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仇累 1、陰陽桂(2 / 2)

“師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陣狂風,天色昏暗,雷閃俱作,走石飛沙。唬得那三藏按住了經包,沙僧壓住了經擔,八戒牽住了白馬,行者卻雙手輪起鐵棒,左右護持。原來那風霧雷閃乃是些陰魔作號,欲奪所取之經,勞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卻才止息。於是移經於高崖上,他四眾檢看經本,欲將之一一曬晾。誰知檢驗完畢,四人均大吃一驚:所有經卷完好無損,唯獨《楞嚴經》不知所蹤;想來定是被那波濤衝走,或竟被那狂風卷去,無從尋覓。”

那如來繪聲繪色說至此處,桂靈忽然插話道:“我佛妙參天地玄機,想必知道那《楞嚴經》的下落。”

如來道:“這本是天機,不可泄露。但因與你有一段因緣,不妨說給你聽聽。前麵說到,唐三藏師徒四人連同白龍馬、經擔等落入通天河中,佛經法力撼動東海龍宮。那龍王敖廣即命巡河的鯉魚精從經擔中取出《楞嚴經》,藏之龍宮。”

桂靈流露出不解之色,問道:“想那經擔之中佛經浩瀚,龍王為何隻取走《楞嚴經》?”

如來頷首道:“問得好。一則因為龍王早已得到觀音菩薩法旨,知道三藏有此一難。二則《楞嚴經》雖然是一部極重要的佛教修行大全,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麵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修得圓滿成果。但內容上繁雜深奧,非一般僧眾所能參悟;更兼《楞嚴咒》法力廣大,既可除魔,亦能傷人。若為不軌之人所乘,則墜入魔道,萬劫不複,殊非佛家普渡眾生之意。三則東海龍王敖廣世居東海,毗鄰東土,熟知東土人性。東土立國源遠流長,人口眾多。但興亡交替,民生多艱。加之儒、道、法三教混雜流傳,致使風化不淳。除少數真儒恪守悲天憫人情懷,不少人或崇俠尚武,狹隘偏激,或欲壑難填,乖戾刻薄。倘這些人拋棄《楞嚴經》經文大旨,違背渡人渡己之意,反而為禍蒼生,則惡莫大焉!”

桂靈當下明白,原來我佛如來悲憫眾生,為不讓《楞嚴經》為壞人所乘,故讓龍王取走深藏,也完成唐三藏九九之數,使之修成正果。

桂靈心地空明,知道如來此說定有玄機,於是問道:“佛祖前麵說到這與我有一段因緣,還望開示。”

如來問道:“你可知你的前世否?”

桂靈答道:“不知。”

如來道:“待我細說。那唐三藏萬裏迢迢,赴我西天,欲取真經。曆經艱難險阻,終於來到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讓他師徒沐浴更衣,次日由接引佛祖帶他們渡過淩雲仙渡,終於脫卻凡胎,修成正果。玉真觀沐浴後,凡間衣履,由仙童攜至靈河邊掩埋。誰知三藏從東土出發之時所穿僧鞋的夾層中,竟有一粒桂樹籽。這粒桂樹籽被埋於靈河岸邊的息壤之中,又受到靈河之水的滋潤,竟發芽生長。但因其來自東土,長於西方,故其東西邊花開不同:東方向陽,故花開淡黃;西方屬金,故花開白色。不僅以之昭示其雖長於茲卻眷戀本土之心,而且也體現東西融合又各具特色之意。”

聽到這裏,桂靈恍然大悟,方明白自己的前世今生。

如來接著說道:“你既已明白,是真明白麼?”

桂靈道:“不是。前路漫漫,還望佛祖垂憐,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