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效益至上,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人(1)(1 / 3)

窮忙、瞎忙是職場大忌

一名員工,無論他別的方麵表現得如何出色,對待工作如何勤奮,隻要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業績,一切都是白費工夫。

漢夫特是加拿大渥太華一家賓館的主人,他以“懶惰”著稱,凡是能交給手下幹的事,他絕不親自去做。賓館業務雖然繁忙,他卻整天悠閑自在。有一年的聖誕節,他讓賓館全體員工分別評選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懶惰”的員工。漢夫特叫人把10名最“懶惰”的員工叫到他的辦公室。這些員工忐忑不安,以為老板要炒他們魷魚。可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一進門,漢夫特說:“恭喜各位被評為本賓館最優秀的員工。”

這10名員工麵麵相覷,看到大夥這樣,漢夫特微笑著解釋道:“根據我的觀察,你們的‘懶’突出表現在總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間收拾幹淨,一次就把工作幹完,因而在別人眼裏你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閑著,無所事事。但依我看,最優秀的員工無一例外都是‘懶漢’——‘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不想去做。而勤快員工的‘勤’,大多表現在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做一件事不在於往來多少趟,花多少時間,如此能有效率嗎?”

也許你會覺得漢夫特的行為不可思議,這並不奇怪,隻因為你還沒有弄懂工作追求的是什麼。

有人曾經問過許多公司的管理者:什麼是他們評價員工的標準?他們都毫不猶豫地說:業績。

可見,一名員工,無論他別的方麵表現得如何出色,對待工作如何勤奮,隻要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業績,一切都得白費工夫。

雖然說勤奮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一個隻知道勤奮的人並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人才,如果要打分的話,他隻能得60分。那更關鍵的是什麼呢?更關鍵的是聰明,即另外的40分。

公司裏的員工大致可以分三個檔次:

(1)人。在單位裏整天隻知道忙忙碌碌,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人。

(2)人才。忙碌而有所成就,算是人才。

(3)人物。有很大影響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就是人物。

人才與人物,毫無疑問,都是願意付出更多的人,但他們更懂得聰明地工作。他們忙,但絕對不是瞎忙、窮忙。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手下的一位將軍,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麵前提起這件事,以他的長久服役為理由,提出“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說:“因為我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並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綁在周圍的戰驢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著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經驗與資曆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衡量能力和才華的標準。許多聰明的老板認為:有些人盡管有十年的經驗,卻隻不過是一年經驗的十次重複而已。

年複一年地重複類似的工作,固然會變得很熟練,但可怕的是,這種重複已然阻礙了心靈,扼殺了想象力與創造力。

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日日新、時刻新”的,假如今天與昨天一樣,明天與今天一樣,哪還會有生命的新機,哪還會有大的進步呢?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些話:“量變引起質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觀點並沒有錯,但我們在接受這些觀點時,應該記住這樣一個前提:如果沒有主動總結、感悟的精神,單純的量變其實是難以引起質變的。

同理,缺乏主動總結、感悟、不斷超越的精神,即使讀書不止一萬卷,下筆未必會有神;即使你把唐詩念爛了,也未必能寫出一首好詩來。 忙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個人陷於忙中出不來,沒有時間思考,不能夠及時總結,提出更好的方法提升工作業績,那麼,就會停滯不前。

窮忙、瞎忙的人,都是浪費時間的人。魯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浪費別人時間的人,無異於謀財害命。”把這句話做一下延伸——那些窮忙、瞎忙的人,往往是雙重的“謀財害命”。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對自己而言,生命由時間組成。嚴格來說,我們的生命並不是由一天一天或一小時一小時的世界組成,而是由一個一個有價值的瞬間組成。當你忙碌的時間沒有價值的時候,難道不是對自己的謀財害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