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令人敬佩和感動,一位老戰士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用生命譜寫的史詩,這是關於一代人的光榮記憶。我得到了這部可珍藏的大書。可是在農場裏我沒有見到作者張靖宇夫婦。我請農場一定給我找一位上甘嶺的老戰士,我要登門拜訪,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據農場統計,當年轉業的那批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到湯原的共有1200人。大部分後來轉戰到普陽,現在健在的隻有37人了!在場部召開的座談會上,一位叫王富的老戰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1949年1 月參軍的,在朝鮮戰場上很勇敢。我說,你是位老英雄啊!他說佟心良才是英雄,他們連參加上甘嶺戰役,上去時全連110人,下來時就剩下7個人,就有佟心良!
王富老人的話讓我震撼,我和陪同我的管局宣傳部副部長楊德君一商量,一定請場宣傳部找到佟心良老英雄,我們如見不到他,就成了這次采訪最大的遺憾。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沒有想到因為行動不便早就消逝在農場的公眾視野中的老英雄佟心良就住在農場賓館前臨街的住宅樓的一樓裏。本來老人是住平房,老伴去世後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後來被女兒和女婿接到有供暖的樓裏住了。女婿鄒洪平是農場的司法局局長,和在管局政法委當過副書記的楊德君很熟,由他陪我們在家裏采訪老人,真是方便多了。
鄒局長把老人扶在沙發上,和我坐在一起,也許因為在場醫院當過護士的女兒的精心照顧,85歲的老人童顏鶴發,滿麵紅光,眼睛很有神采,笑眯眯地望著你,就是說話困難了,想說的東西很多,卻表達不出來。
“老人家!聽說上甘嶺打得很慘,死了很多人!”
我靠近他的耳朵大聲地說,我連說了兩遍。老人先是怔怔地瞅著我,然後麵部抽搐,接著就哭起來,像孩子一樣地哭起來,眼淚從那幹枯的眼窩裏湧出來。
這時,鄒局長拿來毛巾給他擦淚,拍著他的後背,安慰著他。我緊緊地抓住老人有些冰涼的手,自己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楊部長眼睛也紅了。老英雄的眼淚,讓我們的心在顫抖。也許我問的太唐突了,觸及了他心靈中最軟弱處。
哭過一陣後,佟老出手比劃著,含糊地說:“七個,就剩七個……排長也死了,是為我……”
說著,他又哭起來了,更傷心了。
鄒局長邊拍著老人的肩膀,邊給我們講了老人在上甘嶺的參戰經曆。後來宣傳部幫我找到一本書《記憶中的青春》,是普陽農場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編的一本老同誌的回憶錄,我找到了佟心良的那篇《難忘的戰鬥歲月》。那是十五年前,在場裏紀念六一兒童節,老英雄給孩子們做的報告:
那是1952年10月17日,我在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5軍44師130團2營6連任副排長。排長的名字叫劉訓,也是山東人,比我大三歲。當時我們的任務是帶領三個班的兵力分別固守著35、36、37號山頭陣地,承擔阻擊任務,配合上甘嶺作戰。當時也分不清和敵人交了多少次火,隻聽到炮彈和爆炸聲不停,看到山頭的樹木一個不剩,堅固的石頭炸成厚厚的沙土。白天為了躲避敵人的炮彈和飛機空襲,我們就退守在坑道裏,隻派出幾個觀察哨。這天夜裏八點多鍾,天已經黑透了,排長劉訓因為不放心固守35號陣地的三班,想到陣地去看一看,當時我說,你在洞裏指揮,我到前麵去看吧!他說,不去看看,我不放心,還是你看家吧!我就服從了命令。他就一個人消逝在夜幕中了,可我萬萬沒有想到,他就在前往三班的路上,被敵人派出的偷襲人員用袋子套住背走殺害了!劉排長是替我死的,這讓我難過了一輩子!
10月19日上午,我接到團部的命令:配合偵察排向537高地反擊,同時任命我為二排排長。這天晚上,我帶著兩個戰友悄悄模到敵人的537高地山坡下的一片凹地裏,敵人部署的兵力三三兩兩的,擠在那裏抽煙。我們摸到一個戰壕邊,慢慢靠近敵人,也采用他們的方法,用袋子一套,抓住一個美國兵,背起來就跑。這一次我們不僅抓了一個活舌頭,為部隊大反攻提供了重要情報,還為排長報了仇。……
可惜篇幅所限,我不能把佟老英雄在上甘嶺的戰鬥故事都告訴讀者,總之那是比電影《上甘嶺》更真實更殘酷的戰鬥,佟老是在死人堆爬出來的幸運者,他一輩子都忘記不了犧牲的戰友,他覺得活著就是幸福,再吃什麼苦、挨什麼累,都是無所謂的事。他總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要替死去的戰友多做些事。其實轉業前,他給一位高級首長當警衛排長,首長舍不得他走,讓他留自己身邊,如果要轉業,也可以把他安排在城裏或回山東老家。可他非要報名上北大荒,他說,我不能給首長丟臉,在首長身邊天天受教育,不能在關鍵時刻退縮。臨走時,首長罵他:“你這個佟心良,沒有良心!我怎麼就留不住你!”
鄒局長說,老爺子在農場這幾十年,沒享過幾天福。在湯原“一戰荒原”時,他打頭陣。“二戰荒原”,開發普陽時,他也是第一批進點。1971年剛開春時他被任命為17團新建三連的連長,坐著船進入雪還沒化盡的普陽荒原,領著一幫知青,搭起帳篷安下家,然後就是領著大家開荒。他工作有個特點,就是最艱苦的時候、最困難的地方,他都親自去看一看,然後再領著大夥一起幹。他說,在朝鮮戰場上,如果他去前沿陣地看三班戰士,劉排長就不會犧牲了,他後悔了一輩子。老爺子身上還遺留有被敵人的炮彈炸傷的疤痕,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從來不和領導提個人要求,當連隊幹部那些年,他總是建新點,三連建好,開了地、建了房,他又去建六連;六連建好,他又去建七連。後來場裏要發展畜牧業,要建養豬場,別人怕髒怕累不願意去,他去了,一直幹到退休。他說,這跟打仗一樣,那塊陣地緊張了,我們就去。上得去,還要守得住!
鄒局長說,這老爺子要求自己及家人很嚴格。這些年,老伴和孩子們跟他吃了不少苦。他在連隊和職工住一樣房子,沒有任何特殊待遇。當時,我也在他當連長的連隊當農工,就想當個司機。他知道,我和他女兒搞對象後,就直接對我說,我不能給你安排好的工作,更不能當司機。你要想提拔就調到別的連隊從頭幹,別指望我幫你。和他的女兒結婚後,我就調到了五連,最後場裏招考財務人員,我通過考試當上連隊會計,後來又當上隊長,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他滿身正氣,眼睛裏容不得一粒砂子。他甘於清貧,一個享受處級幹部待遇的離休老幹部,過著和其他職工一樣的日子,退休後的十多年裏,都住在沒有供暖、吃水也不方便的平房裏。
我問鄒局長你知道你嶽父都立過什麼功嗎?你看過他的功勳章嗎?他說,老爺子從來沒講過。功勳章見過,這些年總搬家,現在都找不到了。
我笑著說,你們這幫不孝子孫,連老前輩的功勞都記不得了!
第二天一早,鄒洪平就跑到賓館來敲我的門,他說找到了!那是高躍輝拍攝和編輯的一本畫冊《老兵——1958年北大荒記憶》,書中的88頁有老爺子的照片,還有簡曆,上麵記錄:
佟心良,1949年渡江戰役中立二等功一次,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中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還在搶修橋梁的戰鬥中立三等功一次。
真正的英雄從來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盡到了責任;英雄的後代也可以不顯示前輩的榮耀,因為他們的路要靠自己走。可我們的社會,不能忘記英雄的功績,因為一個不崇拜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在北大荒這片英雄開拓的土地上,崇拜英雄,追隨英雄是我們的傳統,從英雄的經曆中汲取“正能量”,是我們無往而不勝的法寶。
感謝總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高躍輝用自己的真誠親自為數百位開發北大荒的老軍人立照出書,看著書中他們當年的英姿勃發和現在的老邁滄桑,我們才理解了什麼叫獻完青春獻終身,一種深深的敬仰油然而生!
在這篇為英雄立照的文章裏,我不能不寫到呂全盛,因為老作家李準在訪問了普陽農場後,深情地寫下這樣的話:
三江風光好,不忘開天人。
更因為普陽農場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
吃水不忘打井人,蒲鴨河畔呂全盛。
1929年出生山東臨朐的呂全盛是1945年參軍的老兵,曆經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當戰士開始,一直當到團的參謀長,1968年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7團時,他被任命為現役的團長,成為普陽農場的創始人。從1970年帶領技術人員奔赴蒲鴨河勘察選點開始,他每天早起晚睡,白天跑連隊,晚上開會,每天操勞十多個小時,隻能吃兩頓飯。有時還帶著幹糧上路,泥裏水裏褲子濕半截也不在乎,口渴了捧起泡子水喝兩口。他對大家說,隻要把點選好了,有好地可開,咱們先治坡後治窩,好日子在後麵呢!
當時的蒲鴨河,除了有幾片柞樹林子高包地之外,到處都是水和草,蚊子、小咬、瞎蠓撲頭蓋臉,人人離不開防蚊帽。呂團長也不例外,每天上工地帶著它,看電影帶著它,連上廁所都帶著它。當時放電影的小鄭就問呂團長:“團長,你的防蚊帽要戴到什麼時候?”
呂團長笑著說:“等蒲鴨河的大荒地都變成良田,它就完成曆史使命了!”
在呂全盛調到管局當紀委書記的2006年,普陽已經是一個耕地40多萬畝,人口過萬,年生產生產糧豆19.4萬噸,總值36256萬元,人均收入10709元的富場了。場部城鎮化,生產隊機械化,環境園林化,樓房林立,道路四通八達,文教衛生事業都發達,各項工作都走在前麵的普陽農場已經成為墾區的一麵“紅旗”了。
據呂全盛的兒子呂學軍回憶,父親調到管局工作後,他時時刻刻都想念那片土地和那些並肩戰鬥過的戰友,他經常說普陽農場的開發建設是十七團全體同誌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有機會他便回農場看一看,和那些老同誌聊一聊,看到農場日新月異的變化他心中充滿了自豪感。他囑咐我們在他百年之後將其骨灰安葬到普陽農場,他要永遠和普陽人民在一起。2009年1月19日,他被檢查出患有肺癌並伴有胸腔內轉移,在與病魔頑強抗爭了10個月後,於2009年10月,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按照他的遺願,2009年11月7日在他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41周年之際將他的骨灰安放到了普陽農場公墓。呂全盛完成了他的心願,永遠的與其眷戀的這塊土地融為一體。
可惜,在文化中心的“普陽精神”的展室裏,我沒有看到呂全盛的“防蚊帽”這件重要的文物。宣傳部的幹事小劉蕊說,現在這種用具,我們都沒見過,已經在普陽絕跡了。環境好了,連蚊子都少了,夏天在公園散步,穿超短裙的女孩子不少!
28——“優農”為先
2000台插秧機,機聲隆隆,劈波斬浪;5000人插秧大軍頂烈日,冒急雨,插下秧苗,也插下希望。
普陽的五月,春風拂麵、生機盎然,萬頃良田、綠意無限。行走在蒲鴨河兩岸,但見塊塊水田碧波蕩漾,棵棵秧苗搖曳生姿。
普陽農場,一個景色天天都在變化的農場;
普陽農場,一個糧食年年都在增產的農場。
1975年,普陽農場的糧食總產突破1萬噸;
1996年,普陽農場的糧食總產突破10萬噸;
2007年,普陽農場的糧食總產突破20萬噸;
2012年,普陽農場的糧食總產突破30萬噸。
建場40多年來,普陽農場每年的糧食產量越來越高,糧食增產的時間周期則是越來越短。從糧食總產1萬噸到10萬噸,普陽用了21年;從10萬噸到20萬噸,用了11年;而從20萬噸到30萬噸,普陽人僅僅用了5年。
毫不誇張地說,普陽農場的糧食產量、增長幅度,年年都在提高,年年都在刷新。
這是普陽農場的兩位秀才,宣傳部長孫東和幹事劉蕊在《奏響現代化大農業的嘹亮凱歌》的通訊中的激情記述。
在場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場農業科科長石長水對我說:“咬定農業現代化不放鬆,是普陽農場實現農業決定性變化的根本所在”。普陽農場場長劉海林自豪地說,“強基礎,挺起了現代化大農業的脊梁;嚴標準,是邁向現代化大農業的助推器;增科技,是加快現代化大農業的引擎。”
普陽農場——黑龍江墾區的一麵紅旗。我聽到了,在這片土地上,現代化大農業的嘹亮凱歌,正在萬頃稻海碧波中鏗鏘奏響。
在河汊縱橫的沼澤地裏建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確保糧食增產高產穩產的基礎。農業科提供的數據,多年來,普陽農場在農田水利建設的投資高達1.3億元 ,先後修建橋涵493座,溝渠2736條,總長達到3200多公裏,建起了傲來河、柳北、柳南等大型強排站6座,排水能力達到每秒42立方米,裝機容量達到2850千瓦,全場的所有耕地深受其益,初步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的目標。
寫稿前,我通過電話了解了今年春耕的情況,宣傳部的同誌說,普陽農場的去冬降雪多,今春降雨量大,為60年所不遇,給種植戶們扣棚、育秧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融化的雪水和雨水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將嚴重影響水田戶們泡田、耙地,影響農時。農場水利部門及時采取排澇措施,迅速啟動強排站排澇放水。5月16日,他們跟隨水利局的人員驅車來到距離場部10公裏的傲來河強排站,真切感受到了強排站的巨大威力。隻見六股洶湧的水流,從強排站奔騰而出,汩汩滔滔地流入鬆花江。水務局局長韓秀全告訴他們,強排站開動以來,短短10天,就排水400多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澇情,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順利按時進行。
人定勝天,可能是句大躍進時代的豪言壯語,但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建設,是可以化險為夷,引導自然為人類服務的。
在大規模擴種水稻之後,采用鋼骨架大棚高台旱育是培育出好苗壯苗的基礎保障,而集中育秧大棚基地更是現代化大農業的展示平台,也是種植戶學習交流的基地。這是整個墾區的水稻種植區的基本經驗。為加快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步伐,普陽農場在大規模、大效益、大發展和大貢獻上狠下功夫。如今,全場建起了58個集中育秧大棚基地,每個基地的大棚都在100棟以上,有的基地超過了300棟,極大的方便了種植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在普陽農場,我親眼看見,各作業區的每個育秧大棚都編了號碼,貼於大棚之上。上寫種植戶的姓名、水稻品種和麵積,以及農場技術負責人、單位技術負責人、單位技術責任人的姓名和手機號。用種植戶們的說法就是,我們農戶每個人都有三個親戚,從種到收,一幫到底。這樣種植戶有個什麼疑難,一個電話,不用半小時,技術人員就會及時趕來,根據大棚號碼,快速找到大棚位置,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
2012年,農場又投資200多萬元,在柳西管理區建起了占地8.5萬平方米,棚長64米,寬12.5米,棚高3.4米,大棚總數52棟的高標準水稻大棚育秧基地,它具有旱育秧、育壯秧、降成本、具規模、省土地、促增產等多重優點,成為農場現代化大農業的展示窗口。
在柳北管理區,我參觀了種值大戶薑世範的育秧大棚。很有意思,我在軍川農場采訪,知道一個“吳示範”(吳詩凡)的種田能手,老吳家擁有翻、耙、播、鎮、收的全套農業機械,成為能夠獨立作業、統一輪作、科學管理,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農場,是全場著名的“吳示範”。這位普陽的“薑示範”也非同一般。薑世範在柳北管理區種植水稻已經整整10年了。在來到管理區之初,他隻有高中學曆,為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他一方麵刻苦自學水稻種植技術,一方麵向有種植經驗的農戶虛心請教,從當初承包種植5公頃水田開始,經過不斷的探索已經發展到現在種植了20公頃水田。並且,通過土地平整、縮埂擴池等標準化良田建設和應用鋼骨架大棚育秧、缽育擺栽技術,全麵種植高產優質品種和根據品種特性製定種植規程,實行統一栽培模式、統一管理、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及無公害化防治先進實用技術等一係列科學的種植方法,不但提高了水稻科技種植水平,而且還極大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益。由於薑世範在水稻種植上的吃苦耐勞、勤於探索、敢想敢幹,從2006年起,他所種植的20公頃水田就被管理區作為了科技示範田。並且,在2009年又被農場作為了普陽農場的水稻科技示範田和農業部高產實驗田。今年薑世範2月13日開始清雪,15日開始立棚。在他的帶動下,他牽頭的水稻合作社的100多戶,從16日也開始立棚了。一排排如水晶城堡的育秧大棚,仿佛神話般一夜之間出現在雪野上。
我稱讚薑世範已經成了水稻專家,他說都是一點點學習的,再說場裏指導的及時,現在怎麼種水稻已經形成一整套從育種到收割的具體方法,隻好認真“照本宣科”就行。這些年農場的專家幫助我總結的經驗,已經被大家應用了。我要不再學習,還趕不上別人呢!
新技術的不斷推廣,讓任何典型經驗都不能永恒,這真是北大荒農業的巨大進步。
農場的領導告訴我,水稻種植不僅要育秧育的好,插秧插得好,夏管管得好,還要收回來放的好,賣得好,作為農業重要基礎設施的水泥曬場就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到2012年,普陽農場的45.8萬畝耕地全部成為水田,農場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稻專業場。水田麵積的成倍增加,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給作業區的糧食曬場帶來了巨大壓力,原有的水泥曬場已不能滿足30多萬噸水稻存放的需要,改建水泥曬場迫在眉睫。為了提高糧食品質,解決糧食存放難題,讓農戶的糧食賣個好價錢,近年來,農場先後投入兩千多萬元,在全場新打水泥曬場20多萬平方米,大大滿足了農戶存放水稻的需要,也提高了糧食品質。
在第17作業區,種植戶唐宗平站在自家分到的新曬場上,臉上掩飾不住喜悅之情。他種植的12 公頃水田,在秋收的時候,由於保管的好,品質高,賣上了個好價錢,純收入10萬多元。作業區主任李忠誠介紹說,作業區新打的1.2萬平方米曬場可發揮大作用了,不僅解決了種植戶存放糧食的困難,而且大大提高了水稻的品質,農戶為此增加收入近50萬元。
農田水利建設、高標準大棚、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土地整理等一係列強基礎措施,正在使普陽農場的每一寸土地都迸發出無限的活力,釋放出無窮的能量。
從北大荒的軍墾農業到現代農業的實踐看,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每一項新技術的推廣,新設備的使用,都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
這次我在普陽明白了:標準也是生產力,標準就是效益。石長水科長說:“沃土生金,源於標準。”這是職工概括的十分經典的一句話。
在普陽農場,種植戶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了解標準,熟悉標準,重視標準。冬季的培訓,講標準;春天的生產,定標準;夏季的管理,看標準。“標準化是農業生產的根本”,已在種植戶的腦子裏根深蒂固,並轉化為自己自覺的行動。
宣傳部的同誌說,最近他們來到12作業區的一塊水田地裏,隻見種植戶江勝武正領著幾個人滿頭大汗在自家的地裏將剛剛插上的秧苗拔掉,一堆一堆的秧苗飄浮在水麵上,讓人看了十分心疼。他們趕緊上前問其緣由,江勝武羞愧的告訴我們,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這塊地插完秧以後,和別人家的一比,自己的秧苗不齊、不直、不勻,簡直沒法看,標準也太低了,所以就主動把它拔掉重插,所幸的是這個池子麵積不大,自家的地肯定能高標準高質量的全部插在高產期。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在兵團報社當跑農業的記者時,知道了農業的“八字方針”——“水、肥、土、種、密、保、管、工”。這次在普陽農場,我知道了他們不同的農時階段有不同的農業標準。擺盤時有“平、實、緊、齊、直、足、勻” 七字標準;水整地有“早、直、平、淨、大、深、勻”七字標準;插秧則有“早、密、淺、直、正、勻、滿、扶、補”九字標準,可以說,標準無處不在,標準深入人心。
農業科的同誌讓我從第三作業區的3號和4號地裏,對標準化就是效益又有了新的認識。這個作業區按照“池、埂、格田、路、棚房、五邊、樹”十字八個方麵全麵開展了田間規範化整理工作,重點做好減埂擴池,擴大格田麵積;池埂消肥取瘦,達到窄、直、平。通過整理,這兩塊地共減少池埂41條,拆除田間臨時住房8處,新增加有效利用土地麵積1.2公頃,格田平均麵積達到0.5公頃,實現了“三個提高”,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機車使用率,提高了糧食產出率。
農場主管農業的副場長趙井豐說,自開展規範化治理以來,農場每100公頃可以新增有效利用土地麵積1公頃,全場3萬公頃土地就可新增土地麵積300公頃。按照平均1公頃打糧9噸計算,300公頃就可打糧2700噸,農戶為此將新增收入700多萬元。
當然,農業標準化離不開農業的機械化。近年來,普陽農場不斷加大農業機械的裝備水平,先後投資幾千萬元,更新了高速插秧機、電動播種機、大型輪式拖拉機、打漿平地機、撒肥器、彌霧機等現代農業機械。從而使農場的水田種植進一步走上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配套的科學發展之路,為實現全方位、全過程標準化插上了翅膀。目前全場有各類插秧機2000餘台,45萬畝水田可全部插在高產期,時間不超過10天。現代化農業機械不僅加快了生產進度,提高了生產標準,也大大增強了抗災能力。
今年,普陽農場不斷加大水田的示範力度,在全場著力打造30個水田示範區,讓標準化成為農場水田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的東西,努力實現單位效益產出率的最大化,提高糧食產能,增加經濟效益。
回過頭來,我們又說到科技,它的提升不僅僅是糧食的產能,更是加快現代化大農業的引擎。科技的效果如何,種植戶們最有發言權。因為科技帶來的效益突出體現在廣大種植戶的身上,種植戶們是科學技術積極的實踐者,更是直接的受益者。
“我今天太激動了,管理區不僅給了我500塊錢的獎勵,而且還贈送了一台價值600塊錢的彌霧機,我一定會再接再厲,繼續做學科技用科技的帶頭人,和大家夥一起走上致富路”。今年春天,在普陽農場柳北管理區召開的地頭表彰會上,種植戶薑世範由於在去年的農業生產中嚴卡農時、注重標準作業、積極應用新技術,不僅賺了個盆滿缽盈,還得到了管理區的表彰,成為了農業生產上學用科技的大紅人。
柳北管理區種植戶劉曉偉的育秧大棚緊挨著薑世範家,針對今春氣溫低的情況,在薑世範的影響下他也采取了三膜覆蓋技術,沒幾天他就體會到了這項技術保溫增溫的優點:“我家使用了三膜覆蓋技術育秧,苗床溫度比外界溫度足足高了10度以上,還是使用科學技術種地有保障呀。”
在普陽農場2465戶種植戶中,每年都要評選出300戶學用科技和開展“三園、兩田”建設的典型示範戶,他們成為提升現代化大農業水平的中流砥柱。
今年,普陽農場在農業生產上,進一步完善“統”的功能,實行統一農時、統一農藝標準、統一供種標準、統一本田規範化管理、統一植保標準、統一航化標準、統一作業標準、統一驗收標準、統一費用結算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的“十統一”,以“統”來增強科技意識,提高科技含量。
2013年,為了推廣應用新技術,增強統供芽種的能力,普陽農場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智能催芽基地,一次可提供1000噸芽種的浸種催芽基地,這樣全場45萬畝水田所需芽種二到三次就可以完成。發現浸種催芽的溫度高了,工作人員就輕點鼠標,把溫度降下來。為了使浸種催芽作業在有氧條件下進行,可設置定式循環自動噴水增氧。電腦程序的控製,不僅可以對種子的溫度、氧氣進行科學補充,還確保了出芽長短均勻,有利於嚴卡農時和標準化作業,規模化的生產又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讓農戶受益匪淺。
在普陽采訪的早春時節,我參觀了普陽新建的那座3750平方米的智能催芽廠,親身感受了農場工業化的氣魄。這個現代化的大型裝置的管理者是2006年從八一農大畢業的技術員康凱,他詳細地向我介紹了這48個催芽箱的工作過程和工作效率。他說,這麼大的催芽裝置全國一流,在全世界的種稻大國中也少見,從中看出了中國種植業的現代化水平,也看出了北大荒大農業的跨越式的步伐。陽光透過寬大的玻璃窗,照亮了年輕人自豪的笑臉,也讓我這位深知農耕艱辛但收獲不多的老知青心情大悅。北大荒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已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你如果不親臨其境,是無法感受得到的。
無論農場怎麼發展,首先要種好地,這就是寶泉嶺管局的“優農、強工、美城、富民”方針中,“優農”是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如何“優農”,普陽的經驗是向科學要“優”、向技術要“優”。過去以為農民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最辛苦的體力勞動者,現在的農民,無論是農場農工,還是農村農民,都應該成為腦力勞動者,他們要學習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掌握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才能種好地、多打糧、多賺錢。過去說,城鄉差別和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差別的縮小,就是共產主義的目標之一,現在看了,北大荒可能要先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