南嶽還有七日路程,過郴州府可直奔南嶽山。出門時我也問過,進香識途之人都說,往返還願要步行月餘。看來那廝沒記錯。我等既是落難之家,不妨也奔南嶽山求聖帝祈福,保我等一家老少一路平安。我看今天天色已晚,眾人就聚在這楠木樹下歇息一夜,明日天明起程,直奔南嶽衡山。”

賽虎公一聽張氏出此言,急忙說道:“我等正是此意,可大官人不許在此打尖,說夜行涼爽,可增進前行腳步。理由很簡單,說一大家子人趕路,一停下來就會有走不動道的,不願前行者而擅自離去落隊。”

張氏一聽,也說道:“大官人所言不無道理,一群人老少三十幾口,體力本就有差異,又加之拖兒帶女,哪能都步調一致。再說,自古道:趕路不怕走,就怕停。不過今夜一定在此地過夜,因為我察覺今日天象燥熱,路途中又看到許多小蛇橫道穿行,山野間蚊子成群成團地在頭頂盤旋,斷定今夜一準有大雨滂沱。”

眾人一聽,都附和道:“言之有理。可大官人主意已定,何人能改?”

一直坐在行箱上手搖蒲扇乘涼歇息的老員外,一邊驅趕著成群結隊的蚊子一邊答話道:“就按張氏說的去做。各房趁天色尚未有雨意,搶在雨水之前,選路旁平整之地支雨布準備避雨過夜。大官人那裏我去說和。哪有這樣的理,我還沒死哪,輪不到他一手遮天。這廝,遇事一到節骨眼上就犯渾。”

說完,他手搖蒲扇,一手撩起長衫下擺,拖著年邁的腳步,在印科、印祥倆兄弟的攙扶之下,向坐在楠木樹下的長子賽公走去。腿腳快嘴長的幾個下人一看劉老員外這副架勢,早已飛也似的向大官人跑去,給大官人報了信。說是,不知何故老員外氣急敗壞地要找大官人算賬。這樣的稟報一下子弄得劉大官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平日裏,劉大官人可是對老員外百依百順。雖然自幼習武,脾氣倔強,是當初遠近聞名三十六裏的武把式,可是在族人麵前,他可是公認的大孝子。沒等下人說完,立馬起身,習慣地拍打幾下前襟,甩直衣袖,跨著大步向老員外迎麵而去。沒動幾步就見一群人高舉火把,父親在眾人的簇擁下正朝自己這邊走來,便加快腳步迎接。

一見麵,先行大禮,起身問安:“兒等這廂見過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