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孟凡瑞寫信給已調外農場工作的宋雲彪核實這些材料,他說回憶不起來了,請不要寫上吧!老孟感慨道:“這些南征北戰的老兵,為中國人民打天下,又到北大荒開荒種地,他們寧可自己餓肚子,也不肯比老百姓多吃一粒糧食,而他們又從不表功,這種精神境界有多麼崇高啊!”
在座談會上,退休的老商業科長牟頓還給了講一位精神境界特別高尚的老場長崔明琪,1983年才55歲的崔場長因忙於工作錯過了醫療時間,癌症已到晚期。我4月8日早上到醫院去看他,看他還有什麼後事要我辦。當時,他說話已經很困難,就問了一句話:“溝裏的地播了沒有?”我朝他點頭,連說播完了!好讓他放心,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啊!當晚崔場長就去世了。他到生命最後時刻,想的還是農場的工作……
牟老說,崔明琪擔任延軍農場場長四年的時間,帶病工作,我們早就提醒他到醫院去看一看,一直拖到1983年的春節,他去醫院檢查,就再也沒回來。他在任時,曾領著技術員帶著幹糧和飲水,翻山越嶺去踏查荒原,籌建新隊,擴大生產規模。當年他和黨委書記劉繼權一起建起延軍的“五大建築”——麵粉廠、中學教學樓、電視轉播台、延軍水庫等“民生工程”,開始了農場最早有小城鎮建設。他對我們農場是有大功的。
我采訪了崔明琪的二兒子崔紅斌。他說,父親是1942年參加革命的,在解放戰爭時期,在27軍當過司令部司號長,參加過孟良固、濟南、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的戰役,還立過戰功。在抗美援朝時,擔任過27軍報話隊隊長,也立過戰功。到了延軍後,他還像個軍人似的,整天忙著工作,他當房產科長時,我們家的房子和別人家一樣的草房。後來他當了場領導了,住的房子隻有39平米,姥姥姥爺,還有我們一家五口都擠在這間房子裏。別人家的屋裏都是水泥抹的,我們家的就是土地麵。到他去世時,我家住的房子的自來水,是我們家自己花錢安裝的。文革中,他被下放到15隊,和工人們一起下去打井,落石把安全帽都砸露了,額頭上還留了傷疤。他當場長時,場裏搞“五大建築”,他都親自參加勞動,我看他挖過新學校的地基。1980年我被派到管理局黨校學習,一起回來的人都安排到機關工作,他讓我還是回修配廠了,他讓我從頭幹起。臨終前,他對家裏的事沒有任何安排,還是想著場裏的工作。他沒給我們子女留下任何財產,最貴重的東西是一台半導體收音機。他對延軍特別有感情,現在我們把他和母親張義蘭一起埋在後山了,讓他們天天可以看著農場。媽媽是從山東老家跟著父親到延軍的,跟著父親吃了不少苦,還好,她還看到農場的大發展,前兩年去世的。死前有過交代,要把她和父親埋在後山上。她說,你父親當年勘察場址時,最先登上的就是這座山。
聽了延軍這麼多老領導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當年北大荒開發成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那一代轉業軍人,從共和國的開國上將到普通的連排幹部,他們保持了我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革命傳統,凝聚了人心,組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隊伍。在與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的鬥爭中,他們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甘於吃苦,樂於奉獻,出色地完成國家交給他們的任務,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代價,換來億萬噸糧食,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康。
這是我們的光榮傳統啊!在新的時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還能保持這種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傳統嗎?每一個幹部,都麵臨考驗。
應該怎麼辦,還是想一想老前輩吧!
40—傳家寶
在1990年出版的《延軍農場誌》(第一卷)的序言中有這樣的話:“現任場長劉泰山對‘延軍人的精神資源’有個很好的總結,他說:古典小說中的諸路神仙都有降服妖魔的法寶,我們延軍人也有自己的法寶,這就是‘艱苦奮鬥,勤儉辦場’的延軍精神。憑著這種精神,延軍農場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發展成了中型的機械化國營農場;憑著這種精神,農場經濟由崩潰的邊緣攀登上來,並跨出23個貧困場的行列。可以這麼說,30年的農場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勤儉辦場的創業史。延軍精神是延軍人民的一種極為珍貴的資源,是無價的傳家寶。今後我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延軍精神。”
就自然環境來看,延軍農場真是個很美的地方,它位於小興安嶺餘脈,東臨黑龍江,以主航道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有一島八山,一江八河,一湖三泉,空氣清新,景色怡人。江中“延興島”,風光旖旎,純淨生態,宛若明珠,是北大荒文化地理標誌之一。可從農業生產來說,這裏的條件就不遂人意了。延軍境內多丘陵漫崗,山多地少,土質瘠薄,自然災害頻發。
當年王震將軍,選定要在黑龍江畔的這一片山地建設農場,大概主要是從戰略角度考慮的。1958年建場時延軍隻是蘿北農場的一個分場,連續四年虧損,經營十分困難,1961年蘿北縣有人主張把這個場劃歸為林業局的直屬場,縣長和二分場場長都不同意。1962年時,縣裏又想把這個場改為人民公社,宋雲彪場長堅決不同意。1962年初,東北農墾總局又決定把它劃歸名山農場,在征求二分場機關幹部意見時,大家都哭了。他們多數是當年預備一師的轉業官兵,為這個分場的建設,他們付出的汗水太多了,誰也不願意取消合並!他們當時就立下軍令狀:保留預一師農場的底子,兩年改變落後麵貌!上級領導被轉業軍官的誌氣感動了,不但沒有撤並二分場,1963年3月,決定將二分場擴建為延興農場,就是現在的延軍農場。
“三砍不倒”的曆史變化過程中,產生延軍人不服輸,不屈服,立誌改變自己命運的精神。那麼到了劉泰山時代就發展成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場的精神。這位劉場長自己動手寫了場歌,讓這種精神化作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精神力量。這是我所聽到的場歌中最簡短有力的——
頂風冒雪迎朝陽,
屯墾北大荒。
住馬架飲山泉,
白手建家鄉。
鬥貧窮戰災害,
立誌要圖強。
興改革勇開拓,
百業齊興旺。
延軍好兒女,
意誌堅如鋼。
三砍不倒,
三砍不倒!
艱苦奮鬥辦農場,
勤儉精神大發揚。
幹得比唱得更好的這位劉泰山場長是在延軍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幹部,所以對這個農場的精神了解的這樣透徹,概括得又這樣準確,又這樣充滿改天換地的激情。他是山東移民的後代,1966年畢業於寶泉嶺農機校,然後就到延軍工作,1980年就被授予技術員職稱。就是從農機崗位上一步一步走上領導崗位,曾在農機科、工交科、勞資科擔任過領導,後來又擔任了副場長、場長和場長兼黨委書記。
在場部的座談會上,大家在說到崔明琪之後,都說到劉泰山,他們的看法是,延軍摘掉貧困帽子,劉泰山起了關鍵作用。他是“艱苦奮鬥,勤儉建場”精神的倡導者,也是踐行者。他任場長後,確定了“堅持深入改革,深挖內涵潛力,依靠科學技術,振興延軍農場”的正確辦場路線,充分挖掘了延軍的人力、物力,大搞科學種田,使延軍農場在1988、1989年連續兩年糧豆單產150公斤。總產達22300噸。單產和總產又超曆史,讓延軍走出了墾區貧困場的行列。
我找到了當年總局的報紙對延軍農場的兩篇報道,第一篇題目是《延軍農場甩掉了貧困場帽子》:
本報訊 延軍農場靠深化改革走出振興之路。1988年,盈利8.1萬元,工農業總產值比1985年增長40%,經營收入增長60%,糧豆單產、總產分別提高77%與80%,一舉摘掉貧困場帽子。
這個場位於半山區,建場30年淨虧1467.5萬元,農場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被總局列為貧困場。為了改變麵貌,1986年這個場在經營戰略和決策思想上實行了三大轉變:
一是變過去盲目墾荒、粗放經營,為鞏固現有耕地,不種虧損田。對連年虧損的西山溝裏的8個生產隊實行放開經營,過去虧本田全部棄耕還林還牧,每個職工分15畝口糧田,不收利費,責任田隻收一半利費,職工的生產費和生活費全部自理。實行這些政策後,1987年西山溝有5個生產隊扭虧為盈。1988年全場18個生產隊全部盈利,這些生產隊的糧食單產由過去的平均5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50公斤。
二是變過去農業投入少,單一經營為增加農業投入,發展多種經營。這個場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共籌措300多萬元獎金用於更新補配農機具。3年來他們共購置13台1055和E512收割機,10台半鏈軌、20 套聯合耕作機;建立了一座日處理300噸的糧食處理中心,引進優良品種13個,使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他們還建設37個魚池,一個中型人工養雞場。近幾年來,這個場僅副業收入每年可達到230萬元。
三是變過去忽視生產隊幹部職能作用,為注重發揮他們的作用,農場對生產隊班子進行了調整,撤換了一些年複一年無所作為的領導幹部。1987年農場還製定了生產隊幹部五項指標考核辦法,把隊幹部的獎金與家庭農場利費回收、產品上交、安全和精神文明建設掛鉤,從而調動了幹部抓好工作的積極性,今年延軍農場在遭受旱、蟲、風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業仍獲得好的收成,小麥總產單產達到曆史最好水平。大豆單產、總產也可望超曆史。
第二篇報道題為《延軍農場力爭農業更上一層樓》:
本報訊 九十年代伊始,從省城傳來喜訊,延軍農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1989年度農業先進場。這個場1989年糧豆單產、總產雙超曆史,總產達22300噸,走出墾區貧困場行列……
在《黑龍江日報》登載的《光榮榜》的“全省農業先進縣(市)場”的名單中,我看到了“克山農場、八五二農場、延軍農場”的名字。
從總局的貧困農場到全省的農業先進場,這是延軍的曆史性突破,這當然是因為有劉泰山為首的延軍班子勇於改革,敢於創新的結果,同時這也是全場職工埋頭苦幹,艱苦奮鬥的結果。我在尋找延軍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場史上,我看到了對兩個人的記載:
拖拉機駕駛員葉貴,在1958年開荒的黃金季節,帶領機組晝夜苦幹,停人不停機,吃住在新建點,四個月不回家。在1959年搶播大豆時,他的包車組連續七天搶播大豆八十多坰,創當時東北農墾總局的最高紀錄。總局授予他先進生產者稱號,並獲得團中央的獎章一枚。
農工班長朱桂英,在1959年的豆收中,她有了身孕,仍下地勞動,領導多次勸阻,她咬著牙搶割大豆。她肚子疼得實在受不了時,她就用繩子把腰紮進來,跪在地上繼續幹,直到夜幕降臨。當她跌跌撞撞走到家,孩子便出生了。1962年麥收時,她每天在地裏工作長達15個小時,日割小麥3.97畝,兩個棒小夥子也趕不上她,成了全場的“飛刀手”。在三年自然災害時,她省下口糧送給困難戶,還幫助別人做衣服,從不收一分錢。她還積攢40元錢以無名信的形式投入信箱,來幫助一位因失火麵臨生活困難的職工。她當曬場主任時,夜以繼日在曬場看管糧食,無一粒發黴變質,受到場裏表彰。1974年,她任農工排長,熱心關懷知青,誰有病了,她在家做好雞蛋麵送到床頭。她在延軍工作26年,年年是先進工作者和省裏的三八紅旗手,1976年,她還被選為全國五屆人大代表。可惜,一輩子積勞成疾的朱大姐還沒有享受農場發展帶來的幸福,就去世了。讓人一想起來,就難過。
我想見一見葉貴,這位墾區最早的勞模,他曾12次榮獲勞動模範、技術革新能手等稱號,可惜這位延軍最可尊敬的人物之一,他已於1997年10月17日去世了。他是在搶修機車時,因勞累過度,吐血不止,送到醫院卻無法醫治了。
1955年春,19歲的初中畢業生葉貴,從富錦古鎮報名下鄉來了綏濱農場當上拖拉機手。1958年5 月他被派到轉業官兵在延興建設的新農場,與當時已經很出名的女拖拉機手孫祥雲駕駛著DT-54拖拉機,翻開了這片新荒原的第一犁。在開荒最緊張的時候,他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渴了喝幾口草甸子水;餓了,啃幾口窩窩頭;累了,倒在草地上眯一會兒。在百日開荒競賽中,他平均日開荒100多畝,參加過當年南泥灣大生產的劉海團長高興地稱他是“墾荒牛”。
在春播中,葉貴連續7天7夜搶播大豆1.5萬畝,而且播種質量,人人叫絕。他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衛星包車組”,個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在共同的創造性勞動中,葉貴和孫祥雲結為終生伴侶。他們兩人一起動手,挖土壘牆,架上樹條,苫上茅草,就成了新房。在工友的簇擁下,兩床鋪蓋往土炕上一並,他們倆就算結婚了。馬架子太小,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鬧洞房的人隻好輪流到他們家吃一把炒黃豆,抽一支“握手牌”香煙。可炕還沒捂熱乎。他們倆又開著機車下地了。
那是在最困難的1960年的深秋,葉貴開著機車到全場各隊去晝夜搶收大豆,頂風冒雪幹了20多天。快過元旦了,他終於有時間回家了,當他看到瘦巴巴的孩子吸引乳汁的小嘴,把妻子幹癟的乳房拉得老長,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他忙從兜裏掏出從豆秸灰裏揀來的黃豆,拉著妻子的手說,你快吃了吧!妻子流著淚趕快下地,燒好一碗熱乎乎的菜糊粥給丈夫吃。這對為國家生產那麼多糧食的夫妻,卻吃不上一頓飽飯,也讓自己的孩子吃苦……
就是這樣一位工人勞模文革中也倍受磨難,造反派說他是黑秧上結出的黑瓜,因為他得過團中央的一枚獎章,一次次地被批鬥。有一天造反派讓他用鋼筋為自己焊一個高帽子,嚐嚐跟走資派幹的滋味。他想不通,抽了一宿的煙。天一亮,他就走了。隊裏組織一百多人像撤大網向黑龍江邊追去。可最後在機修廠的工地上發現了一個人,一頂狗皮帽子下,一張掛滿霜雪的臉,正低頭修理播種機上的零件。他,正是葉貴。
葉貴不僅是個埋頭苦幹的老黃牛。他還是一位全墾區出名的“技術革新能手”。1977年,他帶領8名焊工,建設了四座總貯量2100多噸的大油罐。第二年,他又接受了為農場焊接600噸位駁船的任務。1980年6月,當新駁船剪彩下水時,已過不惑之年的老葉體重隻剩下46.5公斤,可他卻為造船節約了12萬元。29年來,葉貴在農場搞了上百項的技術革新,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技術改革能手”。
葉貴是一個高尚的人,在他看來,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奉獻,而不是為了索取。農場根據他的貢獻,給他獎勵一級工資,他說:“活是大家幹的,要獎就獎給比我工資低的人吧!”就這樣他把這一級讓給了別人。農場領導看中他的能力,要把他從汽車隊調到場裏的修理廠當領導,他卻說:“等我把車隊那些廢銅爛鐵收拾完了再說吧!”他把12台汽車大架子重新修複,用廢棄的鋼板改裝了36台膠輪車前橋。領導拿出180元獎勵給他們修理組,並指名給葉貴80元,他接過獎金後分給三個工人每人50元,餘下的30元,他給了本單位一位生活困難的職工。有一次農場領導到工地檢查工作,看見他正有病,就把他送回家,一看他全家擠在十幾平米的小屋,當即決定把一套寬敞的磚房分給他,可老葉把這套房子讓給了一戶剛結婚的無房職工。
改革開放初期,附近的鄉鎮企業出重金,要調延軍的“技術大拿”葉貴去當電焊工程師。姐夫從外地趕來說服他,老葉放下酒杯慢聲細語地說:“錢是不少,可俺舍不得北大荒!”1988年6月,老葉又接到天津一家國營大企業的商調信,不僅給高工資,還給他一套三室一廚的住房。老葉思考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回信婉拒了。他的信中有這樣的話:“北大荒是我終身奮鬥的地方!”
工人勞模葉貴就是這樣的人,他自力更生,埋頭苦幹;他鑽研技術,勇於創新的;他無私奉獻,舍已為人。他對農場貢獻了自己的所有才智,給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可死後自己什麼東西也沒有留下,但他與延軍的青山同在,在這裏的人民的心裏立下了一尊高聳雲天的豐碑。
葉貴有傳人嗎?他的寶貴精神有人繼承和發揚嗎?我在延軍尋找。一個故事引起了我對一個人興趣,第三作業區有一個叫倪華坤的職工,他是從山東老家投奔姐姐來到延軍種地,結婚時很困難,是把媳婦背回自己蓋的房子裏。現成了種糧大戶,自己富了起來,還幫助別人。
我們驅車趕路到十幾裏外的第三管理區的辦公室裏見到了倪華坤,一個身穿作業服的英俊的年輕人,他現在還是這個作業區的主管生產的副主任。我一開口就問他結婚背媳婦的事。他笑著說,當時就是太窮了,連個車也沒雇,有點對不起媳婦了。他說,我老家在山東成武,是魯西的貧困地區,日子比較艱難。我1987年來投奔延軍的姐姐。我也在生產隊參加了工作,雖然累一些,日子還是可以的。後來我與在同一個隊當農工的曲鳳春相愛了,她父親是1966年3月轉業軍人,也在這個隊當農工。我們是1993年結婚的,房子是自己蓋的60平米,媳婦也還滿意。當時經濟條件一般,我自己沒有車,也不好意思向別人借車,結婚那天我到同在一個隊裏住的曲家接媳婦,就把她背回來了。全隊的人是當熱鬧看的,其實我心裏是挺難受的。當天晚上,鬧洞房的人都走了後,我對鳳春說:“放心吧!我一定讓你過上好日子!”說這話時,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她也流淚了。
聽倪華坤說自己的故事時,我想起了“二人轉”裏有一出傳統劇目,叫《豬八戒背媳婦》,表現豬八戒追求媳婦的執著和誠懇,那麼我們這位倪華坤這次背媳婦表達的是成家立業的決心。1996年小倪自己集資2萬元,又從隊裏借了8萬元,買了一台俄式75馬力的拖拉機,自己包了三十多坰地,開始種小麥、大豆,後來又種玉米。同時,還為隊裏沒有機械的家庭農場代耕土地。三年以後,買這台拖拉機的錢連本代息都還上了。從此,倪華坤開始擴大耕種麵積,最多時種了80多坰,同時還為70多戶代耕,麵積達600多坰。這些年種地效益越來越好,原來看種地不掙錢而退地的職工現在都搶著要地了。倪華坤又主動讓了地,自己還耕種20多坰地。倪華坤給職工代耕,他都先幹活,後給錢,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給,不給他也不要。這些年他幫扶困難職工的費用有20多萬元。
我問到倪華坤的收入,他說種地收入10多萬元,代耕收入20多萬元。居住條件也大有改善,他在生產隊又蓋了100多平米的房子,場部還買了83平米的樓房。自家有一輛長城轎貨車和一台213吉普車。現在兒子在哈爾濱理工大學讀書。媳婦曲鳳春成了大管家,當然主要管錢了。倪華坤和媳婦種地時就住在隊裏,一上凍就回到場部住了。一冬天,倪華坤先是參加場裏和局裏的各種專業學習班,然後到哈爾濱看兒子,接著跑了墾區的許多農場,看一看那些先進家庭農場明年有什麼高招。四月初,他就開始搶修農機具了。
我們采訪倪華坤不時被電話打斷,都關於春耕的事,看來已經擔負重任的他,首先要安排好管理區所有農戶的生產,然後才是自己種地的事了。我向陪同我們采訪的場宣傳部的同誌,要一份關於倪華坤的官方材料,他們向我信箱傳來一份——
倪華坤,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政治思想覺悟高,頭腦靈活,懂管理,善經營,在改革發展、精深農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近三年來,在農業戰線上努力爭排頭,當尖兵,多次受到農墾總局、寶泉嶺分局和農場的表彰。他在大力提高種植水平的同時,注重在抓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上下功夫,在作物種植上和階段管理上抓關鍵環節,在標準化作業方麵,努力提高機械作業率和作業水平,不斷摸索少投入、高產出的農業提效新路子。他在擁有德特75鏈軌拖拉機、成工30工程車及配套農具的基礎上,為發展大農業、提高機車作業水平,2010年春積極響應農場號召,自籌首付資金30多萬元購買了大馬力機車及配套農具。工作中,他處處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出發,顧全大局,起模範帶頭作用,2010年秋整地過程中,他服從領導,聽從安排,全力支援農場5個居民組整地、起壟,僅20天時間就整地600多公頃。在安全生產方麵,規範操作,無安全生產事故。作為農場兩屆職代會代表,能夠從農場整體工作和發展大局考慮,盡到了職工代表的職責,在職工群眾中享有較高威望。幾年中他義務出車為生產隊修路、鋪沙墊土100多車次,從不計個人得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致富,主動幫困”,義務為十隊3戶貧困職工代耕,不收任何費用,受到全隊幹部職工的好評。2013年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
和葉貴那一代的勞模比,倪華坤有著一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有無私奉獻的品格。最可貴的是,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勇於創新,勇於開拓。當然他們首先要自己富起來,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以此帶動別人也富起來,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別人也富起來。
在艱苦創業的年代,像葉貴、朱桂英那樣以犧牲個利益而換取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是特別可貴,也是特別需要的。那麼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們應該給那些對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的勞動者應用的報酬和榮譽。這應該是讓我們欣慰的進步。
劉泰山倡導的“延軍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能讓“延軍精神”萬代相傳的是一代又一代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人。
41——充滿希望的熱土
“窮延軍,富軍川,不窮不富是名山。”
這句流行在上個世紀的民謠,對延軍是個無形的壓力。窮是個事實,但那不是延軍人民的錯。這是上天的安排,就像中國東西的差距一樣,江南水鄉當然要比西北高原的自然條件好多了,自然也就富多了。從寶泉嶺靠近黑龍江畔的這三個農場比,從耕地麵積到土地質量,當然是軍川、名山和延軍的排序了。發展速度和規模以及老百姓的富裕程度,自然就有差距了。
“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這是我們曾特別熟悉的毛主席的教導。窮困意味著死亡,被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可能是革命的原動力。社會革命總是在最貧困的地方發生,生產革命也是在最艱難的自然環境中創造奇跡。從1958年春天,英雄的轉業官兵在東興開荒起始,這裏的建設者們從來沒有一天不與各種困難和災害打交道,正是在與天鬥與地鬥中,延興從一個廢棄的小鎮、被蹂躪和荒蕪的土地,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國營農場、一個新興的農墾新城。與條件比他們好的農場比,他們不算靚麗,但他們和自己比,已經是滄桑之變了!六十年,其實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一個短暫的時段。
延軍“突圍”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上一篇我已寫到劉泰山場長領導下,延軍是怎樣摘掉貧困場的帽子的。這個時期擔任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後曾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的劉成果,也是這一變革的曆史見證人。
“1989年3月16日上午,我考察了被稱為延軍‘西山溝’的三個生產隊,這些單位原來靠農場補貼維持生產,有的幹部和職工曾長期住在建點時的茅草房裏,甚至連溫飽都沒有解決。農場自1986年起,果斷采取‘特殊政策’,在相應地減免稅費後,實行生活、生產‘兩費’自理,隻經兩年這裏就擺脫了困境,並向國家交售商品糧。延軍農場實施‘兩費’徹底自理,可以說,在農業經營體製中,開創了農墾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先河。當時稱延軍農場的西山溝是農墾企業改革的‘小特區’。”
這話是寫在延軍場誌的序言中。劉成果同誌還說,在這跋前躓後的艱苦環境中,延軍的曆屆領導班子能夠帶領全場廣大人民群眾,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沿著改革開放的路線,排除各種不利的思想幹擾,率眾拚搏苦幹,不斷完善農業經營體製改革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工農業生產和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1989年他們被總局授予“脫貧工作先進場”,1990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農業生產先進農場”。
在新世紀的農業現代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建設中,延軍繼續高歌猛進。延軍農場耕地麵積22萬畝,主要以旱作農業為主。由於地處第四積溫帶,山區小氣候比較嚴重,常年遭受洪澇、雹災等自然災害,農業發展受到一定製約。
近幾年,農場以“農業標準化”全麵提升為重點,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增強農業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基礎配套建設,加快產業發展進程,大力實施精準化管理,向高標準、高水平、高效益邁進。目前,玉米等高產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達到93.5%;他們又投資7000餘萬元,實施土地整治、補充耕地、農業綜合開發、小型水利等項目工程,以此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廣、應用測土配方、高產創建、航化作業等10餘種種植、耕作新技術,玉米高產創建核心區畝產為墾區第四積溫帶第一;投入4000多萬元,購進三百餘台大馬力拖拉機等先進農用機械,極大地提高標準化作業水平,為“農業標準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去年秋季,在經受2012年特大冬雪、2013年洪澇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大機械發揮作業優勢,將農田在規定的時限全部收獲完畢,秋整地工作100%順利完成,是曆年來收獲快、標準高、質量好、整地麵積最多的一年。農場還建有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機示範園區,現已成為科技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生態果蔬種植的帶動展示基地,促進農業產業不斷升級。農場曾先後被省農墾總局授予“農業標準化提升活動”達標單位、“六大作物高產創建”先進單位、“農機標準化達標場”,被管理局黨委授予“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先進場、“優農強基”工作先進單位。
延軍雖然種地的條件不好,但農場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擁有水泥廠、白灰廠、礦泉水廠、磚廠、采石廠、石墨企業等10餘家工業企業,其中,周邊石墨資源得天獨厚,地質儲量為6.36億噸,被譽為“亞洲第一礦”。這也許是上天的補償,凡是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總有寶藏埋在地下。就像中東的沙漠地帶就是世界最大的油田。而北大荒自然條件惡劣的延軍農場卻坐在亞洲最大的石墨礦上。這當然是在與貧困鬥爭了半個多世紀的延軍人最大的福音。石墨是碳元素的結晶礦物之一,具有潤滑性、化學穩定性、耐高溫、易導電、特殊的導熱性和可塑性、塗敷性等優良性能,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此外,石墨還是輕工業中玻璃和造紙的磨光劑和防鏽劑,製造鉛筆、墨汁、黑漆、油墨和人造金剛石的原材料。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石墨的應用領域還在不斷拓寬,已成為高科技領域中新型複合材料的重要原料,在國民經濟中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但要把自然優勢變成生產優勢,還要付出艱辛的努力。2005年,農場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五家石墨選礦企業,即:農墾溢祥、農墾禾宇、農墾佳寶、農墾維大和農墾東方石墨有限公司,形成具有一定初加工生產規模的石墨產業園。農場還與蘿北縣政府簽訂了場縣合作共建框架協議,對農場區域內的新上工業項目,實行地方稅收留成部分場縣5:5分成。近兩年,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農場逐步走向產業集約、工業聚集、企業聚群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石墨產業帶,商家創業園”的地域品牌,將加快園區建設作為實施工業驅動戰略的重要抓手,圍繞“建大園區、招大項目、聚大集群、創大工業”發展思路,走精深加工、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為了優化園區內、外部發展環境,農場還與蘿北縣政府共同投資700萬元建設6.9公裏三級白色路麵,使農場通往石墨工業園區的道路全部實現硬化;農場還投資300萬元完成園區內4.7公裏水泥路加寬工程。企業投入資金3400餘萬元,對廠區進行綠化、美化,做好除塵、供排水等工作,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邁進。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現在的地處邊塞的延軍已是客商盈門了。2012年,農場融合資源,優化服務,引資8.93億元,引進溢祥、帝源等4個超億元的石墨深加工大項目,並通過爭取國家資本金,成立黑龍江北大荒黑金石墨有限責任公司,以科技創新、產學研結合,延伸石墨產業鏈條,促進產品提檔升級。目前,四大企業正在抓緊項目建設中。其中,北大荒黑金石墨有限公司投資2800萬元新上馬的二期工程可膨脹石墨導熱版紙項目已通過試生產,生產的超薄石墨板紙產品厚度僅有30微米,此項先進技術領先國內國際市場,倍受商家親睞,目前產品銷往日本、韓國、德國等。2013年,農場被黑龍江省總工會、農墾總局評為墾區打好強工攻堅戰進軍世界五百強勞動競賽“先進單位”。
侯慶波場長的目標是要把延軍建設成“墾區工業第一場”。全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精心規劃,以石墨工業園區為龍頭,以大項目為抓手,壯大經營規模,強力推進工業產業化的進程。為實現產業集約、工業聚集、企業聚群的發展模式,農場特聘請黑龍江省輕工設計院對石墨園區做了總體規劃設計,明確了加強生態保護、發展環保產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的規劃思路。提出了:以突出石墨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鏈條,形成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大、產業關聯度高的石墨綜合加工區,同時也對遠期產業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統一。
雖然,延軍並不富裕,但這一片青山綠水,卻是彌足寶貴的。抱住了石墨這個“大金娃娃”將根本改變延軍落後麵貌,但在開發石墨生產時,如何生態環境,這也是人們擔心的問題。令人放心的是,從一開始規範建設他們就注意到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這種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確實讓我們很放心。
沒有想到,盡管現在的經濟發展規模,延軍農場不可能對城鎮建設有更多的投入,但延軍現在的建設水平已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農場場部依山傍水,群山環繞,東山建有望江亭,西麵有躍進河水庫,北山建有抗聯英雄紀念碑,南部入場大門新建濱水公園,城區製高點是南山公園。站在南山公園俯瞰,延軍小城真是座美麗雅致頗有風韻的小城。按照建設山水生態田園城鎮的基本定位,2007年以來,農場相繼建起各具特色的9個小區,城鎮樓房建設麵積達14萬平方米。並大力實施城鎮道路網建設、城區美化工程建設、道路景觀帶建設、城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工程,對場區內的供水、供熱、排汙、電力、交通等重要設施進行全麵的改造與新建,著重做好居民點整體搬遷、平房區改造工作,計劃搬遷25個居民點,戶數2200戶。近兩年,還新建起公安交通辦公大樓、社保辦公樓、供熱中心、新型職工住宅等。為提升綠化效果和整體品位,農場實施“三綠工程”, 幾年來,共投入900多萬元,栽植綠化樹木87萬株,城鎮綠化率由2009年的36%增至44%;城鎮化率由48%增至79%,樓房化率71.8%。2011年,農場場直被總局命名為“文明城鎮”。
在農場宣傳部副部長李玲的筆下,新建小區是農場一張亮麗的名片。農場高標準規劃建設惠安、富園等7個住宅小區,並本著“五統一”、“一分散”原則,對湖濱小區等進行合理拆遷,建起了10棟新型職工住宅,特聘請園林專家量體設計,根據其特有的山水風光,建設成公益性園林式主題公園,讓綠色包圍城鎮,讓城鎮徜徉其中,呈現湖光山色、池碧鳥鳴、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北京知青孫義秀回到第二故鄉購買了新居,逢人便讚:這裏天藍、水碧,空氣清新,就象是一座世外桃園!
在李玲的筆下,延軍小城簡直就是一幅水墨田原畫。依托生態優勢,農場以水韻城、以綠美城,以管潔城,形成了“道路綠化為框架,廣場公園為主體,小區庭院為點綴”的綠化網絡,集中建設一個“城在林中建,人在園中遊,藍天共碧水,綠樹映紅花”的綠色園林城鎮。綠化是小城的衣裝。農場建設街區花池、栽植行道綠樹、修建公路景觀、擴大公共綠地,使整個城鎮街街有景、處處見綠,春夏秋草木爭榮、花香四溢。走在街道上,條條路麵平坦光滑,無灰無雜,花草芬芳,高大的喬木與成片蔥蘢的灌木層次分明,綠樹、鮮花與草坪植物搭配的錯落有致。再看,“躍進湖”、“濱水湖”靜謐相連,護城河環城而過,流域風光帶就是一條自然的生態長廊,給城鎮戴上了綠色“項鏈”。近幾年,農場在湖堤、河堤和農田全麵營造防護林,組成了一道道天然綠色屏障,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水相連”的美麗畫卷。
濱水公園就像是一個綠色“客廳”。以生態長廊、石刻景觀、根雕繪畫、人物傳記為獨特稟性,集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內涵於一體。園內彙集了多個原生態樹種,全部為黨員幹部義務勞動所栽植,顆顆大樹和四季灌木構築起了園林意象,清澈湖水和飛瀉瀑布串連成了自然景象,極富雅致的樓房和不同建築演繹成了風格符號。這些元素之間互為統一、遙相呼應,直接構成了完美的山水田園印象。這種盎然生機,怎不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誰不說咱家鄉美?而延軍的山美城美中正孕育著巨大的發展生機。他們在抱住石墨產業這個“大金娃娃”的同時,繼續拓寬強場富民之路,農場利用資源優勢做優勢產業,現已擁有四大產業項目,即石墨深加工、白羽肉雞養殖、食用菌栽培、咖啡貂養殖。去年,農場借助管理局建立全國最大的白羽肉雞基地契機,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占得先機,引進投資3.8億元的白羽肉雞養殖項目,準備在全場建設19個養雞場,一期工程已在高標準開工建設,目前有5個工程接近建設尾聲,2個育雛場引進、安裝英國一流機器設備,即將投產運營。另外,農場投資450萬元新改造的規模化食用菌菌包生產基地現投入使用,全部工廠化流水線作業,全年將完成300萬袋菌包,農場以優惠政策提供給職工種植,拓寬職工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同時強化食用菌市場體係、人才培養體係和產業信息體係建設,準備發展猴頭菇、元蘑等新品種,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集聚產業規模,現成立食用菌區域合作社,將建設“延興之島”黑木耳精選包裝廠,形成“龍頭+基地+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與蘿北縣、鶴北林業局聯手整合資源,以農場食用菌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農場、村屯發展黑木耳栽植。為加快畜牧產業發展,農場引資近千萬元的天元牧業咖啡貂養殖場,一期標準化舍房已建成,去年冬天從軍川引進種貂1000隻,入住第15居民組占地7.2公頃的養殖基地,今年,農場推進咖啡貂二期續建工程建設進程,加速新建20棟種貂舍及300平方米飼料冷庫項目進程。完成咖啡貂養殖合作社申報工作,實現種貂存欄2500隻。以賒銷子貂及飼料、提供飼養技術、回收商品貂為模式,輻射帶動50戶職工群眾養殖,使其真正成為一條職工群眾增收致富之路。使富民產業增添新項目。
延軍人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走過了從軍屯窮場,到現代化農場的光輝道路。現在又開始了從農場向“墾區工業第一場”的偉大進軍。這就是北大荒農業現代化、農場工業化進程的一個令人鼓舞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