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爭韓政清日交兵 策軍情袁氏返國(1 / 2)

話說袁世凱因朝鮮遊東學黨人起亂,朝鮮政府無法平定,已一再電致天津,求李爵相發兵。不想一連發了兩道電報,總沒消息。心甚焦灼,因料日人從前已立了清、日共保朝鮮的條約,他一定發兵的。若己國不發兵到來,讓日本平了韓亂,豈不是後來交涉更為棘手?想到此情,覺自己兩次電報,既無發兵消息,難道李相總信不過朝鮮有亂不成?沒奈何,立即求見韓王,力言亂事已勢大起來,請他具文到清國求救。韓王當時亦以袁世凱之言為是,因朝鮮人心,以己國久為中國藩屬,心中還依靠中國,卻不大喜歡日人的。所以韓王聽了袁世凱的話,如夢初覺,立即與袁世凱商量表文裏頭的話,即刻繕就了,星夜派人前往天津,先見了李鴻章,然後入京謁見各大員,商請發兵之事。

當下李相知道韓王求救,果然朝鮮有亂是實。但此番派兵,勢不難與日人生出事來。眼見陸軍不是他人敵手,且北洋雖有水師,奈經手訓練北洋水師的,是英國藍提督,又已辭差回國,故此想到萬一與日人開仗,太無把握,因此甚不願戰。惟廷旨已迫促派兵,隻得與軍機中人酌議,一麵派兵赴韓,一麵照會日人,告以派兵之事。便令直隸提督葉誌超,先帶淮軍一千五百人,遵依天津條約,令吐軍在牙山駐紮;又派水師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以為聲援。時日人亦已派兵五千駐紮韓境。不想朝鮮東學黨人,當初雖甚聲勢,及見清、日兩國大軍雲集,早已斂跡,故亂早已平靖了。論起當時清、日各自派兵,原屬各有道理,因清國以為藩屬有亂,不得不派兵相助;在日本又以天津條約,是訂明自後朝鮮有事,兩國共同幹涉的,他如何不派兵呢。

及至韓亂既平,日本政府便照請清國同去幹涉朝鮮內政。

那時袁世凱亦有電至李相處,讚成此事。偏又朝鮮王因日人派兵大多,聲言要幹涉己國政事,便憂懼起來,又電請清國先行撤兵,以謝日人。清廷亦曾有電問李鴻章如何辦法,奈當時樞臣統通以朝鮮係自己屬國,如何任日人幹涉?也總不記得天津條約的事。那李鴻章無可如何,便不能依從袁世凱讚成幹涉韓政之電,隻得與日人商議,並行撤兵。那時日人以為,若不整妥韓政,恐他不免複亂,故此又不允即行撤兵之議。李鴻章此時已懼戰禍不免,隻得又派總兵衛汝貴,帶領盛軍馬步六營,前往駐紮平壤,又令馬玉昆領毅軍二千人,駐紮義州,一麵仍與日人商議一同撤兵。不料日人實守幹涉韓政的主意,幾番交涉,撤兵之議總不肯從,外麵雖與清國會議,實則陸續派兵往韓境,已有萬餘人。時清國駐韓兵力,不過數千,又不及日兵的慣練,所以日人一發輕視清兵,竟在牙山地方,因點事,兩國就衝突起來,遂開了戰釁。

看官,那李鴻章豈不知道自己內情,實不輕易戰的,故他心上本不主戰。若依袁世凱的電,讚成幹涉韓政的事,自然免了戰禍,就是日人不允撤兵時,肯遷就些還好,奈當時朝中大臣,總不通外情,隻當自己是個大國,小覷了日本,湊著光緒帝又是個少年氣盛的,把個戰字看得容易,故李鴻章亦無可如何,這卻怪他不得。但後來單靠與日人商議撤兵,任日人派兵到萬餘人,自己隻派了數千,可就失算了。

話休煩絮。且說自日兵派到萬餘人,袁世凱整整打了幾通電報告知李相,不料那李相總未得接。你道什麼原故?因李鴻章自從懼與日本失和,已令龔照璵前往鎮守旅順,又致囑張佩綸認真司理電報機關。以為派了自己人,自然靠得住。不提防那張佩綸自從在福州敗了仗回來,聽見一個戰字,已幾乎嚇破了膽,總不願與日人開戰。故接得袁世凱的電報,統通譯出來先看,知道日人已派出萬來兵,誠恐李相見了,一定加派人馬,豈不是弄成了戰事?左思右想,要設一點法子,好阻止李相派兵,便將袁世凱的電報統通改易了。李鴻章全不知覺,遂滿意以為日人可以和平了結。後來打成仗,才知道自己前敵兵少,一經交鋒,就失了牙山,心中正恨袁世凱不把軍情報告,又篤責葉誌超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