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麗,北京市公交總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運營分公司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她自1981年參加工作以來,十幾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真誠熱情地為乘客服務,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1996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
21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麼繁華的地界,但南來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車,往往就通過這路車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務。這路車沿線10公裏分布14個車站,售票員李素麗就在這平平凡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複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她“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的精神風貌,給乘客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我為我的職業、我的崗位而自豪,是它給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實。”
這是一個漂亮整潔的車廂:彩旗掛滿四周,地板漆色鮮豔,玻璃明亮照人,扶手幹幹淨淨,“乘客之家”幾個大字分外醒目。
“禮貌待客要熱心,照顧乘客要細心,幫助乘客要誠心,熱情服務要恒心。”這是李素麗為自己定的服務原則。
“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多幫一把,多走一步;話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這是李素麗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麗售票台旁的車窗玻璃,一年四季進出站時總是敞開的。“這樣我可以更好地照顧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車窗打開,伸出傘遮在登車前脫掉雨衣、收攏雨傘的乘客頭上。
李素麗習慣在車廂裏穿行售票。車裏人多,一擠一身汗,可她說:“辛苦我一個,方便眾乘客。”
她的車上設有方便袋,遇到堵車,就拿出報紙、雜誌,讓乘客看一會兒,緩解焦急的情緒;看到有人暈車或不舒服想吐,她會趕緊送上一個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傷的乘客,她的小藥箱裏有“創可貼”;姑娘們夏天穿著長裙上下車,她不忘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讓人踩上摔跟頭。
李素麗售票台的抽屜裏,放著一個小棉墊,這是特意為抱孩子的乘客準備的。小棉墊墊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麵。
李素麗為她的崗位感到自豪。她說:“是它給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如果我能把這十米車廂、三尺票台當成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實實在在去為社會作貢獻,就能在服務中融入真情,為社會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時自己有點煩心事,隻要一上車,一見到乘客,就不煩了。”
“每一條公共汽車的線路都有終點站,但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站。我永遠屬於我的乘客,屬於我的崗位。”
工作崗位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平台,隻有甘於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奉獻,才有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能。
現代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人的生存發展與他人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家人、朋友給我們關愛,職業令我們得以謀生,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用他人的勞動成果……要獲得就要付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奉獻他人、奉獻社會理所應當。
奉獻是一個人對社會的饋贈,不管具體形式如何,都是社會得以進步的最偉大的能源。奉獻是一種精神,但首先是一種行動。奉獻的具體行為表現各異,但其精神實質都是無私和忘我。
一個對工作負責的員工,在他內心裏願意在工作崗位上作奉獻。奉獻並不遙遠,奉獻就在身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無論崗位如何、能力大小,都在有意無意地自我奉獻著,也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他人奉獻的成果。可以說,社會離開奉獻就不能前進,人們沒有奉獻就無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