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是明朝朱元璋時的進士,人很聰明,是有名的江南才子。
解縉剛入官時,年紀輕輕,學識過人,一些老臣心中不服氣。有一位多年為朝的老尚書姓曹,不但不服氣,還常用蔑視與威懾氣勢對待年輕的解縉。
有一天,大家正在欣賞一副《五馬逢猴》國畫,畫中有五匹馬和樹上的一群猴子。這是一副名畫,“逢猴”寓意“封侯”。曹尚書見到畫中馬和猴,突想一題要難一難解縉,笑著對解縉說:“老臣出個對子請解進士對對?”遂吟道:
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
曹尚書以諧音暗罵解縉是“小猴子”,“對鋸”諧音為“對句”就是對對聯。
在場的其他大臣們還沒有反應是怎麼回事哪,都看著解縉。
解縉多麼聰明,一聽就知道曹尚書在用雙關語罵人,遂指著畫中的老馬說:“您看這馬:
一馬失足汙沼裏,老畜生豈能出蹄(題)。”
這下聯也是很巧妙地利用雙關諧音回敬曹尚書,這“出蹄”諧音“出題”,這樣一來,就把曹尚書大人比作出題的“老畜生”了。曹尚書不但沒難倒解縉,反倒憋了一肚子窩囊氣。
時隔不久,解縉到曹府拜訪老尚書。這曹尚書還要用對聯難一難這年輕後生。曹尚書指著牆上的《青龍白虎鯉魚劉海圖》,吟道:
龍不吟,虎不嘯,魚不躍,蟾不跳,笑煞畫中劉海;
解縉看著桌子上的一副象棋殘局,笑道:
車無輪,馬無鞍,象無牙,炮無煙,悶死陣內將軍。
曹大人聽了解縉的對句,內心讚許,遂指窗外一片竹子道:
庭前種竹先生筍;
解縉敏捷地回道:
廟後栽花長老枝。
這出句的“庭前先生”對“廟後長老”,很工整。曹大人笑道:“老臣說的‘先生筍’是說先生出竹筍來。”
解縉笑道:“下官這下聯‘長老枝’是說長出了老的樹枝。”
這“先生”可以有兩種詞義,一是稱謂,名詞,另一是副動結構詞。解縉對句中的“長老”也是有兩種詞義,一是稱謂,通稱和尚為長老,另也是副動結構詞。對得天衣無縫。曹大人內心佩服,又笑道:“我這上聯最後一個字不是‘筍’字,而是‘損’字,說的是教書先生把它折損壞了。”
解縉馬上道:“我這下聯最後一個字不是‘枝’字,而是‘支’字,說的是花被風吹倒了,廟裏長老把它支起來了。”
曹大人想用同音字的變化來難倒解縉,沒想到解縉也用同音字的變化來應對曹大人。
曹大人想,好一個年輕人,真難不倒他!忽然說:“我這最後一個字是‘訊’,教書先生訊問竹子長勢如何?”
曹大人繼續用同音字的變化來給解縉出難題。
解縉立即回道:“我這下聯最後一個字是‘知’字,小和尚去告訴長老栽了花,長老說‘知道了’。”
曹尚書再也不想難為解縉了,隨說道:
雲山氣度,後生可為;
解縉一聽曹大人表揚自己,不好意思回道:
鬆柏精神,前輩當尊!
從此以後,曹大人特別栽培這位年輕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