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1 (2)(1 / 2)

第一章1 (2)

做母親的一天到晚把兒子拖在身邊,給他剪紙板,講故事,一個人無休止地對他滔滔不絕地說話,那些話裏充滿憂鬱的樂趣和絮叨的柔情。在她孤寂的生活中,她把自己破碎散亂的對虛榮的渴求,轉移到這個孩子的頭腦裏,她夢想高高的地位,仿佛已經看到他長大了,英俊漂亮,才智過人,當了橋梁公路工程師或者法官。她教他讀書,甚至彈著她的一架舊鋼琴,教他唱兩三首短小的浪漫曲。可是老包法利先生對於文學這一套從來不關心,看到妻子做的這一切,隻是說“這不值得!”他們有能力供給他進公立學校,給他買一個官職,或者一個營業資產(營業需要的財產,包括營業權。)。況且,“一個人隻要臉皮厚,在世界上總會成功的。”老包法利夫人咬住了嘴唇(表示氣憤。),孩子就在村子裏瞎遊蕩。他跟在種地的莊稼人後麵,拾起田裏的土塊扔出去,驅趕飛來飛去的烏鴉。他沿著溝渠走,一路摘桑葚吃。

他拿著一根長竿子看管火雞,在收獲季節翻曬草料,在樹林裏亂跑,下雨天在教堂的門廊裏玩造房子的遊戲(地上畫方格,踢石塊,和我國孩子玩的差不多。),到了盛大的節日,就去求教堂執事讓他敲鍾,他可以把整個身體吊在粗繩子上,繩子搖動時,他覺得自己也跟著繩子蕩來蕩去。因此他長得像一棵櫟樹一樣。他有一雙結實的手和健康的膚色。他十二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開始請人教他讀書。他們把他托付給本堂神父。可是上課的時間短,又不經常上,不能有多大用處。總是神父利用空閑的時間,在一次洗禮和一次葬禮中間,站在聖器室(教堂中存放聖器的地方。)裏,匆匆忙忙地給他上一會兒課,或者在三鍾經(聖經一天中旱、中、傍晚念三次。)以後,神父不出門,把學生找來教課。他們上樓到他的房間裏坐下,小飛蟲和飛蛾圍著蠟燭飛。天很熱,孩子們睡著了。那個老好人兩手放在肚子上,張著嘴,很快也打起鼾來。還有些時候,本堂神父先生從附近人家的某個病人那裏送臨終聖體(天主教徒臨終時領的聖體。)回來,看見夏爾在田野裏淘氣,就叫住他,教訓他一刻鍾,再利用這個機會在一棵樹底下叫他變位動詞(法語中動詞要變位。)。

天下雨了,或者走過一個熟人,這才打斷他們。不管怎樣,神父對孩子始終很滿意,甚至說年輕人記憶力不錯。夏爾不能就這樣待下去。母親的態度十分堅定,先生感到慚愧,或者不如說有些厭倦,所以沒有抑製地讓步了。他們又等了一年,讓孩子初領聖體(天主教的一種儀式。)。又過了六個月,到第二年時,他們才決定送夏爾到盧昂(盧昂,法國北部大城市。)的中學去。在近十月底的時候,正好是聖?羅曼市集(是盧昂最大的市集,從十月底開始。)期間,他的父親親自帶他去學校。如今我們中間也許誰也不可能記得他的什麼事了。這是個性情溫和的男孩,在課間休息的時候玩耍,在自修課上埋頭學習,在上課時間認真聽講,在宿舍裏睡得很好,在飯廳裏吃得很好。有一個住在手套業街的五金製品批發商是他的代家長(寄宿學生有一個代家長,在星期天負責照料其行動和生活。)。一個月裏有一個星期天,他關上鋪子,把孩子接出來,送到港口散散步,看看船隻,然後,一到七點鍾,在吃晚飯以前,就送孩子回學校。

每星期四晚上,夏爾用紅墨水給他的母親寫一封長長的信,用三個小麵團封好,接著,他複習曆史課筆記,或者讀一本丟在自修室裏的舊書《阿納喀爾席斯》(《阿納喀爾席斯》是法國巴泰勒米神父1779年寫的一本書,內容是寫公元前四世紀時一個叫阿納喀爾席斯的人遊曆希臘的經過。)。散步的時候,他常和校工閑聊,校工像他一樣,也是從鄉下來的。他靠發奮用功,在班上始終保持中等左右的成績,有次他考博物課甚至得了一等獎。但是第三學年結束時,他的父母親就讓他從中學退學,要他去學醫,相信他憑自己的努力能得到業士學位(高中畢業會考及格者得此學位。)。他的母親給他選了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在洛貝克河旁她熟識的一個洗染匠家的五樓。

她講好了他吃住的條件,弄來了幾樣家具,也就是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又從家裏搬來一張甜櫻桃木舊床,還買了一隻小生鐵爐子和一批木柴,給她可憐的孩子取暖用。她在那兒待了一個星期,千叮萬囑說他現在是單身一個人在外,一定要好好做人,然後才動身回家。布告牌上的課程表,嚇得他暈頭轉向。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藥劑學、化學、植物學、臨床課、治療學,還不包括衛生學和藥物學,所有這些名詞他都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它們像聖殿的門一樣多,門裏麵一片漆黑,令人敬畏。他什麼也不懂,聽課也是白聽,無法理解。可是他用功,他記得筆記本都成捆了。他每堂課都上,從來不缺一次實習的機會。他每天都完成那些細小的任務,好像一匹馴服的推磨的馬,眼睛給布條蒙住,在原地轉圈,不知道自己磨的是什麼。為了替他節省開支,他的母親每個星期托信差給他送來一塊烘爐烤的小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