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抽空看了一本有趣的書――洪晃的《我的非正常生活》。洪晃何許人也?章士釗的外孫女,章含之的女兒,喬冠華的繼女,陳凱歌的前妻。她12歲被外交部送到美國學外語,受到完整的西方教育,後來當過國外大公司的老板,自己拍過電影,現在是出版人。書中記述了她我行我素、自由浪漫又艱辛創業、一往無前的具有相當高文化品味的生活。她被稱為“名門痞女”。我倒很喜歡洪晃的生活哲學,她活出了自我,活出了個性,無害別人,有益社會。她從小長在大紅門,接受傳統文化影響;又在美國接受教育,接受西方文化薰陶,人生經曆又相當豐富,婚姻就有三次,種種磨難和經曆,讓她選擇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其實這本是很自然的事,在西方並不少見,隻是因為她在中國的特殊身份,所以她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新聞人物。而她本人又是一個出版人,抓著商機為自己出了一本書。文字活潑流暢,讀起來很有趣。
9月20日 星期五
秋高氣爽,一年中北京最好的日子。
上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春正在大禮堂做報告,講經濟形勢。98年在黨校學習時聽過王的報告,他是中國經濟走向的操縱者,當然心中有數。今年中國的經濟形勢確實很好,令人鼓舞,不僅速度快,保持8%的增長,而且財政的收也同步增長。外貿的形勢特別好,進出口的總額已超過日本,外彙儲備4000億美元,世界第二位。同時王主任也提出中國經濟運行中應注意的問題,如投資過熱的問題,消費增長滯後問題,資源約束問題,這些方麵都值得我們注意,在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要特別警惕頭腦發熱。關於人民幣是否升值問題,王主任講得很清楚,這是我們的主權問題,美國的指責毫無道理。王預測,今年的總產值能達到一萬億美元,大概是美國的九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經濟形勢好得益於中央的政策對頭,特別是在抗非典的關健時刻,中央提出了兩手抓的方針;再一點全國思想統一,社會穩定,大家都在聚精會神搞建設,全心全意謀發展。這個好形勢來之不易,我們要特別的珍惜。
下午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同誌做報告《把密切聯係群眾作為改革新聞報道的著力點――對“三貼近”本質和核心的思考》。南是從山東分社的記者幹起,一直作到總社的總編輯。可以說精通新聞業務,又有多年管理媒體的豐富經驗。他的滿頭白發,記錄了一位老新聞工作者一生的辛勞和光榮。他的報告既又有理論又有實踐。南作學問非常嚴謹紮實,對“三貼近”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思考和實踐上的總結。他認為,中央領導反複強調“三貼近”,內含十分豐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密切聯係群眾。他特別指出,要體察人民群眾的情緒,了解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把體現黨的意誌同反映人民的心聲統一起來,防止和克服主流媒體輿論同人民群眾口頭輿論脫節現象。他說,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兩個並不完全重疊的“輿論場”:一個是主流媒體著力營造的“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人民群眾議論紛紛的“輿論場”。人民群眾從自身利益出發,每時每刻都會關注一些共同問題,在口口相傳中形成“輿論場”。南總說,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揭示了一條規律:兩個“輿論場”重疊的部分越大,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越強;反之,兩個“輿論場”重疊的部分越小,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兩個輿論場根本不能重疊,主流媒體就有喪失輿論影響力的危險。他說到了要害,黨的新聞事業如何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統一起來,是個老問題,也是個根本問題。過去我們往往注意了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上負責了,但卻嚴重地脫離了群眾,不反映群眾的呼聲,群眾也就不在理采它,結果小道消息帶替了大道消息,海外媒體趁虛而入,小刊小報大得其道(許多方麵值得黨報學習),結果越是高級黨報發行越困難。這種情況不改變,黨報的命運令人堪憂。老南說出許多老總心裏的話。
晚上到首都劇場看北京人藝的話劇《萬家燈火》,是李龍雲的本子,雖然是命題作文,反映北京老城區改造——金魚池――的故事,但由於北京人藝的藝術風格還是使這個劇目很有魅力――對市井生活的細致描寫和對小人物的精心刻畫。近距離地領略了宋丹丹和濮存昕等北京人藝年輕一代的藝術才華。可以讓人放心了,北京人藝後繼有人,而且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宋和濮的表演比在電視劇中的表現要精彩得多,感人的多。話劇的獨特魅力,是其它藝術形式無可比擬的。舞台藝術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也更能顯示才華。
難忘北京的這個秋夜,謝謝北京人藝。
9月20日 星期六
上午還是上大課,中宣部副部長、廣電總局局長徐光春講江澤民同誌的新聞思想。這是徐的一個創造,提出了江的新聞思想。他認為,這是江“三個代表”思想的組成部分。他分“江的新聞思想的形成的確立”;“江的新聞思想的基本特征”;“江的新聞思想的的架構”;“江的新聞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怎樣學習江的新聞思想“,這幾個問題展開論述的。他提出江的新聞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喉告論”“生命論”“導向論”“創新論”“根底論”。看來徐部長真下了功夫,聽了還是很受啟發,江澤民同誌新聞思想肯定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內容。江在任時對新聞工作特別地關心和重視,多次到中央媒體視察,作過許多重要講話,值得很好地學習和研究。
中午有朋友來看我,在頤和園後門的西貝蓧麵館吃飯,然後在黨校轉了一圈兒,他們都很高興。黨校的莊嚴和幽靜結合得如此之好,讓他們驚歎不已。我想起了梁衡的《馬列公園賦》:“多麼美麗的園子啊,一片聖潔的綠海裏藏著一塊紅色的理論陣地,這大約是辯證的統一。一個人經過幾天的勞累,尚且希望到公園的綠椅上小憩一會兒,何況一個偉大的黨呢?”當然歇息的同時是對曆史經驗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更深入的思考。
下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講新形勢下如何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要是結合新聞出版工作講的。很實在,是個實際工作者的一些感受和實踐。他例舉了今年在新聞出版中各報刊圖書出現的違規問題,共列出十個方麵的問題,很值得我們警惕。他還提出搞好新聞出版工作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的六個關係:堅持正確導向和提高宣傳藝術的關係,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陣地與市場的關係,堅持正麵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監督的關係,堅持改革創新與加強管理的關係。
晚上去感受藝術,先在王府井大街看“全國雕塑精品雙年展”。高雅藝術走出殿堂,到大街上接受群眾的品評,這本身就是一個好辦法。這些作品風格多樣,都可被大眾接受,特別是那些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作品,都樸實生動,立在大街上被圍得水泄不通,人們看著笑著,洋溢著喜愛之情。同一題目《信天遊》有兩尊雕塑,一個是雕了一個放羊的漢子,仰天大吼;一個是兩個娃子,男娃吹鎖呐,女娃在仰臉唱,十分動人。藝術回歸了大眾,真讓人高興。有幾個反映西北人生活和少數民族風情的作品圍觀的人甚眾,有幾件抽象的作品,也吸引觀眾的目光。這其中的許多作品,可以製作在城市街心公園,成為最新的景觀。哈爾濱過去的街頭雕塑非常好,這幾年落後了,聽說我們的近鄰長春市搞得不錯,還有一個雕塑公園,有時間一定去看看。
戲劇奇才李六乙工作室的“新戲劇”――《穆桂英》真把我們吸引了。北京人藝的小劇場,三麵座席,中間的百米左右麵積即為舞台,演員和觀眾呼吸相聞,近在咫尺。李六乙稱他的“新戲劇”為“純粹音樂本質的傾訴,純粹舞台的精神的還原,純粹燈光的單純抽象,純粹服裝的色彩斑斕,純粹表演的時空超越,純粹審美的自由體驗”。他標榜以深刻的繼承、科學的創造、貧民化的體驗,個性化的想象,完成全新的純粹戲劇理念的建立,全新審美趣味的同構,使中國的戲劇真正中國化,中國的戲劇國際化。雖然作為外行,我基本可以接受李的“新戲劇”,正因為我是外行,更可以說明,李的戲劇改革的成功探索和光明的前途。《穆桂英》是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楊宗保、楊六郎、楊繼業)關於戰爭的對話,不是展示情節,而是抒發情懷,闡述思想,盡管這樣,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舞台抽象,道具簡單(隻有一個浴缸和兩把椅子)色彩單純(紅白兩色),情節單純:穆桂英為出征沐浴淨身,登壇祭祖,尋覓祖先,亡靈凸現,亦真亦幻,虛幻中與丈夫、公公、太公相見,各敘衷腸,感慨萬端,一場人鬼情末了。觀眾被緊緊抓住,很難,但李六乙作到了。詞寫得很美,大氣又纏綿,音樂民族化又有新意;四位年輕的京劇演員,功力都是一流的,又揉進了了其他藝術的表現方法,如話劇、舞蹈,很成功。新一代的戲劇人的創造性試驗,讓我們看到中國戲劇前景的陽光燦爛。
夜色深沉,道路環複。司機不熟悉路,我們回來在頤和園繞了一大圈,才找到黨校的正門,但還是很高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隻要堅定不移走下去,總能找到大路。
9月21日 星期天
院子比往常清靜了不少,休息日,有的學員進城了,有的去外地考察。院子雖美,總關在院子裏也不是個事兒。外麵的世界也很精彩。理論的思考和實踐的探索,總要交替進行的。
上午新華社田聰明社長作報告――《關於新時期新華社改革和發展問題的思索》。田社長不僅聰明而且能幹,是一個真正的實幹家,他在內蒙和西藏的分社都幹過,又當過廣電部副部長,在那兒都是幹事的,西北漢子的本色。新華社是個大攤子,280多個公司,40多家報刊,2萬多人吃飯。職能不清,管理艱難,曆史遺留問題又特別多。從頭收拾舊山河,談何容易。田社長從頭做起,首先搞清新華社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國家通訊社、消息總彙和世界性大通訊社的職能,和職能無關的公司和報刊全麵整頓,該停的停該撤的撤,大刀闊斧,全力推進。他在改革中的體會是,一叫“理通天下,事在人辦”。二叫“說服自己,說服別人”。三是“要想別人不動搖,首先自己不動搖”。田社長說,二十年前,小平同誌就說了改革是一場帶有革命性的變革。中國到了現在,離開改革就很難談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既然是“革命”,就不僅會碰到被列寧稱為最可怕的“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更會涉及到少數單位和個人“權”和“利”的調整。有不少同誌因此給我講難。對此我常愛說兩句話:一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留到現在才改的都是難改的;另一句是不難要我們這些人幹什麼?他還引進了一個“執行力”的概念。即執行工作的紀律和方法。做為企業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作為一個部門,策劃得再想好,設想得再好,沒有執行力,就什麼事也幹不成,幹不好。普遍的問題是方案很好,執行力不強,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這本書是哈費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保羅·托馬斯和劍橋文學博士大衛·伯恩的論著,在美國的許多大公司的主管人手一冊。新華社的南振中總編向全社幹部推薦了這本書。
田社長在報告中,還舉了孫中山的例子,他說孫先生一生隻59歲,他幹了那麼多的事,任何威逼利誘、艱難險阻都奈何不了他。孫先生確實“屢戰屢敗”,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信念堅定,雖“屢敗”仍“屢戰”,義無反顧,一息尚存,奮鬥不止,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一代偉人。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搞改革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需要的思想作風和精神狀態。
報告結束後,有人問那裏能買到《執行力》這本書,田社長讓也來參加學習的新華社秘書長,贈給我們每人一本。大家熱烈鼓掌,讚揚他的“聰明”――他說全國各家報社都是他的用戶。
下午分組討論,我在第二小級,新華社的秘書長魯煒主持,大家發言熱烈。中國婦女報的蘆小飛總編、北京日報的劉宗明總編、浙江日報的姚民聲社長、光明日報的經濟部主任劉誌達,還有我都發了言,除了講了這次學習班的收獲,特別講了陣地和市場的關係、堅持導向和搞好“三貼近”的關係,黨報如何借鑒小報問題,加強對主流媒體的政策扶植等問題。大家都結合本單位的實踐談的,有許多真知卓見。
晚上朋友請客,先在朝鮮在中國開辦的海堂花餐廳吃飯。服務員都來自朝鮮,經過精心挑選的形象對得起國家的女孩子。確實很不錯,溫溫爾雅,賢淑大方,又能歌善舞的。朝鮮的年輕人都該走出那片土地,看看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去過平壤,那裏情況我有所了解。
更讓我們受用的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是老舍茶館――在前門樓子不遠處。裝飾古樸的茶樓裏高朋滿座,多數是外國朋友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者。喝著綠茶,嗑著瓜子,聽著相聲、京韻大鼓,看著雜技和“變臉”這些民族絕技,真是別一番情趣。喝著茶水聽戲文,這是中國才有的文化,是一種休閑和娛樂。在西方,聽音樂會,還要換一身行頭,正襟危裝,那更多地帶有儀式性。連著三天晚上領略了北京的文化風景,也是心滿意足了。每一次到北京,總要惡補文化,不僅為了娛悅,更是接受藝術給予生命的活力。
9月22日 星期一
上午還在育園樓上大課,中央電視台趙化勇台長作題為《電視小熒屏社會大舞台》的報告。應該說,在全國大眾中影響最大的媒體首推中央電視台。現在平麵媒體的影響已不如電視了。我覺得,除了電視有它特殊的優勢外,也因為它與時俱進,不斷的改革,不斷推新,這方麵中央電視台做得更好,特別值得我們學習。趙台長結合中央台的實際講了他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會,特別講了新時期為什麼要強調堅持導向問題的意義。他對比講了中央電視台關於“911”和伊拉克戰爭報道正反兩方麵經驗和教訓,可以說“911”事件後中國媒體的表現,是我們的恥辱;而對伊拉克的及時和大量報道,使我們挽回了麵子,開創了中國新聞的新天地,這方麵中央電視台帶了個好頭。對伊拉克報道的成功,以及後來對搞非典的報道成功,還有對會議和領導活動報道的大得民心的改進,都應該感謝以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開明,和對中國新聞改革的推進。這應該是整個新聞界的共識。中央的支持,是我們進一步改進工作的巨大動力。趙台長還講了中央領導同誌對“焦點訪談”輿論監督工作的支持和重視的事例,令我們感動,如果各級領導同誌都能這樣做,我們媒體的作用會更大。
下午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徐心華同誌講《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對這個問題中國記協進行過大量的調研。現在全國新聞從業人員已過百萬,這是一支讓黨和人民信任的隊伍。徐書記特別講了全國新聞界在搞非典鬥爭中的出色表現,他說在前幾天首都新聞界的聯歡會上,一位歌唱家演唱了一首歌頌記者的新歌《在世界的眼睛裏》:
“在有風的時候,我是樹的堅強;
在有雨的時候,我是鷹在飛翔;
在夜深的時候,我的燈光最亮;
人月圓的時候,我正四處奔忙。
在世界的眼睛裏,
我是天圓地方,我是天地脊梁。
青山有情對我笑,流水有愛對我講,
若問我是那一個,筆墨人生寫華章。”
他也說到了,範敬宜對現在記者作風不實的批評:“朝辭賓館彩雲間,百裏方園一日還。群眾呼聲聽不見,小車一過千裏還。”徐書記還例舉新聞工作職業道德方麵的種種不良表現,如導向錯誤,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不良廣告,低級趣味新聞等。1991年中國記協理事會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1994年、1997年又進行了兩次修改,主要內容有6條:1,全心全決為人民服務。2,堅持正確輿論導向。3,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4,維護新聞的真實性。5,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6,發揚團結協作精神。最近劉雲山同誌在一個材料上批示:“新聞隊伍的自身建設要抓好兩個教育,一是馬克思新聞觀的教育,二是以嚴禁‘有償新聞’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要把這兩個教育作為新聞界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舉措,抓實抓好。”看來加強對新聞隊伍的職業教育已提到日程,一方麵這些年隊伍擴大太快,一些思想政治素質不高的人也進入了隊伍;另一方麵市場經濟條件下,等價交換原則對記者隊伍的侵蝕。黨的高級幹部隊伍還出腐敗分子,我們不能保證記者隊伍不出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要正視問題,抓緊對隊伍的整肅和教育。
晚下北京暴雨如注,但排水能力很強,並沒有影響交通。雨後的北京洗盡塵埃一派清新。這次到北京深切地感受,空氣質量大為好轉,城市綠地多了,衛生條件也比過去好多了灰蒙蒙的天變得又高又藍。為了綠色奧運,北京正竭盡全力,大見成效。中國和世界都高興。
9月23日 星期二
上午是吉炳軒副部長的課,題目是—《新聞宣傳關健是把好關,把好度》。新聞宣傳要把好關把好度,是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一貫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把好關、把好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把好關、把鄧度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政治觀念、責任要求,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認識事務、處理矛盾的科學方法。吉部長講了把好關把好度要把握好的十個關健環節:要在政治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政策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導向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宣傳任務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輿論監督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宣傳格調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媒體形象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名和利上把好關、把好度;要在技術操作和管理上把好關、把好度。要處理好的八個關係:要處理好正麵報道與負麵報道的關係、主要報道和一般報道的關係、重點報道與日常報道的關係、形成合力與自主選題的關係、多報道與少報道先報道與後報道的關係、處理好熱與冷急與緩的關係、對內報道現對外報道的關係、公開報道與內參的關係。為了說明問題,他例舉了這些年,新聞宣傳中的各種典型案例。吉部長的報告真可以說成“總編輯工作手冊”,有特別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按著他提出的要求辦,新聞的導向是不會出任何問題的。這是中國新聞工作中多少年正反兩方麵經驗的總結,是付出過巨大學費的。吉部長兩句精彩的語錄:黨的報紙電台是喉告,不是心髒,隻能讓你什麼你說什麼,不讓你說什麼,你就不能說什麼。你們也是工具,是拿在黨的手裏的工具,手讓你怎麼動你才能怎麼動。這個通俗的比喻還是很深刻的。對輿論監督的現狀,吉部長認為:不是多和過的問題,是認識不一,利用不夠,外部環境不佳,我們的經驗不足,方法不當把握不準的問題。這個評價是非常客觀。中央今年已作出了改進會議和領導活動和重大事故新聞報道的意見,明年還要作出關於搞好輿論監督報道的決定。這對我們是個福音。吉部長在當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時管過新聞,又在省裏當過宣傳部長,對我們要求很嚴,又很體量我們,這很難得。
午飯後出發,我們班上的全體學員到中宣部,和中央領導同誌座談。中宣部修整一新,院裏建有民族庭院式的部長辦公室,清雅幽靜。前麵的辦公樓明亮大方,廳堂裝飾有名人書法和國畫,顯示出一種文化氛圍。2時30分,李長春同誌走進三樓的會議室和我們見麵,陪同並主持會議的是劉雲山,在前排就坐的還有徐光春、吉炳軒、趙啟正、王晨、張研農、南振中等。長春同誌作了題為《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宣傳工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輿論支持》的報告。他在報告中說,這個稿子錦濤和常委們都看過,錦濤同誌還動手改過。我以為這是新一屆黨中央指導新時期黨的新聞工作的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將對統一全國新聞工作者的思想,切實作了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意義。長春同誌講第三個問題“用三個代表統領新聞宣傳工作,要切實落實三貼近的原則”時說,“三貼近”不是方法,是個原則,是個方向,是貫徹“三個代表”的必然要求。“三貼近”,是長春同誌主持意識形態工作時提出的,有特別的針對性,對改進新聞宣傳工作十分重要。最樸素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道理。“三貼近”說,可能是對黨報理論一大貢獻。在講話時,長春同誌還舉了他在基層工作中的一些事例和感受,大家聽了很親切。
晚上新華社請學員去作客。這是我第三次到新華社,前兩次也是到北京開會,分別由穆青和郭超人邀請的。如令“昔人已乘黃鶴去,此處空餘黃鶴樓”——穆老已退休多年,80多歲了,還關心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超人英後早逝,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們是中國記者的兩座高山,人品文品皆高,為後人仰止。新華社還是那個大院子,蓋了大廈,修整一新,隻是過於擁擠。在路上新華社的秘書長魯煒說,今後五年,新華社將投入20億元,進行擴建和改造,將蓋幾座世界級的新聞大廈。南振中領著班子的同誌在門口迎接,剛參加完外事活動的田聰明也趕回來和大家見麵。在新聞發布中心大堂舉行自助酒會場麵十分熱烈,新華社的領導熱情敬酒,各方麵負責人到各桌征求意見。已完全進入信息營銷狀態的新華社,對我們這些用戶表現出相當的誠懇,全無“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老大自居的作風。對媒體來說,用戶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報社有同誌打來電話,說電視上看到了我們和李長春的座談,有我的鏡頭。
9月24日 星期三
早上的雨很大,還有滾滾的雷聲,如春雷般讓人振奮。雨隨人意,昨天長春的講話,是為中國的新聞界下了一場透雨。
早8點30分,中宣部幹部局局長王立英向我們傳達了黨中央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文件。這也是辦我們參加的這個學習班,長春同誌做重要講話的一個背景。
9點,小組討論長春同誌的講話,大家爭搶發言,十分熱烈,表達自己的感受,都很真誠實在。長春的講話理所當然地受到歡迎和高度的評價。我在發言中說,這個講話反映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新聞工作的關心和重視,這個講話是新時期新一屆黨中央指導新聞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我的體會,一要樹立導向第一的思想,“悠悠萬事,唯此為大”,辦報紙求發展,千頭萬緒,頭等大事是抓好導向。二是“三貼近”是方向是原則,貫徹“三貼近”報興,失掉“三貼近”,報衰報亡。以“三貼近”為指導搞好報紙改進。三是關健在黨,關健在人,下決心抓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真正做到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
下午人民日報社長王晨講課。王和我們是一代人,當年在延安插隊,後到縣報道組工作,恢複高考後進社科院當新聞所研究生。到光明日報當記者,全國第二屆報告文學評獎時,他寫遇羅克的作品也獲獎,那時我們相識。從一個知青通訊員,成為中國第一黨報的一把手,這不隻是王晨個人的奇跡,也是時代使然。王晨講課的題目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宣傳工作的幾點體會》,主要講了正確處理六個關係:一根本指針和檢驗標準,二服務大局和服務群眾,三黨的主張和人民心聲,四正確導向和宣傳藝術,五正麵宣傳和輿論監督,六發揚傳統和勇於創新。他還介紹了人民日報改版的實踐和收獲,讓我們地方報紙受到鼓舞。中國新聞改革最難的是人民日報,最有作為的也是人民日報。這幾年,他們的動作似乎的點慢了,一旦動作起來,作用就大了。現有人民日報行動了,我們地方黨報的步子應該更大一些。
9月25日 星期四
今天風和日麗。上午中央廣播電台的台長楊波同誌作《努力實踐“三個代表”,促進廣播事業發展》的報告,講了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曆史進程、發展現狀和發展未來。廣播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曆史上曾是最有影響的媒體,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視產生了,廣播又成了弱勢媒體。但是他們努力思想創新,節目創新,又逐步走出底穀,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又有了更大發展。這對我們紙介媒體,也有啟發。電視對我們的衝擊也很大,由此引了報紙文化的一次革命,無論辦報理念和技術都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但電視的輿論強勢仍然對我們有很大的壓力,報紙革命仍需同誌努力。
在報告中得知,1923年1月,美國商人奧斯邦創辦的中國無線電公司在上海播音,這是中國境內第一座電台。1926年10月,哈爾濱無線電台開播,這是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第一家廣播電台。這應該是哈爾濱人的驕傲,二十世紀初,哈爾濱的文化是相當發達的。
中午看到9月22日的《學習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文字精彩,題目是《湘人左宗棠》——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湘黔多堅毅不拔之人。‘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湖南這片人傑地靈的三湘之地,近代養育了無數中華英才。‘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魏源、‘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譚嗣同、‘無公則無國民,有史則必有斯人’的黃興、‘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蔡鍔將軍……都從這裏走出來,以國家的興衰為已任,為民族的複興不惜以身赴死。民國奇人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不無自負地吟唱道:‘若道中華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
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的湘陰——長沙附近的一個小城。他二十三歲為自己立下座右銘:“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後來成為一位無堅不克的戰將,為清廷東征西討,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64歲時率領六萬湖湘子弟從蘭州出發,抬棺而戰,打響收複新疆之戰,將軍壯士視死如歸,血染沙場,一年後新疆全境收複。有位學者曾說:“唐太宗以後,對於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首推左宗棠,實非過譽。”與其說是山河破碎成就左宗棠的名節,不如說是左宗棠的愛國情懷鑄就了民族的驕傲。近代從湖南走出的革命偉人,如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其曆史功績也不在左宗棠之下。壯哉,湖南人!
下午中宣部副秘書長、新聞局長李寶善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黨的新聞工作方針原則》,經過多年的苦心研究,李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主要方麵有:1,批判封建統治階級壓製新聞自由的反動性,肯定資產階級爭取新聞自由的進步性,形成“自由報刊”、“人民報刊”思想;2,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爭取新聞自由的鬥爭鼓與呼,揭露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虛偽性,形成“工人報刊”思想;3,把報刊視為無產階級的戰鬥武器,把新聞事業視為黨的事業的一部分,形成無產階級的黨報思想;4,論述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剝奪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必要性和正義性,總結並確立社會主義條件下黨的新聞工作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製度、紀律。他認為,我們今天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要掌握以下基本觀點:1、新聞是重要的意識形態。2、新聞事業是社會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3、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具有與資本主義新聞事業不同的特點和優勢。4、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堅持黨性原則。
我們講了多年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李寶善同誌的概括讓我們摸到了脈絡,掌握了要點,這對於我們十分重要。我們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啃原著,有了這些要點,學習研究就這些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對報刊的論述中有許多有意思的論斷,如報刊是作為輿論的紙幣流通,是人民無處不在的眼睛。報紙和麵包、牛奶一樣是工人的心要生活資料,出版自由是工人運動的空氣、場地和陽光。現在這些論斷還閃放著真理的光芒。他們論述無論多麼重大的問題,都善於運用生動鮮活的比喻,顯示了他們文風的卓越不凡。
9月26日 星期五
十天的學習就要結束了。在秋光燦爛的育園樓舉行簡短的結業儀式。李寶善主持,吉炳軒副部長總結,中央黨校的石泰峰副校長和中組部的張宏聲局長等出席。
這次學習班創造了幾個“第一”,三個部門第一次聯合辦班,中央黨校第一次辦十天班並發由三個部門蓋章的結業證書,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和媒體領導座談。我們有幸趕上了這幾個“第一次”。鮮紅的結業書拿在手,感得到了一種沉重――那是信任又是囑托。
十點鍾告別黨校,隻見門前憶擺滿了鮮花,如火的是串紅,紫色如星的是三角梅。從這裏取回星火,我們將在祖國的北方點起光芒萬丈的火焰。
再見了,大有莊!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