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山第五管理區的地邊,看到幾台大型農業機械在整地,我們停下車,這時一位穿迷彩服的小夥子,從車走下來。場農業科科長陳彬彬告訴我,他叫邵良,哥仨組成了一個家庭農場。我站在地頭采訪了他。邵良的父親是1966年3月從大連警備區炮團轉業到名山的,在部隊當過文書和司務長,到場後一直在生產隊當農工。邵良1969年出生在農場,1983年初中畢業就在生產隊當了農工。接著畢業的弟弟邵忠和邵寶,也和他一樣當月收入30多元錢的農工。當然生活很困難。1984年成立家庭農場,邵良和別人一起包了十坰地種水稻,嚐到了甜頭。2000年他們哥仨一起包了80坰地,到2013年他們已經包地110坰了,水稻和其他旱田作物,各一半。哥仨一年的純收入50多萬元。他們現有大型農機8台套,自己投資100多萬。兄弟三人一起在場部買了住宅樓,是一個棟口,三四五一家一個單元。每戶90多平米使用麵積。當然他們還有車了,農用車和轎車都有。
“好!軍人的後代,你們幹得好!”
“還是政策好,每年一坰地補貼1200元,這樣一年就得12萬。還有20%的買農機補貼呢!”
“你們哥仨好說,三個媳婦不鬧意見嗎?”
“錢都掙得不少,誰也沒意見!”
這就是我在地頭和邵良有趣的對話。
看來,在名山通過好好種地,日子過得好的職工真是不少。
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水稻種植麵積的增加,無疑是讓名山改變麵貌,實現場強民富的重頭戲。但單純的就農業抓農業,也讓名山經濟實力和職工收入增長緩慢。
名山農場的領導說,近年來,我場在發展中一直受到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匱乏等諸多不利因素的製約,由於種植業依然為主導產業,土地規模經營的又在少數,相當一部分職工群眾隻經營幾公頃土地甚至沒有經營土地,造成閑置人員多、就業崗位少等困境,農場一部分職工群眾增收速度較慢。鑒於這種情況,我們及時轉變觀念、創新思路,跳出單純依靠種植業的思維模式,在特色種植上另辟蹊徑、努力創新,力求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名山有山有水,有草原,為北藥生產提供了難得的條件。從2009年起,名山就注重發展以中草藥為主的特色產業。農場出台優惠政策,建立了由6人組成的五味子種植聯合體,在場直建立規模為3公頃的五味子種植園。該種植園共投入資金30萬元,經過4年的發展,目前效益良好。2012年,農場以扶持木業園區職工增收致富為主要目標,建立防風中草藥種植繁育聯合體,當年收到可喜的效果。
木業園區是過去場辦企業下崗職工最集中的單位。職工分流以後,雖然農場在種植、養殖等方麵給予大力扶持,但是由於受技術、規模和市場等方麵的影響,職工群眾的收入一直不太樂觀。在特色經濟發展上,農場黨委將木業園區作為試點單位,要求園區黨總支先行先試。2012年,在獲取防風中草藥種植的信息之後,農場立即派木業園區領導到佳木斯“三江”鑫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考察、調研,在經過可行性論證之後,決定試種10公頃防風中草藥。防風是大宗藥材,市場用藥量大,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由於春季農場耕地都已經落實完畢,農場積極與蘿北縣名山鎮協調,以每公頃3000元的價格在名山鎮租種12公頃耕地,由此建立起防風種植繁育基地。
當然,種植中草藥,由於受製於市場,同樣具有較大的風險。名山農場認真總結前些年的教訓。一是對市場信息缺乏了解,有的種植戶簡單了解信息之後就盲目上馬,與市場連接不緊密,最終造成銷路不暢;二是種植戶往往是單打獨鬥,形不成規模,最終被市場邊緣化;三是在技術服務上缺乏指導,在產品質量上不符合要求,造成產品滯銷。鑒於上述問題,在防風種植上,他們創新體製,與佳木斯“三江”鑫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經營。佳木斯“三江”鑫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防風多年,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和穩定的營銷渠道,名山防風種植繁育基地的產品直接供給該合作社,合作社負責為農場繁育基地進行技術服務。在農場內部,也成立了由木業園區黨員幹部和部分職工群眾參加的聯合體,內部分工明確。防風中草藥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僅2012年就安排勞務1000餘人次,我場防風種植繁育基地的建立,對安置木業園區富餘職工群眾就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防風為東北地產藥材,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高的知名度,是中藥常用品種。由於無度亂挖濫采,使原有野生資源受損嚴重,遠不能滿足藥業發展的需要,加之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禁挖政策的出台和執行,防風這一大宗中藥材品種,在藥業市場上產量供不應求,價格逐年增長。他們看準了這一機遇,在農場建設防風種植繁育基地,不單一地種植中草藥產品,而是起步就將基地的發展路徑拓寬,由生產防風中草藥產品向培育防風中草藥苗木延伸。2012年,他們在木業園區栽植商品防風和防風育苗各6公頃,商品防風公頃產量2噸,按合同收購價,每公斤40元,公頃產值為8萬元,扣除每公頃成本3.5萬元,純收益4.5萬元。
我們參觀了名山種植中藥的木業園區,雖然還沒到種植的季節,但地裏已經有工人在整地了,園區的一位負責人對我們說,由於今年市場防風已無庫存,價格大幅上揚,市場價每公斤可達50元。我們的防風育苗坰產150萬株,按現在市場價每株0.12元計算,產值可達18萬元,公頃純利7萬元。同時,每公頃還可以解決用工100個,僅用工一項每公頃就可為職工增收一萬多元。
這位負責人還說,今年計劃擴大中草藥種植繁育基地麵積,達20公頃,其中,商品防風10公頃,育苗10公頃,建玉竹、蒼術等10個當地野生中藥材品種展示試驗區600平方米,基地計劃用工2000餘人,預計聯合體務工人員將增收20萬元。現在我們的中草藥基地已與黑龍江中草藥種植責任有限公司已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形成一條穩定的種植、銷售產業鏈,通過優質、特色、高效的產業化運營,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不斷優化我場中草藥產業,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春風的溫暖,讓這個邊塞農場也充滿了生機。思想解放讓他們的眼界也放寬了。得天獨厚的口岸優勢,讓他們開始了栽樹引鳥的工程。近在咫尺的國家一類口岸,正在熱火朝天地招商引資。名山農場走出變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定勢,他們起動了大舉措:栽好一片梧桐林,欲引八方金鳳凰。
“為投資者創造一個理想的發展環境,讓他們有在城市發展的優越、有在田園發展的愜意、有在順境發展的滿足”。這是農場場長葉舒華的招商理念。如果硬環境發展不起來,就很難增強一個地方的吸引力,不僅招不來投資者,而且也留不住投資者。舉全場之力建設小城鎮,將人口、生產、服務、流通等要素聚集起來,讓這個邊陲小鎮活起來。農場通過項目投資、引資等方式加大基礎建設的力度。在規劃設計上,堅持“高起點、高品位、高檔次、低碳、低密度、低容積率”的“三高三低”建設理念,僅2009、2010兩年,就建設住宅樓麵積10.5萬平方米,是以前年均建設麵積的23倍。與此同時,與之相配套的附屬工程和文化設施也同期進行,農場通村公路硬化率達95%。在樓房林立的同時,市容環境也美了起來,靚了起來。2010年,前來名山農場考察的投資者接連不斷。名山農場跨越發展的成果,創造出特有的魅力,讓更多的商家紛至踏來,對在這裏發展充滿了信心。
“在跨越發展的進程中,優質高效的服務尤為重要。通過優化服務招商引資,對內可擴大群眾就業、實現群眾增收;對外可促進投資者發展,實現雙方共贏”。農場黨委書記孟慶國將服務理解為一種生產力。他說:“沒有優良的作風,就不可能有優良的服務,更不會有優良的環境”。
從2009年起,名山農場各駐場機構負責人感覺到一種悄然的變化。他們不再像以往那樣與農場管理涇渭分明,幾乎不相往來,而是經常接到農場的會議和各項活動通知,他們所有的工作幾乎與農場融為一體了。角色重要了,心態也變了,責任感也增強了,駐場機構與農場消除了距離感,將工作統一到發展這個共同的目標上來,工作積極性更高了。
在優化發展環境上,農場黨委同樣從抓幹部作風入手,對各級幹部實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對服務質量不高、群眾或客戶反應不好的,采取誡勉談話、亮黃牌直至免職等處分。在這種機製下,農場招商引資出現可喜轉變。大米加工廠、塑鋼窗廠等企業相繼落戶名山,一些外來做生意的商家也對農場的服務感到特別滿意。一位姓王的北京客商,在農場臨街樓房還未竣工時,就急著交了訂金,買了兩套門市房。他要在農場設立一個辦事處,以此輻射周邊農場和農村,他看中的,就是這個農場的服務。一些投資者來考察之後,也深有感觸,不僅治安狀況好,而且服務質量高,社會風氣純樸,在這裏幹事創業安全、順暢。
在一個地方投資興業,既要看它的發展環境,還要看它的資源狀況和發展潛力,要具備 “天時、地利、人和”。在天時上,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正是廣大有誌之士大展宏圖的大好時期;在人和上,名山農場優良的發展環境堪稱一流;在地利上,名山農場的資源、地緣優勢同樣得天獨厚。
發展優質水稻、玉米原料生產基地是這個農場經營的主要思路,也是農場領導者麵向市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正在施工中的江蘿灌區是黑龍江省重點水利工程。灌區渠首就在名山農場境內,灌區流經的各作業區,可實現用黑龍江水澆灌水稻,目前,這個農場的水稻麵積已占耕地總麵積的63%,在江蘿灌區竣工之後,水稻麵積將進一步擴大,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就會如期建成。在旱田上,名山農場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大豆、玉米和馬鈴薯,這都將成為優質玉米或馬鈴薯澱粉的生產原料。除此之外,“名山牌大豆”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產品,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證。肉牛、奶牛、生豬養殖已經形成規模。投資者在名山農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會存在無米之炊的問題,相反,這個“米”還是優質的,是屈指可數的。
居於國家一級口岸--蘿北口岸,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阿穆爾捷特農業十月區隔江相望,水路便捷,對俄進出口便利,使名山農場在地理位置上最具優勢。目前,這個農場共閑置可利用的場地場區32.5萬平方米,閑置房屋1萬平方米。同時,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先進的企業文化、高素質的幹部職工隊伍以及獨具特色的界江旅遊資源,都將成為企業贏得財富的重要條件。在這些優勢下,名山農場黨政一班人帶領全場廣大幹部職工正在傾情栽好一片梧桐林,這片梧桐林,將成為鳳凰的棲息之地,成為鳳凰的美好樂園。
春風又綠江南岸,無限風光在名山。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一個明星一樣閃亮的農墾新城,它將成為創業者投資的熱土,也將成為北大荒現代化的亮點。
38——界江明珠
名山農場依山傍水。過去,人們慕名而來的,是為了到黑龍江畔遊一江之水,覽兩國風光。如今,一座現代化的小城鎮在這名山秀水之濱突然崛起,人們所探究的,是這裏所發生的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我們從寶泉嶺出發,向北沿著寬敞的公路,越過共青農場不遠,就看到一塊巨石立在路邊,那上麵“名山農場”幾個紅色大字分外耀眼。我們的車向右一拐,便看到了道路兩側被白雪覆蓋的稻田。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進了城了。這一路上已走過十幾個農場,那一座座農墾新城都讓我歎為觀止,而走進名山這座新城,好像有一種別樣的感覺,不是它的龐大宏偉,而是它的精巧別致;不是它的高聳林立,而是它的錯落有致、風格鮮明。你要問我這個小城的風格,我還一時概括不出來,比如,樓體的顏色溫暖,多有俄式風格的尖頂,街道寬敞,主街輔街分明,街樹和綠化帶設置講究,居民小區和公園、廣場的協調有序。再有就是比大城市的清雅和幹淨。入夜時分,當華燈初上之時,整個小城流光溢彩,建築如瓊樓玉宇,街道如天河湧動,公園不時飄來的音樂之聲,讓你有一種不知此地是天上,還是人間的感覺。
我對北大荒的小城鎮建設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因為我知道在過去的年月裏,我們的先驅們住過窩棚和地窨子的艱辛,也知道不分男女地擠在一鋪大炕上的尷尬。草房——土房——磚房——樓房——城鎮,這就是我們走過的道路。而實現曆史性的跨越,就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慶幸趕上了國家加快城鎮建設的好機遇、好政策,也得益於我們自己改善生活環境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強烈願望和一種前所未有的創造力。
無論怎麼說,像名山這樣經濟實力不強的農場的建設速度如此之快、變化如此之大還是讓人震驚的。當然,他們的艱辛也是可想而知的。
他們自己說,“美城惠民”,是名山農場黨委實施跨越發展的重要理念。在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牢牢抓住城鎮建設這個機遇,在困難麵前不觀望、不等待,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破解資金的難題,在困境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發展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小城鎮建設首先遇到的是資金短缺問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農場巧打引資牌。商業住宅樓一律依靠引進開發商來建設。為了避免開發商漫天要價,農場較早確立“以農場為開發主體”的建設方針,在拆遷、工程管理、樓房定價等方麵兼顧開發商與職工群眾二者的利益關係,每一個環節都規範有序進行,既抑製了房價,又規範了建設市場,還為開發商營造了良好的建設環境。
2011年7月,哈爾濱知青、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竇忠強再次回到名山農場,看到農場在短短三年時間產生了曆史性的飛躍,不禁感到十分驚訝。他問葉舒華場長:“2008年回來時,場部還像一個大屯子,可是現在已經有了現代化城鎮的雛形,就憑農場現有的資源狀況和經濟條件,這一步你們是怎麼邁過來的?”
葉舒華笑了笑,然後神情凝重地說:“其實這三年,壓在我身上的擔子別人難以體會”。他指著眼前正在施工的高檔小區樓群,對竇教授說:“一個企業、一個地方必須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但是發展不能等,如果都等到條件具備了再幹,可能永遠也不會有這一天,我們的責任就是創造條件克服一切困難實現發展,否則就無所作為”。他接著說:“這三年,我們靠自籌、引資和借貸三種方式,農場每年平均以5萬餘平方米的建設速度向前推進,到現在,農場場部確實像個城市樣了”。
一席話此時從葉舒華嘴裏說出,顯得那麼輕鬆,但是這話的字字句句分解到三年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在這位當家人的心裏卻異常沉重。
自籌資金,除了自己想方設法壓縮各項開支,用省下來的錢搞建設以外,其它的就是向上爭取項目。這三年,葉舒華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麵跑,有時到哈爾濱一天往返一個來回。在路上,他擔心司機疲勞,兩人換著開車。很多時候,葉舒華都是在車上辦公,在車上吃藥。他認為,農場的城鎮建設就是在和時間賽跑,錯過了時間,就錯過了當前的大好機遇,必須爭分奪秒。他用省下來的錢和爭取來的錢搞公益性建設,利用開發商的投資搞住宅樓建設。2009年,場直社區改造完成,成為管局各場中最好的社區,這是葉舒華來名山後的第一項工程。2010年,建築麵積6900平方米的學校新教學樓當年建設當年使用。歐式風格的教學樓宏偉氣派,是目前農場建設標準、品味和檔次最高的建築。同年,名華園改造完成,場直居民有了美觀舒適的健身、娛樂場所。這一年,廉租樓建設交付使用,困難職工圓了一生都不敢做的夢,高高興興地住進了樓房。2011年,新客運站、醫院的擴容、住宅樓外立牆麵改造、名山大街延長整容等項工程順利竣工,名山農場的多項民生工程與住宅樓一起突飛猛進。從2009至2011年,農場場部樓房麵積達到17.3萬平方米,樓房化率達82.8%。2010、2011兩年,農場在總局、管局黨委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爭取項目資金4142.7萬元,這對一個人口為1.1萬的農場而言,猶如雪中送炭,使農場舊貌變新顏。葉舒華說:“我們要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每一分錢,將錢花在刀刃上”。
在城鎮建設上,農場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檔次設計、高質量建設、高品位體現,優生態、優環境”的建設理念,小體量樓房以歐式為主,大體量的樓群整齊劃一。名雅、惠豐和高檔住宅區一個小區一個特點,一個小區一種風貌,一個小區一處亮點,街道、小區全部實現景觀化,場部猶如一顆璀璨的界江明珠,鑲嵌在黑龍江的南岸。
借貸問題,是企業發展最關鍵的問題。竇教授望著眼前拔地而起的樓群,略有擔心地問道:“以你們的資源條件,你借貸的資金靠什麼能力償還”?竇教授本以為這個問題會使葉舒華很為難,但是葉舒華胸有成竹地說:“這個問題,在我們城鎮建設剛起步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實施了。企業的困難,必須通過發展的手段來解決。今年,隨著城鎮建設規模的基本成型,我們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也非常喜人”。竇教授跟著葉舒華來到場部邊緣的水稻田,他放眼望去,過去自己下鄉時在農場從未見過水稻,如今,稻田就像一塊翠綠的畫布鋪展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隻有三年裏,水稻已經成為名山農場的主栽作物了。作為高產高效益的水稻的大麵積耕種將給農場和職工創造更多的收入,再加之多種產業的發展才能支撐起大規模的城鎮建設。
說實在,我和竇教授的想法一樣,如何化解城鎮建設的債務包袱問題,確實是個令人擔心的問題。如實地說,現在許多農場都麵臨這個問題,經濟實力不強的農場壓力更大一些。采訪過程中,我也和許多人探討了這個問題。我們都說到了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故事。美國老太太對中國老太太說,我住了十年的房子,今天可算把貸款還上了。中國老太太對美國老太太說,我攢了十年的錢,今天可以買新房了!大家都讚成美國老太太的作法,先住房,後還貸款。大概現在北大荒的城鎮建設都是美國老太太的辦法。當然,每個農場的情況不同,我們在建設中還是要量力而行。債務太多,也會壓死人的。當然已經幹了的,就不必後悔。車到山前必有路,大力發展生產就是了。
名山的經驗,還有一點就是他們的城鎮的設計上頗下功夫,精心打造“界江明珠”,努力建設魅力名山。 高檔次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位體現,是名山農場小城鎮建設的重要理念。場長葉舒華認為“名山農場城鎮建設基礎差、空白點多在表麵上是一個短板,是一種困難,但是逆向思考它又是一種優勢,一個機遇。空白點有利於科學規劃,可降低拆遷成本,可用高檔次的規劃設計將這個短板加長”。在這個理念指導下,在城鎮規劃設計上他們嚴格挑選設計單位,經過反複選擇,最終他們確定省內外著名的黑龍江省集盛建築設計院承擔設計任務。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農場將設計方案對上征求分局意見,對下反複征求農場幹部職工的意見,多次組織農場不同階層的人員進行討論。葉舒華和分管建設的副場長張勳幾次到設計院按照大家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改,最終,這份規劃設計方案經過幾易其稿充分體現出農場特色,成為農場建設的一個亮點。目前,這個設計方案在名山農場的建設實踐中已經基本體現出來。職工群眾已不再駐足在效果圖前觀看,而是漫步到惠豐小區、名雅小區、和順小區實地查看,親臨其境。
一座建築麵積6300平方米的教學樓拔地而起,這座具有歐式建築風格的龐大建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令農場的職工群眾大開眼界。然而,它所處的位置是在一群樓的身後。農場既要讓廣大師生置身於寬敞漂亮的樓房裏,又要置身於安靜的環境裏,決不能把學校當做一處景觀擺到街道上做樣子。這是名山農場學校,是名山農場最宏偉的建築,也是寶泉嶺管理局各農場中最氣派的校園之一。它肩負著教育的重任,寄托著孩子的未來,承載農場職工群眾無限美好的希望。
幾乎在哪個農場采訪我都參觀學校,名山中學確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走在教學樓寬闊的走廊裏,我坐在如大學一樣可坐兩百人階梯教室裏,我佇立在如大城市的體育館一樣的室內運動場裏,我參觀著如城市大學一樣的餐廳和賓館一樣的學生宿舍,真為享受了比大城市還好的教學和生活條件的名山的孩子們高興!北大荒幾乎所有農場的城鎮建設的最好建築都是學校,這是最讓我感動之處。他們說,最好的建築、最佳的環境、最好的條件當然要留給孩子
名山農場的宣傳部長羅永占對我們說,這幾年是名山農場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的年份。從整體規劃到實施建設再到整體搬遷,當年建設當年使用,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他們克服了資金、人力和物力等諸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這個農場嶄新的規劃圖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滿園的綠色。綠色,成為名山農場城鎮建設的主色調,成為他們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思路。在樓房立起來的同時,街道和小區也亮起來、綠起來、美起來。2009年,名山農場共完成44584 平方米的建設任務,以住宅小區為布局的樓房建築顯現出一區一品的景觀特色。隨著主體工程的竣工,小區文化等附屬設施建設也都納入建設日程,與之同步完成的還有主次街道和小區亮化、綠化和美化工程。“不僅要為職工群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條件,更要給職工群眾創造一個優美的休閑環境”。葉舒華在名山農場任期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把這個理念變成了現實。
綠色通道、綠色城堡、綠色園林構成了名山農場生態森林城鎮的整體框架。隨著一棟棟樓房的拔地而起,大街小巷的違規建築被拆除了,換上了美觀牆,栽上了不同的綠化樹,樹下種植了草坪,道兩邊留出了花帶。用綠色森林覆蓋城鎮;用綠色服務溫暖人心。在經濟社會建設上,名山農場由此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綠色生態與綠色文化的和諧統一。
離開邊遠的生產隊,到場部享受現代化的生活,當然職工們都高興。但如何讓職工生活得起,也是個現實問題。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同時,農場更加重視城鎮居民的增收問題。他們竭盡全力優化農場發展環境,吸引外來客商投資建廠。去年至今,共引進糧食加工企業三家,年設計加工水稻15萬噸。接著,蔬菜加工廠、免燒磚廠、塑鋼廠等18個涉及民生的項目相繼落戶名山,實現了城鎮居民居者有其業,也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贏。
名山農場的城鎮建設在短短的兩年發生了巨變,在諸多的困難麵前發生這樣的變化可謂是一個奇跡。職工群眾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在舒適優美的廣場或街道健身散步。基層的職工群眾突然間有了市民的感覺。當時的困難變成了發展的動力,最初的機遇如今變為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農場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用跨越發展的成就回饋廣大幹部職工,讓廣大的職工群眾充分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職工群眾感到無比愜意、無比優越的同時,快速發展中的名山農場對今後的目標更加自信了。
我想,寬敞筆直的名山大街連接著名山農場的過去和未來;幽靜高雅的住宅小區承載著名山農場的今天和明天;別致氣派的高檔樓房寄托著職工群眾的憧憬與希望,正在拔地而起的廉租樓彰顯著名山農場一心為民的發展理念。一個界江明星城市的崛起是北大荒墾區,是寶泉嶺地區城鎮建設的縮影,也是廣大墾區幹部執政為民理念的體現。這是一個開始,我們和北大荒的人民對未來寄予新的期待。
38——考驗
1958年早春,寧靜的小城湯原突然集結起來大量的軍隊,火車站台上,南來的軍用悶罐車上跳下一批批黃棉襖的軍人。北大營裏,軍號嘹亮,軍旗招展。當老百姓有點驚慌,“怎麼要打仗了!”
是的,是要打仗了。中國軍人最偉大的行動——“向地球開戰”就要在北大荒打響了。
4月20日一早,四川軍區預備一師和預備七師的官兵們,緊急集合在北大營的操場上,他們是4月15日,從四川平津奉調坐軍用列車趕路到黑龍江省湯原縣的,這裏是鐵道兵的一個軍營。
黨中央毛主席派人來看我們了!”
全體官兵懷著激動的心情,排起整齊的隊伍,等待這一莊嚴的時刻。這時,王震身著戎裝,肩佩上將軍銜,在十幾個穿黃呢子的校級軍官的陪同下,邁著穩健的步伐,從隊列的東頭走向西頭,還不時舉手敬禮,邊走邊大聲地說:
“同誌們辛苦了!我很高興地見到你們,你們從天府之國來到艱苦的地方,黨和毛主席支持你們!彭老總也要我給你們捎個好!你們是黨的好兒女,你們是有出息的好青年,我王震佩服你們!”
他慢步走到官兵麵前,時而與大家握手,時而雙手抱拳,時而還禮。而後,將軍走到隊伍麵前,果斷地一揮手說:“我決定把你們派到墾荒前哨去,到中蘇邊境的蘿北縣去開拓新墾區,建立一個新農場,你們願意嗎?”
“服從命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官兵們異口同聲地說。這聲音宏大,如驚雷一樣回響在這個北方小城的上空。
“好,軍人的天職,哪裏有攻堅哪裏去,哪裏需要哪裏去!我相信你們,能克服困難,勝利一定屬於你們的!”
將軍的話立刻引起在場的全體軍人熱烈的掌聲。
也在這支隊伍中,後來擔任過延軍農場黨委書記——張燕林老人回憶起這段往事,還十分激動。他說,在王震這次接見之後的4月27日,在湯原召開的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正式宣布成立預備一師農場。王震親自在這次會議上作動員,要求部隊改變在四路出發前製定的行動計劃,不到牡丹江農墾局去,要到中蘇邊境的蘿北縣開辟新墾區。
張書記說,這就是延興農場,建設兵團時為二師13團,1986年恢複農場建製時,開始叫延軍農場,因為它的老底子是軍墾農場,大家舍不得這個“軍”字。
據《延軍農場誌》記載:1958年4月30日,新上任的預備一師農場場長王玉海親自帶領一支20多人的先遣小分隊到蘿北縣打前站,為大部隊找宿營地,勘察總場與分場的建場地址和生產隊的建隊位置。
王玉海是位身經百戰的老戰士,1931年9月,他曾參加過國民黨楊虎城的部隊,1937年9月在戰鬥中部隊潰散,10月他又參加了八路軍,在115師685團當戰士,曆任班、排、連、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炮兵團參謀長和預備一師炮兵副師長。1958年他服從命令帶隊轉業北大荒,1959年他曾調任蘿北縣長、縣委書記,後來又回到農墾戰線,在寶泉嶺農場擔任過場長和書記,1970年逝世在兵團第二機械廠的崗位上,實現了獻完青春獻終身的願望。
王玉海場長帶領小分隊4月30晚到達蘿北縣鳳鳴鎮,5月2日,從鴨蛋河口到延興鎮,他們乘坐的吉普車停在河邊,王場長領著五個人乘船過鴨蛋河。過河後,他們沿黑龍江岸邊走向延興,王場長看到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連聲說:“好土質!”看到江邊和西山上長滿了各種大樹,他又高興地說:“蓋房,燒柴不缺木材了!”這一天,王玉海步行了30多裏路,當他們漫步到荒草叢中時,突然一群群野雞咕咕地在眼前飛過,他風趣地說:“真是野雞飛到飯鍋裏啊!”這時,大家都跟著他笑起來。
這久違的笑聲開始了這片荒原的新時代。
經過這次勘察,王玉海確定新建的農場總場設在侯家溝,一分場設在興東,二分場設在高家房。這都在現在延軍農場的地界。
據張燕林回憶說,5月23日,是我終身難忘的一天,當天下午,全體官兵進駐侯家溝時,眼前一片茫茫無垠的原野,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隻看到日本鬼子修的土炮樓和一些殘牆斷壁。當我們看到總場部上空飄揚著鮮紅的八一軍旗時,一路行軍的疲勞頓時消失了。這時天上下起小雨,場部僅有20多頂帳篷,擠不下這麼多的人,全體官兵就動手挖地窖,搭草棚子擋風雨。人多幹活快,待到太陽下山時,暫時棲息處解決了。傍晚,部隊緊急集合,場長王玉海給我們講話:
“王震將軍講‘英雄開赴北大荒,好漢建設黑龍江’,新中國的荒地都包下來我們幹,今後我們就一邊蓋馬架子,一邊開荒種地,從今天以後,我們將在這裏紮根建設自己的家園!”
場誌上對當天到達延興二分場的官兵的遭遇也有記載:二分場人員乘坐的大木船到達延興,剛卸完行李,天就下起雨來。天空烏雲滾滾,雨越下越大。延興這個三十年代曾興盛一時的邊境重鎮,如今野草叢生,樹木成林,周圍幾十裏荒無人煙。天蒼蒼,野茫茫,大雨嘩嘩下著,夜幕將降臨,剛上岸的轉業官兵冒雨砍樹條子架小棚子,來不及割草苫蓋,就用雨衣蓋上圍好,三人一幫,二人一夥地鑽進去避雨。有的同誌在延興西邊的不大山包上挖個沙坑,上麵架個小棚,搭上雨布,類似戰場上的單人掩體,這就是延興墾荒者的第一家。這一夜,他們是在雨聲和狼嚎聲渡過的。雨一直下到半夜,衣服行李淋濕了,地上全都是水,人無法坐下,更無法躺下。他們就是這樣在雨水中站到天亮。
北大荒給拓荒者的第一個考驗竟是這樣嚴峻。
然而經過戰爭考驗的軍人們,連死都不怕,還怕眼前的困難嗎!他們——1488名轉業軍人和他們的家屬,就從這一天開始,在南北長60裏,東西寬40裏的延興荒原上擺開了戰場,向北大荒宣戰,為子孫創業,為祖國開辟糧倉。在這些創業者中,有預備一師的師、團級幹部,有華東一級戰鬥英雄,有萊蕪戰役一等功臣,有準海、渡江戰役的模範。許多人“抗日戰爭吃過糠,解放戰爭扛過槍,抗美援朝渡過江”,如今是“英雄永不放下槍,解甲歸田重上戰場。”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搶造房屋,安下家來。早上四點起床上工地,晚上還披星戴月突擊蓋房。這就是當時他們的休息時間。建房所有材料都是從12裏外的西山扛回來,他們一天扛四趟,雙肩磨破了皮。在大幹一百天的日子裏,大家對自己蓋起的馬架子房充滿熱愛之情。他們編出這樣的順口溜:“小馬架不尋常,披頭散發裏麵光。屋內盤上小火炕,光棍結婚當洞房。”快到國慶時,總場加上三個分場及十個生產隊,蓋馬架子之多、速度之快被載入了《北大荒農墾史》:
“1958年春,預一師1488名轉業官兵用100天的時間就蓋了1000多間馬架子,使蘿北荒原上出現了幾十座新村。”
住的問題得到初步的解決,但吃的問題更大。那時轉業官兵的口糧由蘿北縣供應,因為準備不足,頭兩個月還有白麵、大米,而後來隻有高粱米和包米餷子了。因運輸不便,他們要去人到50多裏的縣城去背。一人一天隻能背一趟,一趟背40斤,早晨出發,回到農場已是滿天星鬥了。有的同誌累得都爬不上炕。
轉業官兵到縣裏後,工資套改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當時蔬菜又供應不上,轉業官兵和家屬隻好吃野菜,有的人渾身浮腫。他們咬牙堅持,一直到自己能生產糧食和蔬菜。
在開荒中,他們也碰到了極大的困難,雖然都用上了拖拉機,但眼看著平展展的大片荒原,當拖拉機牽引著五鏵犁開進去時,不是車頭鑽地尾朝天,就是鏈軌陷到大醬缸似的稀泥裏。當時在延興五隊陷進一台c—100號拖拉機,用了5台拖拉機和三天的時間才拖了出來。但是勇敢智慧的開荒者,不到60天就開荒17368畝土地。當年,農場種蕎麥3670畝,收獲319.6噸;還收獲雜糧一萬斤,還種了蔬菜600畝,當年總產值近10萬元。這簡直就是奇跡,讓蘿北人大為震驚,他們說,解放軍就是行!
冬天來了,建設延軍農場的官兵又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據原農場黨委書記宋雲彪回憶,冬天的順江風從北麵刮過來,特別冷。最冷時氣溫達到零下40度。我們這些轉業官兵剛從南方來,絕大部分都出生在華北、長江兩岸地區,沒有在這樣嚴寒條件下過冬的經驗,夏天蓋馬架子時,有的房子還來不及糊天棚,房簷也來不及封嚴,再加上沒有門窗料和玻璃,冬天來了,我們室內溫度曾降到零下17度,晚上睡覺,一家老小都成了“團長”。但是嚴寒嚇不倒決心建設北大荒的轉業官兵。黨委教育大家,回憶起戰爭年代的艱苦歲月,我們的部隊幾天吃不上飯,在朝鮮戰場上冬天部隊有時就在雪地裏休息。現在是和平年代,這一點困難算什麼!最冷的時候,我們就用熱水和泥巴把房簷口封住,沒有門窗的就用柳條子編,沒有玻璃就用紙糊,千方百計地保暖。第一個冬天就這樣渡過去了。
誌存高遠又肯於吃苦樂於奉獻的轉業官兵和農場的職工們終於戰勝了初創時期的艱難,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生活,逐步開始為國家做貢獻。
開拓者不僅要生存下去,還要建立自己的家庭,繁衍後代。這件事王震將軍特別重視,各級領導也全力安排。王震在湯原接見預一師的官兵時,特別走到少尉軍醫李功奕和他的新婚妻子楊立瓊跟前,高興地連聲說:“好!好!這才是好樣的!祝你們夫妻度過很有意義的蜜月,在北大荒紮根、開花、結果,等明年豐收了,你們也該抱孩子了!”這幾句話把兩個年青人的臉都說紅了,卻鼓舞了在場的每一個準備在荒原上安家立業的官兵們。
原黨委書記張燕林回憶,當時老場長王玉海常找我們年輕軍官嘮嗑。一次他到電話班,對著我們三個年青人說:“趕快找對象吧!找個有文化的,來咱們這兒工作有的是幹的,往家寫信,讓老人幫助張羅一個。光棍的夢還靠自己圓嘛!”我的老戰友高才心有靈犀一點通,當晚伏案寫信,讓我幫他改錯別字。我記得信中有這樣的話:“我現在是開發南泥灣的老將軍王震的部下,開著像坦克一樣的拖拉機,翻開廣袤的大平原種地,用的是蘇聯老大哥的機械。江那邊有工廠、樓房,我們也不差上下,住的是自己蓋的廣廈千萬間……”當北大荒飄雪的時候,高才接到了一封字跡清秀的信,原來是位有文化的川妹子寫的。之後,鴻雁互飛,終於在“廣廈洞房”裏圓了自己的婚姻夢。
在延軍農場召開的座談會上,老同誌講起許多建場初期,幹部和群眾同甘共苦的故事。1960年王玉海等老同誌調走之後,已經在縣裏當了一年宣傳部長的宋雲彪主動要求回場任職。他是1941年參加革命的老同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他在潼陽縣擔任一連指導員時,在戰鬥中立小功一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榮獲朝鮮三級國旗勳章。1956年榮獲我國三級解放勳章。1964年,宋雲彪擔任延軍書記時,堅持不撤銷延興農場,並打了翻身仗,受到合江農墾局的表揚。他1983年在牡丹江管理局紀檢委副書記的崗位上光榮退休。
宋雲彪擔任農場書記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被迫實行“低標準,瓜菜代”,延軍人的口糧降到每月15-18斤。五隊有個馬大姐生了小孩,雇了一個沒戶口的女人伺候月子。宋雲彪就把自家的口糧送給馬大姐一部分,自己一家買豆腐渣吃。糧食助理老許聽說宋書記家餓著肚子上班,就背了幾十斤麵送到宋書記家,他堅決不收,他說:“我身為黨委書記,不能破壞糧食政策,不能多吃多占。”宋雲彪的言行感動了延興的老百姓。有一天夜晚,不知誰把幾條大馬哈魚掛在宋雲彪家的門口。宋雲彪又把這幾條魚送到場醫院,給病號吃了。
場史誌辦的孟凡瑞同誌在寫史誌時,找老司機史來榮核實這些事,他又提供了一件寶貴的材料。他說,三年自然災害的時期,場黨委副書記楊希禎同誌有一天肚子餓得咕咕叫,他就到宋雲彪家,坐了一個小時,宋家也不開飯,臨走時,他掀開宋家的鍋一看,裏麵煮的是豆腐渣和野菜。楊希禎利用自己的職權給宋雲彪批了30斤苞米麵,他堅決沒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