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42——以小謀大 追求卓越
隻有5萬畝耕地和3400多人口的依蘭農場,肯定是寶泉嶺管局的十三個農場中的小老弟。又因為它遠離黑龍江和鬆花江三角洲,而孤懸在小興安嶺腳下,常有被遺忘在角落的感覺。我在走過這些大農場之後,再來到依蘭,感到的是一種特別的清靜和安寧。身處在大都市的熙攘和喧囂之中的人,特別喜歡這種遠離塵世的感覺。
依蘭農場的領導領著我在場部轉了一圈,不好意思的說,也就這麼大了。我說感覺不錯,樓房整齊,街道清爽,廣場適用,校園寬敞,社會服務設施一樣不少,居民方便舒適。
我對農場的領導說,我1991年到美國當訪問學者,先在紐約、華盛頓、費城等大城市轉,後來新聞總署的官員說,你看的這些大城市,都不是真正的美國,你到南方看一看。後來我飛到了密西西比州又乘著汽車,穿行在那些寧靜得就像睡著了一樣的小城,那都是隻有幾千人的小城,人民生活安逸,感受不錯。後來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地方不在大,人不在多,就看你那裏的人生活的實際質量如何,老百姓感受如何。所以,我對依蘭農場的朋友說,不必自卑,好好發展,讓老百姓滿意就好。
其實,依蘭農場和那些老大哥一樣,也有自己的光輝曆史。在場部老幹部活動室召開的座談會上,原農場財務科科長韓必忠老人說,我們也是1958年5月轉業的從朝鮮戰場上回來的15軍的官兵。我們5月14日在佳木斯受到王震將軍的接見,然後到了湯原。當年9月15日,我們153個軍官乘船來到依蘭的,當時要建一個像友誼農場那麼大的農場,計劃橫跨依蘭、湯原和通河,開105萬畝地。當時條件很差,住的都是自己蓋的泥草房,吃得也不好,但大家的熱情很高,全部投入到開荒中去了。當時和我們一起轉業的少尉軍官張明根在八隊當副隊長還創作了一首《開荒戰歌》,當時大家都會唱,很鼓舞人。
我在依蘭農場誌上查到了這首歌:
朝陽初升吐紅邊,千軍萬馬戰荒原。
戰場上的勇士,墾荒中的英雄漢。
拿槍的手又舞起鐵銑。
新的戰場嚇不倒英雄漢。
齊心協力,誓把荒原變良田。
造福子孫後代,越苦心越甜。
苦幹、實幹、巧幹,
保持、保量、保安全。
毛澤東思想來指揮,
墾荒健兒,壯誌衝天。
定叫荒原獻寶藏,歡天喜地慶豐年。
建場的第一年,轉業官兵麵臨著極大的經濟困難,他們組織了狩獵隊、采伐隊,進山伐木打獵,下江捕魚摸蝦,進行生產自救。他們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穿梭於深山密林之中,忙碌於大江冰河之上,連續苦戰了4個多月,自創價值4萬餘元。當地群眾被這些“黃棉襖”感動,他們說,還是解放軍行,憑著這股勁,一定能建設好農場。當年的11月,剛建立起來的農場和依蘭的紅太陽人民公社合並,成立了“江北軍墾農場”,1959年元旦又擴大成立了依蘭農場,當地老農民說連做夢都想不到的事,開著拖拉機種地,每月還開工資,如今實現了。這種“大躍進”式的合並為後來的農場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據場誌記載,1959年6月和9月,農場先後接收了1044名山東支邊青年。7月又接收了達連河煤礦的60多名職工。當年還接收了78名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依蘭農場的建設力量大增。就在這一年,農場在完成播種12000畝小麥、24000畝水稻和3000畝大豆的前提下,還開荒70500畝,被評為合江農墾局開荒生產先進農場。
接踵而來的自然災害考驗著農場的幹部職工,1960年口糧標準下降,重勞力每月18公斤,家屬定量隻有9公斤。大家發明了用玉米葉子製作澱粉,甜菜纓子、甜菜根和麵蒸餅子充饑。在困難的時期,許多黨員和幹部吃苦在前。場辦公室領導餘道德兩次長工資都讓給了生活更困難的同誌。當時,他家7口人,5個兒子擠在一鋪土炕上。分房時,領導和群眾都給他優先解決,卻被他謝絕了。領導看到他家孩子在挨餓,決定給他家送去50公斤白麵,強行叫他收下,可他還是借錢把麵款還上了。
依蘭農場從成立以後,經過多次體製變革,曆經磨難。他們不但沒有實現建設友誼農場那樣的大農場,還是1962年初期被撤銷了。在給加入農場的農民退賠時,大量生產工具,包括大型農機被私分、哄搶,損失慘重。在1962年12月又恢複農場時,已經大傷元氣了。在1968年成立兵團後,又經多次更換領導關係和內部體製,一直到1979年11月,才恢複依蘭農場,隸屬寶泉嶺管理局。
過去年代的不斷的折騰,影響了一個本來有前途有傳統的農場的發展。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從來沒有放棄對加快發展、建設富饒美麗的家鄉的渴望,當然也從來沒有停止發展建設的步伐。在這個行事低調、不勢張揚的農場中,我看到的是他們不甘落後,勇於進取的精神,我還看到這個插花般生活在依蘭和湯原的農村中的北大荒農場,仍然發揮著在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小城鎮建設中的示範作用。
也許在這個農場,信心是最珍貴的,那就是改變落後麵貌,在北大荒大發展的熱潮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首先我看到了這個小農場的大優勢,比如:
這裏交通便利,距省城哈爾濱僅三個多小時車程;
這裏氣候宜人,獨特積溫優勢利於各類作物生長;
這裏山清水秀,南臨鬆花江,北靠四塊石抗聯遺址,地處一隅景色秀美。
農場宣傳部的王國森部長說,如果你再晚一點來,走進依蘭農場,讓你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美麗的花園,場區街道寬闊,樓房造型各異,路兩邊鮮花開放,草坪修剪得整齊有致,農場場區雖不大,但卻十分整潔幹淨,處處綠樹環抱,空氣清新,景色秀美,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
給我更深印象的是農場黨委“以小謀大,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他們就是以這個理念,調動起全場職工的積極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業績。依蘭農場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區”;總局級“平安農場”、“文明城鎮”;管理局級“基層先進黨組織”、“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一個又一個殊榮。
王國森部長告訴我,農場黨委班子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深刻認識到: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麵性,“小”可能是製約發展的“瓶頸”,也可能成為助力發展的“發動機”。隻有跳出“小”圈子,才能見到“大”世界;隻有拓寬“小”視野,才會幹出“大”作為;隻有突破“小”的束縛,才能追求“大”的發展。他們明確提出了要以小資源獲取大利益,以小投入換取大效益,以小項目打造大產業,從而實現以小農場謀求大發展的“追求卓越”目標。
他們首先“優農強基”,努力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區。依蘭農場地處第二積溫帶下,年有效積溫2500℃左右。氣候條件較為優越。幾年來,依蘭農場逐年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實現了糧食總產逐年提高,種植戶科技種田意識逐年增強,各項農藝措施和高產栽培模式逐年推廣,農業管理標準逐年規範和完善,為完成糧食總產3.3萬噸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農業生產上,依蘭農場按照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農畜產品優質化,土地高產出、勞動高效率、職工高收入的要求,努力打造科技含量高,產出能力大,經濟效益好,可觀賞性強的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區。他們加強了路、林、田、渠的治理,實現了全場沿線11.8公裏的農田常年無雜草,草坪式管理;對沿線農田路分段種植黑心菊、串紅、紫穗槐等花草、灌木,實現花園式管理;曬水池、機房實現景觀化管理;稻田減埂擴池,上線取直,實行棋盤化管理;水稻大棚基地實現集中化管理;供種、浸種、催芽實行統一標準化管理;新技術推廣模式化管理;農時標準化管理;總結報告規範化管理;農時保證金製度化管理這“十化”管理要求,來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科技示範區建設,促進農業優化提質。
幾年來,農場利用國家惠農政策,不斷加大農機具更新力度。購置水稻浸種催芽設備1套,水田攪漿機40台,水田築埂機2台,水稻插秧機40台,大中型水稻收獲機23台,大中型整地拖拉機9台(套),進口播種機6台。徹底改變了農場機械力量不足的現狀,提高了現代裝備能力,為農業的豐產豐收奠定基礎。農場還通過與依蘭縣迎蘭鄉合作共建,在農場第三居民組建成一個擁有各種大馬力機車、收獲機、現代農機具等20餘台(套)的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有力地提升了農場的現代農機裝備能力和“三代”能力。今年,這個農機合作社的7台收割機遠下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參加收割作業,並由南向北,完成代收4萬餘畝耕地後勝利凱旋。
在畜牧業發展上,農場大力推廣綠色健康養殖,農場通過借力科研院校大力發展畜牧業。“華謙”生態養殖廠通過與東北農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合作,被東北農大定為“實踐教學基地”,強強聯手,打造綠色生態規模化生豬飼養基地,促進畜牧業無公害、生態化飼養產業模式快速發展。
“強工壯場”是農場黨委的第二個著力點,努力實現農區工業化新突破。依蘭農場土地資源有限,增產空間有限。農場城鎮規模有限,場部僅有600多戶居民。為此,依蘭農場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指標超過農業,工業收益超過農業的“雙超”目標。為確保目標的實現,農場重點推進實施“155”工程,促進工業發展壯大提檔,拉動農場經濟發展提速。即建設1000噸種子加工廠;50噸的食用菌生產廠;建設年加工水稻50000噸小長粒的精米加工廠。農場種子公司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與綏化農業科研所加強合作,擴大了規劃和產能,增加了種子試繁品種。在原有的水稻和大豆品種基礎上,擴大玉米的種子繁育麵積,增加玉米製種項目。在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上,農場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促成食用菌項目的落成,在依蘭農場建設了一個年產50噸的食用菌廠,可解決農場40餘名下崗職工就業。農場還對萬彙達米業進行了改造,增加其產能,在原有產能3萬噸的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擴大其規模,將其建設成一個年加工能力為5萬噸的精米加工廠,解決種植戶水稻的加工轉化問題,既可節省種植戶的運輸成本,又實現了帶動多名勞動力就業和實現加工增值。
“美城亮場”是農場的第三個著力點,多元化提升城鎮品位。城鎮建設猶如農場的一張名片,直接關係到農場的形象。為打造“三優”文明城鎮,創建生態文明衛生城鎮,實現綠化、淨化、美化、亮化的目標,依蘭農場在規劃上堅持以“綠”立場,做到山、水、林、田、路、綠化相結合,喬、灌、藤、花、草相協調,建設城鎮森林化、住宅園林化、道路林蔭化、庭園花果化、柵牆綠籬化、農田林網化、林內產業化的森林依蘭。並以規劃建設“兩區、一廠、兩園”為重點,促進城鎮建設品味提升。“兩區”:即場部居民幸福小區,小區空地全部綠化,道路全部硬化。農場科技園區,園區內有玉米、水稻新品種展示園,蔬菜采摘園和食用菌養殖園。“一廠”即食用菌廠,農場引資700萬元新建占地15000平方米的食用菌生產廠,現已生產食用菌菌包30萬袋,安置就業40人,創造效益240萬元。“兩園”:本著高標準、多功能、景觀式的目標,投入350萬元,建設了一處占地2萬平方米的“幸福”公園。公園內建有長廊、涼亭、噴泉、舞台、健身器材等設施,每天都吸引著許多居民群眾前來欣賞遊玩。尤其是到了晚上,公園內五顏六色、變幻多姿的LED燈、音樂噴泉、景觀樹更是把整個公園裝飾得多姿多彩,讓人目不暇給。
在依蘭農場的那個晚上,我冒著寒風在“幸福公園”散步,我看到了的燈光閃爍下,場領導堅定的目光。農場場長丁健和黨委書記謝學強對我說,要實現我們振興依蘭的夢想,關鍵是要努力建設一支負責、謀事、團結、高效的好隊伍;培養出親民、務實、廉潔、創新的好作風;在職工群眾中打造出一個感恩、節儉、勤勞、友善的好民風;人人爭做誠信、向上、勤儉、愛場的優秀依蘭人。以敢於擔當的責任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揚帆破浪,朝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闊步前進。
還好,我在依蘭農場看到了這樣優秀的依蘭人,有了這樣一批人,我對這個農場的未來充滿信心。
依蘭農場修造廠八級修理工人趙國柱,可算是第一代拓荒者。1948年初秋,佳木斯拖拉機訓練班結業了。年僅20歲的趙國柱懷揣著開發建設北大荒的雄心壯誌下場到剛組建的曙光農場。他們劈荊斬棘,支起帳篷在千古荒原上劃開了第一犁。趙國柱夜以繼日、不怕吃苦的辛勤勞動精神,成為年輕人學習的榜樣,也受到了領導的讚許,當年便榮獲了樺南縣委授予的一等勞動模範稱號。1952年,趙國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誌願書上寫下了“在任何情況下,終生為革命事業奮鬥到底”的字樣,他用簡單樸實的話語表明了第一代北大荒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偉大精神。
1958年12月,組織上把他調到正在籌建的依蘭農場。建設新農場,開發黑土地,上級調配了大量農機具,有國產的也有國外進口的。然而農機具需要大小修理、保養,當時農場懂行會修理的人才奇缺,憑著不服輸的勁頭,趙國柱和十幾名青年工人白手起家建起了依蘭農場修理廠車間,烘爐車間,解決了當時農機具維修問題。30年過去了,趙國柱從一個普通拖拉機學員晉升為八級修理工。30年間,組織曾調他進大城市工作,他婉言謝絕了;曾安排他在場機關工作,他主動放棄了。長期艱苦的工作,使趙國柱患上了全身性風濕症,但他硬是拖著有病之軀在農業第一線上艱苦奮鬥著。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當時在依蘭農場代理修配廠任黨支部書記的趙國柱被造反派剝奪了領導權力,他卻主動地擔負起工廠生產調度工作,自願給大家領發工資,認真地保護著工廠的財產。在那“狂熱”的年代裏,趙國柱天天堅持上班,哪怕全廠隻有一、二個人,他也一絲不苟地工作著。
曆史真想檢驗一下趙國柱誓言的價值,那生活中的種種不幸不斷地向他襲來。1971年,趙國柱的大兒子患皮膚癌去世了。趙國柱的老伴積鬱成疾,在1973年底,也離開了人世。短短的兩年時間,接連失去兩位親人。而此時的趙國柱正是四肢麻木,周身疼痛,心律失常,處在全身風濕症日趨嚴重的時期,可誰能料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淩晨,當人們還在熟睡的時候,趙國柱就已經起床鍛煉身體。然後,做好早飯,早點讓兒女上學;深夜,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他還坐在燈下,刻苦鑽研業務,設計圖紙。夏天,在30多度的高溫下,趙國柱還穿著棉衣棉褲,戴著大口罩上班,有時胸痛厲害了,就貼身再穿一塊羊皮或揣個熱水袋。後背肩口麻木了,就在有棱角的地方蹭一蹭。在他工作室裏,一個圖紙櫃棱被磨平了,角被磨圓了。一次,趙國柱承擔製造攪泥機的任務。沒有圖紙,他帶領3名同誌騎自行車到百裏以外的一個磚廠去參觀學習那兒的攪泥機構造,一天往返了二百多裏山路,終於出色地完成了這項任務。就在這兩年間,趙國柱還設計製造了鏜缸機、磨缸機、銑瓦機。農場黨委給他榮記了三等功,並授予他優秀黨員的稱號。
從1974年起,趙國柱和其它同誌設計製造了五噸橋式吊車、液壓支重輪拆裝台,40弄製磚機、輸送帶、鐵瓦軋型機等機械,填補了修配廠生產工具不足的空白,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修配質量。33年間,趙國柱27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和優秀共產黨員。1981-1983年,連續3年被評為總局優秀黨員。1982年,被光榮地評為總局特等勞動模範。
如果說,老勞模趙國柱代表著依蘭農場的光榮傳統,他像燈塔一樣,照耀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發揚北大荒精神,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那麼,王緒偉就是新生產力的代表者,他正帶領著他們的團隊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夢想變成現實。
王緒偉從1986年參加工作至今,先後從事過工人、生產隊統計、機務副隊長、生產隊隊長、管理區主任等工作。他曾先後被總局授予勞動模範、管理局特等勞動模範、管局第三屆十佳公仆和管局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2000年接任第三生產隊隊長時,種植效益不高,生產隊人心渙散、環境也差,是農場典型的後進隊。當時許多職工都選擇了外出務工,不願在家種地,導致土地大部分流轉給了地方。在家種地的職工也大部分是靠抬錢種地,一年下來,收入中的多半都支付了高額利息,沒有什麼效益。麵對這種情況,王緒偉積極溝通做工作,挽留住了8戶技術全麵的機務工人,每人分給他們12坰地,又協調爭取信用社貸款,解決了140多萬元的種地資金,還動員職工購買了一批農機具,讓他們順順當當地種上了地。這一年,全隊種植戶全麵贏利,人均收入由2421元提高到3700元,承包土地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參加工作以來,王緒偉始終堅持把“清清白白做人,腳踏實地做事”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在土地發包、收費等方麵,堅持原則,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重大問題上從來不搞暗箱操作,涉及職工群眾利益的事項都及時公開,對職工群眾反映的問題,從不推拖、不回避,說到做到。長年幫助居民組的弱智孤寡老人閆忠才,修房屋、送衣服,購買生活用品;免費為貧困戶吳振華代耕6年;先後幫助11戶貧困職工實現脫貧致富。為了幫助一些沒有機車、缺失勞力的種植戶生產,他在居民組創辦了一個種植協作體,采取集中統一“種、管、收、售”的服務方式,為職工增收45多萬元。
近年來,隨著土地效益的增加,土地承包成為了職工的熱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王緒偉逐戶到承包麵積較大的職工家走訪,宣傳上級有關政策和農場職代會精神,在大家都猶豫不情願的情況下,率先把和自己有親屬關係的2戶承包的地收上來,分給了麵積少的職工。別的職工看到他這種向公不向親的舉動,都受到了感染,主動將超規定的土地上交。因為公平分配,土地收費等級劃分嚴格按照農場要求,12年來這個居民組無群眾上訪事件、無治安案件、無安全事故發生。
隨著國家給地方開辦農機合作社的政策落實,在農場的支持下,王緒偉以場縣共建的形式,與依蘭縣迎蘭鄉合作申請了一個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項目,項目總投入1000萬元,現在設備已全部到位並投入生產,不僅解決了居民組職工無資金更新大型機械的難題,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產出效益。目前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20戶,代耕200多公頃土地。
王緒偉還帶頭以股份製的形式,組織部分居民組職工,集資150萬元於2010年建起了糧食烘幹塔,除收購本單位的糧食以外,還輻射到周邊農村,當年盈利30萬元。在去年幾十年不遇的自然災害麵前,股份製糧食烘幹塔發揮了積極作用,很好地解決了全組500公頃玉米搶收集中、無場地堆放存儲的難題。
結合新農村建設,王緒偉積極爭取農場支持,逐戶耐心的做工作,拆遷了六棟41戶危房和舊產權戶,新建12棟24戶有上下水、帶車庫、有菜園的別墅式的新農村小康房,修建了健身休閑活動場和花園,硬化了路邊溝,還栽種了300多棵營區綠化樹和5300多平方米的綠化林,使居民組環境麵貌得到了徹底改變,連續多年在農場環境拉練檢查評比中榮獲第一名。
在王緒偉工作的第三管理區,我看到了他組建的那個農機合作社的大型農業機械整齊在擺放在農機場上,我還參觀了他新建的糧食烘幹塔,這時我才體會到一個科學種田的帶頭人在當前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過去強迫命令式的領導方式已經過時,而新的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政策引領為動力的工作方式,正在王緒偉這一代即是致富能手,又有政策水平和人格力量的年青幹部中形成。
他們就是按農場黨委提出的 “親民、務實、廉潔、創新”要求,帶領職工群眾致富的新一代基層幹部。其實大小農場都一樣,有了好的幹部隊伍,群眾的希望就在眼前了。
43——強工熱潮
從寶泉嶺的趙尚誌烈士的犧牲地出發,我在寶泉嶺管局所屬的13個農場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寶泉嶺這個充滿生機的小城。雪化了,天暖了,街道上的大青楊的枝葉已綻綠,柳樹搖曳著自己柔軟枝條,就像漫步在街頭的姑娘們一樣,顯示著自己靚麗的春裝。“春風楊柳萬千條”景色像個序幕,寶泉嶺的山水之間開始了一場從白變綠,再從綠到黃的大戲。
盡管這一路已看過許多銀色的水稻育秧大棚,可到了寶泉嶺,我還是忍不住地跑到農場現代化農業中心的育秧大棚看一看。仿佛就在一夜之間,這銀色的宮殿實現了顏色的變幻。那滿池的綠色秧苗,急不可待地透過大棚的塑料薄膜,把自己最靚麗的顏色告示人間。我們走進一棟顏色最綠的大棚,原來這竟是管理局蔣長春副局長的無土栽培的育秧試驗田。中心主任閆振友告訴我們,這秧苗旺盛的池子裏不是土,而是由珍珠岩、稻穀基質加營養液組合而成的人造土。他說,這種節土高效的試驗,很有意義。北大荒最不缺少的就是土,可他們在節土上下這麼大的工夫,這是他們珍愛資源的表現。
我正興趣盎然的時候,楊德君告訴我,工業開發區正等著我們呢!我想起來了,回寶泉嶺的第一采訪項目是全區的工業發展,首先要參觀經濟開發區。
我知道,作為以開荒種地為己任的北大荒的工業發展起始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建場初期,主要是為了滿足農場生產生活的自給自足,最早成立了“五小”,即小麵粉、小木材、小磚瓦、小修配、小釀造等小廠。當然這都是農業之外的副業。我在寶泉嶺農場誌上查到,對工副業最早的記載:1950年夏,在叫八家子(現寶泉嶺農場機關副業基地附近)的地方建立了南窖地磚場。製磚的師傅都是從鶴崗雇來的,有八個手工坯場,一個方框窖,主要為建場初期蓋房子生產紅磚。當時王世英領導的解放團派軍官和學員來向師傅學習製磚手藝。到了秋天,那些外來的師傅受不了這裏的艱苦生活都跑了。已經有了生產經驗的解放團的人完全可以自己生產了。1951年他們又建了兩個方框窖,15個扣坯場,當年生產了10萬塊紅磚。
到了兵團時代,生產單一、經營虧損的情況下,曾全力推進過工副業的發展,那時兵團二師(現寶泉嶺管局)曾是發展最快,企業最多的地方,當時寶泉嶺就有了相當規模的造紙廠、糖廠等。我當兵團戰士報記者時曾來報道過,也寫過鼓吹“農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文章,還被當時的兵團副政委浦更生表揚,他破例在辦公室裏接見了我這個知青小記者,給了許多熱情的鼓勵。給我最深的印象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軍人,已經明白了北大荒必走工業化道路。
我從寶泉嶺管局的史誌上看到,20世紀90年代,農墾工業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潮,糧油加工業、機械修理製造業、食品加工業、建材業、化學工業、采掘業等各類行業比較齊全,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檔次不斷提高,並逐漸從自給自足開始向市場化轉型。我認為,寶泉嶺工業轉型的重大舉措,是在建立家庭農場的同時,對農場的企業進行了所有製形式的改革。其實,這也是被逼上梁山的,因為場辦企業多數虧損,農場已經沒有能力支撐企業的發展了。2000年,寶泉嶺管局的工業所有製形式發生重大變化,局黨委重點大力推進民營化和股份製。全局124家工業企業,產權製度改革達到106家,占85.5%。精米公司順利破產,糖廠2001年上半年破產工作結束。這兩大企業破產,甩掉近億元債務包袱。到2005年全局國有企業有3戶,非國有企業157戶。企業改革,迎來了寶泉嶺工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全局完成全口徑工業總產值224772萬元、增加值52817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07259萬元、利潤924萬元。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壯大,現在的寶泉嶺全局已基本建成“15310”工業格局(一區五園、三業十品),即:一個省級開發區、五個總局級工業園區;形成礦產加工、食藥加工、循環經濟“三大支柱產業”,涵蓋石墨、米、乳、油、肉、醬、菜、藥、酒、農副產品綜合利用的“十大品類”。2013年末,全局共有工業企業53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家;完成全口徑工業總產值939278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85341萬元、利潤62235萬元,農副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344.15萬噸,吸納就業人員一萬人。寶泉醬業、山林公司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龍門福地酒業、軍糧酒業、豐源米業、軍糧釀酒業、麒麟米業等被評為總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按著《北大荒日報》記者形象地說法:放眼今日的寶泉嶺,一座座現代化的工業企業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熱土上。風水寶地,人流如潮,而其敢為人先的超前意識、全方位的強工政策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更是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目光。縱觀全局經濟發展新格局,正顯現著無限風光,特別是沐浴著“強工”熱潮,以“爭創墾區經濟社會全麵發展先進局”為目標,以全麵建設安全食品生產基地核心區、打造百億元食品工業城為重點,全力實施“工業強局”戰略。三年來,工業經濟迅猛發展,高質量的工業項目紛紛啟動,重點企業捷報頻傳,寶泉嶺管理局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局。
離開寶泉嶺現代化農業中心,我們走進了鄰近的寶泉嶺經濟開發區,其規模和我所見的城市的開發區一樣,甚至要比他們的大。陪同的同誌告訴我,寶泉嶺經濟開發區是省級開發區,規劃10平方公裏,現在建成2.6平方公裏。 2010年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全區累計基礎投入1.92億元,完成五橫六縱水泥路格局,建有供熱站、自來水廠、汙水處理站、物流中心、客運站等,入駐企業及在建項目64個,其中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控股或參股經營的3戶,省級產業化龍頭控股經營的2戶,墾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2戶。
首先吸引我的目光的是立在開發區的大道旁,老知青濮存昕為寶泉嶺醬業作廣告的大牌子。雖然這個廣告在電視中已看過無數次,可在老濮下鄉的寶泉嶺看到,就特別的親切了。聽管局宣傳部包日明部長說,大概那是1990年的事,當時他在寶泉嶺農場當副場長,當時的醬廠想找人作廣告。他首先想到了對農場特別有感情的濮存昕,跑到北京人藝找他一說就答應了,而且一分錢也不少。他說,家鄉發展的事,我會全力以赴的。作個廣告這點小事,不值得一提!
鼻子指揮腦袋。我們是隨著大醬的香味,找到寶泉嶺醬業有限公司的。一個占地52500平方米的大院裏,滿廠區堆著等待向外發運的大醬產品。王立泉總經理趕來迎接我們。這位北大荒的第二代,2004年從親戚手裏借錢,買下了這個十分困難的企業,最初的打算是讓企業活起來,好安置124個下崗職工和25個待業青年。王總說,這是寶泉嶺的一家老廠,始建於1952年,當時是寶泉嶺農場墾荒隊保障生產後勤供給的一個普通的醬菜班,1973年,寶泉嶺食品廠正式成立,醬廠曆任7位廠長,1992年更名為黑龍江省寶泉嶺食品公司,體製為國有,2004年5月企業改製為民營個人獨資企業,我就成了法人。我收購後先後投資1200萬元改造了生產車間和鍋爐房。但按新的食品生產要求原有的加工場所已經滿足不了食品生產安全的要求,生產規模小也滿足不了市場需求。2009年在管局的支持下,我們廢棄原老廠區,在寶泉嶺經濟開發區征地52500平方米,建成了這個你們現在看到的標準化工廠。截止到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約1.1億元,形成目前年產5萬噸大豆醬、2萬噸花色醬、1萬噸醬油生產能力的新工廠。
我對王總說,大醬生產可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千年來,養活了我們世代中國人,到現在還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估計日本和韓國都會和我們爭這個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的醬業也很發達。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說不清誰是發明人,誰是傳承人,是奶奶的奶奶的奶奶,還是姥姥的姥姥的姥姥。你王立泉好好研究吧!將來你就是中國大醬的傳承人。這位如今中國醬業最大的老板笑著說,我沒想這麼遠!我說沒有遠慮,必有近憂,還是要向遠了想。
真讓我大吃一驚,沒想到從老太太的醬缸起家的大醬生產會有這麼大的規模!我看到在45110平方米的封閉車間時,並排列著112個每個可容20噸大醬的池子裏翻滾著紫紅色的醬汁。這是目前國內單體產能最大、工藝最先進的大豆醬生產加工企業。生產方式采用的是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發酵方式,在傳統的泡豆、蒸煮、製曲、發酵、滅菌等工藝流程上,全部采用國內先進的多菌種發酵技術和新式滅菌、製曲溫控設備。在展品室我們看到了他們主要生產品“寶泉”、“寶泉嶺” 和“寶泉嶺老將軍”等省部級知名品牌的大豆醬、係列醬、醬油產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寶泉豆醬無論從質量、風味還是口感上已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與接受,產品除主營東北三省外還遠銷全國29個省及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遍布274個大中城市,並出口到法國、德國等國家。我說,現在寶泉嶺的大醬沒有過去東北大醬那麼鹹了,但沒有超市上別的醬那麼甜。王總說,高鹽高糖都不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我們寶泉大醬是自然發酵的,不用填加劑。
在離開公司前,王總特別和我說,你告訴全國的老知青都吃寶泉嶺大醬,那可是我們家鄉的醬啊!我說,濮存昕為你們作品牌代言人。我們當然要吃了!
聽了王立泉的這一說,我又想起了在軍川農場參觀軍糧釀酒公司總經理封明江對我說的話:“讓老知青多喝我們軍川白呀!那可是最純正的‘北大荒’啊!”是呀!“北大荒”的酒,那可是由轉業官兵和一代代拓荒者的血汗凝成。當年,我們知青探家時,哪個人不給親人帶兩瓶北大荒的酒?我還寫過一篇《將軍淚》的散文,那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一位退休的將軍來北大荒向在撲滅山火犧牲的女兒告別,他帶回兩瓶農場贈送的北大荒酒,可惜在牡丹江火車站轉車時,秘書不慎把酒瓶掉在地上打碎了。將軍流著眼淚說:“那不是酒啊!是我的老戰友和孩子的血和淚呀!”
現在由轉業官兵的後代封明江帶領這個酒業公司,占地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000餘萬元,年生產能力3000噸以上。現在公司擁有“大荒魂”、“軍川陳釀” “軍川”等注冊商標,主要經營“軍川白酒”、“大荒魂”、“軍川陳釀”等幾個係列品牌。其中“北大荒”60度的白酒早在1986年就獲得了“國家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的稱號,這也是黑龍江墾區生產的白酒中最早獲得國家級優質產品稱號的產品。經過不斷努力創新,於1996年又以其生產的“大荒魂”牌42度白酒獲得“中國地方名優產品博覽會金獎”。2006和2009年,他們連續兩屆獲“黑龍江名牌產品”稱號。
我對封明江說,千萬保護好咱們北大荒酒的名牌呀!那不僅是一種物質產品,更是一種永恒的精神遺產!
封總說,那是必須的,否則老父親都不答應。
在這個正發展中的寶泉嶺開發區,現在經營最好的當屬雙彙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了。我們趕去參觀,隻看到生產線上流動的解剖的白條豬,還有穿著防化服一樣的工人忙碌的身影。公司廣場上停著一排排廂式的運輸車,等著拉豬肉。正是豬肉價格連續下降的日子,可這座大型肉類加工廠的繁忙,無疑是個叫養豬人高興的信號。因為我們已經采訪了幾個養豬大戶,知道他們的難處,現在豬肉市場見好,當然讓人高興。
聽陪同的同誌介紹,2003至2005年北大荒肉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了這個寶泉嶺分公司。公司在項目建設時,嚴格按照歐盟標準、美國農業部標準和當今國際食品行業的HACCP標準設計,全套引進德國、荷蘭先進的生豬屠宰、分割加工生產線和德國、日本、瑞士、奧地利等國先進的熟食加工設備,徹底改變了傳統屠宰加工行業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生產管理粗放、衛生質量條件差等問題。公司已先後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係和HACCP食品安全控製體係認證。
先進的技術設備,並沒有帶來立杆見影的經濟效益。2004-2007年是北大荒肉業公司自行運營期間,企業運營艱難、效益不佳,甚至虧損。造成企業虧損的原因主要是體製陳舊、機製不活、資金不足、管理不善、人才匱乏、市場開拓滯後等原因。道理很簡單,北大荒人有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他們可以讓荒原變良田;但我們沒有管理最先進食品企業的經驗,種了幾十年地的北大荒人,自己管理這個現代化的大型企業,是力所不逮的。
“參股不控股,分紅不經營。”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麵臨生與死的抉擇,經管理局黨委研究並報總局黨委決定,對北大荒肉業公司進行整體改製,經多方接觸、多次考察、多輪談判,2008年與全國同行業最有實力的河南省漯河市雙彙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共識,合資合作經營。合資公司將“北大荒”綠色、有機的原料資源與雙彙集團的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資源有機的結合,為合資公司經營帶來了巨大的優勢。雙方達成在屠宰與肉製品加工業上成為黑龍江省唯一合作夥伴的共識,雙彙集團控股75%。原北大荒肉業旗下的三個公司通過改製,轉售資產與股權收益收回投資3.5億元,累計分紅利潤7400萬元,改製前投資基本收回。繼續持有合資企業25%股權。
新的公司機製讓北大荒肉業煥發了活力,產品產量大幅提升,經濟效益快速增長。從合資至2013年底,屠宰生豬685萬頭,生產肉製品42萬噸,銷售收入146.36億元,利潤總額9.04億元,上繳稅金4.1億元。合資前2007年與合資後2013年比,屠宰量由57萬頭增長到120萬頭,肉製品產量由0.1萬噸增長到8萬噸,銷售收入由6.05億元增長到30.45億元,利潤由-168萬元增長到2.71億元。
在管局機關召開的座談會上,局工信委主任高川說,企業改製後,真正實現了國家增稅、企業增效、職工增收、農戶增利的目的。實踐證明,北大荒肉業公司與雙彙集團的合作實現了多贏的目標,是市場整合資源的成功範例,也符合中央關於混合經濟所有製共存的精神,為墾區的農產品加工和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
寶泉嶺人在“強工”的大道上,乘勝前進。劉炳東書記在2014年的黨委擴大會的報告中表明了他們的目標:經過3-5年的發展,我局要建成以生豬飼養屠宰加工、白羽雞養殖加工、石墨加工為主的3個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支柱產業,培育10個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主導產業;每個農場培育和發展1-2個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主導產業;機關各部門根據行業特點興辦、領辦、協辦1-2個產業項目,並做好分管行業的產業服務工作。各農場要成為創新產業發展的先行軍、主力軍,要在發展實踐中培養我們自己的(農墾)企業家隊伍。
我們參觀了“計劃投資4.5億元,年產雞肉產品24萬噸、年產羽毛粉1.4萬噸的1.2億隻白羽肉雞一體化屠宰場項目”的建設工地,隻見塔吊舞臂,運料車來往奔忙,加工車間的建築已經拱出地麵,以它宏大的身姿,顯示它的龐大規模。工地的負責人,對我們這幾個不請自來的訪客,出言謹慎。他隻是說,一切按計劃進行。
好,一切都按計劃進行就好!因為寶泉嶺有個言必行、行必果的工業發展計劃。
44——嶺上開遍映山紅
四月,正是大小興安嶺盛開映山紅的季節。這早春的山花,也叫杜鵑、達子香。雪還沒化的時候,在大山的陽坡上就見一叢叢幹枯的枝葉上有星星點點的紫紅色的花蕾露出,接著它們便悄悄地開放起來,幾天之間,便出現“嶺上開遍映山紅”的熱烈場麵。按說,作為小興安嶺餘脈的寶泉嶺,也是應該有映山紅開放的,可惜我沒有能走進大山去領略它們的秀色。可在寶泉嶺十多個農場走訪時,我卻看到另一番遍地盛開的映山紅。那花開放在文化廣場老大媽的笑臉上和老年活動中心的老墾荒者的笑聲中,那花開放在中小學校的藝術長廊的“荒娃”和“山丫”的各種繪畫作品上,那花開放在《嶺上風》的刊物上和各農場文化宮及文化廣場的露天舞台上……這是文化藝術之花,這花開遍寶泉嶺的每一個農場,開放在寶泉嶺墾區的22萬人民的心間。
北大荒是一片沃土,不僅是生產糧食的中華大糧倉,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庫。而在整個墾區5.6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寶泉嶺的6115平方公裏的土地,更時時散發著文化的芬芳。也許這塊曾冰捂雪凍的嚴寒土地更需要文化的陽光,也許當代文化流人丁玲等在這裏被人間真情感動後播灑了更多的文化藝術的種子,也許唱響十萬轉業官兵“一顆紅心交給黨,英雄解甲重上戰場”時代強音的軍人最先進入這片土地;也許這裏是中國知青文化的發祥地和當代藝術家的搖籃,因為張抗抗的《分界線》還刻在鶴立河畔、薑昆的笑聲還回響在伏爾基河的連隊大食堂裏、濮存昕的金石之聲還在寶泉嶺的田野裏盤旋、師勝傑的幽默還讓二九○農場的老職工們掉淚……
在走訪中,我驚喜地發現,發達的文化設施讓這裏的人們盡享文化的快樂;活躍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這裏的人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層出不窮的文化藝術作品顯示了黑土文化的魅力。文化成了寶泉嶺的曆史傳統,文化成了當今寶泉嶺人的習慣,文化成了寶泉嶺的新名片,文化成了寶泉嶺加快發展的“軟實力”。
說到寶泉嶺文化的發展,主管文化工作的局宣傳部副部長楊德君,豪情滿懷地對我說:翻閱寶泉嶺文化發展史,那一幕幕恢弘的演出場景,那一個個金燦燦的獎杯和獎牌,向人們訴說著這片神奇土地輝煌的文化發展曆程,人們不禁驚歎:素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區、邊陲文化奇葩和黑土藝術重鎮美譽的寶泉嶺農墾新城,正在向世人演繹著無窮的文化魅力!
我的感受是,正在貫徹“優農、強工、美城、富民”方針的寶泉嶺管理局是把加快建立覆蓋局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整合、激活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墾區特色的文化品牌,也做為“美城、富民”的重要內容的,並像抓“優農、強工”一樣抓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