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個名滿天下的科學家,據說有一次他的學生問他說:“老師的知識那麼淵博,為何還能做到學而不厭呢?”愛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釋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個圓的話,圓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說圓越大,其周長就越長,他所接觸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現在,我這個圓比你的圓大,所以,我發現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自然也比你多,這樣的話,我怎麼還懈怠得下來呢?”
為了啟發人們謙虛、低調處世,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也作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比方:“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
因此,一個人不管自己有多豐富的知識,取得多大的成績,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要謙虛謹慎,不能自視過高。應心胸寬廣,博采眾長,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強自己的本領,進而獲取更大的業績。如能這樣,則於己、於人、於社會都有益處。成功者尚且虛懷若穀,持盈若虧,更何況我們這些正為成功而拚搏的人呢?
人生需要“匍匐”的前進姿態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免不了要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而有心機的人懂得見機行事、匍匐前行:該出頭時就出頭,不該出頭時就暫時把自己隱藏起來。匍匐,不是受人奴役,而是給自己爭取生的機會,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同時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根據祖宗的慣例,康熙滿14歲那年舉行了親政大典。可是親政後的康熙帝,仍然沒有實權,鼇拜繼續大權獨攬。皇帝與權臣之間的矛盾,終於在如何對待蘇克薩哈的問題上公開化了。
蘇克薩哈是順治皇帝臨終時指定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一向為鼇拜所妒忌。在一次朝會上,鼇拜對康熙說:“蘇克薩哈心懷不軌,蓄意篡權,我已下令將他抓了起來。請皇上同意將蘇克薩哈立即正法。”
此時康熙盡管對鼇拜的做法不滿,可自知實力太差,遠不是鼇拜的對手,所以隻好隱忍不發。雖然表麵上一個要殺,一個不準殺,誰也不肯讓步,但實際上還是鼇拜勢力更大。
鼇拜一氣之下,袖子一揮,揚長而去。滿朝文武,人人惶恐,沒人敢吱聲。鼇拜一回到家,馬上傳令絞殺蘇克薩哈,同時誅殺了他的一家人。
康熙聽到蘇克薩哈被處死的消息後,氣得兩眼冒火,決心除掉這個欺君擅權的鼇拜。但是,康熙心裏清楚:鼇拜羽翼豐滿,並且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親信黨羽遍及朝廷內外;鼇拜本人也身高力大,武藝高強,平時行動總是戒備森嚴。康熙深知要除掉鼇拜絕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變,那麼,他這皇帝的位子也就別想再坐了。
經過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最後定下了剪除鼇拜的計策。
第二天鼇拜上朝時,康熙不露聲色,也不再提蘇克薩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昨天那場爭執。
鼇拜卻在心裏暗自得意:皇上到底是個小孩,你一厲害,他就軟下來了。他哪裏知道,這是康熙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為的是最終的勝利。
沒過幾天,康熙給鼇拜晉爵位,又加封號,還給鼇拜的兒子加官晉爵,鼇拜心裏美滋滋的。
康熙一麵故作軟弱無能,穩住鼇拜,一麵挑選了十幾個機靈的小太監,在宮內舞刀弄棒,練習角力摔跤。康熙自己也加入摔跤隊伍與小太監們對陣取樂。消息傳到宮外,大家認為隻不過是小皇帝變著法子鬧著玩罷了。鼇拜進宮奏事,見一夥小太監們練習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認為是小皇帝瞎折騰,鬧著好玩。
小小年紀就能如此機智、沉默忍耐,康熙確實有過人之處。康熙這樣才使得自己掌握了主動權,所以從表麵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舊,鼇拜還是那樣為所欲為,康熙對鼇拜還是那樣信賴,於是鼇拜漸漸放鬆了戒備。練習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監們,技藝逐漸純熟,康熙見時機已到,決定向鼇拜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