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判中知己更要知彼(3 / 3)

卡耐基說:“咱們之間這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已經極大地損害到了各自的利益,這種行為就相當於是在自殺。那麼您來想一下,假如我們可以合並起來,不僅能夠避免這種自相殘殺的局麵,而且還會壟斷這一行業,把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您認為怎麼樣呢?”

普爾門本來並沒有打算要這樣做,但多年來的商戰經驗使他變得老謀深算。他不動聲色地隨口問了一句:“那麼這個新公司叫什麼名字呢?”卡耐基就是在等這句話呢,於是脫口而出:“普爾門皇宮臥車公司。”這一招是卡耐基早就已經想好的,同時也是他在談判最後慣用的殺手鐧。果然不出所料,普爾門的眼睛一亮,然後他便開始與卡耐基認真地討論起兩家公司合作的具體細節來。卡耐基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既然每個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字,卡耐基就特意使用對方的名字給新公司取名,這對於滿足對方的虛榮心來說,確實是一個妙招。一旦對方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就會對卡耐基產生好感和敬意,自然對雙方之間的合作也就很感興趣了。其實,卡耐基隻是在對新公司的命名上做出了一些讓步,除此以外難道他還付出其他代價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不花分文就將一件原本需要花很多錢才能做得到的事辦成了。“名字戰術”之所以屢試不爽,原因就在於他把握了對方的心理需求。可見,在商業談判中,隻要我們能夠抓住對方的心理,提出相應的對策,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滿足不同談判對手的心理需求

人們的心理需求既有一些共性,又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身虛榮心滿足的需要、獲得成就感的需要,這些都是人們心理的共同之處。除此之外,談判者的具體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心理需求必然也會存在極大的差異。

有些談判者比較重視感情,他往往希望能夠在談判的時候結識一位能談得來的朋友;有的談判者則是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愛好,於是他可能同樣希望對方能對此有興趣;還有的談判者由於上了年紀,因而不想再在商業上承擔風險了,他就會在談判中注意回避風險,如此等等。

正是由於這些心理需求本身的特性,因此在談判的時候我們既能從人們的心理共性出發,也可以從不同談判對手的不同心理需求出發,來給予滿足,從而促使談判的最終成功。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艘船在將要開始下沉的時候,有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商人仍在談判,他們根本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於是船長命令他的大副:“去通知這些人馬上穿上救生衣準備跳到水裏去。”

幾分鍾以後大副跑回來報告說:“他們都不往下跳。”

“你接管這裏,我去看看。”船長說。

過了一會兒,船長回來了:“他們都已經跳下去了。”

“那您是用什麼辦法讓他們跳下去的?”大副問。

“我運用了心理學。我告訴英國人,那是一項體育鍛煉,他就跳下去了;我對法國人說,那樣非常瀟灑;對德國人說,那是一個命令;對意大利人說,那樣並不是被基督禁止的;然後告訴蘇聯人說,那是革命行動。於是他們就一個接著一個地跳下去了。”

“那您又是如何說服美國人跳下去的呢?”

“我這樣跟他說的,你是被保險的。”

這個故事裏,船長運用的心理學很值得我們的談判人員學習。人們的心理需求一般是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因此在不同的談判地點、不同的談判背景下、麵對不同的談判對手的時候,對方的心理需求往往也大不相同,而我們隻有從這個不同點出發,才能更好地猜測對方的心理,也可以為談判的最終成功創造出有利條件。

善談更要善聽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上天賜給人兩隻耳朵兩隻眼睛,卻隻有一張嘴,就是要多聽多看少說。”寥寥幾語,就形象而又深刻地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談判需要雙方的溝通、交流、討論、爭鬥,因此是否善於傾聽,就關係到談判能否獲得最後的成功,同時也關係到能否取得有利於己方的談判結果。

我們這裏所說的傾聽,指的並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行為。在傾聽的過程中,談判者不隻是機械地“豎起耳朵”就行了,而是應該讓腦子高速運轉起來,不但要求跟上對方的思路,還要努力捕捉到所有有利於或者是不利於自己的談判信息,盡量找出對方話裏的漏洞,並做好應對的準備。所以,傾聽不是簡單地聽,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專注地聽。

在談判桌上,談判雙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有可能左右著談判的結局,因而傾聽便顯得十分重要。而有些談判之所以沒有達到目的,多少是因為談判者並沒有真正懂得如何傾聽,這樣就間接拖慢了談判的節奏和進程,從而沒能及時、順利地解決雙方的衝突和紛爭,最後導致談判根本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另外,談判過程中競爭激烈,雙方難免爾虞我詐,因此更應該密切關注對方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不僅要鑽研其表麵意思,還需要結合談判進行時的具體情形,深入考慮並斟酌,以識破對方暗藏在話裏的玄機。假如你沒有認真傾聽對方說的話,則很可能會在一時的疏忽中落入對方的圈套。

在談判過程中仔細傾聽對方的講話,認真地加以分析和提煉,就能獲取很多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夠讓你更加了解對方,從而幫助你準確把握時機,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這就是傾聽對談判起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一場關於保險索賠的談判中,理賠員說“如果我隻能賠給400美元,您是否可以接受?”這一“如果”、“隻”不就很明顯地在告訴對方這一價格隻是自己的初步試探嗎?並且在開出價錢以後還征求對方的意見,看對方是不是能夠接受,這不是很明顯地表示出對自己的開價一點信心都沒有嗎?善於談判的人正是要從對方的話語裏聽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步步逼近,取得談判的成功。