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我最喜歡的還是白樺樹。即使在這雪沒大山、萬物蕭疏的季節時,她潔白的樹幹、婀娜的身姿、搖曳的枝條,也令我砰然心動。白樺樹是在中國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常見的一種落葉喬木,她喜光耐寒,生無擇地,坡地和沼澤都可成長。其材質並不高貴,可她招人喜歡的原因是她滿身的青春氣息和內含的一種精神氣質,無怪森林發達、樹種豐富的俄羅斯卻把白樺樹當作“國樹”。我對白樺樹的特別喜愛,大概是因為我的青春留在了大山中的那一片白樺林中了。
幾年前,在那夏末秋初的季節,我曾去尋找白樺林,到大小興安嶺交界的大山的褶皺裏。那一刻我想起了俄羅斯作家庫蘭諾夫的《白樺之歌》:
“聽吧,聽吧,這時枝葉蔽空的白樺樹是怎樣地鳴響著啊!人們會聽出:這裏有著日益臨近的秋天的預感,有著林葉的短促歌聲,有著鳥兒的啁啾之聲,有著風擺著白樺枝的甜美感覺。”
然而我的耳邊卻總回蕩著歌手樸樹那《白樺林》的歌聲,心中充滿了憂傷——
天空依然陰霾 依然有鴿子在飛翔
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 村莊依然安詳
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
我們從黑龍江畔的黑河市乘車出發,沿著江邊的公路北上,那山就是小興安嶺的餘脈大興安嶺的發端,山勢漸高,嶙峋的山岩偶露崢嶸。那山上樹木蔥鬱,樹下繁花點點。我看到了翠綠的鬆樹、杉樹、椴樹,卻不見那風姿綽約的白樺樹林。記得四十多年前的那個春天,我們坐著敞篷的大卡車,向農場進發時,剛一出黑河就看到了白樺林。當時我們笑著喊著:“白樺林!白樺林!”過去我們隻在俄羅斯的電影、油畫和小說裏看到和讀到過白樺林,在我們的心裏她是美麗、浪漫和青春勃發的。
那時,年輕的我們真的看到了白樺林,從那天開始,真的和白樺林結緣了——我們在白樺林裏安營紮寨,在白樺林裏開荒種地,在白樺林裏談情說愛。與白樺林共處的生活寫在我的第一本詩集裏,那詩集的封麵是用白樺樹皮做的。它曾感動得遠方的戀人流下眼淚。
我來尋找白樺林,尋找遺失在白樺林中的老知青,也來尋找我們自己消磨在白樺林中的青春。聽說我們是當年的老知青,村民們都圍上來,盡管這些外地移民與我們都不相識,但像見了鄉親一樣高興,因為他們勞作的這片土地是我們開墾的。同一片土地上長大的人血脈相連。聽說我們要找白樺林中的知青墓地,他們都指著村後的那片地說,就在那兒!他們說,我們剛來時還看到過墓碑,後來把那片白樺林伐掉了,都開地了,現在地裏都種上大豆了。
白樺林沒有了,林中的墓碑也沒有了。這讓我們很傷感。回來的路上我們很沉默。我又陷入樸樹那首憂傷的《白樺林》的旋律中。他歌唱“有一天戰火燒到家鄉,小夥子拿起槍奔赴邊疆”,從此他永遠地離開了白樺林。而當年的我們何嚐不是因為戰火要燒到邊疆,我們勇敢地奔赴黑龍江,走進白樺林。我們獻出了青春,許多戰友獻出了生命……
越往大興嶺深處走,看到的白樺樹卻越來越稀疏,白樺林也越來越小。那是人類給大森林帶來的災難。過去我們對白樺林的采伐太過分了。對大山裏的人來說,白樺樹是最好的薪炭林,樹容易采伐,一把彎把子鋸就能放到一片白樺林,特別是冬天,樹裏的水分都結凍了,不夾鋸;白樺樹幹直,都是直茬,先砍去技叉,再鋸成幾段,喀嚓,喀嚓,幾斧子下去,就劈成木拌子,扔到爐子裏呼呼地著,火特別旺。多年前,林區冬天多用白樺樹取暖的。
我們這些知青更是罪魁禍首。剛下鄉的那兩年,我們住在大山裏的知青的任務,就是早早起來上山,找一片最好的白樺林,然後用彎把子鋸或者大肚子鋸把樹一棵棵地伐倒,再鋸成段,裝上拖拉機或馬車,拉回駐地的營房。我們再把樺樹段分割成大約四五十厘米的小段,然後用斧子,把它們劈成一條條的木拌,再把這些木拌整齊地堆在我們營房的周圍。晚上,我們再把這些木拌抱回來,扔進大油桶做成的大鐵爐子裏。我們溫暖如春了,可那一整天砍伐來的成車的白樺樹都化成了灰燼。第二天再去砍白樺樹,晚上再燒掉,明天再去砍白樺林,漫長的冬季就這樣過去了,我們溫暖安然,可周圍的白樺林被我們剃了光頭!第二年冬天來了,我們再到更遠處的白樺林進軍——我們是可愛白樺樹最無情的劊子手!
何止年輕幼稚的知青,整個人類都製造過毀林開荒的自然悲劇。昔日,也是水草豐美牛羊遍地的古巴比倫的文明早已被流沙淹沒;文明古國埃及,目前96%的國土已經沙化;我國的黃土高原在殷周時代有森林3000萬公頃,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曾達53%,有人研究過河南簡稱為“豫”,是因為片土地上曾生長過大象。可一代代人的毀林開荒,刀耕火種,破壞了良好的生態,黃土高原的樹少了,山禿了,大象也滅絕了,連黃河都時而斷流了!連“黃土高坡”的歌都撕啞得沒有水分!
也許人類無法扭轉天災的危害,可人禍一樣可怕。我們的車隊路過塔河,逐漸進入大興嶺的腹部,一片接一片的雪中林地,雖然落葉的樹林有些稀疏,但大森林的林濤連天,風聲過林濤吼的氣勢還能感受得到。可間或可以看到順山勢的林地竟出現大片大片的荒地,上麵隻生長著單細的白樺林,最粗的直徑大概不過10厘米。隨行的當地朋友告訴們,這就是過火林。那就是1981年5月6日發生,6月2日被捕滅的那場舉世矚目的中國大興安嶺大火的遺跡。
那場被稱為“建國以來毀林麵積最大、傷亡人數最多、損失最慘重”的森林火災。過火麵積達133萬公頃,相當蘇格蘭的麵積;大火燒掉了一個縣城、四個林業局和五個貯木場 ,損失木材85萬立方米,在大火中死亡210人,造成一萬多戶、5萬餘人一度遊離失所無家可歸、多年積累的家財毀於一旦。
這場動員了國家力量、軍隊力量來撲救、整個損失超過200億元的火災,隻因為一個林場工人啟動割灌機引燃了灑在地上的汽油,然後火勢蔓延,火借風勢,一發而不可收,甚至火過邊境,進入了俄羅斯境內。當然,如大胡子師長這樣戰無不勝的中國軍人最終捕滅了這場大火。
按著學術上的說法,20年過火林可以恢複植被和動物生存條件。可那場大火已經過去26年了,網上看的說法是96萬公頃的林地已經恢複了原來的生態,而我們看到的那一片生靈塗炭的林地裏隻長出一片片既不美麗又不浪漫的白樺林。作個不好聽的比喻,這片片過火林地好像得了成片脫發的病人,因為抹了某種特效的藥劑,長出了茸毛一樣的新發,不知道病人那天才能滿頭濃發。看來,一場火災給大森林造成的災難,比專家們預計要嚴重得多;而災後的生態恢複,也比我們相象得困難得多。這麼看,森林火災比地震、比洪災對自然造成的生態災難還嚴重,這是我行走在過火林地的實際感受。
後來我們在大興安嶺活動了兩天,當地幹部沒有人願意提起這場火災,但這次災難帶來了這片大森林命運的轉機,國家出台了“天保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從經濟上扶持這片大森林的保護,當地林場的工作重點從采伐木材轉移到撫育樹木和發展林下經濟。在大興安嶺的林區到處可以看到,關於預防火災的標語,他們把火災的嚴重性和預防火災的重要性都說到了極致。這裏工作的幹部,真的把森林防火當作第一位的工作了。每年春秋兩個防季節一到,當地幹部的神經緊張到極點,防火工作細到了極致,這當然是這二十多年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大為減少的一個原因。有人說,大興安嶺的幹部得心髒病的多,我想防火心理壓力大,不能不是一個原因。所以,我們每個珍愛大森林的中國人,應該感謝中國最大的這片大森林的守護者。他們責任太大,貢獻也最大!
我祈盼著在過火林中艱難生長的白樺林快點成大,我祝願所有我心愛的白樺林永葆青春。
2013年春
讓我再看你一眼
從大興安嶺地區的重鎮塔河繼續西上,一直伸向山頂的公路,雖曲折盤旋,但平坦安全。一閃而過的地方,名字都讓我們興奮,秀峰——瓦拉幹——蒙克山——盤古——樟嶺——長纓——勁濤,一聽這些名字就知道這都是些多麼美麗又神奇的地方,那山間林中那一片一片別致的村落裏,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我們這真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了。
可一走進一個阿木爾的小鎮,我們卻有些疑惑了。仿佛一種天藍色的霧靄籠罩了這個阿木河畔的小城,房舍是天藍色的,街道是天藍色的,木柵欄是天藍色的……往小城裏麵走,竟還有一座天藍色的古堡,直插雲霄的尖頂,閃著斑斕色彩的玻璃圓窗的石砌的房子……難道我來到了安徒生童話中夢幻的城堡,難道這是風雪中的海市蜃樓?
不,這不是夢幻,而是真實的存在,我看到“藍莓小鎮”的標牌,當地的朋友告訴我,這裏就是阿木爾林業局所在地,他們正在建設的一個旅遊特色小鎮。
真是幸運,一個多月前,我和老伴乘坐“泰塔尼克號”還要巨大和豪華的遊船在地中海中遊覽,航行中我們多次下船漫遊羅馬、馬賽、巴賽羅納、熱亞那這些世界名城,可偏偏被北非小國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一個藍白小城迷住了。這座小城叫丁迪布薩義德,位於突尼斯城東北部,它坐落在地中海邊的峭壁上。那是個居住了幾萬人的小鎮,所有的房屋隻有兩種顏色,白色的牆和藍色的門窗。那是伊斯蘭的宗教顏色,也是地中海的自然顏色,海水是藍色的,海邊的漁村的房舍是白色的。單調鮮明的顏色,卻顯示著一種淡雅樸素的美,這種美會永遠印在你的記憶裏。
整個小鎮延著山勢蜿蜒而上,一條條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把小鎮分成一個個格子,所有的小道都通向海邊,站在道口你看到腳下蔚藍寧靜的海水和遠處的船舶。小道兩旁的建築都是二三層高的小樓,牆上都鑲嵌著藍色的鐵窗,樓梯、房門和柵欄都塗上藍色。具有阿拉伯特色的蔓藤和渦卷是門窗或樓梯上的裝飾物,連釘在門上的銅釘都拚合出星星和月亮的形狀。幾乎每一座小樓都立著清真寺教堂式的穹頂。我們在小石卵小道上走過,道兩旁上一空接一家的店鋪,伊斯蘭和阿拉伯風格的裝飾品、美術作品、兒童玩具和各種清真食品、應有盡有。留著長胡子的店主們咕嚕地抽著長長銅製的水煙袋,並不叫賣也不兜售。可我還是經不起誘惑,買了個清真寺教堂形狀的金屬和鳥籠、微形的非洲鼓和幾張表現藍白小鎮風情的水彩畫。
沒想到,在這風雪迷漫的大興安嶺深處,我又迷上這別具風情的“藍莓小鎮”,雖然她與突尼斯的那座世界十大名鎮的“藍白小鎮”還不可同日而語,但她獨特的風格已讓我留連忘返了。
這幾年這種大小興安嶺似曾見慣的普通漿果——“藍莓”大熱起來。據說早年乘船遠度重洋到達北美大陸的移民,因長期缺少蔬菜和水果都患上了可怕的“敗血症”,後來當地的印第安人給他們吃一種藍紫色的漿果,他們的病就好了。據說,在二戰時,英國皇家空軍在執行任務前,都要補充一些特殊的食品,其中就有這種藍紫色的小漿果,因為它能增加眼睛的功能。這種神奇的漿果就是越橘屬青液科的“藍莓”,也被稱為“水果皇後”和“美瞳果”。它原產於北美洲,在我國的大小興安嶺的林地裏常見,當地老百姓叫它“都柿”。其實,我們剛到黑河的哈青農場下鄉,就以現了這種甜酸可口的藍紫色,上麵掛著白霜的小漿果。我們剛去不幾天,突然發現幾個女知青失蹤了,嚇得全連知青到處找她們,後來其中的一個被用樺樹杆穿在衣服上,把她抬回來了。原來,她們發現一片漿果,特別好吃,結果吃多了,竟呼醉了,倒在林子裏睡著了。當時老鄉告訴我們這是都柿果,不能多吃。可以采回來,裝在灌頭瓶裏釀都市酒。
當年,我們這幫知青誰也沒想到采集和種植藍莓成了林區的大產業,而“藍莓小鎮”的建立,正是阿木爾林業局正在做和一篇好文章。對“藍莓小鎮”,我真是一見鍾情。但要結成姻緣,還是要找一位媒人的,這樣我就想起大森林的詩人、大興安嶺地區文體廣電局長傅日明了。這位老朋友很熱情,通過他的介紹,我才知道了頗有見識的阿木爾人是怎樣把這位“森林美女”養育起來的。
阿木爾林業局所轄林區海拔在248~1,397米之間,年平均氣溫-5℃左右,無霜期90至120天左右,具有濃鬱的寒溫帶地域特點。林業局施業區總麵積5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1%,林下資源豐富,是野生藍莓、紅豆的主產區,藍莓產量占全區總量近四分之一。2009年6月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評定為“中國野生藍莓之鄉”。近年來,麵對經濟轉型的壓力,林業局依托豐富的藍莓資源優勢,確定了以建設中國北極藍莓產業園、打造藍莓全產業鏈為核心,致力於打造“生態良好、生活富裕、安定和諧、社會文明”的“中國藍莓小鎮”。
2008年9月,林業局領導通過對張裕愛斐堡、中糧集團君頂等國內知名酒莊的實地考察,決定借鑒他們先進的經營理念,通過招商引資組建了北極冰藍莓酒莊有限公司,籌建歐式風格的藍莓酒莊。經過幾年來不斷發展,目前,北極冰酒莊公司累計完成投資5,297萬元,研發出藍莓冰酒、幹紅、幹藍、白蘭地等10大類38種產品,已獲中國糖酒食品業暢銷品牌。2012年,他們又投資1,027萬元,進一步完善了北極冰酒莊配套建設工程,全年生產藍莓冰酒32.9噸,產值達3,800萬元,實現利潤1,456.8萬元,成為大興安嶺地區發展藍莓產品精深加工的“龍頭”。僅藍莓加工就安置了100多名富餘職工就業,間接帶動3000人采集野生藍莓,職工人均增收達3000餘元。
為實現藍莓產業與特色旅遊互動雙贏的目標,他們在建設起大規模的繁育和生產基地的同時,下決心把原來的林業局所在地打造成以藍莓為形象標誌的旅遊小城。他們聘請國內知名專業設計部門編製了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以“一日體驗遊、一生藍莓情“為主題,委托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了藍莓小鎮、藍莓廣場、藍莓園等標誌性雕塑,並相繼完成了“黃金古道”上的二十六站旅遊度假山莊、藍莓園一期工程建設和三星級藍莓會館改造,逐步將藍莓小鎮打造成集旅遊、娛樂、購物、休閑為一體的4A級綜合性旅遊景區,2012年共接待遊客7000餘人次,使林業局成為了漠河旅遊的最佳延伸點。
原來這個讓所有遊人眼睛一亮的藍莓小鎮,是北京規劃設計專家們的作品。正略鈞策企業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的整體的宏觀規劃,中國城市建設規劃設計院,對城市建設進行了長遠的具體規劃。他們按照藍莓青果、熟果、果槳的藍莓色係,對局址所有樓房和臨街平房進行了粉刷,製作大型彩噴板30餘塊,對路燈廣告、路燈杆、街道指示牌、垃圾箱進行修飾,增強了藍莓元素視覺衝擊力。投資720萬元全麵維修了藍莓廣場,廣場內有13種珍稀樹種。對臨街49棟樓房立麵進行了粉刷,對25棟樓房進行了牆體亮化。對局址主要道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新鋪設水泥路麵9公裏,風化砂路麵17公裏。整個小城不僅換上了藍色的新裝,而且按著一個現代化旅遊城市的需要進行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這不僅讓外人耳目一新,甚至居住三十多年的老林業工人都覺得自己走進了一個全新的城市。
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比建設更難。為此阿木爾林業局製定了“城鄉清潔工程”考評辦法和細則,統一規範了環境整治標準,加大了對攤位亂擺、車輛亂停、垃圾亂扔、廣告亂貼、房子亂蓋、雜物亂放、髒水亂倒等“七亂”現象整治力度,完善了衛生基礎設施。以建設生態型、花園式小鎮為目標,幾年來共栽植苗木20餘個品種、24.1萬株,種植花卉52萬株,綠化草坪17.5萬平方米,義務植樹完成10.5萬株、城鎮周邊大苗造林完成1.53萬株、示範綠籬完成2600延長米,提高了城鎮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麵積。同時,緊緊抓住國家和地區全麵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大好機遇,創造性地將棚戶區改造與撤並林場、實施生態移民相結合,引導山上居民向局址轉移,對保留的林場采取新建或維修改造的方式進行提檔升級,整體加快了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建設步伐。
美麗神奇的地方,總要有故事要說。聰明的阿木爾人還為我們創造了“阿木爾王子和藍莓兒公主”動人的愛情神話,以此作為藍莓小鎮的文化符號,招攬更多的遊客。目前,藍莓小鎮神話故事已經走出了興安,被廣為流傳。他們委托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以故事中兩個主人公為原型,設計製作了“阿木爾王子、藍莓兒公主”等標誌性卡通人物形象,申請了國家知識版權,雕像已樹立在鎮內幾個重要景點處,增強了小鎮藍莓文化厚重感。他們還和企業合作,成功舉辦了兩屆“世界藍莓小姐”循環選拔賽,既提高了北極冰品牌的影響力,也提高了藍莓小鎮的美譽度。他們編發了《藍莓苑》文學季刊,舉辦了藍莓之約筆會及藍莓開采節。並開展了一係列具有濃鬱藍莓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廣場、社區、校園等文體活動,以多種形式展現了藍莓小鎮特有的民俗文化,豐富了“藍莓小鎮”的文化內涵,提升了“藍莓小鎮”文化品味,進一步增強了職工群眾的幸福感。
小小的藍莓引發了一個閉塞寂寞的林中小鎮的產業革命和城市化進程。小小的藍莓不僅成了一個老企業在產業轉型中的突破口,而且以其獨特的形象改變了一個城市的麵貌。阿木爾人的高明之處,無論是產業轉型,還是城市改造,都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他們精心打造的“中國藍莓小鎮”既是個藍莓生產科研基地,又是個旅遊新城,而且極具地方特色,又與生態環境緊密結合。我以為,這是我們省這幾年小城鎮建設的一個成功的範例。在熱火朝天的小城鎮建設的“造城運動”中,那些“歐陸小鎮”、“俄羅斯小鎮”、“猶太小鎮”,還有什麼“黃金古鎮”,好像很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沒有多少吸引眼球的亮點。
朋友,如果你沒有時間去突尼斯的“藍白小鎮”遊覽,那麼就到大興安嶺的“藍莓小鎮”看一看吧!
在告別阿木爾時,我的心底湧起這樣的歌聲:
在離開的那一瞬間 讓我輕輕地說聲再見
心中雖有萬語千言 也不能表達我的情感
在這短短的一瞬間 讓我再看你一眼
浴火重生之城
?
每一次到漠河,看到這個浴火重生的城市,首先想到的是恩格斯的那句話:“沒有哪一次巨大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1987年5月7日的那場森林大火,把北方名城的漠河的首府之地西林吉鎮化為灰燼,一棟棟老屋灰飛煙滅,一個個家庭走死逃亡……兩年後一座新漠河城就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道路寬闊筆直,廣場平坦如鏡,公園花紅柳綠。漠河人不曾夢想的家園,實實在在地展現在他們的麵前。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座新城每天都有新變化,讓自己的市民都目不遐接。這個城市又成了中國人找北、找美、找冷、找靜的“驛站”。這次我們和賽車手下榻在新建成的漠河國際會議中心,當走進這座具有當今一流設施的賓館,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歐洲的那個國家度假。
這一次到漠河,我又想那個古老的傳說,鳳凰作為人世問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情仇,投身到熊熊的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間的祥和幸福。當然,我會同時想起郭沫若1920年發表的《鳳凰涅槃》那首詩。我以為郭老歌頌的那種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換來天下太平、萬民幸福的精神,也是漠河這個浴火重生的城市的精神文化之髓。
也許,漠河當代的曆史就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光緒三年(1877),一個鄂倫春人為葬馬掘穴,得金數塊。這一消息傳出,天南地北所有抱著發財夢想的人都湧到了苦寒絕地的黑龍江畔,耐饑挨凍,淘沙篩金。早就對漠河豐富礦業資源虎視眈眈的俄國人竟越境到額穆爾河支流即“老金溝”盜采金礦,俄商謝利對吉諾聞訊組織人力開采,收獲甚豐。俄人蜂擁而至,據史上記載,“俄人在漠河山內招中俄四千餘人,大事采挖,造屋七百餘間,立窯五百餘所,工商列居”。老金溝的礦工最多時已達15000人,其中俄民900多人,其餘多為華民,還有朝鮮、德國、法國、美國和猶太人。在沙俄人策動下,他們還組建了一個荒唐的“熱爾圖加共和國”,成立了市政廳、製定了法律,還設有警衛隊和稅收機構,建立了教堂,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殖民體係。這是地地道道的“黃金殖民地”,又是沙俄向中國繼續擴張的據點。1886年清政府派武力取締了這個國中之國,將所有非法入境的采金者驅逐出境。這是個漠河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曆史事件,在任何情況下,國家的主權是最重要的。
當時,寂寂無聞的小鎮漠河仿佛一夜之間暴發起來,商號林立,飯店、煙館和妓院一家連著一家。這裏發生的一切都證明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斷:“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進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踐踏一切法律和道德;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被絞殺的危險。”於是,漠河就成了一個可以一日暴富的金色河穀,又是一個欲望滋生邪惡的黑色河穀。
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一個區域的公開罪惡化,更不能容忍鄰國瘋狂的越境掠奪。清政府派兵消滅了“熱爾圖加共和國”之後,又借勢對“老金溝”的破壞性開采和混亂的社會秩序進行了整頓。1988年,已對世界大局和中國命運有所認識的北洋政府下決心在漠河建設自己國家的金礦總局——它即是國有企業又是管理機構。
在這曆史的關鍵時刻,一個對漠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漠河人現在還在感念(其實,我們整個民族都應感念的)人物出場了,他就是李金庸。據我省著名曆史學家李興盛和劉波所著《李金庸興辦漠河金礦》中所述:李為江蘇無錫人,早年經商,鹹豐十年(1860)投效淮軍為官。光緒五年(1879)晉知府,調往直隸,修理西澱堤。後調吉林,曾任修補知府。光緒十三年經李鴻章向朝廷推薦李金庸調黑龍江,督辦漠河金礦。
當時的漠河孤懸絕塞,林木蔽日,天氣極寒。光緒十三年,李金庸從吉林到齊齊哈爾,拜見黑龍江將軍,然後帶數人背負行糧,自墨爾根勘道步行入山,沿康熙年間為雅克薩對俄戰役修建的古道及當地獵人經過的羊腸小道,迂回而行,曉行夜宿,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經過36天,行荒無人煙之處1900餘裏,方始到達漠河。行程中,“馬死過半,剝樹皮食,如奔流急湍,叢林密箐,窩集陷甸,猛獸毒蛇,百般奇苦”,無不親曆,艱苦備嚐。
經過對漠河金礦的周密考察後,李金庸又親自到上海、煙台等地籌集商股,購買機器。第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漠河舉行“祭山開工儀式”,正式成立金礦。李親自主持製定一整套規章製度,保證礦主和礦工的利益,特別體恤從事艱苦勞動的工人。他還采取特殊政策招募技術人才,“倍加優待,而推誠相與,禮敬不衰”。這些人員無不勝任愉快,以身殉職者大有人再。在當時的中國,李金庸能引進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用工製度、分配製度和管理製度上進行諸多改革,使這個地處邊塞山間的金礦生產有序,經營有效,真是難能可貴。
為了防禦沙俄的窺視與入侵,李金庸在“營造房屋,招徠流民”的同時,招募士兵,訓練丁勇。他采用屯墾戍邊的辦法,組織流民開荒種菜,漸及麥菽,努力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由於李金庸的“經理有方,以次開拓”,“自十四年開工,十五年出金萬九千有奇,十六年正月至八月出金萬八千兩有奇”,成效已經大著。可惜,光緒十六年八月初四日,“備極勞苦”、積勞成疾的李金庸病故於漠河,享年56歲。臨卒時自己慷然道:“大丈夫視死如歸,亦複何憾?所恨者邊礦漸有成效,天不假年,不得見三年報最耳!諸君其好為之!”說罷,吐血數升而歿。江河礦從開工到李金庸去世,不足兩年,出金37000餘兩,“招回流民數千,募練護礦防勇一營,並於漠河口處建造房屋,廣集商販,沿江平曠之地設法墾種,屯牧並興,以絕域窮荒人跡罕到之地,兵民福輳,商賈繁興,屹然為邊陲重鎮”。盡管李金庸三年大見成效的計劃,沒能實現。但李金庸無疑是邊城漠河經濟大發展的肇啟者。
李興盛先生感歎到,李金庸創辦金礦當時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沙俄的掠奪,乃至軍事侵占;二是客觀環境的險惡和艱苦。但是李金庸和他的同僚及廣大礦工們在“地臨北極,嚴冬則雪高盈丈,馬死人僵,夏秋多蟲,寒耳盈鼻,起居服食,無一不難,無一不苦”的險惡環境中,有效解決了“籌費難”、“用人難”、“運轉難”、“駕馭難”的問題;特別是麵對沙俄的各種軍事壓力和不時紛擾,並沒有退縮,而是英勇應戰和鬥爭,終於建成漠河金礦,並取得了巨大成績。這種在逆境中敢於鬥爭、勇於創業的精神,像漠河金礦閃閃發光的金子一樣,將永遠輝映開地之間,成為今日黑龍江人建設家鄉的精神榜樣。
往事越百年,李金庸驅俄建金礦之壯舉,仍為後人傳為佳話。漠河政府借修複“李金庸祠”,弘揚李金庸的“為官清正、實業興邦、驅寇愛國、穩固疆域”的偉大精神,實為開明之舉。雖為封建時代的官員,但他身上具備的精神品德,對“封疆大吏”們,對人民公仆們仍有現實意義。盡管時代已進步、社會已發展,但這裏仍是全國的苦寒之地,要建設和發展邊疆的經濟、保證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非有李金庸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不可。
令人欣慰的,這片山河的後來人,這些以天下為己任的領導者,為保衛這片山河,發展落後的北疆經濟也是竭盡全力。漠河人的特別貢獻是,他們修複了百年來因瘋狂采金而破壞的山河,結束以消耗寶貴資源為代價的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而是在保護資源為前提,發展林下經濟和多業並舉。浴火重生之後的覺醒,更堅定他們保衛大森林,防止天災人禍的自覺性。大美山河,對漠河人民的感恩回饋,就是經其大美吸引八遊客。發展旅遊業,正在成為江河的支柱產業。對此,大興安嶺日報駐漠河記者站的宋汜波這我提供了這樣的情況。
漠河擁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和神奇的自然景觀。中俄大界河——黑龍江發源於漠河,沿江而下可盡覽兩岸秀麗景色和異國風光;漠河夏季清涼,平均氣溫在19度左右,是避暑度假和領略北極勝景的極佳之地。冬季極寒、積雪期在210天以上,是賞冰玩雪、體驗嚴寒、挑戰極限的佳境;漠河原始森林繁茂蔥鬱,森林覆蓋率達90.6%,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在5萬個以上。變幻莫測、五色繽紛的北極光和“極晝”現象向海內外遊客展示著神州北極的獨特風采。觀音山北極林海觀音福祉惠及神州大地,西方聖誕文化與中國極地風光完美融合的中國北極聖誕村,是感受聖誕文化、體驗歐陸風情的理想勝地。百年的胭脂溝記載著當年的輝煌;古黃金之路則讓您再一次領略先輩們創業的艱辛;雅克薩古戰場仿佛仍回響著征戰的號角;神秘的黑龍江源頭、迤儷的界江風光、鬆苑原始森林公園、北極村、七星山、元寶山、月牙湖、飛來鬆、冰霧、霧淞等自然旅遊資源以及中國北極聖誕村、觀音山佛教文化區、李金鏞祠堂、北陲第一哨、北極洲和“五六”火災紀念館、中國最北人家等人文旅遊資源不勝枚舉,形成了以大冰雪、大森林、大界江等自然風光為主體,以“找北”和原生態為主打品牌的資源優勢。
在漠河的旅遊資源中,現在最火的可能就是觀音山了,香火四季不斷,拜佛者絡繹不絕,人人企盼自己的夢想成真,或發財或升官或得子。那觀音佛像是海南請來的,真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啊!我的期望是漠河能為李金庸築一座雕像,建一個紀念館,他才是真正給這一片山河帶來過繁榮、福祉和平安的“真佛”,也會保佑著這裏的山河永在、人民幸福。因為他最後一滴鮮血灑在這片土地,他的靈魂還在這片山河間。
從漠河傳來消息,由於今年全國多雨奇熱,漠河又一次成了全國避暑的旅遊熱點,現在來漠河一票難求了;住北極村,一床難求了。找北、找涼的南方朋友以在這清涼的江畔和大山裏度過難熬的酷熱,為人生的大幸福。
真是今非昔比,百年前,李金庸從吉林經齊齊哈爾到漠河上任,走了36天,隨行馬匹累死一半。現在的漠河真是四通八達,水路可通黑河、同江,公路與省內各高速公路相連、所有的城市如近在咫尺,火車每天都有,到哈爾濱也是一夜半天的路程。如果你上乘飛機,那就更快捷了。投資2、36億,跑道2200米的漠河古蓮機場,已於2008年6月開航。現已開通漠河——哈爾濱——北京、漠河——黑河和漠河——海拉爾航線,每年吞吐旅客已過十萬。漠河縣副縣長兼大興安嶺旅遊公司總經理孟利對我說:“二千多米的跑道,讓中國最北的漠河和整個世界連在一起了。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實現機場的擴建和航班的增加,因為現有的交通設施已滿足不了越來越多想來漠河的客人的需要了。”
站在漠河的機場上,看到一架又一架從中國最北飛向南方的飛機。我突然想起郭沫若先生對浴火重生的鳳凰的讚頌,其實這也是我對這個邊城的讚頌:
?
?翱翔!翱翔!
??歡唱!歡唱!
??我們熱誠,我們摯愛。
??我們歡樂,我們和諧。?
?
我還想到,在宣傳漠河的文章很少提出的,就在離1685年康熙大帝派兵打敗占領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的古戰場的不遠的興安鎮附近,正有一個中俄最大的經貿合作項目的——中俄輸油管線從黑龍江江下通過。西起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州的泰舍特,東到阿穆爾州的斯科沃羅季諾,然後通過最後一站點加林達,從黑龍江下,進入中國漠河通往大慶的近1000公裏原油管線,每年將向中國輸送1500萬噸原油。這項穿過永久凍土帶的數千公裏的浩大工程,是中俄合作壯舉。也許漠河人還沒有感受到這如血脈相連的經濟合作對當地發展的重大意義。
回顧這山水相連的兩個大國數百年時戰和時和而最終成為戰略合作夥伴的曆史,我又想到了邱吉爾在二戰中的一次講演中說過的話:“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我們的使命是為我們的利益而奮鬥。”如今和平發展成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們當然會與最大鄰居攜手共進。
漠河將成為中俄將世代友好的見證人和受惠者。
泥中孕春秋 手上起風雷
——泥河陶及其創造者
家鄉的河常在夢中流過。那條河叫泥河,發源於小興安嶺,流淌於巴彥、綏化那一片黑土平原,最後注入呼蘭河。因泥河和呼蘭河的親緣關係,也如蕭紅筆下的呼蘭河一樣,泥河也充滿靈性和詩意。小時候,和舅舅在泥河裏撈魚,和小夥伴在河邊的草叢裏抓蟈蟈,隻覺得這河的可親好玩,並未覺得有什麼神奇。去年秋天的一次偶然的尋訪,卻讓我對家鄉的小河另眼相看了。
如神話中的飛毯一樣,轉瞬間,高速公裏就把我送到夢中家鄉的小河邊。穿過綠樹擁夾的小路,我們走進花團錦簇的小園,一棟紅磚青瓦的小房的門楣上掛著“陶源結藝工作室”的扁額。房前的園田裏瓜果飄香,屋後的陶窯裏清煙縷縷。再看屋內的長案之上,擺滿了出窯定型的陶罐、陶花、陶人、陶製的各種工藝品,還有等待下窯的成排的泥坯……真沒想到,這普通的如泥河畔所有村落的綏化市北林區寶山鎮平順村下溝屯,還有這等最時尚的陶藝作坊。
坊主陳樞先生迎上來和我們打著招呼,隻見他一臉的憨厚,滿手的泥土,和泥河兩岸的老鄉沒什麼區別。可說起這泥土變金的寶貝,他便口若懸河了。
“我的泥河陶用家鄉泥河河床千年沉積的黃土淤泥,手工製成,堅實、細膩、柔韌,獨具特色。看似樸素無華,工藝相當複雜,要經過取土、晾曬、瀝泥、揉泥、盤條、修坯、塑型、雕刻、燒結等二十餘道工序。再經過兩次700度到800度的高溫燒製,最後成暗光有青灰色。這種集泥雕、鏤空、浮雕等手法於一身的陶藝製品,有泥土的質樸、陶瓷的堅硬,文化的內含和當代藝術品的光彩。”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陳樞領著我們走進別有洞天的展室,一樣一樣介紹著他的作品,如農人指點自己成熟的莊稼,如師長撫摸自己的弟子。陶藝多為罐狀,圓滑如潤,匾圓不一,壁上刻有竹梅等花卉,罐上雕浮著神龍和多種動物;罐口或敞或收,造型如筆筒如茶壺如花瓶,而陶壁的方寸之地上,盡顯製作者的胸中波濤,或書或畫或雕,意韻無窮。陳樞的“悟道人文係例”是以古代詩人的名句為表現內容,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露從今夜來,月是故鄉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均在陳樞的關於月亮的作品中。其它各類,不一而足。而他的“人物風情係列”是以泥河兩岸的鄉親為模特的人物雕塑,一個個憨態可掬,風趣可人,我甚至找到了我那些可愛親人的雕像。
這貌不驚人的陳樞是那路神仙,在我的家鄉這片黑土平原竟搞出不同凡響的藝術天地?他是位土生土長的文化人,從小啃著黑土地上的大苞米長大,花花綠綠的年畫和炕頭“二人轉”的故事,引發了他對藝術的向往,學校的“美術小組”是他最早的藝術殿堂。少年時代他是學校知名的“小畫家”,參軍當兵因能寫會畫使當上了連隊文書,轉業後的文藝才能讓他當上了團幹部。藝術的特長並沒影響他在仕途上的進步,他當綏化市過北林區商業副局長、交通副局長和食品監督局局長。可是為了他難以割舍的這一份心願,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實權崗位,坐上區文聯主席這個冷板凳。這之前,他已被綏化市的藝術家們選為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了,因為他詩書畫俱佳,特別是他的“工筆狼”和“寫意雞”為當地的文化珍品。
當然,做出這樣的選擇,還因為家族的期望。如果認真追溯一下,這泥陶,還頗有些來曆。公元1880年,清光緒年間,陳樞的曾祖父陳凡增在自己的家鄉山東省武定府海豐縣陳家莊建起陶器作坊,燒製紅陶灰陶等建築用品。1900年,陳樞的祖父陳才又在作坊中燒製家用的陶器。1940年陳樞的父親為躲避戰亂和饑荒,從山東逃難到綏化,就在泥河邊建起陶窯,就地取材,用泥河土,燒製陶器養家糊口。我記起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的爺爺奶奶從綏化老家搬到哈爾濱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奶奶隨時攜帶的那幾個陶盆,可能就是陳家陶窯的產品了。在她心裏這幾件適用的家什,是比櫃上擺的那幾件青花瓷器更寶貴。新中國成立後,陳樞的父親被招入水務局工作,可惜陳家的製陶工藝中斷。這些年,退了休的父親又想起祖傳的這門手藝,可自己年老體衰,想幹也幹不動了,這時他把目光放在了能幹的兒子陳樞身上。
也許是遺傳因子在起作用,他對陶器和陶藝舊早就有興趣,這些年他利用出差或假期,走過許多文化遺址,西安的半坡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河北的仰韶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宜興的紫砂文化他都去看過,在那些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性陶器麵前他戀戀不舍。同時,陳樞也對中國的定瓷、汝瓷、哥瓷、鈞瓷、青瓷等古代五大窯係,都進行了考察。在吸收百家之長的基礎上,他把家庭的民用陶製品的生產工藝提升到陶藝品的生產。而他自己花錢在當年父親早年的窯址——寶山鎮平順村的下溝屯的這個院落,建設起了陶藝生產和研究基地。一時間寂無聲息的小村落,因為陳樞工作室的落腳也門庭若市了。
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中指出:“陶器的出現是人類在自然界鬥爭中的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真是,泥中孕春秋,手上起風雷。看來陳樞傳承陳家泥陶,決非自己的愛好而已。那泥陶藝術溶入了陳家幾代人和泥河畔那一代代鄉親們的心血和汗水,也張揚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渴望。每一件泥河陶也凝晶了黑土平原上人們樸素的美學觀念,也飽含著他們深刻的人生哲學。
我欽佩陳樞這位有理想有恒心的鄉土藝術家,他是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家鄉的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2013年4月
綠色旋律之夢
已經落幕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這個久富盛名的音樂之都激起的美好旋律,還在市民心裏回響。朋友們說,等太陽島上的大劇院和音樂廳建好之後,我們的“音樂城”就更名副其實了。而我的心裏卻更企盼著那個“綠色旋律之夢”早日夢想成真。
這個夢源於華盛頓遠郊的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那個叫“捉狐狸的陷阱”的山穀。大概因為很早以前印地安人在這裏挖過捉狐狸的陷阱而得名。七月的一個靜謐的夜晚,我們來自中國的幾個文化人也隨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湧進這個幽靜的山穀,當然不是來捉狐狸的,一個巨大的露天劇場就建在這個山穀裏,我們是來觀賞芭蕾舞劇的。這個林間的大劇場是富有的索斯太太1971年捐建的。整個劇場像一個扣在山穀裏的圓木籠,舞台修在穀底,看台順山坡而上。劇場沒有牆壁,隻有幾個巨大的圓柱支撐著舞台,台下排著臨時的座位,劇場外還有一圈天然的坐席——那是山坡上綠茵茵的草坪,坐在或躺在草坪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出。這一圈大草坪後麵就是鬱鬱蔥蔥的大森林了。林中鳥兒的鳴唱是演出的序曲,撲麵而來的飽含負氧離子的清新之風為劇場拉起淡淡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