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行與思
從璦琿到愛輝
這裏是小興安嶺的北坡,山地平緩,眼前是一片接一片的白茫茫的農田。過了臨江的四季屯和坤河,前麵就是黃旗營子和蘭旗屯了,這裏曾是滿族和達斡爾族的村落,已看不出有什麼民族特色了。這一帶我多次路過,每次走到這兒,我的心裏總是很沉重,因為前麵就是古城璦琿了,那裏是我們民族的傷心地,是我們的國恥紀念地,因為讓國家喪失最多國土的《中俄璦琿條約》就是在那裏被迫簽訂的!那是一個被侵略者血洗過的屠城,那也是沒有一個人投降而被戰火毀滅的英雄之城……
我們輕輕地走進這座靜靜的小鎮,路旁那一排排藍瓦紅磚的房舍如睡著般安寧,這裏沒有市景的繁華,沒有人聲的喧囂,隻有雪後的嚴寒。但那民居房門前掛著的彩燈和雪地上散落的鞭炮殘片告訴我們,幾天前這裏也曾歡度過元宵燈節。
那時這個小鎮的盛景能如曾任過康熙年內閣大學士的楊宣的題為《艾河元夕竹枝詞》寫的那樣熱鬧嗎?艾河為璦琿的別名,楊宣的這首詩就是記錄當年此地百姓歡度元宵節的情景的,他是因得罪了朝廷而被貶謫到這一帶的流人。但他的詩還是洋溢著節日的喜悅:
絕塞寒雲凍不開,全憑人來喚春回。
兒童踏臂歡呼處,爭看燈官上任來。
赫赫前驅清道旗,青紅皂肅兩邊隨。
朱標告示兩邊掛,新署頭街燈政司。
傾城鼎沸鬧秧歌,紅粉新妝細馬馱。
不信使君真有婦,羅敷過處看人多。
這是已故的著名曆史學者、作家劉邦厚先生在浩繁的曆史典籍中,偶然發現的對璦琿的記載。他感慨道:“我們在這裏,突見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那個三百年前已經消逝的璦琿的街市又撲到眼前。隻可惜,這少而又少的文字卻出自那被枷鎖磨細了頸項的白發蒼蒼的大學士之口。”“璦琿城,是中國邊疆各族文化發展的標誌,是中國中央政府轄地設治所在地。然而,璦琿紛紛繁繁的三百年曆史卻未能好模好樣地留下來,這遠比毀掉一個城池更加悲哀。”
遵照老朋友的遺願,我也在尋找古老璦琿的影子。據史學家考證,現在這個距黑河城南35公裏的愛輝鎮是璦琿的“新城”。“舊城”曾設在現愛輝鎮東北的俄羅斯境內的維肖勒伊村附近。明代時就在那裏修築城寨,當時那裏是中國的疆域。17世紀中葉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就將此寨焚毀。1683年,康熙命薩布素將軍在此位置重建璦琿城並設置黑龍江將軍府。兩年後,因璦琿僻處江東聯係不便,決定在現在這個愛輝鎮的地方重建新璦琿城,1858年在此簽訂《璦琿條約》,1900年沙俄製造江東六十四屯慘案並武力攻占了璦琿城。
璦琿被毀的曆史背景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興起,提出了“滅洋保國”、“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借義和團提出“滅洋”之機,主持清政府發布對外宣戰詔書。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決定派兵保衛中東鐵路,17萬俄軍進入中國。清兵和各地義和團破壞鐵路橋梁,自發抗擊俄護路軍。17日,俄軍采取報複行動,連續5天在海蘭泡屠殺華人,又將在黑龍江江東世代生活的六十四屯的中國村民趕到黑龍江江中。他們又越過黑龍江殺進璦琿城,當地軍民奮力反抗。俄國人所著的《攻克璦琿》中有這樣記載:“在璦琿,哥薩克在逐街逐屋爭奪著,沒有一個人肯投降,沒有一個人肯為我們帶路。若不是他們的指揮者的無能,被攻克的將不是璦琿,而是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
不屈的璦琿軍民進行了最後的抵抗,侵略者的鐵蹄和槍炮把文明繁華的城市化作了廢墟和火海。全城僅留下了聳立在內城東南角上的“魁星閣”,也許它的威嚴震懾了侵略者的瘋狂。可惜,在四十五年後它又在蘇聯紅軍的炮火中轟塌。從此這個曾輝煌過的北方名城沉寂在黑龍江邊的樹林和荒草中,後來又成了一個移民的村落,拓荒者縷縷的炊煙撫慰著埋葬在這片土地下屈死的魂靈。
隻是城南樹林中那九位璦琿出生的清代將軍的墓碑還顯示著這座城市往昔的威嚴。那石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了璦琿人的功業。據劉邦厚先生考證,曾有24位璦琿人任過清朝的將軍、都統和大臣。隻是他們多半戰死在疆場或遠戍伊犁、蒙古的地方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隻有這9人告老還鄉,終死於家鄉。可惜,在文革中,那9座石碑被當地的一位革命的生產隊長,用炸藥全部崩碎,那殘碑石塊成了拖拉機庫的墊基石。
在這座殘城唯一見證曆史的,就是那幾棵有三百餘年樹齡的老鬆樹。也許它是自然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也許它是初創這座城市的居民栽種的街樹,無論怎麼說它躲過了那場洗劫,在經曆過數百年的風霜雨雪後還巍然挺立在自己的位置上。我走下車撫摸著那樹身上如疤痕一樣的鱗片,仰望那伸向天空的蒼翠枝葉,油然而生敬意。
當然讓我更生敬意的是劉邦厚先生和當地的文化人對這家鄉曆史的敬畏和研究,他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黑龍江流域的曆史進行了三次考察和研討,並策劃設計了璦琿曆史陳列館。我的老朋友劉邦厚多次去對岸實地考察,他能背下江東六十四屯的名稱和位置。在政府的支持下,按著一張殘存的照片,在他和當時黑河地區文化工作者的倡導下,政府出錢複建了魁星閣,又在那幾棵老鬆樹旁建起了璦琿曆史陳列館,陳列提綱是劉邦厚擬訂,許多文物是他親自找到的。
2000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黑河市又擴建的璦琿曆史陳列館,成了愛輝鎮的核心建築群,它占地10萬平方米,其核心是那座3800平方的展舍,它由圓方兩個建築組成,它們分列在一個三角形的兩邊,意寓“刀劍”割裂了國土。三角形的一邊指著見證鬆,一邊指著魁星閣。台階的東側立著“黑龍江——母親河”的大型浮雕牆,西側立著風鈴牆,上麵懸掛著1858個風鈴(1858年簽訂《璦琿條約》),寓意警鍾長鳴,勿忘割地之恥;風鈴下的小廣場樹立著一座銅雕:一位母親抱著已死去的女兒,寓意祖國失去了兒女、丟掉了國土。這座厚重豐富的博物館曾被評為全國第五屆十大精品展之一。
在傷心之地重溫悲痛曆史,不是為了激發仇恨,而是在回顧曆史教訓中,振奮每一個中國人強國富民的責任感。昔日任人宰割被人欺辱的原因是國窮兵弱,更是官員的腐敗政府的無能!今天,我們雖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了,但唯有加快發展推進改革才能複興中華,永不受辱,為人類文明創造新輝煌。
每一次參觀愛輝的曆史陳列館,都引發我對那些為全力保護曆史文化古跡、傾心發掘和研究地方曆史文化的仁人誌士的深深敬意。“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話我們都會說,可我們的健忘卻讓在天有知的先人傷心,也許因為我們的曆史太長太複雜,我們怎麼可能事事不忘呢!可是,我們忘卻的往往是苦難和不幸,津津樂道的是輝煌和勝利。而一說到民族的不幸,我們更多的是對侵略者的仇恨,而很少想一想我們民族的弱點和國家的教訓!一次次的割地賠款,不是民眾的冷漠,而是腐敗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官員們的曲膝投降;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橫行霸道、肆意殺戮,是無數漢奸的助紂為虐!
曆史觀念的淡薄,文化覺悟的喪失,仍然是我們的流行病。不要以為炸毀前輩墓碑的事情的事件隻發生在文革中的特殊時期,以建設江畔帶狀公園的名義,拆除抗日英雄馬占山的故居;以擴展市路的名義,拆掉抗俄英雄壽山將軍的殉難紀念地,都在我們省著名的城市發生,當時在文化廳任職的我和劉邦厚先生為此曾痛心疾首,據理抗爭,可還是擋不住轟鳴的推土機。文化保護在無限製的權力和商業黑幕麵前的一次次失敗,讓我們的民族一次次蒙羞。也許,我們的掌權者,都應該到曾被毀滅又再生的愛輝鎮來看一看,想一想,再不要以為民造福的名義,幹禍害曆史文化的事了!
在權力麵前,有時文化是很軟弱的。但文化人的骨頭是硬的,其精神是永恒。破壞文化的強權者顯赫一時,但最終會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可如赤子般忠誠於人民的作家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將與曆史永存。就像黑河人還時常想起劉邦厚以家鄉的曆史為藍本創作的長篇小說《百年風流》和由此改編的54集的電視劇《黑龍江三部曲》,還有他為古城璦琿、為新城黑河的文化建設的傑出建樹。
2013年春天
我把太陽迎進祖國
我每次到撫遠,都要去看黑瞎子島,就像拜見了母親,還要去看她的愛子。可是那時,見能隔著淺淺的江灣,遙望樹叢後那一片萋萋的荒草;有時借乘中國邊防部隊的快艇,在那江灣著繞行,驚飛起的島上的鳥群,在那座俄國人教堂的十字架上掠過,發出哇哇如哭號般的聲叫。隔江相望而不能走進那片我們自己的土地,那是一種怎樣的惆悵啊!
眼前,這片由銀龍島、黑瞎子島和明月島組成的327公裏的撫遠三角洲,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20世紀蘇聯的人文學者就在黑瞎子島的東部發掘出360座古墓,出土了大量中國女真族的文化遺存;而我們黑龍江的考古專家也在島的西部,發掘了渤海時期和金代的陶器。史書上有載,從8 世紀的唐朝開始的曆朝曆代,中國都對這片土地上行使過管轄權。清乾隆年間,這個島上還有三個中國村落;清朝未年,還有15戶漢族和赫哲族人家的島上居住。就是後來在沙皇逼迫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黑瞎子島這一片土地也是中國的領土。那是一片相當於香港三分之一、釣魚島的70倍、珍寶島的500倍的土地呀!
1929年7月,年輕氣盛的東北軍司令張學良,欲強行收回中東鐵路管理權,引發了一場東北軍與蘇聯軍隊的大戰,曆時5個月,雙方一線兵力20萬人,結果東北軍潰敗,蘇軍趁勢霸占了黑瞎子島。據《撫遠縣誌》:1929年9月6日下午,蘇軍向烏蘇鎮發動全麵進攻,中國東北軍第九旅42團二營7、8兩個連,在營副官周占奎指揮下奮力反抗,戰鬥到傍晚,終因寡不亂眾,陣地失守,百餘人全麵戰死。然後這股蘇軍就占領了沒有守軍的瞎子島。張學良將軍在後來的《張學良自述》中承認:“那時,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
一個不顧國際大局的“爭強好勝”和“不自量力”的盲動,讓中國一片戰略地位特別重要的國土在外漂泊79年!不知有多少愛國誌士為之扼腕歎息!建國後,中國政府為爭取領土完整而與蘇聯、俄羅斯政府的劃界談判從未停止,終因兩國關係的複雜多變,而沒有實現收回寶島的心願。
改革開放中湼槃了的中國,終於有了和世界上任何國家平等對話的能力。曾兄弟般友好又兵戎相見了幾十年中俄兩國的關係,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如解凍後的黑龍江一樣,冰消雪融,日漸溫暖。
1986年7月28日,當時的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馬上喬夫在海參崴說:“因為我們是近鄰,我們有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邊界,因此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已預先注定了‘從今之後世世代代’並肩地生活。”
9月2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記者華麗萊士時說:“戈爾巴喬夫在海參崴的講話有點新東西,所以我們對他的帶積極性的東西表示謹慎的歡迎。”
1989年2月4日,鄧小平在上海握著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的手說:“結束過去,放眼未來。這是我們的任務。”
接著,這一年的5月中旬,戈爾巴喬夫訪華,在人民大會堂,他握著鄧小平的手,向全世界宣布:恢複中蘇兩國和兩黨關係。
曆史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在巨變中新生的俄羅斯,渴望與日益強大的中國建立更加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2004年10月14日,俄羅斯總理普京訪華時代表俄羅斯政府與中國政府簽訂了《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按照該協定,銀龍島歸中國所有,黑瞎子島靠近撫遠這一半劃給中國,靠近哈巴羅夫一半劃給俄羅斯。就這樣,我們終於收回了327平方公裏土地中的171平方公裏!
這當然不是我們最高的期望,但懸而不決的中俄東段總算塵埃落定。曆史的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和睦友好的國際環境,我們是無法實現富民強國夢的。許多國際問題專家認為:“黑瞎子島模式”將為21世紀的中國解決領土爭端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即在尊重曆史的前提下,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利益和領土完整,同時對目前已經造成的問題給予一定的承認。
無論別人怎樣說,撫遠人民已經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家園黑瞎子島的建設上了。2009年5月,國務院批複了黑龍江省《關於黑瞎子島保護與開發有關問題的請求》,原則同意總體思路,明確了“生態保護”、“口岸通道”、“旅遊休閑”、“商貿流通”的功能定位,努力在這“一島兩國”的獨特環境下建設“中俄兩國合作示範區”。
而2010年6月15日的烏蘇大橋的正式開工在鞭炮聲,拉開了黑瞎子島按既定目標建設的大幕。隻用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這座鋼鐵巨龍已橫跨在撫遠水道之上了。這座引橋長6、41公裏、主橋長1606米的大橋是世界上首座大排臂鋼箱結合梁斜拉橋。大橋的設計者把牽拉鋼索的主塔,設計成高聳雲天的豐碑,昭示著曆史將永遠明記著黑瞎子島主權的回歸;主塔塔冠和拉索形成太陽花的形狀,象征著中俄和平友好花團錦簇;一根一根鋼索構成的扇麵,恰似鯤鵬展翅,象征著祖國騰飛的雄姿。經清華大學的專家們研究,他們在100多種紅色中選出標準的“中國紅”,裝扮了這座意義非凡的“中國橋”。這紅色凝聚了6000多位建設者的1000多個日夜心血和汗水。他們曾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這荒無人煙的沼澤中,鑽開封凍千年的古老土地,注入支撐鋼鐵脊梁的混凝土;他們曾在酷熱的煎熬中,忍受蚊蟲瘋狂的叮咬,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他們火熱的青春化作了彩虹般美麗的新橋,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連接祖國美好未來的紅色大道。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早春,我輕輕地走過鋼筋鐵骨的紅色的烏蘇大橋,迎麵的寒風吹打著我的臉,我卻感到了東方初升太陽的赤熱。我故意放慢自己的腳步,好像在穿越漫漫的曆史長河。血與火、汗與淚往事如畫卷式在我的眼前閃過。當我的雙腳踏上那厚厚的白雪覆蓋的土地——那片的浸透一個民族深厚感情的土地,禁不住流下我那百感交集的眼淚。這時,我看到眼前一片片叫得出名的樹林在風中搖曳,那一叢叢叫不出名的荒草從雪野裏探頭張望,它們竟和家鄉原野裏的樹和祖屋後那片菜園的草一個模樣。家鄉的一草一木都讓我們動情。
這時,回望我剛剛走過的烏蘇大橋,那就像母親伸過來的一支手,把久別孩兒攬在自己的懷裏,永遠不再分開!
在島上巡訪,我發現這個被冰雪擁抱的荒島,現在已變成充滿生機的“熱島”,島上的與烏蘇大橋相連公路正在向島內延伸;通江口客運碼頭、莽吉塔港、171米高的東極寶塔等工程也在進行。我還看到已經初具規模的“北大荒生態園”,我仿佛聽到了來自全國各的遊客們在光線通透的植物園裏,在曲廊相連的湖心島上的笑聲。後來,一個直立著身軀、向我招手的黑熊引領我來到了“濕地公園”參觀。大雪封路寸步難行,但通向沼澤地深處的小木橋還是引發了我無限的遐想。現在島上已形成了“濕地公園”、“俄邊防軍營舊址”、“北大荒生態園”、“中俄界碑”和“東極塔”五大景區。去年秋天上島的旅行團接踵而至,今年春天要來的的旅行團已在網上報名。因為哈爾濱到撫的火車已通,“黑瞎子遊”今年一定大火。當地旅遊部門已做好“五一”迎接第一個高潮的準備。
現在“生態旅遊島”已初見端倪,而“通商經貿島”的藍圖也在繪製中。當然通商經貿要靠中俄兩國的共同努力,就像男女兩人的結合,要從談戀愛開始,再結婚、生孩子。我們這麵的鶴橋已經架起。撫遠的領導說,俄方從哈巴羅夫通黑瞎子鳥(俄稱大烏裏蘇島)的大橋正在施工中,今年就能建成。等著看吧,經貿的大戲,就要開演了!
告別了黑瞎子們(島上多有可愛的可以亂真狗熊雕像),我又來到一江之隔的烏蘇鎮。據說這個隻有0、93平方公裏麵積的小島,是世界上最小的鎮子,因為隻有一戶人家。被稱為“鎮長”的是一位姓張的漁民,媳婦和兒子就是他的“鎮民”了。據《撫遠縣誌》載,民國年間,烏蘇鎮曾繁榮過,島上臨江有一條小街,上設9家商號、10家雜貨店,還有一家煙館和一家妓院。中俄兩岸多有商船往來,烏蘇鎮就是通商口岸。小鎮後來被俄匪搶劫血洗一次,逐漸破敗下去。那條小街也被漲潮的大江卷到水裏去了。而現在此島以“英雄的東方第一哨”而聞名天下,那是胡耀邦同誌1984年8月來此視察,為島上的邊防部隊哨所的題詞,現在已刻在那藍綠色的石碑之上,熠熠生輝。登上20多米高的哨所,蒼茫的撫遠水道和黑瞎子島就在我們的眼底了。我依稀看得見島上有一排界碑拉著鐵絲網,在島的中間通過。東側俄式教堂還立在風雪中,而西側中國這一麵,“北大荒生態園”的米黃色建築和為邊防隊部新建的哨塔格外醒目。陪我們參觀的班長告訴我們:“我們的新哨所瞭望塔裝了電梯,比現在這個高,營房是三層的大樓,裏麵設備一流,可能是全國最好的邊防哨所了!”
在哨所參觀時,我看到紀念碑對麵的牆上的宣傳欄裏,還張貼著一首歌,名字叫《我把太陽迎進祖國》,歌詞的作家竟是我的老朋友沈陽軍區作家胡世宗,他的兒子胡海泉因為是《羽·泉》組合中的“泉”而比他的父親更有名。而他父親的這首情真意切的好歌深深地感動了我。後來,我在撫遠也多次聽到當地人深情地演唱這首歌:
在祖國邊防最東端的角落
聳立著我們小小的哨所
每當星星月亮悄悄隱沒
那就是我們第一個把太陽迎進祖國
我把太陽迎祖國
太陽把火熱灑給萬裏山河
我持槍向太陽致以軍禮
請它帶上我的愛我的歌
第二天(2月25日)淩晨四點我們跟隨賽車隊從賓館出發,沿著撫遠通往烏蘇鎮高速公路行進幾十公裏,然後進入到江麵的“兩極賽”的起點,昨晚李沅龍和工作人員已設立了標誌的平坦冰麵。左側是黑瞎子島,右側是“英雄東方第一哨”,身後就是東極廣場,那“東”字型銀色雕塑,好像聳立在我們的頭上。它在晨光下閃爍銀光,十分醒目。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因在此一遊並留影而一生榮幸。
6時09分24秒,那一輪巨大的火球從東方拱出地平線,瞬間,那玫瑰色的光豔,點燃了白雪的大地,也為雪地裏待發的賽車披上了如金的光彩。這時太陽如追光一樣照射著如舞台一樣冰麵,光的返射又讓每一台車如威武亮相的演員。這時賽車轟鳴起來,為自己加油助力,車手們握著方向盤踏著油門,等待著出發的命令。攝影記者們都架好的機器,等待這莊嚴的一刻。這時,哨所裏傳來了上早操的戰士們的歌聲:
在祖國最東端的角落
聳立著我們的小小的哨所
每當星星月亮悄悄地隱沒
那是我第一個把太陽迎進祖國……
也就是在這一時刻,“兩極賽”的賽車隨著藍色令旗的揮舞,一輛接一輛呼嘯著出發了。它們披著一身的陽光,在撫遠水道的雪原上飛馳,那車隊卷起的雪霧,也閃爍著讓人眩目的金光。它們在烏蘇大橋下穿過,如英雄通過凱旋門一樣壯觀。
這時,每個車手都會和東方第一哨的邊防戰士一樣自豪地說:
我把太陽迎進祖國!
2013年3月
雄奇龍江小三峽
黑龍江流到這一段好像有些怒氣衝天。這條安靜從容的東方大河,它從蒙古高原發源,一路向東奔流,不斷接納大小興安嶺流下的山泉溪流,江麵漸寬,水流也由緩變急;而接納了俄羅斯境內的結雅河、布列河等幾條水量充沛的大河之後,黑龍江從嘉蔭到蘿北段流速加快,如咆哮的巨龍,力大無窮了。它像一把軟刀子,一刀兩斷,把小興安嶺一分兩半,一半留在中國,一半在俄羅斯。而黑龍江水從中穿過,邊走邊唱著自己心中的歌。那江水順山勢而流,不是筆直而是曲折的,那是黑龍江自由奔騰的旋律,帶著憂傷也帶著歡樂。這一山水奇觀被黑龍江人自稱為“龍江小三峽”。
《黑龍江旅遊通論》上對“龍江小三峽”是這樣界定的:“自嘉蔭以下約15公裏的保興山,黑龍江進入小興安嶺穀地,至蘿北縣興東鎮,河長約149公裏,屬山區性河道。兩岸山岩林立,由堅硬的片岩、片麻岩和花崗片岩組成。江麵變窄,水深流急,河槽穩定,無汊無灘,原稱太平溝峽穀。該河段河穀寬度變化在600米到1300米,亦為深切曲流河穀,河床為基岩,礁石眾多,後稱為黑龍江‘小三峽’。”
蘿北縣和嘉蔭縣都把“龍江小三峽”當作本地的風景名勝。他們界定的“龍江三峽”西起蘿北縣與嘉蔭縣交界的嘉蔭河口,東至太平溝興東滾兔嶺山下,水路長度45公裏,在這裏,黑龍江水將興安嶺分為內外,形成三段峽穀,即龍門峽、金龍峽、金滿峽。在金龍峽中,又內含三段小峽穀,即龍頭峽、龍騰峽、龍鳳峽。由此組成的奇特風光,是黑龍江流域旅遊風景線上最為奇觀,最為集中,最為獨特的自然山水畫廊。這裏兩岸山勢高聳,江中水流湍急,江畔林木繁茂,水中魚蝦成群。國家旅遊局副局長孫鋼遊此峽時詩雲:“兩側高山聳碧空,百米深水湧浪凶,龍江三峽從此始,畫圖變幻莫測中。”為了讓這一迷人勝景與世人同享, 嘉蘿兩縣開通界江黃金旅遊線路,讓這一仙境勝景不再“養在深閨無人識”了。在春夏秋三季,遊人們乘著小艇逆江而上,江風夾著水氣撲麵而來,清爽宜人。放眼望去,遊人可見江水蜿蜒,江流湍急;兩岸山崖峻美,峰巒疊嶂。對此,他們不吝溢美之詞,讚“龍江小三峽”山環水抱,交相輝映,既有漓江的秀色,也有岷江的磅礴;既有長江三峽的雄奇,又有桂林山水的清雋;山青如繡,水綠如茵,江山如畫,濃彩重墨中透著淡雅,山嶸水清中也有幾分豪放。?
我們就是行進在這條黃金旅遊線路之上,遺憾是在這個大界江冬眠的季節。讓我大喜過望的是,看到了“龍江三峽”另一番特別的景色,那是在登上那座木製的五層的樓閣之後。那座“龍江小三峽”的觀景台就建在臨江的山巒之上樹林之中。我們淌著沒膝深的大雪,走到木牌樓下,隻見那牌樓的橫扁雕著“覽小處”三個大字,兩側雕刻的對聯為“一水遠流天外去”、“萬山奔赴眼前來”。繼續前行百餘米,就走到樓閣之下。進樓見一廳堂,四周懸掛著“龍江三峽”的攝影作品,稍作瀏覽,便扶梯而上,一步一層天,先見樹,再見山,後見天。上到五層,沿回廊就可一覽“龍江三峽”之全貌了。
“好一派北國風光!”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感歎。遠望起伏的群山,如突然冰結的波浪,凝結成巨大無邊的玉雕。那山上的樹林如茸如針密植在那白玉般的群山之上,像一層朦朧的霧靄飄浮其上。大江如一條寬大的雲帶在群山中穿行著環繞著,好像凝固的群山飄浮起來。山水相依,渾然一體,如巨大的沙盤景觀,突然定格在這天地之間。天空如穹蓋籠罩著隻有黑白兩色的世界,眼前的畫麵所展示的空靈、神秘、深邃、渾沌,讓我深受震撼。這是一種形而至上的感受,宇宙之浩渺,天地之悠悠,這遼闊江山誰主沉浮?沒有主宰萬物的上帝,也沒有可以改變自然規律的神人。其實在無限的時空之中,人類是很渺小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順其自然、尊重規律。登斯樓也,讓我陷入沉思般的寧靜和夢境一樣的迷離之中。也許在大江奔流萬山碧綠時,我們見景生情地會詩意大發,可此刻麵對瞬間凝固的蒼茫大地,我們想到的可能是對宇宙世界的宏觀關注和哲學的思考——人和自然的關係。
但是,此刻我還是想到了一首詩,因為這“一覽小”之觀景樓取意於杜甫的《說嶽》,那詩雲: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在這“青已了”的銀色世界,我們登高望遠,感受江山之神秀和宇宙的陰陽變換,不禁胸襟為之開闊。雖然不見歸鳥入林,卻一覽山外之山,天外之天。我想,現在的人們太注重於現實,沉湎於私利了,快退化為大千世界中的“宅中之人”和“井中之蛙”了。走出都市的霧霾,走進山野的清明。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峰,迎接人生的一個又一個春天。此乃人生大快樂也!
在登上“龍江小三峽”之前,我們還在太平溝黃金古鎮稍作停留。那也是當地政府精心打造的一個景區,它坐落在太平溝村,東臨興安峽穀,西靠小興安嶺餘脈,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據當地人介紹,這個精心打造的“黃金古鎮”建有采金曆史、北方性文化、煙館睹場等景區,以清晚期太平溝鼎盛時期的曆史為背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及人物事件等內容,融藝術性與曆史性為一體。因大門緊鎖,我們不得而入,隻聽介紹,不見其詳。至於展館中的“北方性文化”為何物,更無從知曉,更不知如何展示昔日的睹場煙館。我以為大江奔流和青山巍然就是此處最好的景觀了,又發掘了“龍江小三峽”的奇美,更是景上添花了。如果能在當地發現人文景觀那當然更好,人為地大興土木,重建一座淘金古鎮,是否必要?因缺少研究,還難以判斷。3000裏黑龍江,黃金鑲邊。從清朝開始,黑龍江流域采金業就特別發達,特別是漠河的“胭脂溝”為皇家專屬金礦,以給慈禧提供胭脂錢而聞名。後來兩岸的淘金人蜂擁而至,特別是來自俄國的盜寇給當地資源造成極大破壞,清朝廷特派長春知府李金庸進駐漠河創辦國有金礦,整頓生產,保護國家利益。現在漠河在當地已修複了前人所建的“李金庸祠堂”,以弘揚這位先人為官清正、實業興邦、驅寇愛國、穩固疆域的業績,還有些積極意義。因黑龍江流域的金礦多為砂金,淘金方式對資源和生態破壞極大,國家已明令停止。再建什麼淘金古鎮,還要建展覽館重現睹局煙館和妓院舊貌,意欲何謂?也許,“淘金”的商業目的大於文化意義了吧?當然經濟效益不可不考慮,但是建設這座淘金古鎮會給我們輸送什麼“正能量”,應該是決策者思考的重點吧?現在古鎮已頗具規模,再說這些多餘的話,也許無用,但古鎮如何發展還是要慎之又慎。
龍在嘉蔭不是傳說
在暮色中,我們進入黑龍江江畔的嘉蔭縣的朝陽鎮,這裏是縣府所在地。我們最先看到的標語是“神秘嘉蔭,龍澤天下”。這一路上聽到過許多關於龍的故事,可在嘉蔭,龍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存在。因為這裏是龍的故鄉,那龍不是禿尾巴老李,而生長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它們是最後消逝在地球上鴨嘴龍,那是在十分遙遠的晚白堊紀紀。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突變,讓這地球是最大最強悍的動物滅絕?這萬古之迷,不時攪得席卷全球的”恐龍熱”,因此中國嘉蔭也名傳天下了。
當然嘉蔭的榮耀不僅因為恐龍,在參觀嘉蔭的沿江公園時,我看到了那刻在巨石上“嘉蔭”兩字下麵的幾行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級園林城、國家級衛生城、國家級文明縣城、全國特色旅遊名鎮”。我理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大概嘉蔭縣的巍巍山嶺、蒼蒼林海、茫茫雪原、茵茵濕地都得到精心的保護;而這個疑似俄羅斯小城街樹成行,街心公園別致,江畔公園長如錦帶,是我們對這個“國家級園林城”最初的感受;而小城的街道整齊,店麵規範,街頭無殘雪堆放,無廢棄物飛揚,是我們對這個“國級衛生城”良好印象。“國家級文明縣城”標誌著這個曾經被遺忘在北國邊塞的小城,在改革開放中像明珠一樣光彩奪目了;那“全國特色旅遊名鎮”更是名副其實了,用當地旅遊介紹中的話說,特殊的地域風光孕育特色的風土人情,特色的風土人情催生特別的文化底蘊。遠古的恐龍文化、異域的俄羅斯文化、神奇的鄂倫春文化、深邃的界江文化、壯烈的抗聯文化、苦難的開拓文化、激情的知青文化、悠久的淘金文化、多彩的軍營文化——“九大文化”在此交彙相融,融會貫通,形成了嘉蔭獨到的人文地理風物。嘉蔭美景可以概括為“界江幽穀恐龍地,綠島沙灘鄂族園 ”,這裏令無數國人夢寐以求,心馳神往!
當晚,我們和賽車手最先領略的是鄂倫春文化。坐落於嘉蔭縣烏拉嘎鎮的勝利鄂倫春民族村是這裏定居生存下來最早的遊獵民族,距今已有400餘年曆史,這裏遺跡眾多,1985年在烏雲河上遊左岸的石壁洞內發現鄂倫春族戰死首領的“船棺葬”。曆史上鄂倫春族使用獵犬、獵馬在興安密林中狩獵,他們居住在用木杆搭起的“撮羅子”,極具抗寒能力,他們的樺皮工藝製品、民族服飾以及隻有口傳耳聽的語言等民俗,沿襲至今。可惜我們不能到鄂族村落去考察,隻能在賓館裏欣賞來自鄂鄉的民間藝術家的表演了。他們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音樂和舞蹈。他們最喜歡的是“堅達溫”民歌,高吭嘹亮,伴有長音和顫音,以“那依耶”、“希那耶”作襯詞。鄂族民歌十分豐富,有獵歌、采集歌、搖籃歌、情歌、苦歌、讚歌等。而舞蹈有悲壯激昂的儀式舞、氣氛熱烈的娛樂舞、舞步粗獷的宗教舞。狩獵舞是他們的傳統舞蹈。在晚會上我們看到了鄂者舞者頭戴麅頭帽,身披鑲有花紋的麅皮衣邊哥邊舞,那歌中唱到——
機警的梅花鹿,喜歡高高的山峰;
發狂的罕達犴,喜歡深邃的山穀;
自由的哲羅魚,喜歡清清的泉水;
勇敢的鄂倫春,喜歡富饒美麗的興安嶺。
那依耶,那依耶……
熱情如火的鄂倫春姑娘,高舉著酒杯,唱著《敬酒歌》,為每一位賽車手斟滿酒,然後自己一幹而盡。賽車手們當然也會須眉不讓巾幗了。好歌好酒好姑娘,真情真意真祝福。喝了美酒的賽車手們如剛剛加了油的賽車又鼓動起要飛翔般的激情。他們要用車輪在龍鄉的大雪地和大江道上畫出壯美圖景。
第二天早上,嘉蔭到遜克賽段的出發儀式在嘉蔭的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廣場舉行。這裏就是位於城南9公裏處的漁亮子和小滾子溝之間的白崖,因出土恐龍化石而名亨遐爾,後稱“龍骨山”。經國家批準,2001年在這黑龍江江畔的龍骨山上,建起了這占地38、44平方公裏的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園內還建設起一座4650平方米的恐龍博物館。人群熙攘和鑼鼓聲聲,驚醒了沉睡數千萬的恐龍們,它們給遠方的客人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早在一億年前,嘉蔭這一帶還是個大湖,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豐富,湖中生長著大量的魚類,湖畔是恐龍的家園,它們在這熱帶雨林般的環境中繁衍生息,體態巨大,所向無敵。到了6500成年前的晚白堊紀,因為某種原因,湖水消失,氣候變冷,植物變異,恐龍可吃的裸子植物被被子植物代替,在饑寒交迫中,恐龍不斷死亡,最終滅絕。而黑龍江邊的這片山林成了它們最後的墓地。數千萬年的滄桑之變,讓這片山河天翻地覆,卻無法掩蓋一個巨大物種生存的遺跡。終於有一天,它們的屍骨暴露於黑龍江江岸的白崖之下。
20世紀初,嘉蔭這一代在江中打魚為生的邊民,在每年漲水的時候,看到從江崖上衝落的白色如骨的石頭,他們不知為何物,也並不在意,也無人向官府報告。一個叫馬納金的俄國上校軍官乘船路過此處,收集此處的白石骨多塊後回國研究,認定是某種石生物的化石,於是在1902年他在阿穆河上關於白骨化石的見聞發表在伯力的《俄國地質和礦產年年鑒》第5 卷上。以後俄羅斯的曆史愛好者們又來到白崖采集這樣的化石,並陳列在阿穆爾州的博物館內。1915到1917年俄羅斯連續三年派人來嘉蔭的白崖采集化石,運聖彼得堡進行研究。1942年他們把用這些化石組裝成一架恐龍,定名為“中國滿洲鴨嘴龍”,它至今還陳列在聖彼得堡地質博物館內。
中國第一位古脊椎動物學者楊鍾鍵院士1929年就發表了《中國北方齧齒類動物化石》的論文,1956年他帶領中國古生物考察團去蘇聯進行學術交流。他在聖彼得堡看見了那架用嘉蔭出土的化石組裝的那架恐龍,他要仔細查看這架龍的頭骨,卻被人家惋拒了,隻答應給他們一具石膏做的小模型。
“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卻不讓中國看,豈有此理!”此事深深地激怒了1961年從蘭州大學地質地理係畢業的大學生魏正一,那時他剛到哈爾濱南崗的黑龍江博物館報到。25歲的湖南小夥子上班的第一項任務是到黑龍江去尋找一條大鰉魚拿到博物館當標本。在冰天雪地的遜克縣,幾經周折找到了這條至今還在博物館展出了大鰉魚。同時,他聽到鄰近的嘉蔭縣曾發現過恐龍化石消息。由此引發了他對發掘恐龍化石興趣,也了解到了聖彼得的那具中國恐龍化石和他崇敬的楊鍾健先生在俄羅斯考察這架恐龍時遭遇的尷尬。他發誓,一定靠我們自已的力量發掘和組裝一架嘉蔭的恐龍,在自己的博物館展出。那時,龍的故鄉黑龍江的博物館展出的隻有一張恐龍的照片。
終於等了這一天,1977年省地質隊的李蔚榮又新發現了疑似恐龍化石,黑龍江博物館的魏正一和楊大山聞迅趕到,然後他們在太平林場到漁亮子這一帶進行了兩年的發掘,采集的恐龍化石越來越多。魏正一在他負責的地號地點,發現了兩根如拇指大小的奇特牙齒,竟是最凶猛的霸王龍的牙齒。後來他和楊大山以發現了最寶貴的65節完好無損的恐龍的脊椎骨。發掘結束後,魏正一和同事們在博物館的地下室又經過複雜艱辛的工作,終於在1980年組裝成中國第一架鴨嘴恐龍,其中真骨竟達到了85%,高於聖彼得堡的那架,他們的文獻中記載真骨的比例是65%。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魏正一先生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一流的古生物科學家,這位被譽為“黑龍江恐龍之父”研究員已主持和參加13具嘉蔭恐龍化石的發掘和組裝成,其中,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館內現陳列的母子二龍均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母龍長9.64米, 高4.40米,真骨成分達85﹪以上;子龍長5.10米,高2.55米,真骨成分達65﹪以上。我和賽車手們有幸走進這座大型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博物館,向這對恐龍母子問候,也想打聽它們葬身這片山林的秘密。它們昂頭遠望,沉默無語。
整個世界都在探索恐龍之死的秘密。在嘉蔭恐龍化石發現100周年的2002年9月,來自中、美、韓、英、日、德、俄七國古生物專家的地質專家在此地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進行野外科學考察活動。這些國際知名學者又在嘉蔭的烏拉嘎鎮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化石群,裏麵不僅有鴨嘴龍、霸王龍、甲龍的骨骼化石,在黑龍江省內還首次發現了恐龍皮膚和足跡化石印記。專家們保守的估計,這是一座大型的恐龍墓葬群,至少還能挖掘出100具恐龍化石。同時,學者們又有了無比驚喜的新發現---在烏雲鎮小河沿村附近發現了白堊紀和第三紀在地層中的交界線----“K∕T”界線層。之後,2008年11月,美、俄、德、英、比利時、日本、泰國及中國等十個國家的科學家,第二次來到嘉蔭,進行野外地質實地考察,到烏雲鎮小河沿和烏雲鎮白山頭等地采取砂岩、泥岩和火山岩樣品,通過測試界線層,確定地質年代,從而為研究K---T界線提供科學依據。“K-T“ 界線是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界線,大約出現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這段期間地球上的生物發生大規模的絕種,包括最後的恐龍和其它的動物族群,都遭受了滅絕的命運。也許此項研究是解開這個時期恐龍和大量生物死亡之謎的鑰匙。
我曾向已成了我在省文史館同事的魏正一先生請教,為什麼全世界的“恐龍熱”持久不衰?他說,數千萬年前,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恐龍突然滅絕確實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之謎。有的學者說,在白堊紀末,由於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靠水域減少,使恐龍等生物需要的植物大量死亡,沒有了食物,它們就死掉了。還有的學者說,由於火山的活動,使太平洋周圍生起許多大山,使氣候變冷,恐龍等生物無法生存了。還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由於外星撞擊地球,大量煙塵把地球包圍,太陽光長時間照不到地球上,沒有陽光的照射,植物死了,吃植物的恐龍和許多生物都死了。魏先生特別強調,無論那種說法,恐龍之死是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有關。生態環境關係著人類和所有生物的命運。這些年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給人類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甚至危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關心環境的變化,自然也就特別想搞明白恐龍是怎麼死的了!當然體態巨大、動作怪異,神態憨然,已經成了許多科幻大片的主角,各種玩具的造型,特別討孩子們的喜歡,這也是“恐龍熱”的一個原因吧!
所有參觀過恐龍地質公園和園中的恐龍博物館的賽車手們,都感到不虛此行,我們當了多少年龍的傳人,今天真的來到了龍的故鄉。一位遊人的留言表達了我們共同的心聲:
天折海嘯恐龍吟,山連碧水鳥入雲。
淪桑有情藏玉骨,常使遊人問古今。
白樺樹,我永恒的青春
一路在風雪大山中奔波,唯一可以解除寂寞的是路兩旁望不到邊際的樹林。大興安嶺的樹以落葉鬆為主,雖然那渾身由碧綠變成金黃的針葉早就被秋風吹落,但那挺拔得如戰士的身姿,還透著不畏嚴寒不屈服強暴的風骨。它們整齊排列從山下到山上,如永不下崗的邊防部隊。當然,永葆青春的樟子鬆,是大山中的美男子,它們懸在枝頭上一束束的針葉,總是綠晶晶的,在陽光下還閃著光澤;主幹竟是紅色的,好像有意向窮酸的落葉鬆顯示自己的富貴。其實落葉鬆那一身褐色的鱗片,如披著盔甲一樣英武。樟子鬆也是成片生長,但不如落葉鬆那樣的一望無際。柞樹也是大興安嶺常見的樹種,材質不錯,是可做家具的硬雜木。柞樹幹上能成木耳的優勢,差一點毀了它的未來,還好,科學技術人員研製出成能種下木耳菌種的鋸沫,否則滿山的柞木會讓急於發財的人砍光。柞樹到冬天也不落葉,一片片褐色的葉子掛在枝頭,在風中嘩嘩直響。比柞樹還珍貴的還有水曲柳、黃波羅,材質好,能做高檔家具,隻是在路邊是看不到的。什麼樹種珍貴,什麼樹就會遭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